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第51章 植根中國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刘世英 2630 2018-03-16
2007年9月,國際多媒體頂級會議—ACM Multimedia2007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最佳論文獎頒發時,與會者又聽到了一個“from China”的聲音,齊國君這個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在校生獲得此項大獎,而他的同學劉學亮則獲得了最佳演示大獎。 一個還在科大讀書的學生就已經拿到了國際學術大獎,靠的是什麼?其實,站在齊國君背後的是一套完善且有效的科研平台—中科大與微軟共同創辦的多媒體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宏江正是齊國君的導師。 僅2007年,與微軟合作的中國科技大學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共發表高水平論文72篇,其中有7篇發表在IEEETrans.on CSVT、IEEETrans.on ImageProcessing、IEEETrans.on Multimedia等國際雜誌上,20篇發表在國際同行公認的頂級國際會議上,比如CVPR、ACM Multimedia、ICASSP。

早在1998年,微軟中國研究院創建之初,就已經瞄準了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科大在內的國內頂尖高校,這點也恰恰是微軟倫敦研究院最羨慕的一點—很難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這麼多願意作研究的高素質人才。為培養人才、培養中國自己的科研精英,張亞勤一直致力於與高校和企事業科研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在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開展視覺感知、媒體與網絡技術、自然語言語音處理和互聯網搜索等方面的研究。 2004年,當時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與教育部科技司簽署合作協議,將五個成立兩年以上的聯合實驗室納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管理體系,建設了第一批“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包括:“浙江大學視覺感知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媒體與網絡技術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哈工大語言語音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香港科大信息技術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和“中科大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此後,微軟亞洲研究院又陸續與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共建了聯合實驗室,迄今已經有十個微軟—高校聯合實驗室落戶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

在與高校開展聯合實驗室項目的同時,研究院還與公安部、信產部、華為、用友、蘇州軟件園等國內的很多部委及企事業科研單位也都建立了聯合實驗室。 張亞勤完全是以一種服務和奉獻的心態來推進研究院與國內高校的合作:“微軟不要求知識產權,還鼓勵我們的研究員去學校兼職,包括我自己也在十幾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名譽教授,這些措施都是為了讓研究院充分融入中國學術界,把自己作為中國科研界的一部分。通過與國內高校和企事業科研單位建立聯合實驗室,從而分享世界頂尖科研資源,提高國內科研整體水平。如果把微軟比做一粒種子,那麼中國則是令其生根發芽的土壤。微軟在中國的成功一定要是雙贏,要為中國培養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只有中國的科研實力上升了,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才可能走得更遠。”

國內科研實力的強弱以及科研氛圍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到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長期生存發展。張亞勤曾反復強調同一個觀點:中國絕不缺乏對於“技術原創”而言至關重要的智力資源,只是需要革新應用資源的機制。中國的教育體系注重培養人才、發掘人才、招攬人才,但更應該探尋出一種使人才價值得以完全發揮的文化模式。 “在北京這些年,我親身體驗了政府對於智力資源的重視,在與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產業部的各位領導溝通交流時,他們的'求才若渴'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由於政府越來越強調人才之於科技興國的重要意義,才會有那麼多在海外學成的英才歸國創業。” 張亞勤認為,不但要大力發展國內的科研力量,也要鼓勵海外華人科技人才回國奉獻。在《百川異源皆歸於海》一文中,他寫道:

《淮南子·汜論訓》用“百川異源,險歸於海”來形容眾人為同一目標而努力的情形。而根據我的觀察,無論是歸國學者、本土精英還是仍居留海外的人才,大家都對中國的科技進步感覺欣悅,也都願為加速這種進步而稍盡綿力。或許這也是“百川歸海”的一種形象詮釋吧! 在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在其他高科技企業中,我所認識的很多歸國人才都有著類似的想法—儘管從編制看來,我們這些華人學者是在外國公司工作、是各自所在企業的一分子,但除了向公司盡責之外,我們還對腳下的這片熱土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這裡除了公司同事和朋友之外,還有我們的父母親族、師長學友,還有我們儿時的記憶。這種特殊感情與生俱來,並且時時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抉擇—無論我們在中國北京,還是在美國雷德蒙,都對中國的每一次進步感到由衷的喜悅。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我想,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所特有的人才機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當前令人興奮的進步速度為“人盡其才”提供了最豐富的可能性。

自20世紀80年代起,到美國、到歐洲、到日本研習學業,開啟個人事業征程曾是許多中國大學生的夢想,然而近幾年來,這種優秀人才外流的勢頭似已大大減緩—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便已吸引了一批最聰明的中國學子,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甚至已經成為了其所專精的學術領域內的佼佼者。 至於那些留在海外發展的華人科技精英,我相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心系祖國,只要有機會,他們一定會為中國的發展竭盡一己之力。 江海不拒細流,方能成其深。然而如何“吸引”細流匯聚卻大有學問—能否提供適合人才成長的環境、機遇和機制至關重要。 有一次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互聯網搜索技術中心的馬維英博士(他曾是台灣省清華大學的高材生,之後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攻讀電氣和計算機工程)閒聊,他說起了自己回中國的因由:一方面是想“為自己的國家作點貢獻”,一方面也希望“創造並見證中國大踏步前進的歷史”—因為中國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隨之而來的機遇也是層出不窮,“錯過的話未免可惜”。

1979年,鄧小平領導著中國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其後的2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國內學子懷抱科技報國的理念,到西方發達國家“取經”。到目前為止,數以百萬計的中國留學生曾經在(或正在)美國學習和生活—他們中的許多人回到了祖國,並開始在各種工作崗位上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個人預計:今後,選擇回國工作的海外學人仍將與年俱增,而整體規模日漸龐大的智力資源終會為“中國創造”提供最寶貴的動力。 “海外的華人科技精英心系祖國,只要有機會,一定會為中國的發展竭盡一己之力。”這也是張亞勤自己兩度回國工作的重要原因。他始終說,自己的根在中國,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根也在中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