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一個人的京劇史·張正芳評傳

第42章 五、“正”字輩的學生們

1939年到2013年,轉眼70多年過去了,70年來同學們均已臻耄耋之年,撫今追昔難忘母校哺育之恩。試想,如果沒有當年的上海戲劇學校,怎麼能使這輩貧苦子弟走上藝術之路? “正”字輩的學子們如何能在中國京劇的歷史舞台上個個大放光彩,對戲曲事業做出不同的建樹?飲水思源,首先當感念創辦人許曉初老校董。 晚年的張正芳,根據資料檔案和自己的回憶,將她所知的上海戲劇學校學生離校後的情況,簡單介紹如下,遺漏者實屬難免,敬希鑒諒,並請知情者予以補充(因上文已介紹過,下面的簡介不包括張正芳和顧正秋)。 首先,她列出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同學名單(根據當年演齣戲單共列出149人)。 老生:關正明周正榮陳正岩程正泰汪正寰(後改名汪正華)。鄭正學武正豪王正祥(後改名王正良) 夏正峰景正春謝正喜王正棠房正年季正培徐正光穆正根何正貴朱正驊李正東朱正福楊正興傅正時李正昌常正立周正和羅正民馮正昆王正國畢正耀

武生:王正堃劉正忠董正豹孫正俠關正良陳正柱姚正德錢正倫(後改名浩亮) 宋正錫劉正山孫正田劉正勳沈正升沈正璜沈正斌沈正鳴張正煥張正樂陳正興陳正喜陳正廷陳正國景正茂李正恆卞正鴻王正方金正堅徐正傑邢正賢任正武劉正管方正誼郭正發郭正達 小生:薛正康黃正勤胡正安羅正柏徐正信徐正培 武小生:劉正裔 青衣花衫:顧正秋周正雯張正芬陸正梅唐正仙童正美孫正璐楊正姍張正瑛沈正艷陳正薇武正霜彭正芝林正英趙正珠李正珍魏正蓮費正茵顧正慧 刀馬花旦:張正芳夏正蘭沈正霞賈正云吳正秀畢正琳梁正瑩陸正紅吳正菊張正君張正麗洪正英王正芝王正淑林正玲林正妍沈正華劉正娜 武旦:張正娟陳正葆馬正鳳 老旦:朱正琴 銅錘架子:周正禮徐正鈞張正鵬王正屏施正泉王正森郭正標朱正海何正卿魏正奎李正皋周正和孟正甫

武淨:劉正奎孫正琦王正龍萬正樓章正元祝正志朱正為朱正雷章正元錢正雄 孫正陽王正廉邢正浩李正福趙正慶崔正龍李正常彭正麟孫正才何正鈴 武丑:景正飛馬正祿侯正仁楊正義張正武 汪正寰(改名汪正華):正寰師兄在校時,師承陳斌雨老師的藝術,專攻老生,對“三斬”“一碰”和《二進宮》等唱功戲,基礎都很紮實,只因當時戲校演老生的同學較多,沒有給他提供經常的主演機會。他有一條寬、亮、甜且高低自如的好嗓子,而且很會運用。離校後拜在楊寶森老師名下,是楊派嫡傳弟子。除繼承楊寶森唱、做藝術特點之外,還有些發展。後來他參加上海京劇院擔任主演,與李玉茹合作,在《梅妃》中扮演唐明皇,創造了既是楊派、又有革新,還適合人物性格的很多唱段,深受海內外觀眾的嘉許,是當代公認的楊派正宗著名須生。由於他長得很像楊寶森,後來被指定為楊派戲音配像的最佳人選。配了很多楊寶森老先生的戲,從中央領導到廣大觀眾都給予很高評價。他的嫡傳弟子是李軍。 2011年獲第六屆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張正娟(改名張美娟):在校時,她是當家武旦。 《搖錢樹》《取金陵》《紅桃山》《泗州城》《盜仙草》《竹林記》等戲都是由她主演。她家境困難,在戲校上學因不能賺錢養家,為此提前離校隨堂兄著名武生張雲溪搭班謀生。當時“正”字輩尚未畢業,校方不許她用“正”字藝名搭班,故改名“美娟”。美娟曾在上海京劇院擔任台柱武旦,1954年周總理在國務院禮堂審查赴印度訪問節目後在紫光閣接見該劇主演,對她演出的《盜仙草》非常欣賞,給予充分肯定,並鼓勵她說:“你這齣戲之所以成功是你的合作夥伴(指孫正琦)和你陪襯得好,所以你們一定要團結一致,要珍惜這種合作關係,這才叫珠聯璧合、圓滿成功。”後多次出國,頗受國外觀眾歡迎,是位享有國際聲望的名演員。後來在上海戲校任教,為江南培養了大量的武旦新秀。上海京劇院的史依弘就是美娟一手配養出來的優秀京劇人才。

錢正倫(改名錢浩梁、浩亮):正倫在校時年齡很小,輪不著他擔任主演。離校後他又進中國戲校學習,經名師指點,造詣精深。 《伐子都》《艷陽樓》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戲。後來在現代戲《紅燈記》中扮演李玉和非常成功,觀眾對他比較熟悉。後在石家莊河北省藝校任教。 賈正云(改名賈麗雲):她在學校演《四五花洞》時是四個假潘金蓮之一。能文善武,功底很好,也是由於家境困難,未畢業即離校隨父搭班賺錢,因而也不敢用“正”字藝名。改名叫賈麗雲後,先在江西、江蘇一帶演出,而且很紅。她演的《白蛇傳》《穆佳英》《秦香蓮》等戲,都有獨到之處。後參加安徽省屯溪市京劇團擔任主演兼業務團長。 王正祥(改名王正良):王正祥是王正堃的胞弟。進校時不足10歲,由於太小,只是隨大流練功、學戲,根本輪不到他演,可他很有心胸,出了學校又狠下私功,專工文武老生。他有一條寬、亮、高、甜的好嗓子,參加河北省張家口市京劇團後不僅演傳統戲能文能武,在現代戲《八一風暴》中扮演方達來,氣度非凡。該劇在京劇界開創了扮演週總理形象的先例,曾在全國各地公演,引起轟動。

陳正葆(前輩名伶陳德霖的後裔):自幼勤勞刻苦,蹺功極好,專工武旦,出手穩而且準,功夫深。畢業後她改名陳蓉芳,自挑大樑獨當一面,在江南、東北、廣東等地演出,很受歡迎。後來,在湛江市粵劇團任教,培養了大量粵青年演員,並享有較高威望。 吳正秀(改名吳蕙蘭):在校時,也是輪不上她演戲,可她是一位文武全能的好演員,文唱全部《玉堂春》;武唱《周瑜歸天》,反串武小生,穿著厚底靴在三張桌上翻下,堪稱一絕。出校後挑班唱戲。在雲南曾與關肅霜打過對台,足以證明其功夫不凡。 趙正慶(改名韓偉明):正慶師兄本姓韓,也是由於家庭封建不許學戲而改姓入校的。在校時工文、武丑行,會戲很多,文武雙全,但很少有演主角的機會。離校後,恢復本姓,又改叫偉明,參加志願軍京劇團,負責業務。留在朝鮮作慰問演出長達6年之久。歸國後先集體參加山東省京劇團,後又調到江西省藝校任教,是該校的業務骨幹。

萬正樓(改名萬正明):正樓師兄在校時應武花臉,《楊排風》中他扮演焦贊,是我的好搭檔。他的把子功和摔打、跌撲、毯子功夫都很過硬。離校後在演武戲時摔傷了腰,後改小丑,同時亦改名參加蘇州市京劇團,任業務科長,能擔任導演和編排武戲檔子,曾是該團團長胡芝鳳的得力助手。 朱正雷(改名朱寶鎮)、朱正為(改名朱寶鈴):是親兄弟,在校時都是武功很好的武戲演員。朱寶鎮後在上海戲校任教務主任。朱寶鈴在上海京劇院任武功教師。 武正豪:他是1942年進戲校的小班同學。天資特別聰敏,童聲又好,入校即得到重點培養,是小班中的佼佼者。小小年紀就主演《四郎探母》和《鼎盛春秋》等重頭戲。學校停辦,他為了深造專程赴北京,拜在楊寶森名下,舉辦了隆重的拜師儀式,有徐蘭沅、白登雲、杭子和、姜妙香、楊寶忠、譚富英等名家參加,甚是風光。從此就住在楊家,長達兩年多,得到嫡傳,後因變聲“倒倉”,嗓子失潤,許久未能恢復。楊師建議:“你可以改拉京胡,拜我大哥楊寶忠為師,學會了操琴,以後你就可以每天給我吊嗓,這樣更能深刻體會我唱腔的特點和氣口問題。一旦嗓音恢復了,你仍以演唱為主。”正豪聽師指點,又拜楊寶忠為師,邊學琴藝,邊為楊寶森每天吊嗓,切磋琢磨,掌握了全堂的楊派藝術,融合二師之特長,結出了“雙楊致勝”的碩果。遺憾的是,正豪嗓音始終沒有恢復,在其六十餘載的琴師生涯中,先後為李鳴盛、楊寶森、王琴生、關正明、程正泰、蔣幕萍等藝術家操琴。曾在江蘇省京劇團、江蘇省戲校工作,曾多次被港澳名票邀請去伴奏,被譽為當代楊派首席琴師,退休後在滬定居,他培養了一大批專工楊派的演員和琴師。他在滬已成為國寶級的楊派嫡傳名家。

姚正德:在校時學武生,但從小喜愛打鼓。離校後,拜著名鼓師王燮元為師,改名姚明德,棄武行改學司鼓。在江蘇省京劇團擔任主要鼓師,他不僅鼓打得好,還能作曲和配樂,又能設計唱腔,是位文武場全能的多面手。很受主演和觀眾的歡迎。 沈正艷:在校時學青衣花旦,因實踐機會少而未露頭角。離校後在上海市南市區文化館負責群眾文藝工作,在文化館中她不僅僅是教戲、排戲普及戲曲藝術,更由於她思維活躍,創作了許多普及文化的新點子,比如她認為“講故事”是最容易被群眾接受的藝術形式,於是,便把自己從生活中看到的好人好事、先進事蹟編成深入淺出的故事,被公認為上海的“故事專家”,她又總結自己的方法,培養學生,訓練了一大批講故事的人才,開創的《故事會》刊物直到現在發行量一直居高不下。 20世紀80年代末她主持的上海《采風報》竟達到半月發行190萬份,成為全國之最。又由於她善良熱情、活潑開朗、正直無私,便成為我們“正字輩”上海戲校同學擁戴的牽線人。

謝正喜:在校學老生,也因為倒嗓時間長,演出機會少而未受重視。但他學的戲多,肚囊寬,又聰敏能幹,很富於想像力。離校後他致力於導演工作,擔任上海市天鵝、盧灣區等好幾個越劇團的導演。由於他精心構思,所導演的劇目大都獲得成功,在越劇界聲望較高,是一位著名越劇導演。 李正常:在校學醜行。離校後改做導演,現任上海市虹口區越劇團導演,為該團排了很多好戲,深受上海觀眾的好評。 陳正岩、童正美:在吉林省吉林市京劇團工作。他們二人是我們“正”字輩同學中唯一的一對夫妻。正岩攻文武老生,正美是正工青衣,他們在校時同台演過不少“對兒戲”,如《武家坡》《秋胡戲妻》,還有《珠簾寨》《戰太平》等。正美在舞台上充當過多次正岩的夫人,他倆青梅竹馬,早就有了相互愛慕之心,但限於學校規定男女同學間不准說話,只得把愛情藏在心裡,誰也不敢傾訴真情。但從平時的排練和演出中,都能看出正美對正岩特別關心。正岩的家境困難,在校期間,父母相繼去世,出了學校幾乎無家可歸,而他又正趕上變聲時期,雖然在校時是尖子、高才生,可彼時彼刻卻無處搭班。就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是正美央告她的父母,讓正岩留在自己家中,不僅為正岩解決了衣、食、住的生活問題,還為他創造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由於正美父母待正岩如親生,所以使正岩能安心地繼續練功、吊嗓、學戲和苦練武功,從而不斷提高水平,待到變聲期過,正岩便成為出色的文武全能老生了。他武戲能唱《艷陽樓》《一箭仇》《乾坤圈》以及一整套“蓋派”的武松戲。 1952年在上海成立紅旗青年京劇團,他任副團長,從專業到待遇僅次於關正明。後來他自己挑樑到東北各地巡迴演出,均特受歡迎。 1952年,正岩、正美結為佳偶,婚後恩愛和睦,正岩侍奉岳父母也極盡孝道,他倆在上海、江西、江蘇、天津、東北各大城市公演,所到之處均受當地觀眾的好評。 1955年他倆到吉林市演出時,被挽留正式參加吉林市京劇團。正岩除擔任該團主演挑樑之外,還兼任業務團長,在吉林省享有盛名,1956年被評為文藝三級演員,是我們同學中文藝級別最高的四人之一(另三人為關正明、王正堃、張正芳)。

1962年正式拜在李少春門下,學文武老生戲《打金磚》《打登州》《林沖》《定軍山》等,後來這些都成了他的拿手戲。 正岩在省戲曲匯演中多次獲獎,1964年他曾被借調到吉林省京劇團,排演現代劇《五把鑰匙》參加全國現代戲匯演,他獨到的唱腔曾風靡一時,全國流行,既獲獎又紅遍大江南北。 1965年東北三省大區現代戲匯演,他又被借調到吉林省京劇團排演《煤河西岸》,擔任主演,又大獲成功,在大區匯演中名列前茅,是位在藝術上很有成就的好演員,1984年被調進吉林省京劇團擔任主演。 關正明:我校生行中的代表人物。前面提到上海戲校首次公演的三天打炮戲中,由於他才華橫溢,所以被公認為是高才生。全本《四郎探母》中的楊延輝、《鼎盛春秋》中的伍子胥、《失、空、斬》中的諸葛亮等老生重頭戲,還有《上天台》《二進宮》等都由他主演。 1941年和顧正秋合作,拍攝了《古中國之歌》(即全部王寶釧戲劇電影片)。他扮演薛平貴,包括《投軍別窯》和“三打”,都由他一人承擔,能文善武。在校又得到馬連良、陳秀華等名師指點,基礎極好,所以在校期間,生行首席一直由他擔任。到變聲期,才由陳正岩替代他擔任主演。離校不久即自挑大樑,在江南一帶頗負盛名。 1952年由他倡議在上海成立“紅旗青年京劇團”他任團長,邀請“正”字輩同學歸隊。不僅重振了我們“正”字輩的威風,也挽救了我,使我息影7年後得以重返舞台。 1954年前後,參加武漢市京劇團擔任主演並兼任團長。 20世紀60年代,正式拜馬連良先生為師,繼承馬派。 1964年參加全國現代戲匯演,他主演的《柯山紅日》頗得好評,獲得優秀表演獎。他頗有革新精神和創作能力,在多年的舞台實踐中,創作了《關漢卿》《宋江題詩》等好多優秀劇目,對人物刻畫、唱腔運用、吐字歸韻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湖北省多次獲獎,是極受觀眾歡迎的著名演員。著名京劇演員關棟天是他的兒子。 楊正義:工武丑。不僅翻、打、跌、撲都好,人亦極能幹,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先任武漢京劇團團長,後又擔任武漢市戲校校長,培養了大量的青年演員,是武漢京劇事業發展史上一位功臣。 李正福:工文丑。是武漢京劇團主要丑角,也是正明師兄的得力助手,屬大器晚成的小同學。 王正堃:我校武生行中的突出人才。 1940年戲校頭三天打炮戲中,他的《大鐵籠山》一鳴驚人,長靠功夫特別過硬,嗓音高亢洪亮,唱嗩吶腔滿宮滿調。從此,便成為戲校長靠武生的主角學員。後來他又得到瑞德寶、陳富瑞、李洪春、傅德威等名師教導,戲路極寬,《挑滑車》《戰濮陽》《四平山》《落馬湖》《艷陽樓》《截江奪鬥》《翠屏山》《鍾馗嫁妹》《火判》等戲,無一不精。離校後,曾自己挑樑,在江南很紅。後參加江蘇省京劇團擔任主演,曾多次出國,是一位在國際和國內均有聲望的著名演員。 王正龍:工武花臉。是正堃的得力助手,也是江蘇京劇團的業務骨幹。 王正棠、穆正根:均為裡子老生,他倆除擔任江蘇省京劇團演員之外,也兼任教師,為該團培養青年學員,頗有成績。 陳正薇:進校較晚,是插班生,年齡又小,因此在校實踐演出的機會較少。離校以後,北上深造,自己刻苦努力學習,又拜梅蘭芳先生為師,經名師指點,藝術突飛猛進,小小年紀,就挑樑主演。不久參加華東京劇院,是該院最年輕的主要演員之一。後又轉到揚州市京劇團擔任主演。她的《天女散花》等劇,都得梅師的真諦。她曾在江蘇省戲校任教,為江蘇培養了大量的梅派再傳弟子,李潔就是她一手培養出來的優秀演員。

1995年於上海周正雯家中,與周正雯(前排左二)、王正良(前排左三)及周正雯子女(後排)合影。
董正豹:工短打武生。江蘇省戲校任教。朱正海工武淨,江蘇省戲校任教。 孫正璐:原學青衣,後在江蘇省戲校改任行政領導。 周正雯:工青衣刀馬。在淮陰市京劇團的團辦藝校中擔任教務主任,培養了許多青年演員。 羅正柏:工小生。在如皋市京劇團工作。 周正禮:工銅錘。在南通市京劇團擔任主演,兼任該團團長。 武正霜:1942年入校的小班同學。她和武正豪是堂兄妹,也是班中的高才生。她有一條好嗓子,甜、亮、厚、潤,在女同學中嗓音僅次於顧正秋。為此,有“小顧正秋”之稱。在校時沒有機會顯示才華,離校後自己挑樑,文武昆亂不擋,到處受歡迎,後參加山東濟南市京劇團,任主演,也是大器晚成的小師妹。她能戲很多,如梅派的《生死恨》《鳳還巢》,尚派的《昭君出塞》,程派的《鎖麟囊》,荀派的《紅娘》等,都能應付自如。 孫正才:原在山東省淄博市京劇團任業務科長和主要琴師。 程正泰:工老生。在天津市京劇團任主演,在校時未能早露頭角,從陳正岩倒嗓後,才得到任主演的機會。離校後,自己刻苦努力,拜楊寶森先生為師,在楊師門下,得親傳嫡授達兩年之久,深為楊師喜愛,是當代正宗楊派嫡傳弟子。後在天津藝校任教,張克就是他的嫡傳弟子。 朱正琴:是上海戲校女生中年歲最大的一位姑娘,無錫人。因年齡大,所以全校同學都尊她為大師姐。為人端莊,對小師妹們總是謙讓照顧,特別疼愛,還經常從家裡帶來些無錫土產,如麻酥糖、豆腐乾等分贈給大家。女同學之間有了爭執,總願意到大師姐那裡去“告狀”,她也會很公平地給予解圍,為此大家都很尊重她。正琴專工老旦,她的專業很突出,有一條又寬又亮真假聲都全的好嗓子,五官也很端正漂亮,就是口形有點像老太太,為此校領導就確定她學演老旦了。在學戲、練功方面她都很有心胸,除了向羅文奎、李盛泉學會了全堂老旦戲之外,憑她的聰敏,還暗自學會了不少旦角戲。她是學生中第一個抄本子的,每當學新戲,她就在一旁用筆記下我們所學的戲,如在課堂尚未記全,下課後就個別問我們,以便補上遺漏的台詞。因為有了她筆記的詞句,學時就方便而快了,所以儘管她沒有在我們課堂旁聽旦角戲,而我們所學的她幾乎全會。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二進宮》的李豔妃、《打金枝》的公主和母后,她幾乎都是同時跟我們一起學會的。李多奎老師到上海演出時,學校領導就請李老師教授她《滑油山》。這是一出老旦亮基本功的重頭戲,其中有從兩張高桌上往下翻的動作,還有接叉、摔打等高難度技巧功夫。這齣戲唱做繁重,一般的老旦很難勝任,而她毫不介意,都能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好。這可以說是她的看家戲,能單叫一堂座。她也是我校很突出的人才之一,極受觀眾歡迎,曾被譽為“文武全才的好老旦”。離校之後,她先和正秋合作了一段時間,後來應李如春之邀,在江南一帶演出很紅,最後共同參加了江西九江京劇團,成為該團的主要台柱之一。 季正培:工老生。在南昌市京劇團任團長,兼主演。 王正森(改名王正餘):正森在校工銅錘兼架子花臉,的劉瑾、《嫁妹》的鍾馗,能和周正禮、王正堃比美,但演出機會沒有他們多。離校後在江南、四川一帶擔任主演,很受觀眾歡迎,後參加四川萬縣京劇團,任主演兼業務團長。 房正年:工老生(餘派),師承陳炳雨、陳秀華等諸名師。畢業後,先後在寧波、杭州、上海、菲律賓(馬尼拉)、南京、長沙、天津、重慶等地搭班唱戲,曾同趙松樵、高百歲、關素霜等同台合作演出。新中國成立後,加入潘鼎新榮聯劇社(後改為萬縣地區京劇團,現重慶三峽京劇團),任主演兼劇務科長,代表作有《失空斬》《轅門斬子》《碰碑》《戰太平》《將相和》《定軍山》《文昭關》。桃李滿天下,其得意門生周凱,能文善武,後參加雲南省京劇院,擔任挑樑主演兼黨支部書記,曾多次榮獲大獎。 張正武:工武丑。在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京劇團任武丑主角。他演猴戲有特色,曾多次出國,頗受歡迎,獲得“國際猴”的美譽。是該團主要力量,在寧夏名望很高,也是大器晚成的同學。 侯正仁:工武丑。在校時年齡較小,離校後隨梁連柱老師入四維劇校,後又轉入中國戲校,經多位名師指導,藝術有較大進展。畢業後進中國京劇院任主演,曾多次出國,他的代表作《五人義》《擋馬》《三盜九龍杯》等,均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是大器晚成的小同學。 上海是“正”字輩同學的發源地,為此,留在上海的同學也最多。 20世紀60年代好幾位同學都擔任各區京劇團的團長,如鄭正學是黃浦區京劇團團長,劉正奎任大世界京劇團團長。在上海京劇院更有大量的“正”字輩演員,分別擔任主演和業務骨幹。 王正屏:是當代著名裘派花臉。他離校後專程北上投拜裘盛戎學藝,在裘門深造二年,勤學苦練,深得裘師喜愛和真傳,所演《將相和》《除三害》等劇均有較大的影響。 50年代,他排演《黑旋風李逵》馳名全國。他是上海京劇院的主演,又是藝委會主任。近年來又培養了很多裘派的再傳弟子,貢獻很大,是該院的業務骨幹。 孫正陽:在校是小師弟,今已成為江南名醜。回顧他的成名,也絕不是偶然的。他天資聰敏,又能吃苦,從小就非常懂事,進校時也屬於年齡不合格者,虛報了歲數才被錄取。別看他最小,學戲和練功,哪樣也不落後,選苗拔尖時,就確定他擔任大醜(主要丑角)。他不滿9歲,就主演的賈貴,念狀那段長達幾十句的狀詞,一字一句,抑揚頓挫,吐字清晰,悅耳動聽,每次都獲得雷鳴般的掌聲。那時他人還不及台上坐椅高,所以當演“大審”時,賈貴有坐椅子的動作,他無法上椅,只能讓檢場的老師把他抱上椅子。這小小的年紀,卻已是深受觀眾歡迎的小名演員了。他平時學戲用功,記憶力又特好,能同時學好幾齣戲,如《四郎探母》的大國舅、《五花洞》的吳大砲,都是頭三天演出的重要劇目的丑角,他都應付自如,沒有忘掉一句台詞。所以我校從10個月登台開始,孫正陽已經是一炮就紅的小角兒了。在校時我倆合作的戲也很多,有《打櫻桃》《下河南》《探親相罵》《背娃入府》等20多出。畢業後,他一度和顧正秋合作,後參加上海京劇院,是周信芳、童芷苓、李玉茹等表演藝術家的左膀右臂。在《智取威虎山》戲中,他演“小爐匠”,在《磐石灣》中他演“08”,給國內外觀眾都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曾多次出國演出,是個國際、國內很有聲望的江南著名丑角演員。 2011年獲第六屆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2007年冬孫正陽來京演出,張正芳與他巧遇,在長安大劇院合影留念。
施正泉:在校時並沒太受重視。梁連柱老師教他一出《太行山》,從而給他打下良好的基礎。離校後曾去香港、澳門、新加坡、東南亞一帶演出,很受歡迎。歸國後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顯露了他的表演才能。他多次拍過電影和電視,是京劇舞台和影視雙棲的明星。 陳正柱:在校時也沒太受重視,離校後自己刻苦練功,翻、打、跌、撲的功夫都很過硬,在上海京劇院擔任武生主演,他的猴戲《三打白骨精》紅極一時。也屬於大器晚成的小師弟。 孫正田:是孫正陽的胞兄。在校時學武生,有紮實的基本功,學會了很多傳統戲和各種舞蹈的編排方法,在上海京劇院三團擔任技術指導和負責排練武戲,是該團的業務骨幹。 郭正標:工架子花臉。不僅在舞台上是主要配角,對後台的一切準備工作也熟悉且指揮有方,包括說戲排練,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是上海京劇院最有威信的舞台監督。 陸正梅、陸正紅:是親生姐妹,真正的姐妹花。正梅工青衣,在校時就擔任小字輩的主演。曾演出《二進宮》《小放牛》《五花洞》等戲。正紅進校較晚,當時很小,輪不到她演戲,出了學校自學成材能文善武。後又拜在荀慧生老先生名下,以花旦為主,全堂荀派戲都很不錯。武戲能打出手,亦很穩健。姐妹二人合作,在江南一帶很紅。正梅息影舞台較早;正紅在上海京劇院擔任主要花旦演員,也是同學中大器晚成者之一。 孫正琦、孫正俠:是親生兄弟。正琦學武淨,在校時已是武戲中的主要力量,《楊排風》(飾焦贊)、《擂鼓戰金山》(飾金兀術),都是他的拿手戲,陪張正娟打出手是“頭杆槍”,他“手裡”極好,非常有把握。他們二人合作,從戲校到上海京劇院達30多年之久,又多次合作出國,均獲國際讚譽。在現代京劇舞台藝術片《磐石灣》中扮演“黑頭鯊”很成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孫正俠在校時是小武生中的主演。小小《三岔口》、小小《石秀探莊》都很成功。離校後,在江南一帶演出也很紅。現在上海滬劇院擔任武功教師。他們兄弟二人,被人稱作“孫氏雙傑”。 薛正康:正康師兄是我校唯一的一個廣東人,也是初期演小生行當的台柱演員。他師承陳桐雲、劉嵩山、杜富隆、周傳瑛等老前輩的藝術。文、武、昆、亂不擋,具有良好的藝術基礎。我們戲校凡小生主演的戲,全都由他承擔。顧正秋和他合作的全部《玉堂春》《販馬記》《白蛇傳》等戲,他演得都很精彩。我和他合作的戲也特多,《得意緣》《馬上緣》、全部《棒打薄情郎》《虹霓關》《穆柯寨》《胭脂虎》《玉玲瓏》《大英傑烈》等,他都配合得相當默契。 由於他是廣東口音,念京白比較困難。記得在學演《得意緣》時,在“教鏢”一場中,我倆還留下過話柄。當盧昆傑念到:“這個鏢是怎麼能夠打,又怎麼能夠接啊?”這兩句京白時,到了有廣東口音的正康師兄嘴裡,總是很難順利通過。該劇是陳桐雲老師親授的,排練過多次,所以我對小生的台詞也能全部掌握,對這兩句有些繞口的京白,也曾自以為是地多次幫助他糾正過,不料他心裡越怕,就越容易出錯。該劇初次公演時,在舞台上,他把這兩句台詞念得尖團字顛倒、四聲也有忽略,明顯夾雜著廣東口音,真是難聽極了!我和他同台,聽到這兩句不合格的台詞,真氣壞了!當場就瞪了他好幾眼。還恨他不爭氣。在心裡有氣的情況下,正好下面有個身段是小生的比劃著想學打鏢,我就用右手接過他的右胳臂,又用左手推壓他的右膀肩頭。這本來是劇中規定的情景,而我卻藉此在抓住再放開的同時,狠狠地推了他一把,以消我心頭之氣。不料這一把推得太重,險些把他真推倒在地。這時他急得真像要哭出來似的。幸好上海觀眾都很喜歡我們,小孩子在台上有點錯兒,也不會有人責難。下台之後,我還不依不饒地在同學們面前學他那兩句沒念好的廣東音台詞,引得男女同學哄堂大笑,而此時大廣東真的哭了。從此,同學中誰要一見他,就把他叫住:“大廣東這個鏢是怎麼能夠打?又怎麼能夠接啊?”還故意過分誇張地學他這兩句不合格的念法,使他很難為情。不過這也促使他下決心練好京白,後來終於得到大家的認可:“廣東小生的京白過關了。” 事後回想起來我真後悔,怎麼能這樣對待師兄呢?這不是欺侮老實人麼?的確,正康師兄為人憨厚老誠,在校時經常受人欺侮,可他很有心胸,又有文化修養。在學校時他的文學程度就比別的同學高,離校後又刻苦學習,不久就拜在俞振飛老師門下為嫡傳大弟子。他不單戲演得好,還成為俞老的得力助手,1962年進上海戲校任教,常年守在俞老面前,協助俞老傳藝,為培養江南俞派小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後來又為俞老整理藝術資料,成為能編、能導、能教、能演,一專多能的一位京劇著名表演藝術家。 2011年獲第六屆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何正卿(花臉)、崔正龍:(小丑)均在上海戲校任教。 關正良:在香港獨資經營龍國影業公司。他是關鴻賓老師的長子,在校時學武生兼武丑。離校時年僅16歲,就開始獨闖江湖,先到香港搭班演武戲,後又自己組團到東南亞一帶演出,很受歡迎。 60年代進入影劇界,專門培訓武功演員,成龍、李連杰都是他親手栽培的好學員。配合影視需要,承擔武功特技。他聰敏能幹,很有志氣,年輕好學,不久學會拍電影的一整套技術,就自己開辦影業公司。他能編導及拍攝影視劇,還推銷發行到世界各地,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小師弟。 沈正霞:在校學花旦,條件很好,學校初次公演,為《八五花洞》中四個假潘金蓮之一。長得特別漂亮,一雙鳳目,眼睫毛既黑又長,還往上翻著,像個外國人,又特別機靈,為此有“小妖怪”綽號。可惜演出實踐機會較少,未能顯露頭角。她早去美國定居,現是幾個餐廳的主人。 唐正仙:在校學青衣。她扮相、嗓子都很好,也是缺少舞台實踐,離校後即輟演。婚後夫婦雙雙赴美定居,開設餐廳。 宋正錫:學武生。離校後和關正良合作,在香港及東南亞一帶演出。以後轉到美國定居,棄藝從商。幾經周折,現在紐約開洗衣店。 黃正勤: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桂秋的長子。從小就喜愛京劇,學老生。 1943年帶藝入校為插班生,當時正變聲倒嗓,不能任主演。後排演時,關鴻賓老師讓他試扮小生,扮演賈寶玉,結果很成功,從此改學小生。他聰慧過人,能編會導,是個全才演員,在上海京劇院和童芷苓、李玉茹合作,有好多戲都是他親自動筆改編和導演的,而且大都獲得成功,也是一位國際、國內聲譽較高的著名演員。從上海京劇院退休後,全家移民遷往美國定居。到紐約後,趁童芷苓赴美之際,還和名票們聯合演出,推廣和發展祖國的民族文化——京劇事業。憑他的聰明智慧,將在美國為振興祖國京劇作出貢獻。 1948年顧正秋組織顧劇團赴台灣演出。當時隨她同去的有:劉正忠(武生)、張正芬(花旦)、景正飛(武丑)、王正廉(文丑)、梁正瑩(花衫)、劉正義(武生)、沈正升(武生)。 自己挑樑去台灣的有周正榮(老生)、畢正琳(刀馬花旦),還有張正鵬(武花)等十幾位同學。據說正鵬師兄不久從軍,曾擔任大鵬劇團的團長。 周正榮:在校師承陳斌雨老師的藝術。他嗓音高亢洪亮,專演《轅門斬子》《斬黃袍》這類高派戲。在校時特別用功,刻苦鍛煉,經常扎著大靠、穿著厚底靴練私功,又常在一大鏡子前找亮相造型,找唱、念、做、打的臉部表情和身段形態,甚至走路也連唱帶做,簡直是學戲入迷了。為此同學們曾送他個綽號叫“週瘋子”。

1992年張正芳與上海戲校正字輩同學、台灣四大須生之一的周正榮合影。
我和正榮師兄多次合作過《大劈棺》。他的莊周,我的田氏,在台上他那副特別嚴肅認真的神態,真使我不敢正視一眼。尤其在“劈棺”那場,只聽棺內“嘿”的一聲,棺蓋掀開,他突然從棺內猛地直立起來,圓瞪雙目(他的眼睛原來就很大),殺氣騰騰,滿臉凶相,真像莊周復活。我從心裡害怕他那非常逼真的樣子。隨著他“嘿”的聲響,棺板掀開,從桌上“起範兒”,一個竄搶背落地,真不敢望他的臉,此時兩人的表演,配合默契,絲絲入扣。此情此景,如今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 他去台灣後轉眼已有六十多年,聽說在業務上很有長進,戲路越來越寬,《伍子胥》《文昭關》《打棍出箱》《失、空、斬》《群英會》《四郎探母》等都成為他的拿手戲,是陸光劇團的台柱子。他不僅能演,而且能編劇,能導演,極富研究精神,1967年獲生角金像獎。還聽說他自編自演的《顏常山傳》,獲得軍中文藝金像獎,還有一齣戲獲得過“中華文獎會”的獎(戲名不詳)。現是台灣的四大須生之一。 劉正忠、劉正義:是親兄弟,排行七、八,為此同學們都叫他倆的小名兒:七根(正忠)、八根(正義)。正忠師兄工短打武生,和王正堃的長靠分庭抗禮,各有千秋。他童年時代,不論扮相、功夫、嘴裡、手上、身上,各種把子,各門筋斗,樣樣都好。真是難得的短打武生材料。戲校一公演,他就紅了,觀眾都喜歡看這個小武生的戲。記得丁永利師爺到我校授課時,一眼就選中了他,對他可真是偏疼偏愛,不僅自己一招一式耐心地教導他,還讓王金璐老師一遍又一遍地為他示範。特別是教他那出《林沖夜奔》時,可真是下功夫實授。公演後得到上海觀眾一致讚賞,也為丁永利老師露了臉,丁師爺和王金璐老師都是非常喜歡他的。他的《四傑村》《三岔口》《花蝴蝶》等都很成功,《八大拿》(即黃天霸的戲)、《殷家堡》《惡虎村》等也很出色。由於他濃眉大眼,高鼻樑,雙目有神,再戴上硬羅帽,渾身穿白,這扮相可真漂亮極了。他隨正秋赴台,一直是她的好幫手,可惜在一次演出中,正忠師兄把腰摔壞,始終沒有醫治復原,因而離開了舞台。觀眾們非常想念他。他有位得力的賢內助—陳翠娥。她是位女強人,經商有方,助夫教子,十分賢惠,幾十年來,承擔家務,照顧正忠,任勞任怨。現在正忠之子已接替了他們的企業。正忠師兄和師嫂,在台北安享天倫之樂,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 劉正義,在家中屬最小,舞台實踐也少,在校時名劉正山。到台灣不久,很年輕便因病去世了。 張正芬:工花旦。師承關鴻賓、陳桐雲老師。正芬比我小兩歲,她是小同學中的佼佼者,不到10歲就主演了雙雙《小放牛》,和陸正梅雙演村姑。在小小《打麵缸》中主演週臘梅。在《八五花洞》中是四個假潘金蓮之一。我演《翠屏山》她扮演鶯兒,我們合作得很好。我倆在未改名時,名字就相近,她原名梅芬,我名梅珍;後來她改為正芬,我改為正芳,不知情者,都把我倆當作親姊妹,其實雖非同胞姊妹,卻如親姊妹一般親。因我所學的花旦戲,她都跟著一塊兒學,只是她比我小,演出的機會不如我多,而我總輔導她盡快學會,為此她很感激我,也很尊重我。她是獨生女,沒有姐妹,也就把我當作親姐姐看待。自隨正秋去台灣後,正芬藝術上有飛躍的進步,聽說正秋輟演後,即由她接替,成為挑樑主演,以後又成為陸光劇團的台柱子。 1983年我從電台中聽到了她演出的《六月雪》,沒想到昔日的小師妹,從小花旦已進步成為程派大青衣,而且是台灣的著名京劇演員。她的嗓子很好,也很會運用,想像中她的演出一定是非常成功的。正芬的晚年生活也很幸福。她有個好兒子叫庾澄慶,是台灣非常走紅的搖滾樂歌星。 景正飛:工武丑。師承石小山、殷金振。他是內行子弟,父親是位花旦演員。因此沒進戲校就練過基本功,幼功甚好,身輕如燕。他的筋斗可稱一絕。在我校武功演員中,他的筋斗數第一。他演出的武丑戲都很出色,如《三盜九龍杯》的楊香武、《打瓜園》的陶洪、《時遷偷雞》的時遷、《扈家莊》的王英,都獲得好評。文丑戲也很不錯。我倆合作的《巴駱和》《打花鼓》《打槓子》等也很受觀眾歡迎。他家有兄弟三人,都在戲校,兄名景正春,學老生;弟名景正茂,學武生;他排行第三,同學們都叫他“三妞兒”(他家男孩都叫妞兒)。他去台灣後消息杳然,1983年前後突聞他已去世。顧正秋還親自去弔唁,並為之流淚。正飛的去世,也使我深感沉痛。

上戲“正字輩”從藝70週年聚會:“昨天,迎來了上海戲校正字輩老藝術家們的聚會,整個下午我都一直在現場,真是既激動又榮幸啊!能跟這些'國寶級的老藝術家'們在一起,感受著他們70年來對京劇的那片赤誠,那份投入。席間,不少老前輩們為京劇的劇目流失而感到惋惜,更為京劇的人才培養與愛護顯出關切!作為一個晚輩的我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已經是該享受天倫之樂的他們,願將這最後一把餘力奉獻給他們深愛著的京劇藝術,這是多麼值得我們尊敬的藝術家啊!”——時任(2009年)上海戲校校長徐幸捷。

2009年5月10日,歐陽中石為上戲“正字輩”同學聚會題詞。
王正廉:工文丑。師承羅文奎。正廉比我小兩歲,是小師弟。因小小《打麵缸》演於1940年,當時選了不足10歲的同學排演該劇,故稱小小《打麵缸》(孫正陽演大老爺,張正芬演週臘梅,胡正安演張才)。他扮演四老爺很成功,同學們喜歡他小小年紀,聰敏伶俐,所以都叫他“四老爺”,以肯定他演出的成功。由於在校時有孫正陽在前,便顯不出他的才能。去台灣後,實踐的機會較多,藝術也一日千里。兩年前我從正秋的《玉堂春》錄像中看到他扮演的醫官,為王金龍治病一折演得很出色。近來又聽說他已被評為台灣的最佳丑角,可見已被當地所公認,我為小師弟的成就而高興。 畢正琳:工刀馬花旦。她1942年才入校,年齡比我們小,因此也很少有機會演出。但她很要強,練就一身過硬的蹺功和武功,出了學校先在香港演出,能打出手,很受歡迎。後去台灣,現在國光劇校任教。 1986年她曾陪正秋演出《四郎探母》,劇中她演太后,我看了他們的錄像,很佩服,在藝術上她確有很大的突破。當年的小刀馬花旦,如今不僅嗓子不錯,扮上皇太后也很沉著。已是位能文善武的全面人才,聽說後來改演程派,在台灣為振興京劇作出貢獻。 梁正瑩:工青衣花旦。她也是1942年入校的小師妹。在校時輪不上她當主演,但她刻苦學練,1948年隨正秋赴台灣劇團得到正秋提攜,演出實踐較多,她陪顧正秋演《樊江關》也很成功,藝術上有很大進步,我看她很有光彩。 沈正升:工武生。在校因年齡小,演出機會較少。但武功基礎不錯。去台灣後和上海中華戲校(也是上海一個私立戲校)的劉松姣結婚,他夫婦合作得很好。正升也常上銀幕,我看到他主演的電視劇《大饅頭》。他能在幾個酒壇子上面連續打飛腳,從這個酒壇上“起範兒”而落在那個酒壇上面,可以看出他的功力不凡。他們有一個好女兒,名海蓉,現在已是台灣影壇紅星。正升夫婦現已在家納福,我為他們有幸福的晚年而高興。

2009年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從藝70週年校友合影,後排左起:祝正志、夏正峰、朱正雷、謝正禧、王正方、鄭正學、孫正陽、郭正標、那正鑫、季正培;前排左起:陸正紅、張正君、陸正梅、張正芳、朱正琴、周正雯、陳正葆、賈正云、趙正珠、武正豪、孫正琦、汪正華、陳孟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