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棋藝

第20章 第三節象棋的演變和發展

中國古代棋藝 徐家亮 2568 2018-03-20
任何事物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夠完善到比較完善而逐步發展的,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象棋的演變和發展也不能例外。它從萌芽開始,經過不斷的改革和演變,發展到現時這樣的棋制和形式,其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 戰國時代盛行的六博棋,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象棋的萌芽。六博棋的棋具是由箸、棋、局三部分組成。 “箸〔zhu住〕”是一根長六分,類似筷子似的東西,對局時起著相當於骰子的作用。 “棋”就是用象牙雕刻的棋子,每方六個。 “局”就是棋盤。行棋之前要先輪流投箸,同擲骰子差不多。六枚棋子裡有一梟〔xiao囂〕五散,以殺死對方的梟為勝。 六博棋在秦漢時期更加盛行,到了東漢時就發展成為大博與小博。小博的棋子增加到12枚。六博棋的產生年代可能還在春秋戰國以前。因為在古代小說《穆天子傳》裡,曾經說在公元前970年的周穆王滿,就是個六博棋迷,他跟井公下了三天的棋才分出勝負。

六博棋的面目與現代象棋不同,與古代象棋也不同,都沒有車、馬、將、卒、士、像等名稱的棋子。但它的棋子有六個兵種,也有類似將帥或王的棋子,同時也以殺死類似將帥的棋子梟為勝。這一點卻是與古代象棋一脈相承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象戲完全取代了六博棋。象戲的棋盤己成正方形,並有馬、“符”(即象棋中的兵卒)等棋子。北周武帝為像戲撰寫的《象經》,既是一部棋書,也是一部兵書。唐朝以後,北周武帝的《象經》失傳,但在北周武帝的同時代為像戲而作的王褒《象經·序》和庾信《進象經賦》現尚保存,可以說明北周時象戲的創制以及當時對象戲的重視。據史料記載,北周武帝曾經在朝廷召集百官講解《象經》。 到了隋唐時期,隋文帝不贊成“象戲”,但唐太宗李世民卻加以提倡。唐太宗的才人武則天就是個像棋迷,她連做夢也與天女下棋。其後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和元稹也很愛下象棋。唐肅宗時的丞相牛僧孺所著的《玄怪錄》一書中,載有汝南岑順的故事。說他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夢見天那軍與金像軍兩軍相爭,醒後在他的屋內發掘出一個古墓,深八九尺,墓前有金屬製作的棋局,棋盤上擺滿了各個兵種的棋子,都是由金銅成形的立體像形棋子。於是明白夢中軍師所說之詞,是像戲兩軍相爭的情況。故事裡提到夢中所見的象戲兩軍,有王、有軍師,而軍師所說的“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說明還有天馬、上將、輜車、六甲四個兵種的棋子,它們的著法分別與現代象棋中的馬、象、車、兵相當。因為故事發生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後世稱唐代這種象戲為“寶應象棋”。寶應象棋裡實際上已有王、軍師、馬、象、車、兵六個兵種的棋子,與現在流行的象棋已經非常相似了,可以說是古代象棋,同時當時的棋子是立體像形的。從現在保存的唐宋織錦看,琴棋書畫四大中國絕藝的圖案,棋是由64個小方格黑白相間組成的方形棋盤表示,可見當時唐代象棋的棋盤與現時國際象棋的棋盤一樣,而棋子自然是在方格上活動,與現時的象棋不同。這是唐代象棋的特點。

牛僧孺在《玄怪錄》中,還寫了一個橘中戲的神奇故事。說有個巴邛〔qiong窮〕人,家有橘樹園,收過橘子後,橘樹上殘留了兩隻大橘子。摘下剖開一看,每個橘子裡都有兩個老人在下象棋。這雖然是牛僧孺編造的神話故事,但它從一個側面也證實了唐代象棋的存在以及它在當時民間和文人墨客中的影響。 象棋從什麼時期開始在棋子的組成中有了炮這個兵種?這一直是棋史學家研究的問題。據元代的和尚念常著述的《藏經·佛祖歷代通載》記載,古時神農氏以日月星辰為像,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創制了象棋這種模擬兵機的遊戲。這證明象棋的棋子中加入炮,是牛僧孺的發明。同時還指出牛僧孺在像棋的棋子中加入炮,好比古時神農氏以日月星辰為像,研究氣象的客觀規律,以指導農業耕作一樣重要。

唐末至北宋是像棋的大變革時期。這期間,出現過司馬光的“七國象棋”,民間流傳的“廣象戲”和“大象戲”。無論是棋盤或棋子,都有較大較多的改革。棋子由立體像形改為平面圖形或平面字形,或者一面有字一面有圖形的平面棋子。棋子的組成中增加了炮的新兵種。棋盤不再使用64小方格黑白相間的方形棋盤。棋子由在棋盤的方格上活動改成在縱橫直線的交叉點上活動。到北宋末期,出現了雙方的棋子各16個,棋盤縱10路,橫九路,有河界,將、士只許在九宮內活動的象棋,這與現代象棋就差不多了,可以說是像棋的定型時期。這一點從現存北宋的史料中可以得到證實。 例如,北宋著名的理學家程顥(公元1032—1085年)所作的“詠象戲”詩,可以反映北宋時代象棋的某種形制。他的“詠象戲”詩是這樣的:

從程顥這首詩中可知,當時他所見到的象棋有車、馬、將、士、象、卒等六種棋子,偏裨即士象,棋盤上已有河界,並且已由唐代象棋的縱八路擴展為縱九路,而將帥則居於中路。棋子中沒有提到炮的兵種,但這不等於當時在民間流行的其他幾種棋制的象棋都沒有炮。 比程顥稍後20年出生的晁補之(公元1053—1110年)在少年兒童時期就愛好像棋。他在所著的《廣象戲圖》中,提到當時民間流行的“大象戲”為縱橫11路,棋子共32個,雙方對壘。晁補之認為“大象戲”棋盤小,棋子少,意苦而狹,曾試改成縱橫19路,棋子98個,利用圍棋盤,擴大成“廣象戲”。 無論“大象戲”或“廣象戲”,當時都在棋子中加入了炮,同時棋子改在線上活動。

再稍後一些,至宋徽宗時,象棋的棋盤和棋子就完全改為和現代象棋一模一樣了。宋徽宗曾給北宋製造的銅質象棋子親筆書寫棋子名稱,留下瘦金體書法真跡,北宋末年女詞人李清照在《打馬圖經·序》中附有像棋棋盤圖,都可以證明上述說法。 南宋時,象棋更是家喻戶曉,當時在翰林院有“棋待詔”的官職。 “棋待詔”,顧名思義就是等待皇帝來詔下棋的意思。他們都是當時的象棋國手。 當時象棋已完全定型為現代象棋的棋制。這從劉克莊(公元1187—1269年)的《象弈》詩中可以得到印證。詩中有:
劉克莊的五古詠象弈詩中,對象棋當時的形制、著法、戰略戰術和勝負規律等描寫得淋漓盡致。 明清兩代,象棋更加發展,大量關於象棋的著作問世,著名的象棋古譜《適情雅趣》、《橘中秘》、《梅花譜》、《百局象棋譜》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版的。棋手水平也隨之大大提高,超過了前人。象棋從此在中國人民中紮下了根,成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