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紅軍長征人物譜

第16章 第十六章陸定一長征中的二、三事

紅軍長征人物譜 刘培一 5516 2018-03-16
長征前,父親陸定一受王明“左傾”路線的打擊,被撤消了黨和團內外一切領導職務,調到《鬥爭》雜誌編輯部,從事刊物的刻蠟版工作,被人稱作是個“刻字匠”。 根據父親陸定一執筆的《長征大事記》中記載:紅軍長征啟程是1934年10月12日,“紅一方面軍改編為野戰軍,開始向西南移動”。 1934年10月18日,中央機關、紅軍總部和總部首長夜渡於都河。於都縣城東門,就成了“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的紀念地。 1996年,為慶祝紅軍長征勝利60週年,當地人民在此修建了“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碑座左側,刻有陸定一手書簫華的《長征組歌》中的第一段歌詞內容,其中有“……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的字句。

長征開始,陸定一是被編入“紅章縱隊”的“幹部隊”裡。他沒有職務,也沒有槍,只能扛著一支梭鏢。 我的前母唐義貞,由於身懷六甲,不能跟隨長征,被留在地方堅持鬥爭。後來據毛澤覃的愛人賀怡講:紅軍長征後,唐義貞繼續受到王明路線的打擊,被開除了黨籍。但她革命志向不變,說“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必定為革命奮鬥”。 1935年1月,被“鏟共團”抓去,她堅貞不屈,遭敵人剖腹開膛,壯烈犧牲。 當時,中央蘇區參加長征的有1、3、5、8、9五個軍團和兩個軍委縱隊。第1縱隊叫“紅星縱隊”,第2縱隊即“紅章縱隊”。紅章縱隊主要由軍委的後勤、衛生、後方機關人員組成。它下屬的“幹部隊”,主要是由老弱病殘人員組成,沒有什麼戰鬥力,大多數人手裡的武器,只有一梭鏢。當時在幹部隊裡,還有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徐特立等幾位老人,以及成仿吾、李堅貞等同志。這些同志的待遇要比父親好許多,他們也盡量幫助父親,父親的行李,就是由李堅貞同志的馬代馱著。年近花甲的林伯渠,一手拄棍一手提燈行進,黃鎮同志為林老畫了張速寫,一直保存了下來。父親講:“這是我們紅軍藝術史上的一幅傑作。”

此時的陸定一沒有職務,他的任務就是寫標語、做宣傳,是個“宣傳員”。 雖然一直受著王明路線的打擊和排擠,但他始終沒有改變對黨的忠誠和對革命勝利的期望。在紅軍翻越“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個難走的山”——越城嶺(亦稱“老山界”)時他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叫《老山界》,在艱苦的長征環境中,文章中充滿了對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這篇文章後被編人我國的中學教科書中,教育、影響了幾代青年人。父親在文章中說:“我忽然想起,將來要在這裡立個紀念碑,寫著某年某月某日,紅軍北上抗日,路過此處。”現今,老人的宿願終已實現,一個大大的石碑屹立在老山界上,上刻有父親手書的“老山界”,它已成為湖南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老山界的主峰貓兒山,已成為自然保護區,也為紀念紅軍長征修建了“紅軍亭”。父親在紅軍亭中為貓兒山題字:“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峨眉之秀、廬山之幽。”

遵義會議前,長征的指揮者是“三人團”,“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可謂是“太上皇”。紅軍長征開始時,受到“左傾”路線的影響,在敵人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情況下,又不願丟棄“盆盆罐罐”,連兵工廠、印刷廠的笨重設備,都不願丟下,人挑肩扛,輜重隊伍一夜行軍走不到二三十里,處處陷於被動,戰鬥部隊傷亡很大。 由陸定一執筆所寫的《長征大事記》中,逐日記載了紅軍在突破湘江封鎖線時的戰鬥情況:由於行動緩慢,突破湘江的戰鬥從11月25日一直打到12月初,中央紅軍損失過半,由出發時的近8.6萬人,銳減到了3萬。 此種狀況,到12月18日開始發生了轉變。這即是黨史上所說的“通道轉兵,黎平整編”。這是由毛澤東同志力主的結果,由朱總司令下達命令。據《長征大事記》記載,轉兵和整編是同一天在黎平進行的。

1936年1月7日,攻克遵義,15~17日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從此,長征由被動轉向主動,由挫折走向了勝利。 促使遵義會議順利召開,除主觀原因外,聽父親講還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在戰鬥中把每天都要向共產國際聯繫和匯報的電台給丟失了,不能向共產國際請示和匯報了。父親講:“現在想來,道是'塞翁失馬'。否則,繼續受到共產國際的米夫之流的遙控,我們哪裡開得成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後,部隊將一路抬過來的機器設備,不必要的行李輜重,幾乎都扔到了赤水河裡,同時,部隊也進行了縮編。陸定一也是在這個時候,被調到了總政治部宣傳部擔任幹事。他到總政治部宣傳部後,和鄧小平等幾位同志在一起工作。後又調任宣傳部部長,並接任小平同志《紅星報》的工作,任《紅星報》主編。當時長征的條件十分艱苦,進入雲(南)貴(州)地區時,地處窮鄉僻壤,缺吃少穿,但同志們都充滿了樂觀精神。聽父親講:在沒有吃的,飢腸轆轆時,就和(鄧)小平等幾位同志各自說以前吃過的好東西,進行一場“精神會餐”,然後哈哈一笑,又餓著肚子乾起工作來。

《紅星報》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機關報,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創刊。原為4開鉛印,發行1.73萬份,長征中由於條件所限,改為油印,不定期刊,每期七八百份,一直發到連隊。紅軍長征到達延安後,於1937年改為《八路軍軍政雜誌》。 1935年5月,紅軍到達安順場,蔣介石前堵後追,妄想要使“朱德、毛澤東成為第二個石達開”,但紅軍十七勇士搶渡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的夢想。 在199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週年之際,當地人民在安順場修建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鄧小平同志題了碑名,陸定一亦在紀念碑上題“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 當時紅軍1師1團雖搶占了大渡河安順場,但僅有江上幾條小船,幾萬人馬大軍仍過不去。為了爭取時間,必須翻過大涼山,借道彝族區,另闢新徑,讓大軍從瀘定橋上通過。

為了向彝族(當時稱為“夷族”)聚居區宣傳我黨和我軍政策,朱總司令指示陸定一撰寫了一個《中國工農紅軍佈告》,並以朱總司令的名義發布張貼出去。 父親撰寫的這一佈告,是六字一句,共26句,並一韻到底。這是紅軍在長征中,發布的唯一一份佈告。全文如下: 負責刻版、油印此佈告的是當時總政治部文書科長趙發生同志。他在悼念陸定一的文章中,記述了父親的這一功績,並說:“可貴的是,這一佈告不僅是整個紅軍長征中唯一的佈告,而且第一次使用了'紅軍萬里長征'這一具有光輝歷史意義的特定用語。”在趙發生同志手中,至今還保存著當年這一佈告的原件。 “紅軍萬里長征”這一政治用語,是由陸定一首創,並經朱總司令首肯而被廣泛傳播開來,載人了歷史的史冊。

父親在長征中,從一個“宣傳員”,到遵義會議後的“宣傳部長”及《紅星報》的主編,不管他是在順利的時候還是在被打擊的時候,都是以筆為矛,無怨無悔,嘔心瀝血地為黨做了大量的工作。 據現在能保留下來的部分黨史資料顯示: 父親在長征中所寫的文章有《老山界》、《榜羅鎮》。 其中《榜羅鎮》,是記載中央紅軍1935年10月初到達榜羅鎮,中央政治局提出要“把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並召開了全部隊連級以上乾部大會的一篇記述文章。 《老山界》則是做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題材,在“文革”前後,一直都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教育了數以億計的青少年。 父親在長征中所寫的革命歌曲據記憶和查找得到有: 《紅軍入川歌》,陸定一、戈麗合編;

《打騎兵歌》,陸定一、黃鎮合編; 《兩大主力會合歌》,陸定一詞、曲; 《長征歌》,陸定一、拓夫合編; 《紅軍東征歌》,陸定一編。 其中: 紅軍入川歌(1935年5月) 天險的金沙江、大渡河, 蠻荒的大涼山、“倮倮”區, 我英勇紅軍真正是無堅不摧, 佔領了瀘定橋建大功。 我們創造了中國歷史新紀錄, 我們取得了兩大主力的配合。 勇敢前進,勇敢前進, 消滅敵人,革命萬歲! 定一、戈麗合編於瀘定橋 兩大主力會合歌(1935年6月) 兩大主力軍邛崍山脈勝利會合了, 歡迎紅四方面軍百戰百勝英勇弟兄。 團結中國革命運動中心的力量, 唉! 團結中國革命運動中心的力量,

堅決爭取大勝利。 萬餘里長征經曆八省險阻與山河, 鐵的意志血的犧牲換得偉大的會合。 為了實現抗日救國解放民族的事業, 唉! 為了實現抗日救國解放民族的事業, 高舉紅旗向前進。 定一詞曲,編於寶興; 打騎兵歌(1935年7月) 敵人的騎兵不須怕, 沉著敏捷來打它。 目標又大又好打, 排子槍快放而射殺。 我們瞄準它, 我們打坍它, 我們消滅它。 我們是無敵的紅軍, 打坍了蔣賊百萬兵。 努力再學打騎兵, 我們百戰要百勝! 定一、黃鎮合編於毛兒蓋 長征歌(1935年10月) 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雩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 十一月裡來走湖南,宜(章)臨(武)藍(山)道(州)一齊佔,衝破兩道封鎖線,嚇得何鍵狗膽寒!

十二月裡過湘江,廣西軍閥大恐慌,四道封鎖都突破,勢如破竹誰敢擋! 一月裡來梅花香,打進貴州過烏江,連佔黔北十數縣,紅軍成名天下揚。 二月裡來到扎西,部隊改編好整齊,發展川南游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 三月打回貴州小,二次佔領遵義城,打坍(王)家烈八個團,消滅薛吳兩師兵。 四月裡來向南進,打了貴陽打昆明,巧妙渡過金沙江,浩浩蕩盪蜀中行。 五月裡來瀘定橋,(劉)文輝打得如飛跑,大渡河天險從容過,十七英雄姓名標。 六月裡來天氣熱,夾金山上還積雪,一四兩個方面軍,懋功取得大會合。 七月進入川西北,黑水蘆花青稞麥,艱苦奮鬥為哪個,為了抗日救中國。 八月積極向前進,草地行軍不怕冷,草地從來少人過,無堅不催是紅軍。 九月出發潘州城,陝甘支隊東北行,臘子口渭河安然過,打了步兵打騎兵。 二萬里長征到陝北,南北紅軍大會合,粉碎敵人新“圍剿”,統一人民救中國! 定一、拓夫合編於吳起鎮 中央蘇區紅軍的長征,歷時13個月,故《長征歌》作十三段,逐月唱出了萬里長征的全過程和各大事件,用歌曲的形式,總結了長征。 1983年,78歲的陸定一又對《長征歌》中的部分歌詞作了修改。 1936年2月,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聯合發表《東征宣言》,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由彭德懷任司令,毛主席任總政委,陸定一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長。 陸定一在山西石樓城下寫了《紅軍東征歌》。 紅軍東征歌 密雲遮星光, 萬山亂縱橫, 黃河上渡過民族英雄們; 摩拳擦掌志氣高, 我們的鐵紅軍。 猛虎撲羊群, 衝鋒向前進, 但見那閻軍連跑又打滾; 猛打猛衝還猛追, 追到石樓城。 土皇帝閻錫山, 太原坐得穩? 傳來了警報膽顫又心驚; 沿河堡壘一掃平, 駭掉漢奸魂。 紅旗山西飄, 同胞齊歡迎。 “華北國”陰謀受到了當頭棍; 抗日討逆大家來, 工農商學兵。 以上歌曲中,由陸定一自編詞、曲的《兩大主力會合歌》,是為紅一、紅四方面軍的會師而作。兩大主力紅軍會合,是長征中的一件大事。陸定一在寶興縣自編詞、曲趕寫了此歌。兩天后,部隊越過夾金山,一方面軍先頭部隊第4團和紅4方面軍先頭部隊第80團在達維地區會合,6月16日,兩大方面軍的大部隊在懋功會合。兩軍在懋功召開了會師的慶祝大會,兩軍高唱《兩大主力會合歌》。據相關黨史資料記載:“幹部戰士同聲高歌由陸定一編寫的《兩大主力會合歌》,慶祝大會一直持續到深夜。”在建國十五週年大慶時,大型獻禮節目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又將陸定一的《兩大主力會合歌》改編為《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歌》,向全國人民播放。其歌詞,由“兩大主力”改為“三大主力”,而歌曲仍保持不變。 父親在長征中所組織編輯和親自執筆撰寫的長征史料有:、《長征大事記》。 ,原名為《二萬五千里》。是1936年8月5日,由毛主席和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的楊尚昆同志,聯名致函給參加過長征的同志,發起“集體創作”,出版一本。大家紛紛響應號召,開始撰寫回憶錄。這個具體的編輯任務,就交給了時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的陸定一。短短兩個月,總政治部就徵集到200多篇作品,約50萬字。總政治部成立了編委會,由徐特立、成仿吾、丁玲、徐夢秋等同志具體選編。 1937年2月,宣傳部就編輯完成了此書,共選出110篇,30多萬字,分上、下兩冊,並取名為《二萬五千里》。由於條件所限,當時僅抄寫了20本,並將其中一本存於總政宣傳部,供“內部參考”。 1942年11月,該書才有條件送到印刷廠去印刷,總政治部宣傳部將《二萬五千里》改以為名正式出書。 32開,封面除書名,還印有“黨內參考材料”和“總政治部宣傳部印”及“1942年11月”字樣。這套書,據說目前僅存6套,其中朱老總送給《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的那一套,現藏於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常人一般以為,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是最早介紹長征的著作,其實不然。最早介紹長征的,是1937年2月編寫出來的《二萬五千里》一書,亦即後來批量印刷的,這是關於長征的最早最可靠的回憶錄。陸定一在負責組織編輯此書中,花費了大量的心血。 陸定一執筆親自撰寫的《長征大事記》,則是早在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後,由楊尚昆和各相關部門負責提供原始資料,由父親陸定一親自執筆整理和追記而寫出的。 《長征大事記》一直記錄到遵義會議之前,後因紅軍1936年初要進行東征,而沒有時間再繼續寫下去。 此本《長征大事記》,不同於在延安時由毛主席所發起而整理編輯的。因中110多篇僅是對長征中某個事件或某個戰役的回憶文章,是對長征過程中一個片段的回顧,而陸定一所撰寫的《長征大事記》,則是逐年、逐月、逐日地記錄了長征中的整個過程。 這本《長征大事記》是長征過程中唯一留下來的、描述長征全過程的一本珍貴手記史料,都是第一手資料。原件現收藏於中央檔案館。 1996年5月9日,父親病故,享年90歲。當時正值紀念長征勝利60週年之際。在對父親的追悼、告別活動中,當談到父親在長征中的經歷時,楊尚昆同志和一些前來慰問的老前輩對我說:“定一同志在長征中,留下了那麼多寶貴的史料。在對長征的研究中,缺少不了定一同志留下的(這些)遺產。紀念長征,就是要紀念這些先烈和他們的革命精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