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談藝錄》讀本

第29章 (六)抓“詩思”

《談藝錄》讀本 周振甫 2192 2018-03-20
《劍南詩稿》卷二十二《雜題》①:“山光染黛朝如濕,川氣熔銀暮不收。詩料滿前誰領略,時時來倚水邊樓”;卷二十五《晨起坐南堂書觸目》:“奇峰角立千螺曉,遠水平鋪匹練收,詩料滿前吾老矣,筆端無力固宜休';《晚眺》:“個中詩思來無盡,十手傳抄畏不供”;卷三十三《山行》:“眼邊處處皆新句,塵務經心苦自迷。今日偶然親拾得,亂松深處石橋西”;卷四十二《春日》:“今代江南無畫手,矮箋移入放翁詩”;卷八十《日暮自湖上歸》:“造物陳詩信奇絕,匆匆摹寫不能工。 ”歐陽永叔評文與可詩②:“世間原有此句,與可拾得耳”,見《東坡題跋》卷二《書曇秀詩》③,放翁“偶然親拾得”語本之。楊誠齋言得句,幾如自獻不待招、隨手即可拈者,視放翁事更便易。《誠齋集》卷十三《曉經潘葑》④:“潘葑未到眼先入,岸柳垂頭向人揖,一時喚入誠齋集”;卷十八《船過靈洲》:“江山慘淡真如畫,煙雨空濛自一奇。病酒春眠不知曉,開門拾得一篇詩”;卷三十七《曉行東園》:“好詩排闥來尋我,一字何曾拈白須。 ”方虛谷《桐江續集》卷五《考亭秋懷》第九首⑤:“登高見佳句,意會無非詩。顧視不即收,頃刻已失之”;又卷二十八《詩思》第四首:“滿眼詩無數,斯須复失之”;則不脫唐子西、陳簡齋窠臼⑥。(455—456頁)①《劍南詩稿》:陸游號放翁,撰《劍南詩稿》八十五卷。

②歐陽永叔:歐陽修字。文與可:文同字。 ③《東坡題跋》,蘇軾著,六卷。曇秀:宋僧名。 ④《誠齋集》:宋楊萬里撰《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 ⑤方虛谷:方回字,撰《桐江續集》三十七卷。 ⑥唐子西:唐庚字。陳簡齋:陳與義字。 這一節講從生活中有所感受,抓住了寫在詩裡。這裡引的陸游詩,從“山光染黛”,“川氣熔銀”裡,即從“山光”和“川氣”裡,產生了“染黛”“熔銀”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成為“詩料”,“領略”了它,寫入詩中,就成了這首詩。再如看到“奇峰”像角立的千螺,看到“遠水”像平舖的匹練,這種感受就成為“詩料”,寫在這首詩裡。 再像在《晚眺》中,看到無盡的詩思,怕來不及抓。再像《山行》裡寫眼前景物都是詩句,一時無從抓起,只點出這些景物在哪裡:“亂松深處石橋西”。這又是一種寫法。

再用反襯的說法,說江南無畫手來畫,襯出風景的美好,非畫手所能畫,而放翁的詩卻能描畫。或說用詩來“摹寫不能工”,即景物的美好,超過詩人的摹寫。再看蘇軾的《書曇秀詩》: 曇秀作詩云:“扁舟乘興到山光(寺名),古寺臨流勝氣藏。慚愧南風知我意,吹將草木作天香。”予和雲: “閒裡清遊借隙光,醉時真境發天藏。夢迴拾得吹來句,十里南風草木香。”予昔時對歐陽文忠公誦文與可詩云:“美人卻扇坐,羞落庭下花。”公雲:“此非與可詩,世間原有此句,與可拾得耳。” 在這裡,蘇軾點出“醉時真境發天藏”,很有意思。為什麼同是景物,一般人看過也就看過了,詩人看了,卻能看出其中含有詩料,把它捉住,寫入詩中呢?這就是詩人從景物中看到真境,能夠揭發大自然的奧秘。像曇秀詩裡寫的南風“吹將草木作天香”,就是一種感受,就是揭發大自然的奧秘,所以說:“夢迴拾得吹來句,十里南風草木香。”

“夢迴”即指“醉時真境”,醉時忘掉了人世的爭名爭利的干擾,才能領略到“真境”,即大自然的奧秘,即“十里南風草木香”。這個真境是客觀存在,一般人領略不到,曇秀在夢迴時領略到了,所以稱為“拾得吹來句”,即把客觀存在的真景拾來了。蘇軾給歐陽修誦文同詩:“美人卻扇坐,羞落庭下花。”寫美人卻扇,不用扇障面,她坐在花下,容光煥發,使花害羞落下。文同看到了,藉此來讚美美人的美。歐陽修所以說: “世間原有此句,與可拾得耳。”是因為美人坐在花下,有花落下來,這是客觀存在。 把它說成“羞落庭下花”,這卻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南風吹來草木的香氣,這是客觀存在,詩人寫成“慚愧南風知我意,吹將草木作天香”。這卻是詩人的感受。客觀存在中有很多美好的景物,還要靠詩人對這些景物作出感受,才能寫成為詩。把“山光”看成“染黛”,把“川氣”看成“熔銀”,把“奇峰”看成“角立千螺”,把“遠水”看成“平鋪匹練”,這些都是詩人從景物中所產生的感受,即看到“真境發天藏”,這樣才能寫成詩。

錢先生稱“楊誠齋言得句,幾如自獻不待招”,即楊萬里《荊溪集序》所謂:“萬象畢來,獻予詩材,蓋麾之不去,前者未去而後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但楊萬里要把客觀景物寫入詩中,還得憑自己對客觀景物的感受。如寫《曉經潘葑》,看到岸柳垂條,一定要產生“岸柳垂頭向人揖”,這是詩人的感受,有了這個感受才好寫入詩中。再像《船過靈洲》,看到江山,產生“慘淡真如畫”的感受,看到煙雨,有了“空濛自一奇”的感受,才好寫入詩句。再像《曉行東園》:“好詩排闥來尋我”,產生了美好景物構成詩料排闥來找我的感受,才寫成詩。而方回卻用另一種寫法,寫出詩人對美好景物的感受,稍縱即逝,不抓住,立刻就消失了。在這裡錢先生又提到唐庚和陳與義。錢先生在《宋詩選注》裡選了唐庚《春日郊外》:“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在註裡說:眼前景物都是詩意,心裡忽有觸悟,但是又寫不出來。參看蘇軾《和陶〈田園雜興〉》:“春江有佳句,我醉墮渺茫。”;陳與義:“新詩滿眼不能栽”;又《春日》:“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又《題酒務壁》:“佳句忽墮前,追摹已難真。”這裡指出有兩點:一是看到佳景,但沒有產生感觸,寫不成詩;一是有了感觸,但沒把它抓住,稍縱即逝,這樣也寫不出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