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第10章 第二章探索未來世界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刘世英 2359 2018-03-16
當時的中國科技大學是五年制,正常高考入校的學生都是進校時選一個專業讀完五年,而少年班則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第一年在少年班,第二年再確定自己的專業。到1979年,上了大二的張亞勤選擇了無線電電子工程專業。當時的中國,數學、物理、工程專業的研究水平和世界水平相差很遠,但中國科技大學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這裡的教授已經開始和國外學術界開展交流,能夠掌握外界的最新研究動態。無線電系系主任和同學們交談,提到的都是自己剛剛看到或者讀到的國外最新科研進展。 “當然不能拿現在的情況和30年前比。今天矽谷剛剛出了一個互聯網新模式,幾天以後中國馬上就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了。但在當時,我們的信息渠道相當閉塞,聽老師們談到的那些東西,就像是另外一個世界。尤其是我還看了一部電影,電影裡機器人控制了人類世界,特別有意思。我就想,實現自動控制只能通過計算機,只有它才有這麼大的能量,這個領域充滿了未知。現在看來,這個專業當然選得很好,但1979年整個學校也沒有幾台計算機,這個專業將來做什麼我也沒概念,但它就是吸引我。”

本科三年級開始,張亞勤的考試成績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老師講的知識他很容易就能領會。然而,張亞勤在學習上也有自己的軟肋,那就是動手操作能力差,而他所在的無線電電子工程專業,動手實踐是很重要的一環,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應付考試不行,書上提到的定理、定律都要通過實踐一一驗證。實驗課一直讓張亞勤很頭痛。 實驗室在教學樓的一個角落裡,裡面堆滿了電線、線圈、銅片等各種電子元器件,“剛來的時候,感覺就像是進了一家廢品收購站”。每次進入實驗室,一看到滿桌子的實驗材料和器械,他的頭就轟轟作響。平時耳熟能詳的書本知識,一到具體操作,就變成一團蒼白的數據,眼前只有這些七零八落的元器件。 實驗課之外,計算機編程也是張亞勤的一個弱項。上世紀70年代末的電腦編程,需要用打孔機在空白卡片上鑿出一些小孔,然後把卡片一張張依次插入卡片閱讀機,將程序全部輸入到計算機裡,運算結果再通過紙帶穿孔機輸出的紙帶展現出來。這種原始的編程工作並非易事,不管張亞勤怎麼努力,穿孔機輸出的紙帶總是顯示異常。往往下課了,他還在滿頭大汗地和穿孔機較勁兒。

這些都還算不上最糟糕的。本科畢業設計稱得上是張亞勤學業上的“滑鐵盧”。 1983年,張亞勤本科畢業,他選擇的畢業設計是做一塊電路板。知道自己動手能力差,張亞勤也很擔心這門課程通不過,所以提早就開始進行非常認真的準備。 當時實驗條件差,除了圖紙要自己畫,實驗材料也要自己去收集。實驗需要的銅板,就是他跑到校辦工廠裡去找工人師傅要的。在調試過程中,即使每根線路、每個節點都一處一處地查遍了,異常狀況還是接連不斷,這讓他常常急得滿頭大汗,在實驗室一折騰就是一天。當他終於調試好“作品”,確保不會“出狀況”,滿心歡喜地捧給老師時,老師卻皺起了眉:“這個線路板,可真不怎麼好看啊……” 張亞勤的這塊電路板確實有些“慘不忍睹”:線路縱橫交叉、雜亂無章,面板凸凹不平,上面的焊接點還大小不均,簡直醜死了。儘管老師安慰他“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強烈的挫敗感還是令他尷尬無比,都不知道是怎麼和老師告別的。

可正是這塊當年令張亞勤無比難堪的電路板,如今成了中國科技大學裡的一件藏品。 1999年,張亞勤以微軟中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回到中國科技大學,給無線電專業的師弟師妹們作演講。教授打趣地對台下的學生們說:“我們請張亞勤給大家講一下,這就是他當年本科畢業設計所做的電路板……” 1983年,張亞勤本科畢業,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中科大無線電電子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但動手能力差仍是他的一塊心病。張亞勤深知學習電子工程專業,自己動手能力不足將會嚴重影響到以後的發展。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動手能力差,主要就是實踐太少,之前一直因為只注重學習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對動手能力的鍛煉。於是,他開始重點加強實踐能力的訓練,並有意選了一個實踐比較多的課題,下狠心一定要突破自己在動手能力上的瓶頸。

當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選的課題都要在兩年時間內完成,否則就不予畢業,拿不到碩士學位。在這種情況下,張亞勤偏偏選擇了大家都認為他很難在兩年完成的課題,在不到20歲的他看來,選課題就是要挑戰極限,作研究沒有風險就不會有突破。 20多年前,實驗需要用的很多材料國內都還沒有,張亞勤記得特別清楚,“模數轉換芯片”和“穩壓源”在合肥根本買不到,只有北京中關村的一些公司能夠從國外直接進口,於是他就跑到北京等了整整幾個月。 做這個課題需要到中國科技大學國家風洞實驗室工作。做課題的那段日子,張亞勤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裡,把實驗室裡破舊的計算機線路板,各種芯片全部拆掉,認真研究其中的構造。大到每塊存儲器的用途,小到每根線的走向……他一件一件反復安裝、測試。為了弄清楚計算機的程序語言,張亞勤從最基礎的二進制碼開始,一遍遍默寫計算機的彙編語言,反复畫各種脈衝時序表、時序圖。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件枯燥無味的工作,張亞勤卻不厭其煩。偌大的實驗室裡,他常常一個人坐在一堆電子零部件中間,拆拆裝裝,反复研究。

由於張亞勤的目的純粹是要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因此什麼難做什麼,實踐中的問題一個都不放過。翻資料,找老師。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很快在一件事情上深度聚焦,這是作技術研究所需要的。那時候就連吃飯、睡覺的時候,他滿腦子都是那些散落的電腦零件。 就這樣一鼓作氣,在爆發式的集中突擊後,張亞勤相當於重新製作了一台計算機所需的硬件,然後又做了一套操作系統協調軟件,對計算機構造的熟悉程度有了質的飛躍。他說:“那次自我訓練一方面為我的課題打下了基礎,另外一方面,我知道我可以克服自己的短處。有了這個準備,進了風洞實驗室的工作就相對順暢得多了。前幾年我去了一趟風洞實驗室,發現他們用的設備還是我那個時候造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