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故事·關於中國夢的十個樣本

第67章 回憶少年班,不以成敗論英雄

從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成立第一期“少年班”起,30年來,中科大前後培養的少年大學生已經近千人。少年班曾創造了中國教育界一系列之“最”:年齡最小的11歲大學生、15歲的碩士研究生、23歲的博士、26歲的副教授、30歲的教授…… 有人說,張亞勤的經歷是“出名要趁早”這句話最好的寫照。很多人問過張亞勤,他是不是失去了很多童年的時光。因為在他的同齡人還在玩泥巴、打彈弓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基礎教育入讀大學。他似乎過早地跨入了成人的世界。 張亞勤則覺得,自己的並沒有覺得遺憾。他小學、中學那時,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很少,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跳級了。 12歲上大學,他反而更開心了,因為那是他成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當時的張亞勤因為年紀太小,即使有壓力,他也沒有什麼別的想法。無非就是再用點心學習,所以,壓力並沒有對他產生太多的負面作用。他說,自己倒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去鍛煉身體,去聽一些相關或者不相關的報告,參加很多的課外的活動,看上去更像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自建立之日起,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就一直爭議不斷。有人說,常規教育很難滿足超常少年的需求,少年班這種特殊的高端人才培養形式,能夠指引那些在天賦、資質上異於常人的少年,取得更好的發展。也有人說,少年班的確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而巨大的學習壓力,也令這群年輕的孩子們遭遇到了一些心理問題。少年大學生寧鉑、謝彥波等的生活經歷,使少年班的成效受到了質疑。 張亞勤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說,少年班是在特殊的時空出現的一個特殊的教育機制,對很多人可能不合適,但於他卻是特別好的環境。中科大良好的環境和氣氛,讓張亞勤收穫了很多,也讓他的記憶中增加了無數開心、逗樂的事情。

在中科大,年紀最小的張亞勤,總是有意外的“用途”,經常幫助那些大孩子們傳紙條。讀研究生的時候,張亞勤有一個在北京的同學,正在追中科大的一個女生。張亞勤去北京出差的時候,同學讓他帶了一包吃的和一封信給夢想中未來的女朋友。 不曾料到的是,張亞勤回安徽的火車在路上晚點了,飢腸轆轆的張亞勤就把人家精心準備的這包東西給吃了。到了學校之後,他找到那個女孩子,把信送給人家,把所有吃的東西列了一個清單,也給了人家,並且鄭重其事告訴人家:醬牛肉十分正宗! 張亞勤在中科大最大的收穫則是,小小年紀的他,居然“拐”到了一個漂亮女孩當女朋友。 “雖然她年紀比我大,但是比我低很多級。'不幸'的是,她後來還成了我的太太。”每次提到這個,張亞勤的幸福之情就溢於言表。

當時,來中科大採訪少年班的記者很多,有人花很多的精力去跟記者接觸。張亞勤聽了母親的告誡,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去見記者,不要單獨跟記者談話。因此那時記者來了,他就躲到一邊去了。在中科大少年班時,他對外曝光得很少,知名度也比較低。 他覺得這是件好事情,那樣的話考分低點也沒有人注意。但玩笑話歸玩笑話,張亞勤心裡很感謝母親的忠告,讓他能夠安心去學習,專注在學業上。而且抱著良好的心態去學習,他不但不覺得累,反而覺得很有趣味。 而相反的,當時曝光多的一些人,社會壓力比較大,社會會把它的一些意願強加在他們身上,最後他們自己也對自己提出了不現實的要求。 當年中科大的很多神童,曾經引起全國的轟動。畢業後很多人走進商界,也有人留在學術界,當然,也有人從此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

今天,在一些世界聞名的大公司內,你會發現幾十位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在其中佔據著“金領”的位置。美國華爾街有些獵頭公司,就是做中科大畢業生的“生意”的,78級首屆88名同學的絕大多數,都曾是他們相中的“獵物”。 在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中,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第一位列出張亞勤,因為他的顯赫身份,因為他的成功。 張亞勤則認為,我們很難說一個人成功或失敗,每個人走的路不同,選擇的方向不同,套用中國的一句古話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 或許是和自己的經歷相關,張亞勤有著自己的一套教育觀。從小就以聰明著稱的張亞勤並不太關心女兒的聰明程度,他看重培養她的愛心。 “要有開闊的胸懷,要和大家分享。”他說,這方面女兒做得不錯,很多小朋友來家裡玩,她會把爸爸給她的零花錢統統分給自己的小伙伴,還有食品和玩具。

張亞勤希望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自由成長,而不會試圖給孩子設計什麼,讓孩子順其自然,自由發展。 張亞勤說自己的女兒性格和他不太一樣,小小年紀邏輯性就比較強,一件事情她會從頭到尾想得非常清楚。張亞勤倒是很滿意這樣的狀態,他覺得“她會走好自己的路”。 女兒曾經問他,什麼是成功。 張亞勤回答:“成功是一種感覺,是自己的感覺和別人對你的評價的一種平衡。但是,首先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自己要幸福,要感覺很快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