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易中天中華史02·國家

第29章 五、認祖歸宗

羅馬法,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個邏輯嚴密、思路清晰的系統。公法與私法,私法更重要;人法、物法、訴訟法,人法更重要;具備人格、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人格更重要;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自由更重要。安全、自由、身份認同,都能通過法律地位來實現,豈非“不是圖騰,勝似圖騰”? 事實上,法律也是“超人”。法律為了人、屬於人,因此是“人”。法律抽象普適、鐵面無私、六親不認,因此“不是人”。法律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所有人在它面前都一律平等,因此是“超人”。 法律,又豈非“不是神,勝似神”? 以法律代圖騰,當然比“以神代圖騰”棋高一著、智勝一籌。 中國人呢?圖騰在中國又變成了什麼? 祖宗。 祖宗崇拜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傳統社會的中國人,最高的人生目標就是“光宗耀祖”,最起碼的社會義務則是“傳宗接代”;而一旦犯了錯誤,遭遇慘敗,受到製裁,則“愧對列祖列宗”。

那麼,什麼是“祖宗”? 祖宗就是“最老的父親”。祖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根露出龜頭勃然雄起的陰莖。它也就是“且”,起先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徵。這樣的象徵物,世界各地都有,只不過在中國叫“祖”。石製的叫石祖,陶製的叫陶祖。後來這東西越做越大,就從雕塑變成了建築。印度的塔,埃及的方尖碑,其實都是。

甲骨文的“祖”(前一·九·六)

甲骨文的“且”(甲四一四)
(很明顯,正如國和或是同一個字,祖和且也是同一個字。國家是由部落演變而來的,祖宗崇拜則源自男性生殖崇拜。) 氏族變成部落以後,生殖崇拜就變成了圖騰崇拜;部落變成國家以後,圖騰崇拜又變成了祖宗崇拜。祖,則一貫到底。圖騰和祖宗都是男性的,祖當然要堅守崗位。只不過在圖騰時代,它要變成動物,比如蛇、鳥、牛、羊、龍等等。但骨子裡,還是那話兒。

顯然,祖,是父系製度和男權政治的象徵。 但,圖騰是把男性生殖崇拜神聖化,祖宗則是把圖騰崇拜世俗化。所以“祖”的形制和意義都要變。在氏族時代,它就是生殖器;到部落時代,就變成像徵物;到國家時代,則變成了宗廟和神主。 宗廟就是祖先的祭殿,神主則是祖先的牌位。神主應該是先有的,辦法是把男性祖先的符號刻在石祖或陶祖上。當然,他得對氏族有開創之功。後來,祖宗越來越多,性器也不再堂皇,就換成石牌和木牌,但仍然叫“祖”。為了供奉神主,又蓋起了房子,這就是“祖廟”或“宗廟”,簡稱祖和宗。宗字上面那個“宀”(讀如棉),就是房子;下面那個“示”,就是牌位。 這就是“祖”的新概念——神主和宗廟。神主就像圖騰一樣重要,宗廟則像祭壇一樣崇高。因此,建立氏族或家族,都要先建廟。以祖廟為中心,族長率族而居,叫做“籍”。祖立則籍立,祖在則籍在,祖毀則籍亡,叫“毀廟滅籍”。這樣的籍,當然就叫“祖籍”。

進入國家時代以後,祖(祖廟或宗廟)便成了國家的象徵。以祖廟為中心,國君率民而居,叫做“國”。祖立則國立,祖在則國在,祖毀則國亡,叫“毀廟滅國”。這樣的國,當然就叫“祖國”。 華夏既然是“祖宗之國”,也就不會是天國、神國或者法治國。 那麼,華夏的體制是什麼?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