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傳統雕塑

第12章 第二節佛教雕塑人物的華夏化

中國傳統雕塑 顾森 2886 2018-03-20
佛教雕塑中國化需要適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人需求的偶像。這種偶像的產生不是另起爐灶重新製造,而是將由印度傳來的佛教形像給予改造或賦以新的含義。菩薩、羅漢、飛天就是這種形象的代表。 佛在印度,傳說有靈鷲山、鹿野苑等聖地,而在中國則只有菩薩的道場。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就分別是觀音、文殊、普賢、地藏這四位菩薩的道場。菩薩崇拜,是中國佛教的獨特現象。與菩薩崇拜相伴的最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菩薩的女性化。而菩薩崇拜和菩薩女性化的典型例子是觀音。觀音崇拜興起於北齊,唐代達到頂峰。作為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形象,中國造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音。如白衣觀音,楊柳觀音,魚籃觀音,臥蓮觀音,送子觀音等等。她們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這種美女與慈母的複合型女神,深入到千家萬戶。明代宋濂《觀世音菩薩畫像贊》說“奉其像者,十室而九”,信徒之多,可以想見。唐代造像中石刻也好,泥塑也好,金銅像也好,觀音像的數量極多。唐以後,中國石窟開鑿的風氣日減,石刻觀音不多見,觀音造像又普遍地出現在瓷塑、牙雕、木雕之中。宋以前的觀音,與別的菩薩一樣,露體較多,瓔珞〔yingluo英落,佛教中指穿戴於身上的珠玉飾串〕莊嚴,華美富麗。宋以後的觀音多稱為大士,以袍服為其基本裝束,這些袍服非常富於流動的美,線條的美。因此,這些雕塑的觀音,顯得飄逸和瀟灑。在觀音造像中,有一個很引人深思的現象,就是對一些異相觀音的處理方法。如十一面觀音,六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在印度或中國早期佛教造像中,往往將其面、臂、手的數量作主要的反映方面,造出的像,怪異有余美觀不足。唐以來的這些觀音造像,將現實中女性形像作為觀音的基本形象來雕鐫塑作,對那些表現法力的多面、多臂、多手的部分巧妙改變成裝飾部分。如十一面,組合成一個冠狀體,好像觀音頭上戴的花冠。又如千手千眼,作為背景組合成觀音的身光。有名的例子是四川大足寶頂的宋代千手千眼觀音,1000多隻手如孔雀張開的彩屏置於觀音像後,每一手中刻一眼,既傳達了宗教教義,又收到了好的藝術效果。這種對異像觀音的處理手法,表明了中國人在美與宗教教義之間,重美而輕宗教教義。這實際又回到老問題上,即重象徵性而不甚注意其具體細節的死板刻畫。

中國佛教雕塑中最有中國特色的,除了女性的觀音,就是男性的羅漢。羅漢即阿羅漢,是小乘教中修行的最高境界,功行圓滿即得阿羅漢果。修阿羅漢果必須出家,否則就會有生命的危險。出家為僧就必須剃髮,故凡稱羅漢者,盡為光頭。羅漢進入中國後,其生平、名稱、數量就有若干說法,這種不確定性,正好為藝術想像力的馳騁提供了可能。羅漢一進入中國,就穿漢式僧衣,這又將他們與中國普通人的生活連在一起。今天存世的唐宋羅漢,藝術成就較高的,有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看經洞25羅漢,江蘇吳縣保聖寺18羅漢(現存九身)、紫金庵16羅漢,山東長清縣靈巖寺40羅漢。這些羅漢比例合度,表情細膩,容貌各異,衣褶表現流轉自如,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性。雕塑羅漢之風一開,就不可收拾,從16羅漢到18羅漢,再到500羅漢。因羅漢眾多,已無法將他們置於佛的身邊,只好專為他們闢一廳堂,羅漢堂這一中國土生土長的形式就出現了。羅漢堂是男人的世界,這麼多男子漢聚在一起,自然熱鬧非凡。而這500羅漢的命名,本無嚴格規定,可根據情況進行改換。這種隨意性更為藝術創造大開了方便之門。在各代羅漢的塑像中,可以看出這麼一個趨勢,年代較早的除了有些詭形殊狀表示從域外而來外,一般還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越到後來,羅漢越普通人化,到最後,羅漢堂內成了各種民俗思想的集中處,羅漢們表現出市俗百態而顯得生動活潑。昆明筇〔qiong瓊〕竹寺500羅漢,藝術水平極高,可以稱得上是泥塑的上乘之作,但羅漢的形象盡為市井中人,哪裡還有一點超凡脫俗之氣。 (圖21)

飛天在佛國世界中是非常一般的角色,只不過是為了表示天人供佛。佛說法時他們飛翔在空中,有的散發出陣陣襲人的香味,有的發出陣陣悅耳的聲音。可以說,比起佛和菩薩來,飛天只是一些輔助性的神,類似京戲中跑龍套的,助助興,造造氣氛而已。但這些神來到中國後,卻引起了中國藝術家的激情。飛天,成了一種非常豐滿而生動的藝術形象。

圖21 羅漢泥清雲南昆明筇竹寺
中國的飛天主要可分為雲岡飛天、麥積山飛天、敦煌飛天三種。 雲岡飛天是誇張變形的一種,也是最能體現飛天這種藝術形象由域外特色變成中國特色的過程。雲岡北魏飛天,大體上分:短胖寫實的,主要在曇曜五窟和第5至10窟;身體開始拉長的,主要在第11至第15窟;身體拉長並舒展開來的,主要在22窟以後的西部小龕窟群。這個從形體短胖而作匍伏狀,到身體的拉長,到最後身體各部分(手臂、腹部、大腿、臉部、脖子等)的伸展開來,實質上是一個外來形象逐漸中國化的過程。雲岡的飛天基本上都是在不大的範圍內,或者說在不同的框子內,如在半圓形、菱形、平行四邊形、矩形、三角形、不規則多邊形內,進行雕造。總之,雲岡飛天是以填補空白的特點來進行創作。這種創作要求藝術家必須有高度的智慧與技巧。如果想想中國傳統中周、秦、漢以來的瓦當藝術和肖形印藝術,這種創作正好是中國藝術家的拿手好戲。其中最主要的創作原則,就是形體隨畫面形狀通過變形來安排。從雲岡飛天可以看出,早期短胖的飛天很少變形,與裝飛天的框子也不很協調。越到後來,飛天的變形扭曲越強烈,飛天與給予的平面的形狀就越協調,終於與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線條流暢、婀娜多姿的雲岡飛天,即一種變形的、由身體體態構成各種曲線的美的典型。 (圖22)


圖22 飛天石北魏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麥積山飛天主要表現出一種巾服的飄舉之感。這些飛天身體沒有太多的扭曲,但通常是一部分寬大袍服被風鼓起飄灑開來,也算一種魏晉文士風度。然而麥積山飛天利用衣巾的形態所呈現出來的迎風飄舉、徜徉於天空的造型,直接開啟了唐代飛天的自由樣式。 敦煌的飛天類型,主要指唐代飛天。當然,這些飛天是在壁畫上,多是在寬闊的畫面上或寬敞的地方畫出來。因此四肢舒展,彩帶飄拂,表現了一種冉冉上升或緩緩下降的動勢,頗有如魚得水、俯仰自由之感。因此敦煌唐代飛天是一種舒展而健美的類型。敦煌的飛天是畫的,但這種藝術形象可以在別地區的唐代石刻上找到,可見有共同的粉本,而這個粉本就可能來自關中地區。例如現在的四川巴中、通江兩縣,與陝西漢中只一山之隔(隔大巴山),山中有間道相通,唐代劃為一個行政管理區,巴中、通江等縣也被視為在長安的“門限之內”(《蜀鑑》)。這兩縣唐代石刻甚多,現存還有巴中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及通江千佛崖等一些唐代開鑿的龕窟。這些石刻的飛天非常生動,宛如敦煌莫高窟壁畫唐代飛天。尤其是巴中南龕第103號龕的飛天,刻在十幾米高的崖壁上,反身從空中降下,雙手平伸,雙腳併攏,很像高台跳水的運動員的優美動作;通江千佛崖的一個飛天,身子倒倚在一朵雲上從空而降,長長的飄帶,如兩條白練使空曠的崖壁有了許多生氣,也加強了飛天的運動感。這種自由、愜意、舒張、瀟灑的姿式,完全是中國舞蹈家的凌空自由飛舞,是完全中國化了的形象。 (圖23)


圖23 飛天石宋四川大足妙高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