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感動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後模範人物

第17章 16、王樂義——蔬菜大棚健康百姓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黨員,靠著勤勞、智慧、膽識,創造了“綠色奇蹟”——試驗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結束了中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歷史;掀起了一場以種植大棚蔬菜為標誌的“白色”浪潮,被稱為當代中國農業的第二次革命。更為可貴的是,他以其寬闊的胸襟,不遺餘力地把技術傳到四面八方,使億萬農民群眾走上了致富道路。他,就是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鎮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1978年9月,三元朱村15名黨員一致推舉37歲的王樂義當村黨支部書記。那年春天,王樂義被診斷得了直腸癌,公社出錢為他做了肛門改道手術,腰上掛了個糞袋子,生活起居不便。聽說他要當支書,老母親和妻子說什麼也不同意。但王樂義心想:黨組織信任我,全村人需要我,就是搭上命也得挑起這副擔子。在第一次支部會上,他明確表態:“水有源,樹有根,黨的恩情比海深!領導和大夥兒都這麼信得過我,我就乾。到底能活幾年我說不上,只要身體能撐得住,活一天就為黨做一天的工作;活一天就為老少爺們干點實事!”就這樣,他拖著病殘之軀,一干就是20多年。

當時的三元朱村,還是一片貧瘠的土地,種菜菜不長,種糧糧不收,村民連肚子都填不飽。三元朱村的地大都在東、南、西三個埠子嶺上,土質差而且缺水。要想拔掉“窮根”,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必須先從三個埠子嶺開刀。剛上任那幾天,他領著村班子成員圍著三個埠子嶺轉了一圈又一圈,制定了發展規劃:“東嶺蘋果西嶺桃,南嶺山楂帶葡萄。”王樂義帶領幹部群眾苦戰三個春秋,使三個埠子嶺披上了綠裝,飄出了果香。到1988年,全村已發展果園430畝。昔日光禿禿的埠子嶺成了“花果山”、“聚寶盆”,滿山遍野的果樹成了“搖錢樹”。全村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幾十元增長到1200元。 群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了,但王樂義並沒有滿足。他意識到,要想讓農民收入不斷上台階,還得圍繞土地做文章,讓土地生金! 1988年臘月廿八,王樂義的堂弟王新民從大連帶回來1公斤頂花帶刺的鮮黃瓜。寒冬臘月裡這幾根水靈靈的黃瓜讓王樂義眼睛一亮:這不正是一條致富的好門路嗎!

學成歸來,王樂義根據本村的自然生產條件反複試驗,不僅熟練掌握了學到的大棚技術,而且對大棚從方位、牆體、棚頂結構、大棚骨架、覆蓋薄膜等5個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終於建成了深冬不需加溫的冬暖式蔬菜大棚。這時已是1989年8月,王樂義決定立即上實體大棚。可是無論他怎麼做工作,就是沒人建。因為建一個大棚需要萬餘元,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村民來說,拿這麼多錢本來就比較困難,更何況還是頭一次搞,風險相當大。於是,他號召全村17名黨員幹部先打頭一炮。 17個大棚很快在村北的大田裡建了起來。 8月建棚,10月播種,12月底鮮嫩的黃瓜就上了市!到第二年5月初,17個蔬菜大棚最低的收入2.07萬元,最高的收入3.03萬元。以前全村沒有一個萬元戶,這次一下冒出了17個!村民們眼熱了,心動了,紛紛要求建大棚。第二年,全村大棚一下子發展到144個,當年戶均增收1萬元。

為使大棚種植技術不斷改進和完善,在他的倡議下,村里投資100萬元,建起了集科研推廣、物資服務、科普培訓於一體的科技大樓,從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長期聘請專家教授進行技術指導,並派人到日本、荷蘭學習引進新技術、新品種。 2000年,三元朱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0元,全村戶均存款達到10萬元。 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試驗成功,引起了壽光乃至山東全省、全國的關注,很多地方來聘請王樂義做顧問,他走到哪裡,致富的腳印就延伸到哪裡。 1993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位領導同志到三元朱村考察,對王樂義說:“新疆一年有8個月吃菜從外地運,你能不能幫我們新疆發展大棚蔬菜?”沒過兩個月,王樂義就帶領6名技術人員到了新疆哈密地區,幫助他們搞起了26個大棚。次年,王樂義又帶著42名技術員再次進疆,從南疆到北疆,一路走一路傳授技術。短短幾年,冬暖式大棚已遍及天山南北,新疆人吃菜基本上實現了自給自足。

王樂義受到人們的愛戴,不僅因為他創造了蔬菜種植的奇蹟,更因為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十幾年來,王樂義苦心鑽研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熱心傳播致富之道,被譽為“綠色使者”。他外出傳藝,走到哪裡,哪裡就敲鑼打鼓地歡迎他。新疆和田市的干部群眾贈給他一塊銅匾,上寫十六個大字:“樂在授藝,義滿和田,恩比東海,情結崑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