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民國總理段祺瑞

第138章 最有希望振興北洋的人

民國總理段祺瑞 关河五十州 1420 2018-03-16
眼見覆亡在即,吳佩孚在天津東站給段祺瑞打了個電話,說:“我打算把軍隊開進天津各國租界,好引起外國插手干涉。” 段祺瑞回答:“你是最優秀的軍人,為什麼要惹出國際問題呢?我看你先休息幾天吧!” 吳佩孚聽了連聲說:“老師,我遵命。” 雖然段祺瑞的身份還是個老百姓,既無實權也不掌軍隊,但作為皖系領袖、三角同盟的首領之一,說話是有分量的。同時,吳佩孚了解段祺瑞的品格,知道對方絕不會做出落井下石的事,所以才會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獨獨求救於他。 段祺瑞隨即聯繫奉軍,使得奉軍同意暫緩向塘沽前進。吳佩孚趁此機會率數千士兵,乘船由塘沽浮海南下。臨走時,他的糧食、彈藥都留在火車上無法攜帶,於是便在火車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移交段督辦”。

段府家人聽說這件事後議論紛紛。有人說:“吳小鬼(吳佩孚)無路可走了,要求老頭兒給援助一下。老頭兒眼看吳小鬼要掉在井裡頭,就小辮兒提一提,指給他一條明路。”還有人說:“上次直皖戰爭,老頭兒失敗了。吳佩孚通緝別人,但沒損傷老頭兒一根毫毛,所以這時候老頭兒也不能不關照他一下。” 曹、吳在第二次直皖戰爭被趕下了政治舞台。對於推翻曹、吳,三角同盟和馮玉祥能夠達成完全一致,可他們也只有在這一點的認識上才是相同的。對於推翻曹、吳之後如何設立中央政府,以及如何解決國家重大問題,則各有各的主張和打算,而且根本無法調和。 張作霖和馮玉祥的目的是要各自獨霸一方,擴充地盤,也就是說,不會直接擔任政府和國家的元首,但同時,他們又都想盡可能插手中央、控制中央。張、馮既有如此打算,有資格入主中央的便只剩下了孫中山和段祺瑞了,擁段擁孫也因此成為各方所必鬚麵對的尖銳問題。

還在戰前,汪精衛、廖仲愷、許崇智等粵方代表就曾來到上海,與皖方代表商談孫、段日後在政府中的安排。粵方主張,如果孫任大總統,段就應該做國務總理;或者段任大總統,孫任總理亦可。 皖方贊成由孫任大總統,段任國務總理,但也向對方懇切表示,這一方案必須得到張作霖的同意。汪精衛聽後即赴瀋陽,與張作霖進行商談,張作霖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奉方擁段。 張作霖對於擁段的態度可以說是鐵定不移的,完全一面倒。在當時尚在世的北洋元老中,王士珍做了名士,徐世昌重新退隱,唯段祺瑞仍具備相當的政治影響力和號召力,可以讓盧永祥、徐樹錚等人為其鞍前馬後,萬死不辭。雖然因為徐樹錚的緣故,奉皖曾經反目,但張氏父子和奉軍一般高級將領對段祺瑞始終都很尊敬,並把他視為最有希望振興北洋的人。

孫中山與張作霖的歷史關係,則遠不能與張、段相提並論,而且孫中山的個人魅力主要局限於南方和國民黨內部,北洋則自袁世凱起就不把他放在眼裡。奉軍私下一般都稱孫中山為“大砲”,說他只會吹牛放炮而實質上沒有什麼了不起。雖然也有人說他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未可輕視,但這不過是說孫代表著一種時代思潮,把他當作一個可以遠交的朋友而已。 從張作霖那裡得到如此明確且不留餘地的答復之後,汪精衛大失所望。他在辭歸路經天津時,又特地去拜會段祺瑞。按汪精衛的算盤,最好能夠讓段祺瑞有自知之明,急流勇退,這樣張作霖沒有選擇餘地,便只好擁孫。不料見到段祺瑞本人之後,汪精衛更失望了。 段祺瑞時年不到六十歲,只比孫中山大一歲,作為一個需要積累閱歷和經驗的政治家而言,正是年富力強的當打之年,加上反直派多有擁戴,外面請他復出的呼聲又此起彼伏,使得他本人早已做好了出山大干一場的準備。當與汪精衛談話時,老段不僅沒有流露出一點要繼續退隱的想法,而且言談間還大有捨我其誰之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