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一個人的京劇史·張正芳評傳

第38章 一、不同尋常的“正”字輩同學演出盛會

沒有想到,1986年我們原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同學畢業45週年紀念演出,竟似春雷一樣,於丙寅之初,首先為故鄉的京劇振興帶來了一股生氣。 2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大眾劇場(即當年的黃金大劇院)演出,盛況空前,各場戲票,瞬間即空:未得票者,雲集場外等退票達數小時之久。國內外的賀信、賀電如雪片飛來。有詞云:“大眾薈萃胜黃金,安得再度慰鄉音?” 作為一個演員,最欣慰的莫過於演出的成功,而更令人歡欣的是,我們這次聚會不同尋常:“正”字輩同學們不沽名、不牟利、破陋習、重硯誼,體現了為振興事業的一顆顆拳拳之心。 我們“正”字輩同學,現在遍布五湖四海,不少已享有盛名。論待遇,幾乎都應為“高知”水平。如果相聚於滬,坐軟席,乘飛機,住賓館……那是理所當然。但這勢必給國家增加經費開支。這次演出活動能向國家伸手嗎?乞求別人讚助嗎?

不! “正”字輩同學紛紛表態,紀念“正”字輩同學的舞台生涯,是振興我們民族藝術的好事,是向海外同窗寄託情思,是為滿足浦江父老觀眾的藝術欣賞的要求。我們應以主人翁的身份辦事情,一不依靠國家撥款,二不要乞求於贊助,咱們應當自力更生,勤儉辦活動。大家決定,一不坐軟席,二不住賓館,三不要伙食補助。來一個“正”字輩“回娘家”:食宿自理。就這樣,不到半個月的時間,50多名“正”字輩的同學由京、津、蘇、鄂、魯、贛、川,聚集到上海來了。 接踵而來的,就是紀念演出的戲碼、名次、牌位、場次等這個歷來令人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對於“正”字輩的同學來說,“昔日孩提藝未成,而今各自負盛名”,都是各地各團的“硬梁硬柱”,孰先孰後?誰高誰低?承擔業務安排的孫正田、朱正雷、鄭正學、劉正奎等同學開始很傷腦筋。然而,當大家發現了這一點時,都紛紛表示,45年前、我們都是在這裡(現在的大眾劇場,當時稱黃金大戲院)初次登台,開始了我們共同的舞台生涯,那時誰講過名次、場次、牌位?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重聚一起,意義多大啊!想想事業,個人東西太渺小了。咱們還是保持童年時的友誼,遵照學校的規矩,名次先後、主演配演,一切服從業務組調動安排。王正屏同學說:“雖然都是'正'字輩的,留在上海並不多,我只在上海當是主人,我先給大家唱'開鑼'!”正屏師兄作為“裘門”弟子,已享盛名,前不久在京演出,拒絕應得的高報酬,已成佳話;今天又自報唱“開鑼”,一下子就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按照戲校的老傳統,第一天的大軸應是武戲,而且必須陣容整齊,但我們都已年近花甲,怎樣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呢?業務組提出要湊一台陣容過硬的《青石山》。張正娟(即張美娟)第一個響應,王正堃不顧患有雙腿流火症和血壓高症,扔下了手中的拐杖,表示應演關平,孫正琦摘下了高度的近視鏡,表示再度與張正娟合作“出手”,劉正奎欣應周倉,孫正陽出校後40多年未接觸該劇,大家則幫助他從頭對起了王半仙的角色。還差一位呂洞賓,誰演合適呢?程正泰提出,演完《文昭關》下來,再趕一個呂洞賓,作為一個主演甘當配角,一下子就把陣容充實得棒棒的,真是鮮見的高風格啊!這時,同學們又說:“正芳在觀眾當中影響較大,從小就是學校主演,又是30多年來未同上海觀眾見面,要安排好她的劇目。”然而,在那樣良好的風氣下,我哪敢“特殊”,便主動提出:“正屏師兄開場,我演第二出,第三出換老生戲,末出武戲,完全合適。”關正明也是“正”字輩公認的著名演員,理應第一天同觀眾見面,但考慮正泰久不回滬,於是也主動把第一天讓給正泰先演。由於大家不爭名位,3天的劇目就順順噹噹地安排下來了。報上的演員名次也完全以出場順序排列。觀眾感到非常新鮮,高興地說:“這才是應有的好風格!”

我主演了頭兩場的《百花贈劍》和《霍小玉》,北京的朋友看到我在《奇冤報》一劇中也有名字,十分奇怪地問我扮演什麼?說來也是趣話,那天議論到這齣戲中的趙大嫂這一角色時,一時找不到別人,是我舉手應了下來,同學們稱讚我顧全大局,甘當綠葉其實甘當綠葉何止我一人?不過趙大嫂這個人物,我從未演過,還得“鑽鑽鍋”。

1986年,張正芳在上海與黃正勤合作《百花贈劍》演出中留影。
本來,臨時“鑽鍋”是很不妙的事。孫正陽就說過:“師哥、師姐,天南地北團聚一堂,我高興,誰演什麼我都陪著,可就是別讓我'鑽鍋',時間太緊,砸在台上,這輩子就留下了笑柄!”可是,老同學多年不同台,各人有各自的戲,要合作,不“鑽鍋”又有什麼辦法呢?這就需要有一種獻身的精神,一種團結的精神,尤其是有名望的演員要有為京劇的振興放下架子,甘當配演的精神。於是,大家就大膽地“鑽”起鍋來了。我“鑽”了一個趙大嫂,黃正勤、周正雯陪我演《贈劍》,孫正陽、黃正勤、朱正琴陪我演《霍小玉》都是臨時“鑽鍋”。這樣,孫正陽三天戲演五個角色,黃正勤三場戲演四個角色,真是勉為其難呀!但到底還是顯示了相當的藝術水準,台下一點兒也沒看出這是臨時“鑽”的。孫正陽扮《霍小玉》的鮑十一娘,一段數板就是滿堂彩,黃正勤每齣戲一上台,就使戲別開生面。

3天的演出圓滿地結束了,廣大觀眾熱情地肯定了我們這次的演出活動。回想45年前,校長陳承蔭(已故)、教務主任關鴻斌(故於台灣)等先輩,正是擔心當時文化上的糜爛之風侵蝕民族戲曲,深憂戲曲事業後斷無人,才力主革新摒舊,勤儉辦校,培養出一大批戲曲人才。今天我們在新的時代裡,發揚母校革新摒舊、勤儉辦事業的好傳統,繼續為京劇振興發揮各自的餘熱,這不僅是大陸上“正”字輩同學的願望,一定也是海外的“正”字輩同學的願望。我想,僑居海外的如沈正霞、關正良、宋正錫同學,尚在台灣的顧正秋、周正榮、劉正忠、張正芬、畢正琳、張正鵬、王正廉等同學,如果有條件,也一定會熱情地參加我們這個活動的。這次他們沒有來,但如果得知我們聚會的消息時,也一定會為大家高興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