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共產黨抗戰英傑·救亡先驅錄

第2章 001、長城內外建偉業——記中共熱河省工委書記陳鏡湖

陳鏡湖,字印潭,號小秋,化名李鐵然,曾用名陳龍川、陳士秋。 1901年出生於熱河省建平縣(今屬遼寧省)哈巴沁南井村一戶農民家庭。 8歲開始在本村私塾讀書,後入建平縣高等小學。他勤奮好學,記憶力強,於191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直隸省立第一中學。 當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大大小小的軍閥,在英、美、日等帝國主義支配下,長期割據爭鬥,互相搶權奪地,造成軍閥連年混戰的局面,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1919年,爆發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五四運動後,陳鏡湖參加了直隸一中的“學生救國團”,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參加了向省公署請願、示威遊行和街頭宣傳講演等活動,是“南下宣傳團”的骨幹。同年9月,他同韓麟符組織了與“覺悟社”齊名的“新生社”。

1920年秋,在李大釗的指導下,“新生社”改組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陳鏡湖的覺悟有了顯著提高,一邊刻苦地學習,一邊參加了平民小學的義務教學,每天授課兩小時,幫助解決貧苦家庭出身子女讀書的困難。 1922年8月,陳鏡湖考入天津南開大學文科班,攻讀政治和外語。 1923年初,陳鏡湖等南開同學成立“向明學會”,學習社會主義新思想,同時創辦了《天津向明學會半月刊》,對當時愛國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起了推動作用。這年,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時,全國工人運動興起,特別是“二七”大罷工發生後,孫中山決定實行與共產黨全面合作,藉以提高國民黨在工農群眾中的影響。鑑此,根據中共“三大”的決議,陳鏡湖又在這年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

1924年1月,陳鏡湖被選為直隸省代表,出席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被派往內蒙古地區開展黨的工作,並在馮玉祥西北軍宋哲元部任支隊長。他先後到熱河、察哈爾、綏遠等地開展工作,向當地蒙、漢族群眾宣傳革命思想,喚起他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王公貴族的壓迫,並在黨的刊物《嚮導》週報上發表文章,揭露帝國主義和軍閥、王公貴族互相勾結,狼狽為奸,侵略中國和壓榨蒙漢人民的罪惡行徑。 1924年10月22日,馮玉祥率部發動“北京政變”(亦稱“首都起義”)後,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參加國民革命,將所部改編為“中華民國國民軍”(簡稱國民軍),宣布脫離直系軍閥系統。陳鏡湖先後任國民軍熱河民軍司令、騎兵旅旅長。為了擴大民軍隊伍,陳鏡湖帶人回到家鄉,組織武裝力量。當他回建平時路經葉柏寺,離家只有十幾里,卻沒有顧得上回家看望父老和妻室兒女。他又從建平到圍場、多倫等地擴充民軍,為消滅封建軍閥而辛勤奔走。他尤其註意嚴肅軍紀,經常教育士兵“誓死救國,不擾民,真愛民”;同時,嚴格約束自己,和士兵同甘共苦,吃一樣的飯菜,照規定付飯費。因此,他受到群眾和士兵的歡迎和愛戴。

同年12月30日,孫中山扶病到達北京後,李大釗召開會議,討論了召開國民會議促成會的問題。陳鏡湖等人受中共北方區委的指派,作為孫中山的北上特派宣傳員,赴熱河積極開展工作。孫中山於3月12日在北京病逝時,陳鏡湖代表熱河省參加祭奠,並出席了國民議會促進會代表大會。 1925年初,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方區委決定,在熱河、察哈爾、綏遠、包頭等地建立四個黨的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以加強黨對內蒙地區革命鬥爭的領導。陳鏡湖被派任中共熱河工委負責人,同時以熱河省國民黨部執行委員的身份參加熱河省國民黨黨部的工作。在北方區委的領導下,在承德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眾運動。在承德市中、小學和師範近千名學生舉行的紀念五四運動6週年大會上,陳鏡湖登台講演,痛斥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罪行,大呼“猛醒吧,睡獅!覺悟吧,中國!”聲淚俱下,全場群情激昂。

1925年10月,中共北方區委在張家口召開工農代表大會,成立內蒙古工農兵大同盟,組成同盟中央委員會,李大釗當選為書記,趙世炎、韓麟符為副書記,陳鏡湖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這時,由中共領導編成“內蒙古特別民軍”,陳鏡湖任第二騎兵縱隊司令。不久,該縱隊改編為騎兵旅,隨軍加入國民軍,在熱河同張作霖奉軍作戰。 1926年8月,內蒙古特別民軍退入包頭;9月17日,參加了馮玉祥“五原誓師”,部隊改稱“國民軍聯軍”。馮玉祥採取李大釗“固甘、援陝、聯晉、圖豫”的行動方針,命陳鏡湖率部隨宋哲元部西進援陝,經甘肅、寧夏、陝西等地,攻打反動的“討赤”聯軍。後出任陝西蒲城縣長。期間,他體恤民瘼,將群眾擔負的糧稅減少三分之二,受到群眾的歡迎。

1927年4月,陳鏡湖作為內蒙古代表,出席了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正當全國革命在南方和北方勝利發展的時候,蔣介石背叛革命,實行反革命大屠殺,革命形勢急劇惡化。在這樣情勢下,陳鏡湖被迫辭去縣長職務,離開陝西,隻身回到北京,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從這年4月李大釗被捕犧牲後,北方各級黨組織不斷遭到破壞,陳鏡湖與黨組織失掉聯繫。他和劉剛(原內蒙特委領導成員)一起,經過長途跋涉,到達蘇聯,找到共產國際,接上了黨的組織關係。不久,陳鏡湖回國,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恢復、整頓內蒙特委,於同年9月組成新的特委,他擔任書記,改名為李鐵然,繼續組織和發動蒙、漢各族人民開展革命鬥爭。一年多中,他向中共中央寫了《內蒙黨報告》、《內蒙特委致中央的信》、《內蒙特委書記李鐵然報告》、《內蒙古一般政治狀況分析》等十餘份材料,為中共中央指導內蒙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1931年7月,日寇在我國東北製造“萬寶山慘案”,殺害無辜農民,引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熱河等地人民紛紛組織了“慘案後援會”進行聲援。陳鏡湖親自到圍場縣,具體指導“後援會”的工作。同年發生“九?一八”事變後,他立即以內蒙特委的名義,向蒙漢各族人民發出了“團結全國各民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號召,並將“慘案後援會”改稱“民眾抗日後援會”,一面盡力和中共中央取得聯繫,一面注意分析形勢,不失時機地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進行抗日救亡鬥爭。 1932年末,陳鏡湖赴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回來後,在北平主持召開了內蒙特委會議,傳達了中央的指示,決定成立蒙漢抗日同盟軍事委員會,組織抗日武裝打擊日寇,並發表了《堅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宣言》。會後,他到各地發動群眾,組織武裝,為後來抗日同盟軍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1933年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影響下,愛國將領馮玉祥、吉鴻昌等準備在張家口建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陳鏡湖根據黨的指示,迅速帶領一部分同志從圍場奔赴張家口,協同馮玉祥組織長城內外各旗縣武裝民團參加抗日同盟軍,並出任同盟軍總司令部參議。 5月12日,陳鏡湖帶領參謀、警衛員從張家口乘汽車到張北點驗抗日武裝隊伍,途中遭到反動民團的襲擊。在戰鬥中,陳鏡湖不幸中彈犧牲,時年僅33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