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

第83章 考證陳雲關於遵義會議的手稿

1985年,遵義會議五十週年紀念日快到了。 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轉折關頭的重要會議。在已經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遵義會議留存於世的原始文獻只有一份,那就是遵義會議決議——《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決議是理論性的,沒有提及會議的日期、出席人員、地點,就連會議作出的幾項決定也沒有提及。 一份關於遵義會議的手稿的發現,一下子解決了許多歷史難題,引起了廣泛注意。 這份手稿,是1956年中共“八大”之後,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前往莫斯科,從蘇聯運回的一批中共檔案中的一件。手稿用藍墨水直行書寫,標題便是《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共八頁四千餘字。一看內容,便可知是當年傳達遵義會議情況的提綱,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內中透露許多關於遵義會議的重要而前所未聞的史實。

可是,這份手稿顯得不完整,首頁上標明(乙),顯然還有(甲)。 (甲)是什麼?不得而知。再則,這份手稿是誰寫的,沒有署名,也不得而知。因此,這份手稿在未得正式確認之前,無法公開發表。 筆者在查閱有關檔案時,只在1959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檔案部的一份公函中,見到引用過這份手稿中部分內容,註明那是“一件未署名的文件”。 那份公函表明,早在1959年,當時的中共中央檔案部已經註意到這份未署名的手稿。 歲月飛逝,在紀念遵義會議五十週年前夕,為了使遵義會議研究深入一步,確定這份手稿的“身份”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於是,中共中央檔案館派人把手稿送到遵義會議出席者手中辨認,以弄清是誰寫的。 手稿送到了在北京的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那裡,都認不出是誰的筆跡。

陳雲是遵義會議的出席者,而且當年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不過,他正在杭州。 所以,當在北京的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認不出是誰的筆蹟之後,這份手稿被送往杭州。 筆者訪問了當時擔任陳雲秘書的朱佳木。 朱佳木回憶道: “我收到手稿原件,交給了陳云同志。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他叫我,我進了他的辦公室。他說,'這是我寫的!'他的話,使我又驚又喜。 “他的夫人於若木同志看了手稿,也說是陳云同志寫的字。 “據陳云同志說,這是遵義會議結束不久,他向部隊轉達遵義會議時寫的傳達提綱……” 這下子,手稿的來歷查清了:出自陳雲筆下! 這份手稿,是在遵義會議後,陳云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各軍團幹部會上傳達遵義會議決議的傳達提綱。這份手稿,成了關於遵義會議的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經胡喬木對這份手稿進行詳細考證,認為這份手稿形成於遵義會議後不久從雲南省威信縣到貴州省仁懷縣鴨溪鎮的行軍途中寫成的,因此寫作時間為1935年2月11日至3月11日這一段時間內。 胡喬木給陳雲寫信: 遵義會議文獻出稿已排出清樣,即待付印。 陳雲閱畢,在胡喬木的信上批示: 具體時間記不清了,但我同意你們考證的時間。因為瀘定橋會議時決定派我回上海,因此,我只能肯定傳達時間不會超過到瀘定橋會議的時間。 經過胡喬木考證、陳雲的確認,這份提及許多前所未知的關鍵性史實的手稿,署名陳雲,先在《中共黨史資料》第六輯上發表。接著,在遵義會議五十週年紀念日——1985年1月17日又全文公開發表於《人民日報》。

陳雲手稿的發表,一下子澄清了許多關於遵義會議爭執不休的疑案……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