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

第21章 “博士在美的”引發“人才潮”

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對於企業家來說,科技創新就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槓桿”,人才就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支點”。可是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民企依然很難招到像徵高素質、能力強的大學生。 美的日電集團CEO黃健的觀點很有代表性:“當時社會上對鄉鎮企業、民辦企業不認同,基本上歸入要么是坑蒙拐騙、要么是缺少文化這一類的,基本上是農民洗腳上田進鄉鎮企業,我們這些正經八百的科班畢業的大學生是絕對不會選擇鄉鎮企業的。”那時候,沒有哪位大學生願意放下國家分配的“鐵飯碗”去當“打工仔”、“打工妹”。 每天看著工人們用鐵鎚叮噹作響的敲打空調,何享健便不由得緊鎖眉頭:企業發展過程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人才。很快,何享健打破傳統觀念,作出決定:公開招聘人才,並且許以重金。

馮靜梅主管財務,何享健讓她到廣州的高校去招人,她後來回憶說:“我去招人回來,有一個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讀經濟的,我們招回來是用3萬塊錢給學校換回來的。另外一個是會計,大專文憑,我們用5000塊錢去學校換回來的,所以說不容易招人才。” 何享健有句名言:“寧願放棄100萬元銷售收入,絕不放過一個有用之才。”與國企相比,民企只有不斷“栽好梧桐樹”,才有機會“引得鳳凰來”。 1991年,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讓“美的重視人才”的觀念根植於許多大學生內心深處,後來擔任美的中高層領導的大多數人正是從此開始埋下了到美的開花結果的種子。 1991年夏天,《光明日報》駐廣東的記者盛一平和新華社的江佐中合寫了一篇小通訊《博士馬軍在鄉鎮企業“搏”得帶勁》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報導說的是1991年夏天,27歲的馬軍在華南理工大學熱能工程專業畢業,拿到博士學位。馬軍班裡的博士生有26個,在當時真正決定把這個稱謂以貨幣價值直接體現出來的只有馬軍一個,他的想法是:“我這個學科不需要留在學校裡搞研究,發揮個人素質的還是社會。”學校安排他留校任教,但是他放棄了優厚的待遇,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順德,走進了美的的大門。他由此成了順德鄉鎮企業中第一個博士,第一個拿著600元月薪就日夜加班的博士“打工仔”。

3個月之後,他就設計出國內一流的高效節能空調器樣機,給“美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企業訂單突破1億元,馬軍月薪連翻數倍,升至2000多元,年底還拿到了14000元的獎金。 由於當時沒有大學生想到鄉鎮企業去工作,更何況還是一位博士,因此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順德鄉鎮企業有博士生在奉獻”的消息像插上翅膀的精靈迅速飛向省城廣州,很快就出現《博士馬軍在“美的”》的專訪。 隨後,《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南方日報》等60多家報刊、雜誌發了專刊、專訪或進行轉載,電台、電視台也入境進行採訪報導。一時間,“博士在鄉鎮”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馬軍成為明星人物,美的集團憑藉衝破傳統藩籬的先鋒企業,招賢納才、尊重知識的名聲很快被人們熟知。

何享健說:“當時最大的效應來講是美的重視人才,我對馬軍是非常重視的,從待遇、福利、工作,方方面面都很用心。”遺憾的是由於水土不服等原因,馬軍博士後來離開了美的。不過,此時他的任務已經完成,“美的重視人才”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黃健回憶說:“我當時在湖南省湘潭市的一個大型國有企業工作,超過3萬人的國有企業,看到'馬軍博士在美的'的文章完全震撼了我的觀念,馬軍博士進美的這個事情改變了所有人的觀念,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軍博士對於美的的人才引進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很多人就是因為讀了這篇文章,改變了觀念,重新審視鄉鎮企業,去發掘鄉鎮企業的價值,我就是在這個滾滾潮流中下海的。”

黃健當年應聘的是美的電飯煲公司,兩年後,何享健提拔黃健為美的集團總裁辦主任。不過,這並不是黃健的愛好所在,他多次單獨向何享健請求掌管一項產品或者一個經營單位。 2003年,美的家庭電器事業部變革,黃健藉此機會負責電飯煲事業部,並由此脫穎而出,後來一直做到美的日電集團總裁的位置。 方洪波是另一位受馬軍影響加盟美的的年輕人。他在評價自己與順德、與美的一同成長的經歷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我1992年來順德,順德熱火朝天,我很年輕,一下子被吸引了,產生了衝動。美的工業園成規模,很漂亮。” 憑藉紮實的文字功底,方洪波進入美的總裁辦,負責出版《美的》企業報。他藉此平台認真研究美的,逐漸開始參與公司的宣傳、推廣等工作,先後擔任公關科副科長、科長、廣告部經理、市場部經理,1997年,方洪波被破格提拔為空調事業部國內營銷公司總經理。此後,他一路升遷,如今已成為美的電器董事局主席,並兼任總裁,他因此被業界稱為“坐火箭上來的職業經理人”。

方洪波認為,何享健獨特的企業家魅力與企業家精神,是激勵職業經理人內心創造精神和發展潛能的一股動力:“老闆放權給我們,我們的壓力就更大,就更進一步改革。”他說,“美的有很好的機制,不是家族式的發展。它的放權機制、培養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等都非常完善,培養了一大批職業經理人。因此90年代就實現了人才的國際化,職業經理人的發展,又帶動了美的的發展壯大。” 5年後的1997年,當何享健大刀闊斧地進行事業部改制時,他當年花精力培育“梧桐樹林”的先見之明得以充分驗證。他大膽放權,破格提拔年輕人,動輒就將數千萬的大項目交給他們獨立操作,這些都應該歸功於“不放過一個人才”的決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