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奉獻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前英雄人物

第83章 82、趙登禹——英勇奮戰血灑疆場

趙登禹(1898—1937年),字舜臣,山東省菏澤市人。著名抗日將領。 趙登禹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後任馮的隨身護兵。 1920年,趙登禹被任命為第十六混成旅直屬工兵連第三排排長,後歷任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 1926年參加北伐。 1930年,趙登禹跟隨馮玉祥參加了“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登禹被任命為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零九旅旅長。 1933年,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一零九旅旅長,後任第一三二師師長。 1933年初,日軍發動侵略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後又將戰火引到了長城一線,企圖侵占華北。國民黨當局被迫應戰,趙登禹奉命率領一零九旅從薊縣出發,把守喜峰口陣地。面對日軍的猛烈攻擊,趙登禹率領戰士多次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擊退了日軍的攻擊,堅守住了長城陣地。 3月10日,負傷的趙登禹得知日軍正在休整,馬上召集團、營長們開會,決定乘日軍不備偷襲日軍營地,並激勵戰士們說:“抗日救國,乃軍人天職,養兵千日報國一時,只有不怕犧牲,才能為國爭光。”隨後,負傷的趙登禹率3000人,冒著大雪,揮舞大刀和刺刀偷襲了日軍,成功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

長城抗戰後,第二十九軍被調回察哈爾省駐防,趙登禹因戰功卓著被擢升為一三二師師長,並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1935年8月,第二十九軍被調到北平地區駐防。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進攻宛平城,第二十九軍奮起反擊。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任命趙登禹為南苑指揮官,坐鎮南苑,與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指揮南苑的所有軍事力量。 7月28日,日軍調集重兵並動用30多架飛機向二十九軍陣地發起猛攻,由於敵我力量相差懸殊,我方傷亡較大,日軍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肉搏戰。此時,趙登禹臨危不懼,親自率衛士30餘人,指揮二十九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與日軍進行激烈的廝殺。這時,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趙登禹指揮部隊後撤到大紅門一帶。日軍窺出趙登禹準備退到大紅門的意圖,搶先一步在南苑到大紅門的公路兩側架起了機槍,以火力封鎖道路。為激勵將士,趙登禹乘坐車子指揮部隊向大紅門方向撤退,不幸的是在車子行到大紅門附近的御河橋時車子的炸毀,趙登禹身受重傷,警衛勸其立即撤退的安全地方,趙登禹不肯,反而帶領部隊向日軍反擊。這時,一枚炸彈飛來,炸斷了他的雙腿使其昏迷過去。趙登禹醒來後,含淚向傳令兵說:“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訴北平城裡的我的老母,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請她老人家放心吧!”說完就停止了呼吸。

今陶然亭公園西側的龍泉胡同,那時有座龍泉寺,以辦理慈善教育而著稱,舊址即今陶然亭小學。崇敬抗日英烈的老方丈,帶領4名僧人,連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尋得將軍遺體,抬迴龍泉寺裝殮。為避開日寇耳目,將靈柩隱藏在寺中8年之久。抗戰勝利之後,年僅10歲的趙學芬去龍泉寺祭奠時,老方丈安慰她說:“將軍沒有走,我常在夜間聽到將軍喊口令操練士兵。” 因趙登禹生前說過“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這樣的誓言,1946年7月28日中山公園公祭大會之後,何基灃奉馮治安之命到北平將趙登禹將軍和二十九軍抗日烈士的忠骸由龍泉寺起靈,遷葬於盧溝橋畔以東2公里處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 1946年11月25日,當時的北平市長何思源(山東菏澤人)簽發了《府秘字第729號訓令》,將市區三條道路命名為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張自忠路,以紀念抗日英烈。新中國成立後,保留了這三處地名,並沿用至今。

趙登禹犧牲後,7月31日,國民政府頒布褒獎令,追贈趙登禹為陸軍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給趙登禹將軍的家屬頒發了由毛澤東簽署的烈士證書。毛澤東同誌曾高度評價趙登禹將軍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讚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范代表”。趙登禹將軍在強敵面前臨危不懼、英勇奮戰、血灑疆場的事蹟永遠值得中國人民懷念。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