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故事·關於中國夢的十個樣本

第62章 結盟微軟,如同對一位朋友的承諾

在美國已經待了十幾年的張亞勤,似乎已經習慣了那裡的生活方式,習慣了每天對著大西洋彼岸的空氣開始自己一天的新生活。 1998年10月的一天,一個越洋電話讓他和微軟結緣,並將由此創造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峰期。 微軟向張亞勤拋出橄欖枝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1994年他從GTE準備換工作時,就拿到了三個公司的Offer,這三家公司都大名鼎鼎——微軟、IBM和Sarnoff。那時微軟剛剛成立了自己的多媒體部分,但是還處於起步階段,權衡之後,張亞勤選擇了Sarnoff。 張亞勤不是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在Sarnoff的這幾年,他也看到了微軟的迅速發展。而此時的張亞勤,也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Sarnoff多媒體實驗室已成型。

越洋電話的那端是在業內名氣頗響的李開復博士。 1998年,比爾·蓋茨決定在中國建立一個“全世界最高水準的研究機構”,李開復接受他的邀請,到中國開始招集人才,籌建微軟中國研究院。 這其實是張亞勤第一次和李開復直接接觸。電話裡李開復介紹了微軟要在中國建立一個基礎研究院的意願,並表示希望張亞勤回來一起創業。 張亞勤在美國的這麼多年,回來過幾次,但停留的時間都不長。但在張亞勤的心中,自始至終有著十分濃郁的祖國情結。在Sarnoff工作時,張亞勤接待了大量來自中國的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對於他們的要求,他總是盡力滿足,並且給予熱情的關照。在他的實驗室,他接待最多的也是華人學者。 因此他非常希望在美國的工作交接妥當後回國發展,李開復的這個電話被他認為“可能是到時機了”。

1998年的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第20個年頭。上一個年份,金融風暴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一一發作,景象之慘烈讓人膽戰心驚,中國雖然成功躲避開了,但也多少受到了影響。隨後,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在報告中對傳統的公有製理論做出重大修正,提出了“混合所有製”的概念,認為非公有製經濟已經不僅僅是“補充”,而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國有經濟的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社會主義性質。十五大的召開被譽為是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開始的標誌。全國范圍內又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這一年的中國,朱鎔基新任國務院總理,他承諾在自己的任期內完成三件事,一是力保人民幣不貶值,二是激活經濟,啟動內需,三是用三年時間讓國有企業擺脫困境。全世界都在見證著中國的發展。

1998年11月,張亞勤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回來後,他和李開復見面了,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張亞勤說:“我覺得開復不僅僅是在建立一個機構,其實是在實現一個理想,希望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計算機研究方面的機構。另外我對微軟也是十分敬佩,我自己也是微軟技術、PC產品的使用者,或者說是微軟的FANS。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是研究。” 隨後李開復陪同張亞勤看了北京的很多地方,那些標誌性的建築在他的心中依舊是如此熟悉,長城、故宮……然而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亞勤算了算,這一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20年。他感受到了中國的發展潛力。 他和李開復來到當時希格瑪大廈的五樓,那裡還在裝修。李開復說,如果你接受的話,這裡就將是你的辦公室。張亞勤欣然接受:“我回來!”

從此,張亞勤正式加盟微軟。不久,微軟中國研究院成立,李開復任院長,張亞勤擔任副院長兼首席科學家。他和李開復一起把研究院從無到有,建成了世界級一流的研究機構,在產品方面、學術界都做出了優異的成績,並且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那時適逢回國的第一個高潮,很多人回國是為了創業,比如張朝陽以及後來回國的李彥宏組建互聯網公司。所以當張亞勤聽李開復說回來做研究,覺得挺新鮮的,和別人回來的目的不太一樣。 但張亞勤感覺,當時不但是在做一個實驗室,在中國還沒有一個一流的研究院,他們其實也是在創業,在創造一個歷史。 當時很多人都不了解張亞勤做出的選擇,這在美國也引起了一定的轟動。張亞勤如此解釋自己的選擇:“微軟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公司,我也很想回到中國,而且我還想繼續我的研究。因此,微軟中國研究院是一個近乎完美的選擇,可以為我提供一個平台。”

張亞勤說,自己在人生重要關頭的抉擇,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感覺,有時是根據自己的感情,而很少出於一種特別邏輯的思維或者特別系統的考慮。做出加盟微軟的決定,他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待遇如何,中國的空氣如何,自己將有什麼得失。這一決定就像是對一位朋友的承諾,要闖出一番事業。 剛回國的他,面對的是正在展開新畫面的中國,然而,這畢竟是一個新事業,前方必然面臨著許多不可知的挑戰。儘管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第20個年頭,對外交流也已經漸成氣候,但當時中國的研究水平和世界還有較大差距。張亞勤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確定性,他說:“當時完全是一張白紙,你可以隨意去勾畫。” 張亞勤是個天生喜歡冒險,喜歡挑戰的人,這樣的生活才有樂趣。他說:“這樣的生活,常常期待著能夠出現一些驚喜。就像通訊裡面的一個概念叫做熵,熵越大,隨機性越大;不確定性越大,也就越有意思。如果事先什麼都知道,對自己的10年、20年看得很清楚,能夠看到自己退休前、退休後的狀態,熵為零,那樣的狀態太沒意思了。”

成立研究院的第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找到一流的人才。研究所的領軍人物已經確定了,李開復領導語音識別方向,張亞勤負責多媒體方向。 1998年新年前夕,張亞勤在中國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回美國探親。他在中國的生活和工作,讓許多傑出的中國海外學者十分感興趣。張亞勤向他們詳細地講述了到中國以後的情況及自己的感受。有相當一大批傑出的中國海外學者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聘請,回國工作。他們中的幾位與張亞勤一起,最終在多媒體領域建立起了實力很強的團隊——沈向洋,全球最傑出的圖像處理學家之一;張宏江,基於內容的視頻檢索領域的先驅;李世鵬,多功能圖像/視頻處理和壓縮領域年輕有為的學者;朱文武,來自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網絡及通信領域的專家,以及當年清華大學的“神奇小子”李勁。這個團隊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和水平,甚至堪稱世界一流。

研究院用了一年的時間擴建自己的團隊,定義研究方向(同時和微軟總部尤其是產品部門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和國內的學術界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係。研究所的自身定位是國內學術界的一部分,與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都成立了聯合實驗室,與國內學術界資源共享、共同成長。他們也開始在全國高校找尋博士人才,第一年,他們總共帶回了10個人。 微軟研究院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壯大。 2000年夏天,微軟內部推出了一個向比爾·蓋茨匯報的項目。這一機制希望把公司裡面最前沿、最優秀的項目向比爾·蓋茨介紹,聽取他的意見和回饋。這一機制的推出一直是比爾·蓋茨30年來想做的事,可以申報的包括產品或研究成果。匯報的結果將直接對某項產品開發、研究方向以及公司發展戰略產生重要影響。

成立僅1年多的微軟中國研究院,抓住了這次的機會,將研究院在多媒體方面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來,參與了這次的匯報。張亞勤率領陣容豪華的多媒體研究隊伍抵達微軟公司雷特蒙總部。 這是張亞勤和比爾·蓋茨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會議是在一個很小的房間舉行的,參會者只有十來個人。張亞勤負責作報告,講述的是小波視頻壓縮的技術,比較專業。比爾·蓋茨不時從座位上走出來,問這個頻率點是什麼意思,這個不同的層次代表什麼,當系統出現噪聲的時候,對質量有什麼樣的影響,問了不少特別專業的問題。闡述原定一個小時,但由於比爾·蓋茨的不斷提問和反饋,會議超時了半小時。比爾·蓋茨的助手一直催他走,他還是不走,繼續和張亞勤討論。 張亞勤之前聽說比爾·蓋茨很厲害,脾氣挺大,對某些方面感到不滿意就會嚴厲地批評甚至罵人。然而,真正接觸時,比爾·蓋茨說:“你們是科學家,你們是專家,我是來學習的,來聽你們講課。”張亞勤覺得他很和氣,很謙虛。

在這次的會議上,張亞勤還讓比爾·蓋茨了解了,在過去的一年內,微軟中國研究院多媒體小組已經在全球最優秀的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了80多篇論文;在網絡協議領域,申請註冊了40項美國專利,做出了60項新發明,並已有8項成熟技術轉讓給Netdoc,DMD和MSTV等相關產品部門。 微軟中國研究院的發展勢頭,讓比爾·蓋茨大為震驚。他對微軟的董事們說了自己的評價:“在中國,有一個世界一流的多媒體團隊,他們做的東西遠遠超過我的想像。”他稱讚張亞勤做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工作。 微軟中國研究院開始嶄露頭角。從那次會議之後,張亞勤所領導的團隊向比爾·蓋茨匯報項目就變成了傳統,每年都有三到四次的機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