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奉獻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前英雄人物

第96章 95、董振堂——鐵流後衛戰功赫赫

董振堂(1895~1937年),字紹仲,河北新河縣人。中共黨員,紅軍高級將領。 董振堂1895年出生於新河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幼立志要改造不平等的舊社會。董振堂13歲進入曹莊初級小學,19歲高小畢業考入冀縣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範學生的稱號。 1917年他投筆從戎,考入清河陸軍預備學校。 1920秋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2年春,畢業於該校第九期炮科,抱著救國救民的目的在馮玉祥的陸軍11師當見習軍官。 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國民軍在綏遠丘原誓師向甘肅、陝西進軍,同北伐軍南北呼應。共產黨人劉伯堅任國民聯軍總政治部副部長,聘請蘇聯紅軍團長烏斯曼諾夫為政治軍事顧問,並派黨政人員分赴各軍成立政治處,擔任全軍黨務宣傳和訓練工作。從此董振堂受到了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在北伐戰爭中率部作戰,會同友軍一舉擊潰了吳佩孚的豫鄂聯軍,戰功顯著,深得馮玉祥的讚賞,短短幾年便由一個見習排長提升為師長。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破壞了國共合作,將人民推向內戰的深淵,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馮部黃河以南的殘餘部隊被蔣介石收編調往山東濟寧地區,董振堂任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旅旅長。 1931年春,蔣介石下令調二十六路軍南下江西進攻紅軍。企圖讓這支雜牌軍和紅軍相互拼殺兩敗俱傷。廣大官兵洞悉蔣介石的陰謀,都不願南下。第三次圍剿失敗後,二十六路軍移到被紅色區域包圍的寧都縣城,部隊傷亡慘重,加上水土不服,疾病流行,不少人相繼患病死亡。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 26路軍廣大官兵紛紛要求北上抗日,保衛家鄉。高級將領也聯名通電蔣介石,要求北上抗日,但遭到蔣介石的斥責和重兵阻攔。董振堂在困守寧都的幾個月中,面對紅軍的宣傳和革命活動,他看到了中國希望之光。針對這種情況,我黨在該軍中的秘密組織,因勢利導,努力促使26軍廣大官兵向革命方向轉化,黨派趙博生與董振黨聯繫,董振黨立即積極響應,起義計劃確定後,1931年12月12日,董振堂召集自己的部下開會,部署起義事宜。 14日,二十六路軍在趙博生,董振堂的指揮下,於江西寧都舉行起義,15日清晨,寧都城裡的戰斗全部結束。寧都起義,打亂了蔣介石反共內戰的反革命計劃,壯大了革命武裝,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32年4月,上級黨組織批准董振堂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紅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 1936年6月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紅五軍團也因此得名“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 1935年8月黨中央毛兒蓋會議後決定,一、四方面軍混合編成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 1936年1月上旬,紅五軍團奉命同四方面軍的33軍合編為紅五軍,董振堂任軍長。同年6月,紅二方面軍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10下旬,紅軍2萬餘人,奉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西渡黃河,進軍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執行寧夏戰役計劃。 1937年1月董振堂紅五軍一舉攻占了甘肅高台縣城。正當高台人民歡慶胜利之時,敵軍馬步芳等部約2萬餘人包圍了高台。 敵眾我寡,董振堂打算突圍。城北是一片荒草地,離北山不遠,敵軍力量薄弱。於是,董振堂命騎兵團團長呂仁禮在北城下挖一個大洞,準備突圍。這時,便衣通訊員送來一封信,大意是:奉總部命令,高台是打通國際路線重要的軍事要點,要軍長堅守高台。 (呂仁禮:《回憶高台戰鬥》)董振堂無法與西路軍總部聯繫。便召開營以上乾部會議,宣讀來信,下令:“堅決守住高台!我們人在高台在,誓與高台共存亡!”

從18日夜裡開始,敵軍從四周架梯輪番攻城,均被紅五軍擊退,城牆四周遍布敵軍的傷兵、死屍。 19日上午,形勢更加緊張。董振堂帶領50多名官兵,舉拳宣誓:“我們要流盡最後一滴血,戰鬥到底!為革命犧牲是光榮的,革命一定能成功,自由幸福的日子一定能夠到來。” 董振堂率軍浴血奮戰9晝夜,在援軍被阻擊無法到達的情況下,堅守高台,與敵人戰鬥到最後一刻,30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董振堂當時年僅42歲,他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於20日壯烈犧牲。 董振堂犧牲後,殘暴的敵人砍下了他的頭顱,懸掛在高台城樓上。董振堂犧牲的噩耗傳到延安,紅軍廣大將士深為悲痛。為了深切悼念這位堅貞不屈的革命英雄。中共中央在寶塔山下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