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在歷史的拐點上·世紀偉人鄧小平的智慧和膽識

第4章 二、身在異鄉的愛國者

鄧小平進入重慶預備學校所參加的活動的正式名稱叫“勤工儉學”,其先驅是李石曾。李是一位愛國人士,信仰無政府主義,推崇法國文明。他已作了多年的努力,試圖建立中法之間較密切的聯繫,並且設法使中國工人與學生同時在法國享受工作與教育的好處。他本人家境富裕,曾在法國的中學和巴黎的巴斯德學院學習。 李最早的籌劃始於1908年。他在巴黎郊外創辦了一家豆腐加工廠,並開始給工人們(都是來自中國他老家的同鄉)傳授中文、法文、基礎科學和良好的社會行為。按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的做法,他主張對學生們嚴格管理,禁止喝酒、吸煙和賭博,只是鼓勵他們努力學習。這個嘗試最終沒有維持多久。豆腐加工廠因為不賺錢而破產,李只好把參加這項實驗計劃的學生送回祖國。

但李並不灰心,他接著又策劃了一項新的更具雄心的計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的幾年裡,他安排約130名中國男女學生在巴黎、蒙達吉斯個和楓丹白露的中學裡學習。戰爭期間,他創建了一個學會。這個學會就是給在法國工廠裡的中國工人以基礎教育,並使他們了解無政府主義的重要性。該協會在巴黎開辦了一所學校,部分中國工人在辛苦工作之餘,還抽空前往學習。 1916年,仍在法國的李石曾又推出了一個計劃:招收一大批受過教育的年輕的中國人到法國,邊工作邊學習。他熱切地希望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知識分子克服輕視體力勞動的壞思想,同時讓他們教導當時在法國的三萬名中國工人,並使他們學會對中國的現代化有用的技能。他創辦了“華法教育會”,希望“發展中法兩國聯繫,尤其是在法國的科學與精神教育幫助下,改進中國的道德、學術與經濟生活”。他勸說中國的朋友們和具有善意的人們在中國開設華法教育會分會,並設立學校,招考學生,為到法國生活和工作準備經驗。

由於當時中國的政治狀況非常糟,也因為第一代現代中學畢業生找工作困難,所以一大批中國青年被李的計劃所吸引。 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期間,有近1600名學生,其中約30名是女生,從海上乘船前往法國。像鄧小平這樣還不到20歲的學生不多,30多歲甚至40多歲的更少,大多數是20歲出頭的年輕學生。他們大部來自四川省和湖南省。有些是大學畢業生,但絕大多數沒有超過中等教育程度。他們來自社會的中層,即使輪船公司提供一百銀元的優惠票,大部分家庭還是難以承擔(有時候,商會會藉錢給他們買船票,如果他們手頭不方便,商會會延長貸款的期限)。 大多數勤工儉學的學生動身赴法時是樂觀的,確信雖然必須辛苦工作,但最終會獲得先進的專業知識和工業技能。有人還希望了解法國如何成為並保持民主共和製的成功秘訣。周恩來(他和鄧小平後來成為最知名的勤工儉學學生)1920年6月,在赴法的五個月之前寫了一首詩,詩中稱法國是“自由的故鄉”,並期待有一天能夠在中國“扯開自由旗”。在法國這邊,也對這些中國學生抱有很高的期望。有一段時間,法國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們曾為英美文化的傳播,特別是新教徒傳教士通過創辦中學和大學對中國施加影響,而感到憂慮。所以他們歡迎中國的這個勤工儉學運動,認為這是讓中國人了解及敬仰法國文化的最佳方式。他們中有些人同年輕的中國人一樣浪漫,斷言這項運動會帶來兩種文化的交融。一位熱心者寫道,中國人是“遙遠東方的法國人”。因為他們是哲學家、詩人和藝術家。

在重慶學校,必修的基礎課程是法語、中文和基本工業技能。鄧小平在班級裡表現如何,不得而知,不過他的一個同學60多年後寫道,他當時學習“非常勤奮”。從法國外交部的檔案文件裡,我們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情況。文件記載,他到法國時希望到冶金廠工作。文件裡也指出,他成功地被學校錄取,並通過了由設在成都的法國領事館主持的法語考試。從重慶學校畢業後,鄧可能回到廣安作了短暫停留,為旅法準備行裝等,並向他的家人道別。離別是痛苦的。倘若他和他的父母事先知道他們注定永遠不會再相見,那麼這次離別會更加令他們傷心。 1920年9月,鄧和他的叔叔以及其他83名川東子弟,乘輪船從重慶啟程,踏上了旅法的第一段旅程,同時也開始步入了他的革命生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