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奉獻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前英雄人物

第27章 26、劉伯堅——生為中國死為中國

劉伯堅(1895~1935年),四川省平昌縣人。中共黨員,紅軍高級將領。 1895年生於四川平昌縣一個開棧房的小商業者家庭。他聰明好學,靠家中藉貸到巴中縣上中學,後又考入萬縣的川東師範、成都的高等師範學堂(今四川大學的前身)。劉伯堅從小目睹民眾苦難,又在校內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產生了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他以才華出眾聞名於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當秘書,並願任命他為縣長。劉伯堅卻不願就這個“肥缺”,毅然參加了留法勤工儉學,於1920年赴歐,先到比利時,後到巴黎,一邊做工一邊學習。 當時,西歐正經受十月革命的衝擊。劉伯堅在那裡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並於1922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同組建了“少年共產黨”(後改名為旅歐共青團),隨即轉為共產黨員。 1923年,劉伯堅赴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大學,並因待人和藹及處理問題老成持重,被中國學生推為中共旅莫支部書記達三年之久。當時,這個支部不但管理中國黨員學生的組織活動,還要負責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們稱作“黨內駐蘇大使館”,劉伯堅成了“大使”。

1926年春,馮玉祥因自己率領的西北軍失敗,到蘇聯“考察”並求援,劉伯堅參加接待。馮玉祥表示要學習蘇軍的政治工作經驗,並邀請劉伯堅回國任國民聯軍的政治部副部長。劉伯堅到西北軍後,同上層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統戰關係,還積極用革命思想改造這支從軍閥陣營中分裂出的部隊。 1927年4月,他與西安有名的才女、共產黨員王叔振結婚,在西北軍中一時傳為佳話。 1927年夏,馮玉祥受蔣介石拉攏,與共產黨分手,劉伯堅也被“禮送”到武漢。隨後,黨中央派他再度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與劉伯承等一同學習。 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先後任軍委秘書長、紅軍黨校政治部主任。此時,蔣介石將中原大戰中被他打敗收編的西北軍主力第二十六路軍調到江西“剿共”,並由中央軍在後面督戰。這種“一石兩鳥”的毒計激起西北軍官兵極大憤慨。中央軍委馬上派劉伯堅主持策反工作,終於使該部1.7萬人在寧都暴動,並編為紅五軍團。劉伯堅隨後擔任了該軍團政治部主任,將這支部隊改造成中央紅軍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離開江西長征,劉伯堅被留下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 20萬國民黨軍隊將留下的3萬紅軍(半數係不能遠征的傷病員)壓縮到贛南一隅,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在幾個月後才接受陳毅的建議,下令分路突圍,開展游擊戰,可惜為時已晚。 1935年3月初,劉伯堅在戰鬥中左腿中彈,不幸落入敵手。在被囚的17天中,他堅貞不屈,視死如歸。他在遺書中把自己的一生歸結為:“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並以“我為中國作楚囚”自豪。臨刑前,劉伯堅寫了最後兩封信,他預言:“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鮮血不是空流了的”。信中諄諄叮囑他的親人:“最重要的,諸兒要繼續我的志向,為中國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繼續我未完成的光榮事業”。 1935年3月21日就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