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感動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後模範人物

第38章 37、廷·巴特爾——草原之子創業為民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遼寧省瀋陽市人,中共黨員。 1955年出生,現任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 廷·巴特爾1955年出生於呼和浩特市,1974年從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學高中畢業後,插隊到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蘇木薩如拉圖亞嘎查;1983年擔任嘎查長,1993年擔任嘎查黨支部書記。 廷·巴特爾出生的那年他的父親廷懋成為共和國成立後中央軍委第一批授銜的內蒙古自治區4位少將之一。 1974年,19歲的廷·巴特爾高中畢業後,插隊來到了千里之外的錫林郭勒盟薩如拉圖亞草原。遼闊的草原,淳樸的牧民,讓廷·巴特爾身心舒展。很快,廷·巴特爾學會了打草、放羊、剪羊毛、種樹、開拖拉機,樣樣都乾得很起勁。不知不覺中,他成了全嘎查40多名知青的標兵,先後擔任了副嘎查長、農場負責人和林場場長。 1976年,21歲的廷·巴特爾由於工作出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全國知青大返城。面對一次次返城機會,廷·巴特爾拱手相讓。當送走最後一批知青,獨自回到知青點時,他的內心也曾經猶豫過:走?還是留?就在這時,大隊乳品廠因為連年虧損準備停產,大隊領導找到廷·巴特爾,希望他接過廠長的擔子,救活企業。望著一雙雙期盼的眼神,廷·巴特爾鄭重地點了點頭。他白天搞生產,晚上點著蠟燭改裝機器,一年下來,乳品廠終於有了5萬元的盈餘。這年春節,廷·巴特爾回家探親。母親心疼地說:“巴特爾,你回來吧!”他說:“我一走,牧民就哭,我不能走。”這一次,廷·巴特爾破例在家裡多住了幾天,牧民們開始擔心了——廷·巴特爾肯定不回來了。幾天后,當他風塵僕僕趕回薩如拉圖亞嘎查時,很多牧民聞訊趕來,他們送來了吃的、穿的、用的,還有個牧民一句話也不說,只是上前緊緊抱住他,怕他再跑了似的。廷·巴特爾兩眼滿含熱淚,心頭湧上一陣陣感動。

1993年,廷·巴特爾走上了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一上任,他就搞起了流動畜群扶貧:把嘎查集體畜群分給貧困牧戶放養,一放3年,所生產的幼畜70%歸貧困戶。這一措施很快使全嘎查21個貧困戶年收入接近或者超過萬元。 薩如拉圖亞嘎查面積437.5平方公里。由於過度放牧,加上連年自然災害,不少草場退化成了沙窩子。廷·巴特爾明白,如果不改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就永遠擺脫不掉貧困和生態惡化的惡性循環。在他的帶動下,牧民們紛紛植樹、種草、拉起網圍欄搞輪牧,同時打水井、建畜圈。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了嘎查畜牧業生產防災抗災能力。有一次發生了雪災,別的地方的牛羊有的凍死、有的餓死,而薩如拉圖亞嘎查的牲畜卻沒有挨餓受凍的。牧民們信服地說:“跟著巴特爾書記幹準沒錯兒!”

組織上曾經多次準備提拔廷·巴特爾到蘇木或者旗裡、盟里當幹部,可是他總是婉言拒絕:“我文化不高,能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做些事情也就心滿意足了。”雖然文化不高,但是無論大事小情,牧民們只要找到他,幾乎沒有不能解決的。 2001年1月,一場罕見的風雪席捲了錫林郭勒草原。廷·巴特爾不顧妻子的勸阻,開上家裡那輛破舊的客貨車,晃晃悠悠地衝進了風雪中。薩如拉圖亞嘎查距離最遠的兩家牧民有40多公里,廷·巴特爾硬是在這樣的大風雪天裡,為牧民們送去了糧食和草料。 在他的帶領下,全嘎查牧民都實行了“圍欄輪牧”和“減羊增牛”,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改善了牧民生活。如今的薩如拉圖亞水草豐美,是當地生態條件最好的嘎查,現在又修了路,通了電,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近年來,他又帶領牧民群眾充分利用水資源,大力開發建設高產飼料基地,建成了全盟第一個沙地保護區,註冊成立薩如拉牛業公司,投資230萬元大力發展沙地旅遊業,走出了一條保護生態、建設養畜的成功之路。

多年來,廷·巴特爾成了牧民們的主心骨,大家已經習慣了在他的指導下生活、生產。大到娶妻生子、購買機具,小到兩口子鬧彆扭、孩子不聽話,牧民們都要找他商量解決,就連大人孩子病了也請他去診治。在牧民們心中,廷·巴特爾不僅僅是黨支部書記,也是農藝師、技術員、醫生,更是老年人的好兒子,同齡人的好兄弟,年輕人的好長輩。 30多年來,他紮根草原,情系牧民,帶領嘎查廣大牧民走上了一條保護生態、建設草原的富裕之路,被譽為“草原之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