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感動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後模範人物

第18章 17、王有德——治沙英雄勞動富民

王有德,男,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人,中共黨員。 1954年出生,現任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 王有德注重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發揮黨員領導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他團結帶領幹部職工,20多年堅持治沙播綠、興場富民,完成治沙造林45萬畝,控制流沙面積58萬畝,建設沙地果園4000多畝,興辦5個多種經營公司,建立1000餘畝苗木花卉培育中心,對外承攬100多處綠化工程,創收1億多元,彌補治沙資金不足,成功走出了一條“以林為主、林副並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改革發展之路,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築起了一道綠色屏障,極大地改善了林場生態環境和全場職工的生活條件,呈現出人進沙退的可喜局面。他成功組織實施了6個外援治沙項目,為我國林業的對外合作與交流探索了一條新路。目前,林場固定資產由1985年前的不足4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6300萬元,林木資產由1985年前的不足500萬元增加到3億元,職工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實現了“山上綠、場子活、職工富”的奮鬥目標。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白芨灘林場建於1953年,位於毛烏素沙漠的西南邊緣,是阻止沙漠向寧夏首府銀川和黃河推進的一道屏障。 進入20世紀8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的粗放管理和陳舊觀念,讓林場的林業生產徘徊不前,林地沙化嚴重,大片良田棄耕。職工一年中有7個月無事可做,年收入只有幾百元,生活十分貧困,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調走。 1985年3月,30歲的王有德臨危受命,調任白芨灘林場副場長。 “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年代。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一定要讓場子活起來,讓職工富起來,讓沙漠綠起來!”改革林場現狀的動力和改善職工生活的使命感匯聚成一股難以抗拒的力量,在王有德心裡萌動…… 他力排眾議在林場開始了三項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是壓縮非生產人員,精簡後勤管理人員;二是取消生產第一線工人的工資級別,實行工效工資;三是將全場林業生產任務分解承包到職工手中自己完成,讓工人“幹自己的活,掙自己的錢”,徹底改變了過去“造林撫育靠民工,林場工人只帶工”的只講數量不講質量和效益的工作方式。

改革當年,全場完成造林5093畝,減少撫育成幼林費用2.5萬元,實現純收入9萬多元,減去精簡下來的12名後勤人員的8萬元工資及其他費用支出,等於林場創收17萬元。白芨灘林場實現了“起死回生”的大逆轉。 2008年7月1日,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寧夏銀川傳遞的最後一棒火炬手,王有德在萬眾矚目中點燃了聖火盆。 這一年,王有德一直為“三個一萬”的奧運工程而忙碌,即1萬畝草方格扎設工程、1萬畝乾旱治沙造林工程和1萬米奧運綠色長廊——王有德和林場職工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迎接中華民族的這一偉大盛事。 “奧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強',作為老林業工作者,我會積極發揚奧運精神,讓治沙造林的速度更快,質量更高,勢頭更強,以實際行動支持綠色奧運。”王有德的話不多,卻鏗鏘有力。

時隔一年,王有德和職工們兌現了當初的綠色奧運承諾,然而他的綠色夢想卻沒有停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