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第3章 作者序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刘世英 4419 2018-03-16
見到亞勤的人,首先會被他的溫厚隨和所吸引。隨著跟亞勤的交往不斷深入,對他越來越了解,我的腦海中常常會浮現出老子那句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 管理著微軟公司在美國之外最大的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研發及產業合作的研發基地,也是跨國公司在華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研發機構,擁有3000多名“聰明人”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張亞勤並不像我所見到的很多成功企業家那樣日程排得滿滿噹噹的。相反,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勝似閑庭信步。 他是如何做到的?或許很多人都會說:因為他是天生智力超常的聰明人唄! 是的,張亞勤從小就表現出來超乎常人的聰明,創造了12歲上大學的奇蹟,是當之無愧的“神童”。之後,他20歲赴美留學,23歲以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系唯一的滿分博士論文畢業,31歲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百年來最年輕的院士,38歲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

克林頓在給張亞勤“2005年度美國華裔工程師獎”的賀信中稱讚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李開復評價張亞勤說:“他是個絕對的技術天才,而且他過目不忘,在計算機界我們做的算是很成功了,但是唯有他能把小時候學的物理和數學什麼的還記得非常清楚。”像人們已經習慣叫他“神童”一樣,在眾人印象裡,張亞勤依舊是高智商的代表。 似乎一切成就的取得,都可以歸結到張亞勤的“天分”。然而,歷史上聰明人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現實生活中職場、商場中起起落落的故事從不鮮見。很多有著聰明的頭腦和敏銳的商業嗅覺的人卻往往不是最終的成功者。 對於聰明與成功的關係,張亞勤似乎更有發言權,我想起他一直強調的一句話,“聰明不聰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去利用這一點。”是的,成功就是將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前國務委員宋健曾在參觀過微軟中國研究院和微軟總部後,親筆寫信讚揚張亞勤和微軟中國研究院取得的成就,他寫了這樣一句話:“只有高的IQ沒大用處。更重要的是一個開放的、能接觸世界前沿的、有良好的工作環境、有傑出領導者的團隊,人的才能才可以發揮出來。否則,囿於牆裡院內,大智只能變小慧。”我們得到共同的結論:聰明只是一種潛能,關鍵是看如何利用。

本書寫作期間,我與抱病在家的著名財經作家凌志軍先生有過幾次討論。聽說我要寫張亞勤,凌志軍警告說“寫亞勤我覺得很難寫,我感覺他甚至比開復還難寫”,“這些人一個比一個聰明,但是聰明和聰明還是不一樣,還是有區別。亞勤這個人是有大智慧,別人做的話可能也能做到他這種程度,但是要費九牛二虎之力,他卻很自然地就做成了,像喝茶一樣平平常常,事情就成了,他不認為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就是亞勤。”凌志軍總結他對真正成功者的看法時說,“一個人能走多遠最終不是取決於做事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做人的能力。”他感嘆“現在的社會風氣,現在的讀物,現在的寫作者,恰恰主流不是這個,主流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打敗別人,怎麼往上爬。你看現在的小說都是告訴人家職場怎麼競爭,怎麼贏,有意無意就是這個。亞勤就不在乎這個東西,他不在乎要贏誰,不在乎是否要打敗別人。”凌志軍認為本書的寫作非常有意義:“把亞勤這些東西寫出來的話,我覺得不僅僅是對那些渴望成功的人,對已經成功的人也都是有啟發的。”

張亞勤的大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諸多方面: 第一,平常心,心態平和,能在喧嘩中保持理智和冷靜。 在跟張亞勤的交流中,我能夠處處感覺到他的良好心態,這種心態其實也就是他一直強調的:人要有和諧的心。這種和諧,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事之間的和諧。 張亞勤有一顆平常心。他說“做自己,做喜歡做的事,做簡單的人。”他為人低調,不喜歡張揚和個人炒作。跟隨他多年的前公關部經理尚笑莉說:“在國內媒體熱烈炒作他的神童經歷時,我作為當時媒體負責人曾無數次替他回絕了以此為主題的媒體採訪。” 在我們對張亞勤的採訪中,我有個很大的感觸就是,他從來不會對故事濃墨重彩或添油加醋,有的只是輕描淡寫或有所保留。比如他說,“我從來不是一個勤奮的人,但碰到問題想要解決的時候,能發狠心,集中一段時間不受任何打擾去攻關。”確實,張亞勤不是個愛打疲勞戰的人,但他所說的“發狠心”,絕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熬上幾個通宵,他可以為一個問題持續熬上幾個月甚至一年,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智者樂水。水是最柔韌的物質,溫潤卻帶有勢不可擋的迫人力量,張亞勤給人最大的感觸就是平和。像很多技術出身的研究型人才一樣,在公眾場合,置身人群中的張亞勤多數時候是個面帶笑容不甚多言的傾聽者。 第二,包容心,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在採訪中,幾乎所有了解張亞勤的朋友和同事都不約而同地對我們說了這樣一句話:“亞勤對大家都特別好。”他人很好,笑起來很可愛,總是給人一見如故的感覺。幾乎所有見過他的人都說,第一次見他就覺得他親和力很強。 從這些評價中,我們似乎可以窺見張亞勤何以為智的端倪。這個微軟上下甚至清潔工阿姨都以“亞勤”親切稱呼的一把手,這位接受采訪時不忘適時給記者的茶杯續水的溫厚主人,既沒有人們印象里外企高層管理人員的精明外露,也沒有某些傳說中的科學家的怪僻和桀驁不馴。

管理著研究院那麼多“聰明人”,張亞勤有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自由的空間,因為每個人的定位是不一樣的,要賦予他更多的責任。管理者要有胸懷,包容不同的工作方式,往往一些很聰明的人的性格會比較特別一點,管理者必須有一種包容的心態去幫助他們。學者們的個性不同,要賦予他們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的思維空間。這就是張亞勤典型的管理方式。 當張亞勤坐在對面,面帶微笑地傾聽你說話時,你會想到“海納百川”這個詞。他能夠以包容的心與周圍的人,不管是上司還是下屬,都相處得很好。他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專注地做下去,並且成績卓著。他身邊同事都說,作為研究院的負責人,亞勤很少會被眼前的一些看似複雜難解的問題所困擾。他很講求主旋律和大方向。他更關注涉及研究院架構、人才管理及科研方向這些領域的一些戰略性問題。一旦方向明確,具體問題到他那裡都是可以解決的。

第三,大愛之心,看淡名利。 從他講述的他和母親的故事中,你會明白他為何會毅然決然回國,張亞勤始終記得小時候他母親對他說過的一句話—“要為國家多做好事,不要忘記你是中國人。”在他講述的華裔“百人會”、“胡主席訪問微軟”、“奧運故事”中,我看到了他作為中國人的那份自豪和驕傲。在亞勤的一篇文章中說到,汶川地震發生時,他正在飛往西雅圖的飛機上,下飛機後收到七八十條手機短信,讓他的心一下子揪緊,馬上沖到候機室看電視報導—聽到這裡,我眼眶不禁一熱,他的心一直是和祖國的父老鄉親聯繫在一起的。為了盡一份力量,他指揮技術團隊開發了震後尋人網,推出四川地震形勢地圖,維護捐款平台。此外,他後來還特意借出差的機會,徒步重走了汶川路。

由於工作關係,張亞勤每年都有數十次空中飛行,但回憶起2006年去往美國途中的一次歷險,張亞勤至今記憶猶新:飛機發動機突然著火,機艙內亂成一團,吵鬧聲驚醒了坐在上層看書的張亞勤,他才發現機艙裡濃煙滾滾。飛機迫降在日本沖繩島。這是一個軍用機場,沒有任何民航設施,張亞勤和乘客們露天待了一宿。這一夜,張亞勤仰望星空,想了很多,突然有種大徹大悟的感覺。他感到還有很多事情在等著自己去做,而名利只不過是天上的浮雲。絕大部分經歷車禍的人都不敢再開車,經歷飛機事故的人也很難踏進機艙,但張亞勤再次證明了他的與眾不同:他不僅是個智商超群的人,更是個情商過人的人。如今這個大忙人每月的飛行更加頻繁了,他有一種更加珍惜時間的緊迫感,而他出入飛機機艙的步伐卻依然從容淡定。

如今,張亞勤是十幾所國內著名大學的兼職教授,還是同濟大學等學校的校董,是很多省市的政府高級顧問。他經常到大學裡去兼職講課,並且鼓勵研究院的研究員們到學校裡面去兼職,但他從來不收取費用,甚至往返差旅費都自己出。研發集團與國內的研究機構的合作,他不要知識產權,並且規定研發集團的人員不參加國內的院士評選競爭…… 雖然身在外企微軟,但是張亞勤一直努力致力於一件事—將“微軟中國”打造成“中國微軟”。 作為全球最大的軟件提供商微軟公司的全球副總裁以及微軟在華研發業務的負責人,張亞勤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軟件業的發展。據統計,微軟在中國每賺1塊錢,它在中國國內的合作夥伴就會賺16塊錢。而且張亞勤利用微軟這個平台,對推動中國的軟件外包業務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讓我們備受感動的另一件事情是,張亞勤對中國教育,尤其是IT教育的關心和投入。他通過微軟這個平台投入大量資金,與國家教育部聯合推動了旨在捐資助學並幫助培養大批IT人才的“長城計劃”、“攜手助學”以及與十多所高校開展“聯合試驗室”。他所帶領的研發集團也是國內專家學者接觸世界頂尖科技的平台,通過“青年學者”、“訪問學者”等計劃,國內很多青年專家都有機會到微軟作訪問研究。張亞勤無論是對中國良好科研氛圍的培養,還是對國內科研實力的提升,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身在微軟,服務中國”,這是張亞勤最初為微軟中國提出來的理念,之後,我們看到的是微軟在中國從“微軟中國”到“中國微軟”的改變。 從聰明到智慧只有一步之遙,世間多見的是小聰明,缺乏的是大清醒。聰明是一種能力,而智慧是一種境界。

“讓中國'智'造,'慧'及全球”,這是張亞勤一直以來的夢想。如今,已有100多項出自中國的技術成果被轉移到微軟核心產品中,如TTS語音合成系統、Office System 2007中的Outlook移動服務等。張亞勤說“在移動通信、互聯網服務、數字娛樂、面向新興市場的技術產品服務等領域,我們有潛力在微軟做一個領導者的角色。” 中國智慧,輝映世界!張亞勤的願景是希望在中國創造出能夠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新技術、新發明,“能做幾件真正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事情”。張亞勤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充滿了信心,他堅定地告訴大家:“有一天,中國也可以在世界科技奧運會中勇奪冠軍,成為世界科技進步的領導者。”這是張亞勤所要努力的未來,我們都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在本書采寫過程中,我很榮幸與亞勤和他的家人多次交流,同時也很高興有機緣跟張宏江、李開復、李世鵬、陳宏剛、尚笑莉、陳蕾、商容、張高、何恆穎、黃勇、岳陽、夏穎奇、張景安、凌志軍等亞勤的同事、朋友交流,感謝他們接受我的採訪,感謝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正是通過向他們反复地求證,他們動情的敘述和描繪,讓一個親切、溫厚、睿智的亞勤,一個很普通卻又很不簡單的亞勤的形象漸漸清晰。相信親愛的讀者在展讀本書時,不僅會看到一個了不起的世界級頂級科學家,一個高明的管理者,還應該會收穫啟示、感悟、思考以及更多。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和出版,我還要感謝我的老師、北大國際的胡大源院長,感謝學長楊煒長、學妹林木,感謝北京廣天響石的同事彭徵明、朱仰晴、劉洪飛、李良忠、肖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感謝中信出版社編輯的辛勤勞動,感謝我的家人的默默付出……感謝所有支持我的親人和朋友們!由於個人水平和時間的關係,本書難免還會有很多缺陷和不足,敬請讀者不吝指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