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劉永好傳·飼料大王的財富人生

第12章 家族企業的新希望

1995年,成立南方希望公司以後的劉永好發展平穩。應該說,劉永好兄弟在1995年完成的家族產業的產權明晰,是他們的企業向現代化企業製度轉變的完成的第一步。 後來,得益於黨和政府關於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推動,到1997年初,劉永好剝離其在南方公司的部分資產,並追加投資,以1.6億元的註冊資金成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希望集團。 在新希望集團成立大會上,劉永好作了一次激情滿懷的發言:“輝煌的人生是一個不斷刷新自己的過程。我這樣想著,也一直這樣做著。過去的希望已成為現實,現在提出新希望就成為瓜熟蒂落的事。所謂新希望就是新目標新夢想,就是要走出四川的崇山峻嶺,進入江漢平原,繼而奔向大海。我們的目標是大海而不是溝塘堰壑,不能淺嚐輒止,也不能知足常樂,要堅忍不拔,九死不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新希望集團的成立,在產業分佈上不僅以飼料產業為主,而且在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資本經營和適度多元化發展上進行新的探索。這樣,劉永好的多元化道路就基本舖建完畢了。此後,新希望集團依靠正確的企業發展戰略和全體員工的勤奮努力,立足西部,面向全國,實現了快速發展。 1998年新希望A股上市,新希望的上市是十分關鍵的,不僅實現了融資26752萬元,而且就此找到了一個資本運作的平台。新希望集團由最初的小規模發展到現在的大規模,由最初的只從事養殖業發展到現在的多元化經營,從一個側面刻畫出中國私營企業成長的年輪。 改革開放前,禁止、取締私營企業,所有一切的經濟形式都是公有製,劉永好兄弟也自然沒有創辦私營企業的希望。改革開放初期,允許試試,但限制甚多。私營企業能夠從事的行業只有商貿、輕工業加工以及一些農業產業。新希望正是從農村起步的。隨著市場化進程的發展和政策的變化,私營企業成了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限制逐步減少甚至消失。過去私營企業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開始向複雜敏感的領域投資與發展,劉永好兄弟也在不斷跟隨時代的步伐,他們的命運讓我們看到中國私營經濟在生存與發展的問題上,實現了大突破。

關於企業多元化發展與專業化發展的爭論由來已久,不僅在中國,全世界都有。不少人認為做多元化就是發展,就是潮流;而做多元化就是陳舊,就是落後。很多人都在說專業化是企業成長的必由之路,而多元化是罪魁禍首,是企業失敗的源泉。劉永好覺得,專業化也好,多元化也好,應該因企業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籠統地說好或者不好。 世界上有很多企業是專業化經營的,特別是在歐美髮達規範的國家,市場經濟規範,市場相對競爭更激烈,新創業或者多元經營的成本更大,新的機會越來越少,這時候專業化才相對容易;但一些新興的國家和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很多東西都處在空白狀態,在發展中會湧現很多新的機會,這時就需要時時的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做出符合企業發展的投資,這也是可行的。

當初劉永好認真地分析了,他們從事的飼料行業正處於發展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他們的主要精力應當放在這個產業上,不能過多地分散他們的精力人力財力,去關注其他的產業,他們幾乎沒有動,而是紮紮實實地做專業化。一做就是十幾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這一領域夯實了基礎,1995年他們成為中國飼料業百強第一位。他們在每個省都建立了工廠,全國有上百家飼料廠,這時的發展,再多建這種外延式的擴張已經開始不合時宜,而需要做的是加強內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拼市場份額,而此時資金需求的弱化,使得他們有更多的資金來做新的考慮。 這時候劉永好要考慮的是要把他們的飼料企業做強做長,同時要考慮新的資金投資的去處。這時他們自然考慮到大的資金需求的地方,也就是金融業和房地產行業,這是現實的逼迫,不得不這樣做;另外他們也覺得這兩個方面都有戰略性的機會。可以去把握。

在走多元化道路上,劉永好有他自己的偶像。劉永好說,長期以來,他心目中就有一個榜樣,那就是李嘉誠。在劉永好看來,李嘉誠是超人!李嘉誠一開始在塑膠廠工作。當時,他就深深的意識到,塑膠在香港的前景是很有希望的。之後他辭職開始獨立創業,啟動資金為10萬港幣。企業發展的不錯,但跟別人的塑膠廠並沒有什麼區別。 後來,李嘉誠發現了一個脫穎而出的機會:在雜誌上他看到國外有新的塑膠花被研發出來,這種塑膠花在全香港乃至全球的市場都還是空白的。於是,他毅然踏上異國的征途去考察,回到香港後就開始組織生產。雖然期間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是他的塑膠花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社會的不小轟動,全香港的商店轉眼間都掛滿了他生產的產品,並且還借助低廉的價格和獨到的設計遠銷國外,這樣他成了香港的塑膠花大王。

曾經有人假設,如果李嘉誠一直只做塑料花的話,他會成為世界塑料花大王,但恐怕不會成為商界的“超人”。李嘉誠並沒有滿足一時的成功,他選擇了多元化發展的路線。後來,他進入房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網絡等等行業,並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形成一個逾萬億資產的跨國企業帝國。而李嘉誠本人也榮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為有史以來華人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 叱吒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這個名字,今天已是“成功”和“奇蹟”的代名詞。這一切,使他贏得了“超人”的美譽。縱觀李嘉誠傳奇的商業生涯,他之所以能永立不敗之地,最為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能時刻把握住機會,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並不斷調整方向進行創新發展。

劉永好欣賞李嘉誠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精神。欣賞他企業做大以後依然能立於不敗之地,能繼續做長做久。作為飼料之王的劉永好,在飼料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越來越微薄的情況下,自然想從李嘉誠的身上找到自己發展的突破口。劉永好發現,曾經是政府控制的金融行業將逐步放開,如果能抓住機會及時出手,將比較容易取得較高收益,而金融業的特點就是“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 當一個企業做大後,單憑膽量與拼搏是不夠的。膽量是要的,企業家精神就是創業與冒險的精神,如果四平八穩,考慮得周周到到是不可能成為企業家的,因此說還是要膽大,要拼搏。劉永好在這方面還是保持著旺盛的創業、拼搏精神。 以前的下鄉和創業經歷,讓劉永好吃過太多的苦,受到過方方面面的壓力與不公正的對待,雖然說沒有犯過任何大的錯誤,畢竟吃了不少苦,經驗對於企業家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除了有書本上的知識和膽量以外,還要有積累,文化的積澱,還有經歷的積澱,更重要的是吃苦精神的積澱。有了這種積澱,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會勇往直前,都會覺得無所謂。用平常的心態去面對成功與失敗,平易地對待人生,這一點對於做企業同樣非常重要。

在我們對劉永好總結他的成功經驗時,不難發現,他的成功還離不開三點: (1)緊隨銷售市場 抓住了市場,也就抓住了企業生存的關鍵。縱觀劉永好創富歷程,他很好地抓住了市場。從最初育新良種場的8萬隻雞苗化險為夷,到精打細算養起來鵪鶉,再到張貼“牛皮癬”廣告賣豬飼料,不管是公司主導產品的轉向,還是產品生產出來以後的銷售,劉永好都緊緊地以市場為導向,從而大獲其利。 (2)學習力 劉永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學習,他從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學習的機會。這種比常人更加堅持學習的習慣讓他比別人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並從容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劉永好的頭腦裡,創新就是不斷地善於捕捉機會,以求發展自己。

(3)緊跟大政策 飼料業利潤漸漸減小以後,在如何選擇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劉永好的做法是很值得學習的。走向多元化道路以後,從劉永好選擇投資的這幾個行業看來,他非常關注政策變化並從中捕捉商業機會。從進軍金融、房地產等,都說明他對政策的把握和利用的恰到好處。 劉永好的多元化策略非常可取:先是審慎觀察,然後是小規模參與,確定之後再做大規模舉措。讓自己對投資產業有一個不斷深入認識的過程,從而可以避免許多盲目衝動投資的危險。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