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

第5章 學習型教父:小學畢業的“博士後”

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群體文化家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是由村支書、隊長或農村能人從田間地頭轉變為市場經濟的拓荒者。成為中國商業史上的“英雄”之後,他們總是謙虛地以“運氣好”或“政策好”向世人解讀自己的成功。 何享健也不例外。在他的個人資料中,關於創辦美的之前的經歷只有一句話:“高小畢業後輟學了,幹過農活,當過學徒、工人、出納。”如果不看真實身份,沒有人能夠將這段文字描述的主角與千億元的跨國企業掌門人劃上等號。 2008年上半年,正是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影響最嚴重的時候,何享健卻扔下企業去海外考察:3月飛赴中東、歐洲,4月前往美國、墨西哥,隨後在東南亞和日本奔波,11月又趕到中東和北非。在埃及考察期間,他第一個從船上跳下紅海,還讓下屬們一起下水搏擊,共同感受。

何享健一年有1/4的時間在國外,除了藉此機會讓自己增長見識、充電以外,他的主要目的在於檢驗企業製度是否起作用、業務流程是否能正常運轉、部下的個人品質能否經得起考驗。他認為規範化、不靠某個人控制的機制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並相信如果哪天自己離開美的,企業一定能照常健康發展。 對自己和管理團隊的強烈自信源於企業根深蒂固的“學習文化”。何享健有一句名言:絕地逢生不如防微杜漸。他認為,成功之後自我膨脹的情緒和過於樂觀的自我認識是企業的大忌。而謹慎小心、勤於反省的能力,讓美的在幾十年曆史中沒有出現過重大失誤。因此人們會有一種錯覺:這家企業平淡無奇甚至平庸,沒有經歷大風大浪。但事實卻恰恰相反,“任何一個步驟發生之前,其實早已經安排好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名噪一時的保健品企業廣東太陽神日薄西山,跌入萬丈深淵,一篇題為《太陽神,下一個受傷者會是你嗎? 》的報導在媒體紛紛轉載。何享健看到這篇文章後,立即叫人大量複印,並交給下屬認真研讀。對於像三株、飛龍、愛多等企業的失敗教訓,何享健尤其註意,經常語重心長地告誡中層以上乾部:“人家的經驗不一定適合我們,但我們必須注意不能犯與人家同樣的錯誤。”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決不會故步自封。他們必須不斷充實自己、更新觀念才能完成自我超越而不會為競爭激烈的市場所淘汰。競爭的形勢要求企業家必須有強烈的危機感,在這方面稍有鬆懈就會出問題。”這是何享健的真切感受。為此,美的集團內部的大多數會議並不是總結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是檢討存在的問題,以防止戰略上或經營過程中的失誤。

在2009年第7期的《中國企業家》雜誌中,《万科歸零》與《任正非: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兩篇文章引起了何享健的注意,他問美的高管:“同樣是兩家做得這麼大規模、這麼有影響力的中國企業,為什麼任正非呼喚把決策者們放到一線去體驗炮火,而王石卻要把一線的得力臂膀調回身邊?兩家企業面對的情況有什麼不同?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在美的,我們該怎麼處理?”在下屬們各抒己見的熱烈討論中,何享健的嘴角露出不經意的笑容。 除了研究國內企業的成敗,何享健更注重於學習國際企業,尤其是世界家電巨頭。他曾研究過通用電氣,對美的與通用的區別也有很清醒地認識:“人家是世界第一,資源、經營能力以及企業文化都很好。我們向這個方向發展、努力,但我們沒法和人家比。我們只有向人家學習,學習好的理念、好的文化、好的製度,建立起更好的治理結構、更好的組織架構、更好的激勵機制。”

不過,何享健並不像大多數中國企業那樣高調宣布要做“中國IBM”“索尼第二”“再造三星”,而是潛心總結:“有理想當然很好。但是要看怎麼做。有的企業做得很大,很有名,但是,如果它是採用國有企業的那一套,產權不清,責任不明,或者採用傳統日本企業死板管理、過分控制的那一套,執行能力很強,但創造能力低下,那麼,它在未來競爭中就會面臨危機。美的不同,美的是在民營企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權制度非常健康,有很好的管理機制。我們也有嚴格的製度,也對員工進行管理,但這種管理基本上是用機制去管理,讓員工主要是職業經理人的利益與企業利益一致,有很大的空間,有發揮的餘地。” 1985年,何享健前往日本考察,主要是了解空調產品的前景及家電行業的發展趨勢。豈料回國後,他不但堅定了發展空調的信心,而且在幾年後將日本的事業部製在中國活學活用。儘管如此,何享健依然認為:“相對於日本企業的僵化,美國企業的管理文化比較符合個人理念,也比較符合中國人的理念。中國人很有能力,表現欲也很強,他要有用武之地,而且又能得到利益。所以,應該想盡辦法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同時,這種發揮又是在一定的遊戲規則下進行的。說白了,就是要在集權和放權之間不斷平衡,不斷完善,不斷調整。”

為此,何享健經常要求美的管理部門對美國、韓國著名企業的治理結構進行專門研究,看看人家對職業經理人、對管理層的利益關係怎麼處理,人家的分配製度怎麼建立。同時,他還不忘為國外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植入美的提前做準備。前幾年《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電視連續劇在順德企業家中風靡一時,據說何享健看過不下三遍,其用意不言而喻。歷史總能照亮現實,否則怎麼總會出現驚人的相似? 如果不是靠持續學習積累的能量,我們很難想像何享健對美的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時總是胸有成竹,毫無懼色。何享健曾說:“很多跟了我七八年的人都說,從來沒見到我悲觀和委屈過。我的性格一是直視現實,二是不屈服於前進中的困難。我對事物的規律是有一定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出的問題有多大,如何解決,我的頭腦很清楚。這是實踐中鍛煉出來的膽識。”其實,將最後一句話改為“這是實踐與學習中培養出來的膽識”才更符合事實。

有一次,一位中央領導問何享健什麼文化程度,後者如實回答:“小學畢業。”領導擺擺手,不無稱讚地說:“你都是博士後了。”正如你所認為的那樣,這句話其實是對整個第一代企業家群體的鼓勵和讚揚。他們是改革開放30年來“播種”的第一筆財富,也是這30年彌足珍貴的“碩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