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感動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後模範人物

第46章 45、吳登雲——白衣聖人馬背醫生

吳登雲,男,漢族,江蘇省揚州市人,中共黨員。 1940年出生,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人民醫院原院長。 吳登雲大學畢業後,響應黨的號召,志願來到祖國版圖最西端的烏恰縣工作。他熱愛邊疆、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多次放棄回家鄉或條件較好地方工作的機會,以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為了搶救民族兄弟,他先後無償獻血30餘次計7000多毫升;為搶救燒傷的嬰兒,他從自己腿上割下13塊皮膚移植到患者身上。他充滿仁愛之心,只要有病人求醫,不管多遠,都隨叫隨到,遇到經濟貧困的病人,還幫助墊支醫藥費。烏恰縣地廣人稀,牧民缺醫少藥,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他每年都要花三四個月的時間,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深入到牧區巡診和防疫,足跡踏遍了全縣9個鄉的30多個自然村,給草原人民帶去了生命的陽光,受到當地各族幹部群眾的衷心愛戴,被譽為“白衣聖人”、“馬背醫生”。為了更好地為各族群眾治病,改變當地的醫療衛生狀況,他刻苦鑽研醫學知識,努力學習少數民族語言,精心培養少數民族醫務骨幹,一大批柯爾克孜族醫生迅速成長起來。他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白求恩獎章。

40多年前的夏天,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從揚州醫專畢業,來到了“萬山之祖”帕米爾高原。這裡是我國版圖上最西端的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這裡生活著4.3萬各族人民,其中柯爾克孜族佔總人口的70%。這個揚州小伙名叫吳登雲。 40多年來,吳登云如一株堅韌的胡楊紮根在戈壁荒灘,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愛獻給了這裡的人民。 波斯坦鐵列克鄉牧民買買提明永遠也忘不了吳登雲為他兒子植皮的一幕。 那是1971年12月1日,買買提明兩歲的兒子玩耍時不慎撲入火堆,全身50%以上的皮膚被燒焦。面對慘不忍睹的小生命,吳登雲感到陣陣揪心。一連十多天,他全身心地投入搶救,幼兒終於度過了休克關、感染關,接下來就是創面癒合的難關了。但是,幼兒完好的皮膚所剩無幾,怎麼忍心過多取用那些細嫩的皮膚呢?

吳登雲把目光投向了幼兒的父親。買買提明聽說要從自己身上取皮,嚇得驚恐萬狀,連連說不行。吳登雲決定從自己身上取皮。 “什麼?哪有醫生取自己的皮,不行不行!”手術室護士拒絕配合吳登雲。吳登雲只好自己給自己注射麻藥。他先從兩條大腿上取皮,隨後,又在小腿上註射麻藥,果斷下刀。 10分鐘後,他一共從腿上取下13塊郵票大小的皮膚。接著,他拖著麻醉的雙腿走上了手術台,把自己的皮膚植到幼兒身上。幼兒得救了,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1984年金秋,吳登雲走上了烏恰縣醫院院長的崗位。當時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醫務人員短缺。 “必須培養一批土生土長的柯爾克孜族醫生!”吳登雲制訂了一個“十年樹人計劃”,他到各鄉鎮衛生院物色柯族醫護人員,白天上班,夜裡幫助柯族同志學習漢語。然後把他們送到自治區醫院去進修一年,進修回來,他又手把手地傳幫帶,使一大批柯爾克孜族醫生成長起來,現在醫院70%以上的業務骨幹都是柯爾克孜族。過去這家連闌尾炎手術都做不好的醫院,現在幾乎所有的常規手術都能做,醫療水平在邊疆縣級醫院中領先。

走進烏恰醫院,60多個花壇把醫院裝點得如同花園一般,在“生個娃娃容易,種活一棵樹難”的帕米爾高原,實在是一個奇蹟。 1985年大地震之後,烏恰縣城易地重建在戈壁灘上。為給病人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吳登雲又提出一個“十年樹木工程”。沒有土,他們就到7公里外的老城去拉,一個樹坑一個樹坑地墊土。沒有水,他們就從雪山下挖了一條12公里長的引水渠。一年接著一年,硬是在戈壁灘上建起了一座園林式的醫院。 2001年,吳登雲從醫院的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只擔任縣政協副主席的職務。但他仍牽掛著醫院的建設和發展。每星期,他在政協上3天班,在醫院值3天專家門診。 吳登雲的醫德、醫術感動了千千萬萬顆心靈,他先後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雙擁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被衛生部授予“白求恩獎章”,被母校授聘為“醫德教育終身教授”。當地的人稱他為“白衣天使”、“活著的孔繁森”。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