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十大華人企業家財富傳

第65章 5、積極展開迎戰危機行動

十大華人企業家財富傳 李鹏 3326 2018-03-16
企業成長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企業永遠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風暴”,開始於泰國。到1997年12月底,泰銖貶值65.92%。 風暴最後禍及大部分亞洲國家。東南亞的華人企業集團資本急劇減少,損失慘重。而這裡恰恰是正大集團的總部所在。一時間,正大在泰國這個風暴的核心陷入了危機。 生意人隨時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有時候會遭遇難測的危機。金融風暴期間,泰國的金融公司關掉了50多家,銀行也倒閉了好幾家。銀行緊縮信貸,紛紛向企業追債。當時,正大集團不少貸款本來要到2003年才到期,但銀行還是照追不誤。長期資金變成了短期借貸,流動資金減少,加上泰銖貶值、股市暴跌,企業開展正常業務十分艱難。

挑戰來臨之時,逃避無益,必須要積極展開迎戰危機的行動,否則你就要破產。身為正大集團的當家人,謝國民作出了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賣掉泰國境內“蓮花超市”80%的股份,還清債務,使得集團總部的資產得以保全而不需要重組。 內憂外患之下,謝國民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他的思路很清晰:“一艘大船要經過風浪的時候一定要減輕重負。”他明確了自己的下一步戰略:“在危機漩渦裡,企業必須積極進行變革,否則終將在競爭的浪潮裡被吞噬。”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迎戰危機行動展開了。 正大集團開始了改革的第一步,收縮經營戰線,優化業務配置,一方面大幅緊縮投資戰線,拋售部分資產以保持和鞏固其核心業務;一方面關閉或退出一些長期虧損的企業如亞太石化等,防止企業繼續失血。這一舉措,讓集團的業務得以優化,面對危機有了更多閃展騰挪的餘地,提升了主動權。

正大的財富拼圖中,零售業板塊歷來是發展的重點之一,也是正大集團第三大事業。在必須對零售業務進行取捨的時候,謝國民斷然決定賣掉泰國境內“蓮花超市”80%的股份。他把蓮花的股份以10塊錢一股賣掉了75%,以便保住在中國的超市和方便店。 當時,正大在中國投資的易初蓮花超市和便利店因其價廉、方便,在同業中非常有競爭力。在泰國,易初蓮花發展到第17家店的時候才開始贏利,而在中國第5家店就已經實現贏利。 謝國民後來回憶說:“因為中國方便店這個行業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太大了。在那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停,停就是滅亡,我們還要大發展,所以我們要保住有能力競爭的行業,保住我們競爭的機會和空間。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們保中國市場的決定是正確的。”

為了減少公司的開支,正大緊急裁員,削減高級職員的薪金。謝國民對企業內部採取量化管理,將辦公室的租金、電費、通訊費、員工工資等各項支出都列得清清楚楚,使企業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費用,從而定下自己的效益目標。 “一個月下來,我們都能明明白白地看到,每個員工是在為公司賺錢,還是在燒公司的'銀紙'。”通過一系列運轉,加上中國政府在金融風暴中的積極作用,正大漸漸穩住了陣腳,總算度過了最危險的幾年。 值得一提的是,“正大”的老本行——食品生意,在這場風雨之中起到了穩定大局的關鍵作用。風暴來了,食品行業反倒賺錢。因為不少競爭夥伴倒下來,然而需求沒有減少,結果正大集團的市場份額相應擴大,利潤率也從以前的5%提升到15%。這,或許就是天助吧。

一直以來,正大中國區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正大農牧是正大佈局內地的重要棋子。亞洲經濟危機爆發以後,這裡也陷入了困難局面。 作為一家跨國企業,正大集團的高層最初主要為外國人。但是,他們對中國人抱有偏見,認為中國人見識有限,不懂管理。結果,導致中外管理人員缺乏信任,不能相互尊重。這對正大集團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危害。 正大中國區的問題,說到底就是“滯後的本土化”管理導致人力成本增高,內部意見難以統一,最終影響到市場份額。早些時候,謝國民為了扭轉局勢,臨陣換將,頻繁更換中國區掌門人。到了最後,他不得不親自上陣,直接管理正大農牧中國區。 謝國民大力調整中國區的業務,陸續關閉了幾家長期虧損的企業,辭退了相當一部分外籍高薪主管。此外,還將原來各個企業以及“諸侯式”區域管理機構的權限上收,加強總部權力的同時對下屬企業實施垂直管理體制。不僅如此,謝國民吸取以前正大做房產只做商業購物廣場不做居住樓的教訓,將目光投向了內地城市建設。

談到正大集團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在多元化、國際化方面的進展,謝國民侃侃而談:“在易初蓮花超市裡,低廉的大陸農產品和特色鮮明的泰國農產品,深受顧客歡迎。這是因為,我們把中國廣大農村做為採購基地,通過與中國農民的長期合作,使易初蓮花採購到新鮮和越來越受歡迎的有機農產品,同時也為顧客提供了最質優價廉的商品。” 顯然,這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是實現多贏的最佳商業模式。在眼裡,目前的商業競爭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最顯著的特徵是:從“點”競爭到“鏈”競爭。 具體來說,就是產業鏈的競爭。與以往不同,今天的商業世界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任何一個行業都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有各個運營商組成,分成上、中、下游多個參與者。而且,各個環節具有很強的相互依賴性,客戶所需要的良好的個性化內容和應用服務,依賴於整個產業鏈的有效合作。

如果你只是某一環節上的運營商,那麼只能獲取那一部分的利益,並且還要受制於整個鏈條的影響。所以,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取勝,必須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比拼的不是某個細節,而是整個集成效應。 隨著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市場需求個性化不斷加快,企業的競爭優勢已不完全取決於自身,競爭不再是企業之間的“點”競爭,而是更多地並且越來越多地取決於企業與供應鏈、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系統協同。成功的經營者意識到,伴隨著國際化競爭的來臨,產業鏈競爭再所難免。於是,他們自覺從“產業鏈”的角度思考問題。 謝國民經過一系列風暴式的調整,以農牧業為主的正大集團開始慢慢挽回頹勢,重新成為泰國企業的“大哥大”,被業界認為是泰國“最值得模仿”的企業和“最有潛力”的企業。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危機過後的正大集團越發顯得生機盎然。

IBM前總裁Gerstner說過:“長期的成功只是在我們時時心懷恐懼時才可能。不要驕傲地回首讓我們取得以往成功的戰略,而是要明察什麼將導致我們未來的沒落。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於未來的挑戰,讓我們保持虛心、學習的飢餓及足夠的靈活。” 在某個行業做得時間長了,取得了一定成就,就容易遭遇發展瓶頸;多年的發展計劃圓滿實現了,會面臨新的發展問題。 第一次創業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已經把許多事情做到位了;面對“二次創業”,成功的關鍵是建立“歸零心態”。 在面對危機的時候,企業需要迎難而上,在鳳凰涅槃中獲得新生,這其實是二次創業的來臨。也就是說,領導人必須在成長中奔向卓越。 內憂外患之下,謝國民斷然作出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出售一部分資產來清償香港銀團的到期債務,使得集團總部的資產得以保全而不需要重組。

做生意,可以得到更多財富,但是這種成就感很快就會失去,你需要用一種做事業的雄心激勵自己,面對二次創業的時候,要大膽邁出去,繼續走向卓越。 把做生意當作終身的事業,要有一種使命感,要有不斷超越自我的野心。他們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並相應地採取了各種措施來解決公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追求進一步發展。 “二次創業”,不僅僅指第二次較大的改革和發展,還有可能是第三次、第四次。它的發生,證明生意在不斷做大。 前IBM總裁Gerstner先生說:“長期的成功只是在我們時時心懷恐懼時才可能。不要驕傲地回首讓我們取得以往成功的戰略,而是要明察什麼將導致我們未來的沒落。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於未來的挑戰,讓我們保持虛心、學習的飢餓及足夠的靈活。”

一些國際知名公司從來就“拒”不承認自己已經成功,而是強調自己的公司“僅僅是生存了下來”。他們都不相信過往的成績,不相信已經佔有的市場地位,不相信已經積累的資產。他們惟一相信的是,未來之路還會崎嶇不平,必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面對未來。 成功的企業家必須不斷地告誡自己,我們距市場和客戶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們要在心態上不斷的歸零、不斷的回到起點。惟有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我們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一條生路來。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經商實現個人價值,追求自我發展的夢想。商業上的成功,需要不斷超越自我,持續走向卓越,沒有盡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