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共產黨抗戰英傑·救亡先驅錄

第33章 032、殫精竭誠為中華——記國際主義記者漢斯·希伯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的爆發,觸發了中華民族全國抗戰的狂濤怒湧。正在柏林工作的德國共產黨員、世界知名記者、政論家漢斯·希伯聽到這個消息,興奮得難以自持。他急匆匆地趕到家裡,對妻子秋迪女士說,我所熱愛的中國在英勇地戰鬥,我要回到我的第二故鄉——中國,同4萬萬同胞一起並肩戰鬥,用我手中的筆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呼籲世界人民對中國抗戰的支持。 秋迪女士深知漢斯·希伯一直在眷戀著中國,便嬌嗔地一笑:“我知道留不住你,好吧,你先走,我隨後就去……” 於是,漢斯·希伯踏上了征程。這是漢斯·希伯第6次到中國來。 這位1897年6月出生於克拉科夫的德國著名記者,從他的青年時代起就關注著中國的革命鬥爭。我國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後,他便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於1925年來到上海,以後又到廣州,和中國人民並肩戰鬥。在1925年至1927年洶湧澎湃的中國大革命中,他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編譯處的工作,向世界揭露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的陰謀。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他義憤填膺,公開聲明:已經不能把國民黨的觀點和自己的信念統一起來了。於是辭退工作,不久回到歐洲。

1928年2月,他在柏林以“亞細亞人”為筆名,用德文出版《從廣州到上海》一書,傾注他對中國革命的熱切關注。 1931年,日寇侵略東三省的“九·一八”事變後,希伯夜以繼日地為英國《曼徹斯特導報》和美國《太平洋》、《亞細亞》等報刊撰稿,發表他關於遠東中國問題的報導和論文。在那許多作品中,他以深遠的目光,銳利的筆鋒,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狂妄野心,控訴法西斯的罪行,喚起人類的正義感,以圖推進國際和平局面的早日實現。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希伯看到中國國內再次實現國共合作,結成統一戰線,全國人民奮起抗戰,深受鼓舞。他作為一位忠誠的國際主義者,對中國共產黨寄託著無限的希望,急切要求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用自己手中的筆,謳歌抗日根據地軍民在艱苦的環境中英勇抗戰的動人篇章。

1938年,希伯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的協助下,到達革命聖地——延安,見到了他所仰慕的毛澤東,參觀了很多單位,訪問了許多幹部和群眾。延安蓬勃的革命生機以及從領袖到群眾堅定的抗戰決心,使希伯深受感動。他在一篇文章中滿懷深情地寫道:在這裡我看不到任何悲觀消極的情緒,而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派為奪取抗戰勝利而緊張工作、戰鬥的景象。 1939年初春,希伯來到新四軍軍部——皖南涇縣雲嶺採訪。在這裡,他受到了周恩來和葉挺的熱情接待。在向葉挺軍長採訪中,他了解到新四軍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堅持抗戰的動人情景,於是不顧連日勞累,夜以繼日地為《美亞評論》撰寫了《長江三角洲的游擊戰》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系統地記述了新四軍成長、發展的歷史,高度讚揚“這支軍隊忠誠於抗日統一戰線,具有老紅軍那種獨有的在戰鬥中英勇獻身的精神,老紅軍的豐富戰鬥經驗和游擊戰術”,指出“新四軍在日本佔領區作戰,使人民中的失望情緒得以克服。新四軍盡力做的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使廣大人民樹立爭取最後勝利,解放中國,建設新中國的信心。”

1941年1月,蔣介石一手策劃“皖南事變”,並對葉挺和新四軍大肆進行攻擊誣衊。希伯對蔣介石的行徑,極為憤慨。他為了向全世界揭露事變的真相,立即在《美亞評論》上發表了《葉挺將軍傳》。在這篇傳記中,他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概括了葉挺將軍光輝戰鬥的一生,指出葉挺將軍的生活經歷“完全不是一個中華民族自由事業和孫中山博士的三民主義的背叛者的經歷,而是一個現代中國軍事家為反對日本侵略、保衛祖國而進行鬥爭的經歷。”他大聲疾呼:“立即釋放葉挺和停止對新四軍和八路軍的一切進攻,是繼續抗日和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的首要條件。” 不久,希伯聽到新四軍新的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的消息,便與不久前來華的夫人秋迪女士一起,由上海乘船,前往蘇北抗日根據地進行考察。在蘇北,他會見了新四軍領導人劉少奇、陳毅、粟裕,考察了鹽城、阜寧等新四軍活動的地區。蘇北抗日軍民的抗戰熱忱,使他激動不已,他整天緊張地工作著,訪問、出席集會、演說、整理材料、撰寫文章。在蘇北僅僅兩個月,就趕寫出了一部約8萬字的書《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專題報導《重訪新四軍佔領區》、《在日本戰線後面的新四軍》。他在這些文章中多次申明:敵後的抗戰,對敵人來說是既擺脫不掉更消滅不了的。在新四軍那裡,看到了新中國的基本精神與初步規模。

當時,山東抗日戰場的形勢還沒有被世界各國所了解。為了向世界人民報導八路軍在山東敵後英勇抗戰的事蹟,希伯在蘇北的考察結束後,於1941年9月匆匆趕到山東濱海區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駐地採訪。 艱苦抗戰的山東軍民,對國際友人希伯的來訪給予了盛情的歡迎。 9月25日《大眾日報》以《德籍作家希伯到魯南,各界籌備歡迎》為題發表了消息,指出,“在抗戰後,外國記者來魯南,還是以希伯先生為第一。”10月4日,山東的黨政軍民各界,召開盛大茶話會,歡迎這位心熱意誠,為中國革命事業而吃苦耐勞的國際友人。在歡迎會上,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委員羅榮桓、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等領導人同希伯親切交談,對他的山東之行表示熱情歡迎和謝意。

會上,希伯激動地說:“這一次到中國敵後方來,是我生平最好的一次旅行……一定要把親身經歷的一切事情,真實地報導給全世界的人們,特別是關心中國的新聞記者們。我要告訴他們,誰要想真正地了解今天的中國,真正地了解中國人民是怎樣地英勇地和他們的敵人堅持搏鬥,誰就一定要親身到中國的敵後方來!” 希伯與中國人民同甘苦,共患難,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 1941年11月初,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俊六坐鎮臨沂,糾集5萬多名日軍對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實行大“掃蕩”。當時,領導上曾確定把希伯暫時轉移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地區去。但希伯懇切地說:“這正是需要我的時候,我要和戰士們一起,並把這一斗爭的神聖事蹟報導給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

為了贏得反“掃蕩”的勝利,八路軍一一五師領導機關決定從濱海區北上,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11月6日深夜,希伯跟著一一五師出發了。一路上冒著寒風,過沂河、沭河,突破了敵人嚴密封鎖的沂沭平原,於次日清晨到達了逶迤起伏的蒙山腳下。指戰員們向希伯講起昨夜在敵人縫隙中突圍出來的一些情況,他聽了高興得跳了起來,興奮地說:“這一夜,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夜晚。比起在西方參加的任何一次最愉快的晚會,都更有意義,更值得留戀。” 一一五師繼續與日軍周旋。連日的緊張行軍,希伯一天天消瘦下來,一雙碧藍的眼睛充滿了血絲。但他仍然牢記著自己的使命,一有機會就拿起筆來,記下每一個難忘的時刻;每到宿營地,他的住處便立刻響起人們早已熟悉的打字機聲。

反“掃蕩”戰鬥日益激烈。在這血與火的戰鬥中,希伯表現得更加堅強。他從一位握筆的戰士,很快地成為一名能打仗的戰士。 11月29日,希伯隨山東省“戰工會”(戰時工作委員會)轉入沂南縣西梭莊。 30日清晨,在大青山與敵人遭遇。敵人以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將轉移人員層層包圍,密集的砲火一齊向我陣地傾瀉,而轉移人員只有一個特務連的兵力保衛。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為了掩護機關人員轉移,戰士們同敵人展開了決死戰鬥。希伯和機關人員一起,也投入了激烈的抗擊戰。 敵人的進攻,一次又一次被打退,轉移人員的傷亡也在逐漸增大。 最後,敵人孤注一擲,從四面八方向山頭陣地壓來。希伯從犧牲的戰士身邊抄起槍來,猛烈地射擊敵人。突然,一發子彈擊中他的臀部,血順著大腿流下來。他顧不得包紮,咬緊牙關,堅持戰鬥。但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在敵人的密集炮火中,希伯壯烈犧牲在大青山陣地上。

突圍戰鬥勝利後,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領導人和當地群眾,紛紛趕到希伯犧牲的地方,向這位忠誠的國際主義戰士致以敬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