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台灣十大企業家財富傳奇

第18章 7、策略就是方向、時機和程度

鴻海的成功,引發了人們對其商業模式的思考。其實,鴻海和戴爾的模式有共通之處:等產品成熟後,在最短的時間內大量、低價佔領市場。 不過,鴻海更令人稱奇的地方是,一項產品價格下跌到大家都無利可圖時,就是它開始賺錢的時候。從早期的連接器、機箱、手機、主機板,到現在的筆記本電腦,鴻海一直在復制這樣的商業奇蹟。 對這種經營策略,郭台銘給出的解釋是:方向、時機和程度。先有方向,再等時機,最後決定投入程度,整個順序不能有絲毫的錯亂。 郭台銘快速崛起,爆發力異常強大,外界甚至用“成吉思汗”來形容他攻城略地的彪悍。然而,郭台銘並非用霸氣搶生意,他選擇的商業模式其實是選擇步步為營、抓住機會。 比如:當計算機、手機是賺錢的熱門商品時,郭台銘和他領導的鴻海不動聲色。但是,當其他企業一窩蜂上馬生產線,造成供過於求,大打價格戰的時候,鴻海卻快速推進,進入這個競爭慘烈的市場,並且還有錢賺。郭台銘曾經自豪地說過:“我們連一台市面上499美元的計算機都能賺錢!”

20世紀90年代中期,個人計算機產業進入高速成長期,包括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的“Wintel”架構形成,產品發展進入整合穩定的狀態。鴻海從“連接器”進入不起眼的“機殼產業”,並先後打下了美國的通路及持續進步的模具能力,跟上了PC市場大勢。 郭台銘抓住數字時代的最後機會,帶領鴻海積極轉型,並主動佈局。到2000年,鴻海的產品和客戶都開始多元化,從個人計算機到服務器,從遊戲機到網絡產品,營收一舉達到920億台幣。 把握市場機會,轉變經營策略,需要經營者進行業務投資前對行業前景進行展望,對消費市場進行調查,對執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對策,既要進行認真謀劃,又對市場變化靈活應對,在變動中抓住成長的機會。

方向、時機、程度,郭台銘步步為營,跟隨市場快速變化調整產品策略,成為鴻海在面板領域制勝的法寶。就這樣,完成最重要的一擊後,“製造業”的鴻海轉為“高科技”的鴻海。 郭台銘認為,景氣好的時候,也有做不好的企業;景氣不好時,也有逆勢突圍的企業。做投資、做企業,都要講策略、用智慧。 市場環境的確變化很快,甚至加劇企業生存困境。不過,一個企業家不應該把精力放在環境是否景氣上,而且企業也沒有景氣問題,只有策略問題。郭台銘進一步強調,景氣不是問題,關鍵是公司要有競爭力,所謂弱肉強食,每個公司都要在適者生存的商業環境裡經歷殘酷的淘汰賽,決定最後的去留。 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總是以“景氣”討論企業經營、發展的人,其實是不會做生意,不善於做生意。即便是經濟危機來臨,也不意味著財源的大門徹底關閉了。 “危機”,就是“危險”和“機遇”,危機其實是市場調整的自然規律,只要利用的好,風險也是機遇。危機能把一個商人擊倒,又能使倒下的商人站起來。

換句話說,做生意就是面對困難。如果生意不請自來,天上掉餡餅,經商也就沒有樂趣可言了。而生意人要做的,就是權衡利弊,在方向正確的情況下把握時機、拿捏好分寸,做好統籌工作。 做生意,企業發展,都需要各種資源:信息、資金、技術、人才、位置、關係、政策、時間、設備等等。企業擁有這些資源的多寡各不相同,相比之下就有優劣之分。有人說,企業的資源優勢超過競爭對手,就能獲得競爭優勢,這顯然是一廂情願。正確的理解是,企業需要資源優勢,而關鍵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通常,比競爭對手的資金多、技術力量強、勞動力素質高、設備先進等,只表明你“兵強馬壯”、“裝備精良”,最後的勝敗在於指揮、作戰。對企業來說,你能利用優勢資源的組合與協調,推動企業發展,就是取得了競爭優勢,才算達到了目的。

因此,偉大的商人都是善於整合資源的高手。他們能夠洞察一切,把握好時機,甚至創造一種有利的態勢,迎接勝利時刻的到來。這種“運籌帷幄之中,決胜千里之外”的本事,才是大商人賴以生存的根本。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