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感動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後模範人物

第42章 41、吳大觀——航空引擎動力之父

吳大觀(1916-2009),男,漢族,江蘇省鎮江市人,中共黨員。生前曾任原航空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常委。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 吳大觀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後到美國萊康明發動機廠和普惠公司學習深造。 1947年3月,他拒絕了美國有關單位的高薪聘請,毅然回來報效祖國。 1949年11月,他任新中國重工業部航空籌備組組長,參與了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籌建,是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奠基人和創始人。他的奮鬥歷程,與新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許多個“第一”緊密相連: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設計機構,領導研製了我國第一個噴氣發動機型號,創建了我國航空史上第一個發動機試驗基地,主持建立了航空發動機研製第一套有效的規章制度,建立起了新中國第一支航空動力設計研製隊伍,主持編制了我國第一部航空發動機研製通用規範,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他被原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榮譽稱號,去世後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建國初期,毛主席就反復強調:“我們不僅要有強大的陸軍,還要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揮戈藍天、亮劍蒼穹,保衛祖國領空的“制空權”必須建立獨立自主的航空工業,培養一支飛機和發動機自行設計隊伍。其中,發動機研製更為關鍵,因為它是飛機的“心臟”,對飛行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作戰性能等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1956年9月,吳大觀到瀋陽黎明發動機製造廠任新中國第一個發動機設計室主任。五年後,又在瀋陽主持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發動機研究所。 萬事開頭難,到底怎樣設計發動機?他苦苦思索,決定第一台噴氣發動機從教練機起步。 1957年3月,噴發1A發動機開始研製,調人手、找資料、建設備……眾多難題,錯綜複雜,最重要的是發動機研製必須進行零部件和整機試驗。為了設計製造試驗設備,便於測試技術人員學習電子技術,吳大觀把他從美國帶回的6個真空管長短波收音機拿出來,供他們拆裝練習。他帶領試制人員親自動手製作試驗器,解決了發動機的火焰筒和渦輪葉柵兩項最關鍵的試驗。經過2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發動機於當年研製成功。 1958年7月26日,配裝了噴發1A發動機的殲教1飛機試飛成功。新生的“中國心”開始了跳動! 8月5日,時任軍委副主席的葉劍英元帥、空軍劉亞樓司令員親臨瀋陽出席了萬人慶功大會。 1958年9月,裝有噴發1A的兩架殲教1飛機到北京做了精彩的飛行表演。一年後,紅旗2發動機配裝高空高速殲擊機東風107開車成功,向國慶10週年獻上了一份厚禮!經過18年的研製,渦噴7甲發動機實現設計定型,它的研製成功是我國發動機從仿製到改進改型的成功跨越。渦噴7甲發動機同殲8飛機一起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不僅大量裝備我國空軍,還出口到國外,揚我軍威,壯我國威,成為我國航空發動機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渦扇6發動機是吳大觀一生中,主持研製的一個重要型號。 1964年,當世界上第一台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剛剛開始研製的時候,他就帶領科研人員追踪這項世界航空發動機先進技術。他下定決心,要乾就要幹最先進的。 “文革”後期,被“解放”出來的吳大觀沒來得及為自己的身體療傷,就立即投入到渦扇6發動機的試驗工作之中。渦扇6發動機的研製為日後我國崑崙、太行發動機的研製,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技術儲備,積累了豐富的研製經驗。

晚年的吳大觀,仍然不改他對航空發動機的癡情。 1983年,國家在論證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作戰飛機時,圍繞是引進國外發動機,還是自行研製的問題,當時意見分歧很大,不少人極力主張引進國外成熟的發動機。在這決定太行發動機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吳大觀大聲疾呼:“我們一定要走出一條中國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道路。否則,就會永遠受制於人,戰機就會永遠沒有中國芯!”以吳大觀為首的九位專家聯名上書鄧小平同志,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太行發動機得以立項。他的高瞻遠矚,為新型航空發動機確定了研製的發展方向。 1993年,太行發動機研製的一項重要試驗一次性達標,他在北京聽到消息後,激動得說:“這是最好聽、最好聽的消息呀!這證明我們有這個能力,太行發動機大有希望!”太行發動機經過18年的磨礪,終成大器。聽到“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的消息後,吳大觀激動得老淚縱橫。

幾十年來,在吳大觀的帶領下,我國建立了日趨完善的研製體系,培養了一支過硬的科研人才隊伍;先後組織了噴發1A、紅旗2、渦噴7甲、渦扇5、渦扇6發動機的研製及斯貝發動機的專利生產,編制了發動機通用規範,吳大觀用一生在中國航空發動機史上,書寫了昨天、贏得了今天、奠定了明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