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三牛風波

第8章 第七章熱土、沙土、塵土……

三牛風波 何建明 22735 2018-03-14
胡錦濤總書記的“五四”講話,如春風沐浴大地,在各高校和廣大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剛剛結束青海支教的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張振東聆聽總書記的講話後,異常興奮道:“作為一名支教志願者,我對總書記的講話感同身受,有著強烈的共鳴。在大學本科畢業,面臨人生選擇時,我選擇到西部支教,做一名鄉村教師。”張振東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為他和他的北大研究生支教團走過的13個春秋的支教生涯,讓他們深切感受到胡總書記所指明的青年奮斗方向正是他們研究生支教團一直追求的目標。 自1999年派出第一屆研究生支教團起,迄今北大共有近200名學生參加了為期一年的支教扶貧,他們的足跡遍布西藏、青海、雲南、新疆、寧夏、山西、河南等7個省區,支教接力棒一棒傳一棒,一直傳到今天……

拉薩中學的學生們忘不了,為了讓45分鐘的地理課上得更生動,支教教師多次不顧高原反應,騎自行車到野外採集素材、豐富教案。校長唐澤盛由此讚歎道,經過一年支教,這些北大學生最大的變化,“首先是更成熟了,其次就是對民族地區的理解和感情更深了。” 雲南大理貧困山區的百姓忘不了,從北京來的支教老師為了家訪奔波幾十里、上百里,還幫著孩子申請助學金。支教團成員袁瓊對此體會說,你在書本上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你親身去走一遍山路、看一看農民在烈日下勞作,感受是不一樣的。 “那種蕩滌靈魂的昇華,是支教工作帶給我的寶貴財富,令我終生受益。”曾在山西靈丘支教的北大教育學院團總支書記徐未欣如此動情地說。 13年來,一屆屆北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薪火相傳,用愛心和熱忱為貧困地區送去了知識和溫暖,也在實踐和向人民群眾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青春的自我超越。

2011年5月10日,北大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收到胡錦濤總書記給他們的回信,這讓北大校園沸騰了,尤其是正在貧困地區支教的同學們更加驚喜萬分,他們含著熱淚一次次傳閱著總書記的回信,紛紛表示要以總書記的鼓勵和希望為動力,用更好的成績、更大的進步,譜寫自己的精彩人生。 清華、北大如此,全國的廣大高校學生亦如此。近十多年來,大學生們自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到艱苦地區、到西部去創業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值得一提的是由中組部牽頭的“大學生村官”計劃,自2008年實施以來的短短4年多時間裡,全國大學生村官總數超過21萬人。這項龐大的工程,為那些艱苦落後的鄉村送去了急需的知識型優秀人才,如今已在全國廣大農村獲得了遍地開花結果的喜人景象。這些大學生村官們,雖然沒有像武威的三牛那樣在短短時間裡就幸運地升遷,但卻同樣以誠實、紮實和平實的心態,將自己的命運深植於生活和工作著的那塊土地裡,他們的青春火花和奉獻精神同樣折射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

你說是嗎,三牛? 在西部,什麼最多?是不是就是這三樣:熱土、沙土、塵土? 西部萬里疆域,廣袤而遼闊,有許多尚未開發而富饒的土地,那是希望的熱土; 西部有塔克拉瑪幹、巴丹吉林、烏蘭布和、庫姆塔格、騰格里、柴達木、毛烏素等大沙漠,共達130多萬平方公里,佔了全國土地面積的百分之十三,那裡都是沙土; 西部除了荒涼、貧瘠和寒冷季節的冰雪外,最令人討厭的便是塵土。西部的塵土最多,西部的塵土可以席捲和覆蓋熱土、掩沒沙土……然而塵土不是西部的專利,北京也有塵土,綠水青山的南方和東部也有塵土。 熱土,令人產生激情,因為熱土有溫度,有感情,它讓有思想和智慧的人類可以在那裡創造幸福、建設美好; 沙土因缺水才成了沙土。沙土板結而凝滯,陽光照射下它能把一切生命燃盡,陰冷的月光下它也能把所有活性的生命化為殭屍;

塵土沒有根,只有源,它藉風而動,動之作威,威者大多發淫性,通常可以迷人眼睛,也能摧毀正義,更能掩沒美麗…… “三牛風波”發生在西部,西部的武威。 “三牛風波”因此讓我聯想到了西部的三樣東西:熱土、沙土、塵土。 熱土、沙土、塵土,其實在哪裡都有。它在客觀的現實中,它在我們的思維和意識裡……它因此也讓我想到了幾十年來中國時時都在提及的“解放思想”四個字。透過“三牛風波”的全過程,讓我們怦然心跳的是:中國走到今天,我們的命運竟然依舊與“解放思想”四個字貼在一起! 每年3月初是中國“兩會”召開的時間。 2012年的全國人大會議是在3月5日開幕。 7日上午,是甘肅省人大代表團的開放日,許多記者擁到了甘肅代表團的開會處,不曾想到的是“三牛事件”再次成為記者們關心的熱點問題。

這一天出來為“三牛事件”公開發表意見的是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委書記、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同志。武威的“公選”是2011年12月9日正式在報上刊發公告的,兩天后的12月11日,人們從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的新聞中知道了王三運出任甘肅省委書記。當人民網記者在開放日上問到“三牛事件”時,王三運書記非常肯定地回答:“我認為這是很有勇氣的,是很有智慧的,是很有激情的,也是很有作為的一項舉措。我對這個事評價很高。” 這也許是官方級別最高的人物就“三牛風波”所作的結論性的公開表態。之後的時間裡,我們已經很少看到就這一事件還有什麼奇談怪論。 然而就在王三運書記向中外記者闡述對“三牛風波”看法的同一天,武威的火榮貴書記也在他們組織部舉辦的“公選”幹部培訓班上發表了一個長達3個多小時的講話,讀後令我心情難平……

火榮貴在這次講話中講的幾件事,我在寫作時徵求過他們的意見能不能發表。他說有沒有不可以宣揚的“家醜”並不等於我們武威是不是比別的地方更“醜”,西部有些地方比我們這兒可能更嚴重。我相信他的這一說法。 中央為什麼在近期一再提到“解放思想”的問題?是因為中國通過30多年改革開放,已經完成了現代化進程的初期階段的奮鬥歷程,國家比以前強大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我們的經濟總量實力進入了“世界第二強”。在這樣的重要歷史階段,社會各個方面暴露出的問題則更多,更讓我們常常措手不及、難以應對。轉型時期呈現的許多社會矛盾和心理衝突,糾結在一起時,會變得很敏感。一件小小的事情、一個看起來不足掛齒的人的某種行為,都能引發社會公眾在心理上動搖對國家、對民族的基本感情,甚至對我黨的執政能力和現實生活產生顛覆性的基本價值判斷。這難道不是非常危險嗎?

另一方面,許多人看到今天的中國如此強大,認為沒有必要再談“解放思想”。其實這部分人的這種想法同樣危險,因為他們看不到國家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和發展的機遇與困境,依然抱著守舊的意識在等待天上掉餡餅,或者順著潮流碰運氣,其結果是他們的思想更加僵化、更加固步自封,即使上帝給他喜馬拉雅山冰雪融化的推力也白搭。 還有一種人的意識和思想更危險,甚至可怕:他們吃的穿的和享受的,皆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好處,皆是我黨英明領導和全體人民努力奮鬥帶來的好處,但他們仍然不能滿足,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總是站在極端自私、極端狹隘的立場上,在窺測和挑剔執政黨和執政者及社會進步中的每一個邊角的、邊緣的、非主流的問題,進行無限度地放大和歪曲,總是以所謂的“進步”、“文明”、“人性”、“仁愛”、“公平”等等好聽悅耳的話語,來對現實的今天橫加指責,從而達到滿足個人的個性和利益的目的;有的甚至不是從基本的利益和基本的價值出發的,只是抱著讓社會“好看”、讓執政者出醜的心態在聲嘶力竭地叫喊著某種“訴求”,細細撥開他們這種所謂的“訴求”的面紗時,會發現竟然是那麼的無聊和低級。但我們萬不能小視這種無聊和低級,因為它常常被反動的、落後的、敵視我們的勢力所利用。這種人的所做所為,看起來並沒有直接代表著敵對勢力的利益,但其實是在幫助敵對勢力實現著他們不可能實現的某種陰謀和目的。這不是更可怕嗎?

今天的中國,解放思想依然不是簡單的進與退的問題,而且還包含著興與亡的歷史選擇。 從中東到利比亞、到敘利亞,再到南海問題,難道我們還沒有看清世界上某種強大而不可告人的勢力在對我們中國的發展和崛起,試圖實施拔刀攔路、槍砲阻擊的形勢? 中國如何辦?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早已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解放思想一刻也不能停,解放思想是我們民族發展、國家昌盛、人民幸福安居和戰勝一切、應對各種複雜局面的法寶! 有人認為,解放思想是那些發展快、與外部接軌容易和鄰近西方世界的發達地區才需要。那肯定是錯的。歷史從另一方面也早已證明,越落後、越邊緣、越保守的地方才越需要解放思想。 有人認為,GDP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人民生活到了小康水平的發達地區就可以不要解放思想了。那肯定也是錯的。不說當今世界形勢複雜多變,不說物質世界不能代表精神文明,就說一個簡單的事:某地方一個村民鬧事、某工廠一樣毒膠囊、某城市一次火災、某地方發生一次高鐵事故……你能再維持原有的快速發展與和諧社會氣氛嗎?沒有了基本的建設環境、沒有了民眾心平氣和的社會環境、沒有了上下內外團結一致的心理環境,你還能發展什麼?幸福什麼?

靠什麼來解決這些已經在我們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呢?解放思想和理想信仰。 思想解放者,才會有理想和信仰。理想和信仰的建立,是需要在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中形成、產生並實現完美和堅定下來。 關於“三牛風波”,有人認為這是火榮貴和武威人鑽了現有人事制度上的某些“空子”給自己做了一次秀,或者說是甘肅和武威與清華大學“合謀”導演了這場企圖顛覆中央政策的“鬧劇”! 否也。對持這種觀點的人,我們先不去作人格和品質上的分析,簡簡單單的回答是:他們並不了解甘肅和武威其實是在進行一場為實現新跨越和大發展服務的解放思想戰役,焦三牛等“火箭式”提拔及整個武威的“公選”僅僅是這場解放思想偉大戰役中的一個局部環節……也可以說,它是整個西部大開發中的一個動聽而響亮的音符而已。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暫時的貧瘠與落後並不可怕。不要以為我的家鄉——蘇州便是天生的富國天堂,如果當年不是解放思想,盯著國際一流水平填平和夯實那些湖湖塘塘,怎麼可能有現在一天創造一個億經濟價值的“蘇州工業園區”;我還知道,如果不是連雲港人敢於用解放思想的勇氣去探索“石頭如何在水中不沉”的道理,他們不可能在短短的五六年時間裡把一個破爛得連西部小城都會嘲笑他們的“蘇北西伯利亞”,改變成今天已經氣吞山河、傲視世界的現代化“東方橋頭堡”;我還多次去過也屬西部的鄂爾多斯,那裡的城市、那裡的百姓、那裡的沙漠已經變成綠洲的現實,你相信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地底下有煤、有氣的原因?有煤、有氣,甚至有黃金的地方不止鄂爾多斯,為什麼那些地方依舊“沙茫茫,人飢黃”?是因為鄂爾多斯人靠解放思想實現了自己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目標…… 今天的甘肅人告訴我,他們現在已經明白一件事:什麼正當的理由、什麼客觀的條件,不如真格地把解放思想這事做好、做紮實了,就不信落後的、貧瘠的甘肅永遠貧瘠、永遠落後! 正如履新才4個多月的甘肅新任省委書記王三運所說,甘肅其實並不缺什麼,資源上沒有障礙、市場上沒有障礙、政策上更沒有障礙,要說障礙只有一個是觀念問題,一個是手筆問題。這兩個問題說穿了就是思想解不解放的問題,思想解放了,“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目標就不會太遠。 由於時間關係,雖然我沒有來得及去考察和感受甘肅省正在實施“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宏偉戰略,但僅憑武威此次“公選”得以成功進行,焦三牛這樣的一批清華學子得以如此被重用為例,其實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甘肅各地正在實施的區域跨越式發展的陣陣熱浪。試想,不是甘肅省領導親自到清華大學與校方簽訂《戰略合作框架》,2010、2011兩年中怎麼可能有21位優秀的清華學子到甘肅去工作呢?沒有了這個前提,人們也就看不到焦三牛他們“火箭式”升遷的事情出現。同樣試想一下,當“三牛風波”處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狀態時,省委不給武威撐腰,火榮貴他們能挺到今天,順利將三牛等“公選”幹部推到領導崗位?恐怕連火榮貴自己的位子也搖搖欲墜了。 “事實上,從2010年中央召開全國人才會議以來,我們甘肅在人才培養和用人機制問題上,一直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所說的'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氣魄,廣開進賢之路',從實際出發,著實在人事和乾部的機制和體制問題上進行突破性的試驗,比如去年全省公開選拔126名優秀年輕幹部,都是破格的,我們把條件從正常的'3344'放寬到1年,4年變1年,這就是突破,這就是落實中央領導一再強調的要在選拔和使用人才問題上進行機制創新和進一步思想解放的具體行動。”省委組織部部長吳德剛同志介紹說,支持和鼓勵各級、各地從實際出發,大膽創新,更是省委、省政府近年在人才和乾部引進、使用問題上所做的一項列入全省跨越性大發展的具體戰略任務,並且得到積極成效。 武威便是一例。武威的“公選”說到底就是比別人邁的步子更大了些,突破的幅度更高了些。 “步子不大、決心不硬,就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武威的火榮貴這麼說,也這麼做,所以他比別人的“火氣”大,他的“火氣”集中體現在解放思想方面比別人的膽子大了一點。 中國的國情下,常常就因為這麼“一點”而改變了歷史進程、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改變了一個地區的面貌…… 以我自己直接和粗淺地接近甘肅、接近武威的經驗,我認為他們那裡不可能有什麼值得顯耀的“招商引資”,尤其是不可能招到一些可以支撐建立工業開發區門面的大項目,但我錯了。當武威人帶我去市郊的開發區一看,我渾然不知所言:大西北、邊邊角的武威,竟然也有百億、十億的大項目在那里安家落戶! 在一塊熱火朝天的工地現場,組織部長李明生一邊為我張著圖紙,一邊指著機聲隆隆的工地,說,這是劉偉平省長全力支持、市裡專門為引進人才而開工建設的“金熊貓公寓”。 “上個星期市委、市政府作的決定,這星期我們已經把公寓的基坑完成了。”李明生有些自豪地告訴我。在工業開發區,所有的項目,都有具體的部門和具體的領導掛帥負責,“金熊貓公寓”是李明生他們組織部定點抓的項目。 誰說深圳速度只有在深圳有?大西北的武威市現在也有。 到甘肅上任才兩個月的省委王三運書記第一次到武威調研,火榮貴既有幾分懼怕,又有幾分得意地把王書記領到他的“大手筆”工地現場——那條“一軸雙城三組團”、全長158公里、可惠及全市120萬人口、投資45億的城鄉融合發展快速通道,火榮貴惟恐自己的“大手筆”不被新任省委書記看好,於是提前在腦子裡裝了許許多多“生動而具體”的準備材料,哪知在現場,火榮貴對著圖紙、對著原野“指手畫腳”才匯報了不足5分鐘,王三運書記就笑著擺擺手,說,你不要再說了,我清楚,你這個東西合起來就是三個東西:工業新型化、城鎮帶狀化、農業現代化! 自以為“聰明超人”的火榮貴這回有些傻眼:王書記,你說行還是不行? 王三運一笑,朝前走了三步,突然回頭:當然行!接著又重重地對火榮貴說:你現在把這個打造出來,不管別人怎麼說,你把這個事給我幹出來!這是個好東西。王三運重複了最後一句話。 這是一條幸福百姓、富裕武威的金色大道啊!在建好的一段快速通道上,王三運一邊看,一邊感慨不已。 金色大道?火榮貴原來把這條158公里長的城鄉融合發展快速通道稱為“金大快道”(西起涼州區的金太陽工業區,東至古朗大靖),聽王三運同志如此一聲感慨,以為是領導記錯了大道的名稱,此刻的火榮貴心跳加劇,輕輕地問:王書記你是說我們的這條大道叫“金色大道”? 是嘛,你搞的不就是富裕武威、幸福百姓的金色大道嗎?這名字好得很!王三運認真地盯著火榮貴,再一次叮囑:你一定要把它干好! 是!那一刻,火榮貴的內心猛地一震:領導的思想解放水平就是高一籌! “金大快道”和“金色大道”,看起來僅一兩字之差,然而裡面所蘊含的內容可就大不一樣了。武威人知道省委書記話中的期待和希望。 搞經濟建設是這樣,人才建設更是如此,且更加複雜而深刻。 火榮貴體會深切。他給我講了幾件發生在“三牛風波”之前的事,而這些事其實與“三牛風波”都有內在的聯繫—— 第一件事,火榮貴這麼說的:2010年元月,我到武威上任初始,一查全市800人左右的副縣級以上乾部編制,只有6個空缺。僅僅這6個副調研員的空位子,在我到來之前的一個月也給塞滿了。就這個情況,怎麼辦?為了武威的發展,你必須動真格的,所以後來我們搞了個提前離崗——讓一部分並不稱職的人實際提前從崗位上下來,後來遇到換屆,又騰出一些空位,這樣才有了130個副縣級以上的干部位子,才有了“公選”可以拿出31個位子來實現幹部隊伍的“增加新鮮血液”。 “公選”其實也是被逼出來的一次解放思想,如果不這樣做,武威幹部隊伍的本地化程度已經到了超過95%以上的絕對飽和狀態了! 第二件事,火榮貴這麼說的:之前提到了那個孫偉,他來武威前就是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這位年輕人是有培養前途的,我來後想提拔他,當時他在涼州區委任常委、副區長,幹得不錯,市委要考察提拔他時都說好,應該提拔,但真正到了最後時刻,有人堅持說,最好提拔到別的縣里去,如果他在我們這兒提拔不是把這裡的位子佔了嗎?市委最後只好決定讓孫偉到古朗縣任副書記、代理縣長。孫偉後來在縣人大會上,被全票選上縣長。在武威這樣本地意識強、觀念落後的地方,用什麼樣的人是解放思想,而用人本身也得要解放思想。 第三件事,火榮貴這麼說的:傳統農業時代,武威的人才相對比較富餘,西北著名的甘肅農業大學也在武威地盤上的黃羊鎮。但後來以工業為主導的現代化建設來了,傳統農業不再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武威的人才便大幅外流,近30年來武威考出去的大學生56000多人,回來的僅有5000多人,連甘肅農業大學也從武威黃羊鎮搬到了蘭州……這說明什麼?說明你這個地方不發展,你原有的優勢也將喪失殆盡,你就更應當加大力度解放思想,否則連你的子子孫孫都不願再回到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那時熱土就會變成冷土、僵土…… 火榮貴的話,其實很值得人深思。 都說西部是我們國家充滿希望的熱土,然而假如我們一直固步自封、墨守成規,那麼這片熱土總有一天不再是發熱的土地了,它會變冷,被沙漠所吞沒,成為人類無法生存的“死亡之地”。這種危險不是不存在,而是就在我們眼前,如果再不解放思想,迎頭趕上,跨越發展,熱土就會變成埋葬我們的沙土和塵土…… 物質世界的變化常常不會依照人類的意志和願望轉移的。要讓沙漠變綠洲、塵埃化春雨,唯有人類高舉解放思想大旗,掙脫各種束縛,埋頭紮實苦幹,熱土才會到處生機勃勃、萬物盎然。 選人用人問題上,何嘗不是同一道理? 在西北,假如你有心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可以生長糧食和草木的土地,其實就在沙漠戈壁鄰旁,或者有的早就在沙漠戈壁的包圍之內。 希望的熱土與荒涼的沙土僅一步之遙。熱土如果不想被沙漠所掩沒,唯一的可能就是阻止沙漠的侵襲,而要阻止沙漠侵襲的最好辦法就是在板結的沙土上灌澆上清徹的水……灌水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的過程。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製度。制度是規範人類行為的一個方式,沒有它,人類就缺乏行為準則,沒有行為準則的社會只能等同於動物世界——其實動物也很講究“規則”,它們的領地意識和親緣關係就是一種制度。 現行的中國人事和乾部製度,是規範和培養人才與乾部隊伍的一把尺子,這把尺子橫亙在我們面前,時時都在提醒我們“應該這樣”和“不應該那樣”。其實,制度本身並不是為了阻止一切先進的、積極的、符合實際的東西,制度與解放思想並不矛盾,更不對立。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地嚴格遵守制度的本身就是銳意改革進取的解放思想行為,而從人民利益、黨的利益、民族利益出發的解放思想行動,就是最好的執行製度,它能使製度本身呈現更加生動的生命,呈現更加完美的形態和更加合理的內在。 縱觀“三牛風波”全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那就是事件本身是由武威到底選拔了什麼人才,為何這樣選拔而不是按“法”、按“條例”來選拔等問題,引發了人們對我國現行的人才制度、法律及政策的巨大爭議,通過激烈的爭議,大家才清醒地認識到用人選人問題應當更加解放思想、更加符合國情、更加滿足發展大局所需等一系列與觀念和製度改革相關的問題。 2012年1月30日,當一位中央領導同志看完《坐著“火箭”西部任職新絳“窮二代”工作半年官至副縣》的報導和了解了“焦三牛事件”及武威“公選”的基本情況後,就寫下了這樣一段批示:焦三牛被公選為副縣級幹部好得很。清華的高材生畢業後志願去西部貧困地區鄉村工作這是一好;甘肅武威用改革的辦法公開選拔副縣級幹部這是二好;焦三牛從12個報名者中以面試、差額考察、差額推薦、差額票決全部名列第一而中選這是三好。此“三好”很有典型意義,其意義就在於用改革的思想和創新的辦法選人才,那些有覺悟、有知識、有為人民服務決心的年輕人就可以脫穎而出…… 肯定焦三牛提拔的“三好”,其實就是對武威此次“公選”的選人導向、制度改革和強化製度本身的高度肯定,而這三個層面的工作本身,也是人事、幹部製度最核心、最關鍵所在。偏離了這三點,必定是“糟得很”;符合這三點,自然是“好得很”。 共產黨人是唯物主義者,執政的共產黨人堅持的就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當有人對選拔焦三牛這樣的優秀青年干部產生懷疑、惡意攻擊、吹毛求疵時,中央領導又及時指出:一、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能後繼有人的角度作長遠的戰略安排,加緊對優秀年輕幹部的選拔和培養;二、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要解放思想、破除保守意識,要不拘一格選人才,對年齡、學歷、資歷,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唯成分論”。三、破格選拔年輕幹部在選人標准上要對德才有更高要求,對程序有更嚴格的審批和考察。要盡可能採取“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改革辦法。中央領導特別強調要盡快研究制定符合當下中國國情和各地實際情況的“關於破格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的辦法”。 中央領導的這段話,具有針對性,對當時的“三牛風波”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也及時化解了人們對武威超常規選拔清華學子的做法所產生的種種疑慮,更對那些嫉賢妒能的不良風氣和網絡消極輿論給予了有力回擊。 繼“仲祖文”的《不拘一格選人才》之後,《人民日報》再次發表“仲祖文”的題為《為優秀年輕幹部成長打開寬廣之路》的時評文章,指出: 為優秀年輕幹部成長打開寬廣之路,首先要解放思想。當前,“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思想觀念仍是製約年輕幹部成長與發展的最大障礙。有的地方在選拔使用年輕幹部時經常是數年頭、摳台階,挑毛病、講完美,搞平衡、求穩妥。要破除這些陳腐觀念,必須樹立壓抑埋沒年輕幹部是過錯,培養重用年輕幹部是功績的新理念,不拘一格選人才,敢為事業用人才,早給年輕幹部壓擔子、搭舞台,讓優秀年輕幹部儘早脫穎而出。 為優秀年輕幹部成長打開寬廣之路,必須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對年輕幹部“逢提必疑”,一些人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帶著偏激情緒群起“圍剿”。年輕幹部成長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對他們應多一分理解和寬容,少一分猜忌和刻薄;多一分關心和支持,少一分責難和打壓。對那些有覺悟、有知識、有為人民服務決心,特別是在艱苦地區、基層一線創新創業的年輕幹部,要積極鼓勵、真心呵護。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注、關愛年輕幹部,為他們健康發展助力加油,讓他們的成長之路灑滿陽光。 為優秀年輕幹部成長打開寬廣之路,關鍵要創新制度機制。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建立了一系列幹部選拔任用制度,為年輕幹部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撐。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完善。實踐證明,實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製度,是選拔年輕幹部的有效途徑,也是經得起檢驗並為廣大群眾認同的方式。要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原則,在標準更高、程序更嚴的前提下,繼續大力推進年輕幹部競爭性選拔,研究優秀年輕幹部破格、越級選拔辦法,逐步打破年輕幹部成長隱性台階。同時,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絕不允許借破格選拔之名,行“任人唯親”之實。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讓我們站高望遠,進一步開闊眼界、開闊思路、開闊胸襟,及早把優秀年輕幹部納入組織視野,讓千千萬萬年輕幹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青春之歌”。 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央電視台的《東方時空真相調查》節目,及時、全面和有分析地通過畫面將焦三牛和與“焦三牛事件”相關的人物搬上了屏幕,用他們自己的話告訴了全國人民事實真相,達到了“讓真相說話”、“讓真理接受檢驗”的目的。 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組織人事報》等重要媒體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圍繞“三牛事件”和武威“公選”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通過有理有據的理性分析和積極引導,從而讓全社會認識了思想解放對新時期我國年輕幹部成長營造社會環境,以及解放思想對我國人事、幹部製度的完善和改革的重要意義。 《光明日報》還特為“三牛事件”特別開設了《敢為事業用人才》欄目,請了著名人才專家王通訊等,連續七天就社會公議的問題進行說理闡述。 2月21日,《光明日報》又與相關單位聯合召開了“營造年輕幹部成長良好環境”研討會,來自黨建、人才、科技領域的數位權威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全國黨建研究會會長虞云耀: 人才輩出,事業才能興旺發達。年輕幹部是我們黨的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黨的事業才能朝氣蓬勃、長盛不衰。面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 從我們黨的歷史看,培養選拔年輕幹部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寶貴經驗。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高度重視培養選拔年輕幹部工作,重視培養造就接班人。建黨90多年來,正因為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適應革命、建設和改革需要的年輕領導骨乾和宏大的干部隊伍,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貫徹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才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始終保持強大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總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奮鬥,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更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只有源源不斷地培養造就優秀年輕幹部,才能保證黨的事業後繼有人,實現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我們應當本著對黨、對人民、對歷史、對未來高度負責的精神,來做好這項工作。 中央黨校黨建部副主任戴焰軍: 青年代表未來,這是一個淺顯明白的道理。培養年輕幹部,歷來為我們中國共產黨所重視。探索和把握年輕幹部的成長規律,為年輕幹部的成長營造良好環境,始終是我們黨幹部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強調給年輕幹部成長營造良好環境,強調不拘一格選拔年輕幹部,這是由我們黨所處的現實歷史方位決定的。我們黨現在是一個在和平環境中長期執政的黨,這和過去戰爭年代很不一樣。戰爭年代,幹部的選拔是在與敵人進行生死搏鬥中來衡量和考驗的,這就很容易使那些真正忠誠於黨的事業又有才能的年輕幹部在戰火中脫穎而出。但和平年代並不一樣,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幹部的使用就容易形成論資排輩的慣例,年輕幹部的才能也不容易被凸顯出來。久而久之,就會使很多年輕幹部難以施展其才華,跟著熬資歷,熬到一定的位置,棱角已經被磨平了。這樣,從具體方面講,幹部隊伍最需要的生機與活力很難發揮出來,創造性受到明顯的影響;從更高層面講,會影響到我們黨的執政能力。要打破這種狀況,就必須改進乾部製度,特別是在培養選拔年輕幹部方面要有更多製度層面的舉措。制度的完善,是為年輕幹部成長營造良好環境的最好保證。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學院教授楊德山: “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是十七大以來黨確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針,是黨的干部工作理論在新形勢下的重要發展。擴大干部工作“民主”,是乾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針的總體要求,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推進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建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公開”是擴大“民主”的前提。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增強幹部工作的透明度,讓選人用人權在陽光下運行。 “競爭”是選人用人機制的活力所在。要使我們的選人用人機制充滿活力,惟有引入競爭因素,改變單一的“伯樂相馬”模式,形成百馬相爭、一馬當先的戰鬥賽馬格局。 “擇優”是“競爭”的自然結果,是乾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它要求在幹部任用程序中差額比較、選賢任能,把政治堅定、人品和能力經得起實踐檢驗、人民群眾認可的優秀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部教授李俊偉: 當我們對年輕幹部成長的組織行為和社會評價進行反思時,一個系統分析問題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就是將個人具有能力、組織提供機會和社會倡導寬容植入一個系統中進行反思,從個人、組織、社會的互動以及黨的理論傳播、接收和社會反饋機制這兩個維度認識問題。 就乾部的選拔任用來說,要處理好純潔黨風與優化民風的關係。政者正也,有了組織規則的公平純潔,社會環境的優化才有了基礎和前提。民眾質疑的是暗箱操作,組織建設的是公平和正氣。組織方引入陽光決策和公開原則,問題就會說清楚,以黨內風氣的純正帶動社會風氣的好轉。 把握好乾部政績熟知的局部性和輿論氛圍的全面性。現代社會的干部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還要為決策和實施說清道理。另外,既然在政策上要為特殊地區和特殊崗位選用人才,就要考慮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時還要考慮,具有技術性領導崗位和政治性領導崗位選擇的區別性。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成為甘肅武威市委的一個創舉,這是共產黨人求賢若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所驅動,也是為當今世界人才競爭局面所迫使。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武威市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的背後是爭奪人才資源的深謀遠慮。這正是我們在思考如何營造年輕幹部成長環境這個問題上,需要重新審視的一個新站位。 登高望遠才能自覺地營造年輕幹部成長的良好環境。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年輕幹部,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繼往開來、薪火相傳的根本大計。我們必須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這個根本大計上來,進一步解放思想,排除種種阻力,破解在製度環境、輿論環境、文化環境中的難點、熱點問題。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禎: 從“焦三牛事件”看幹部的成長,實際上對青年和社會兩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從青年的未來性本質看青年與社會的關係,我們社會,包括青年自身,都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實中,青年干部成長發展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保障機制還不夠健全,個別地方的選拔任用過程的不透明、信息公開的不准確,直接影響了年輕幹部的健康成長。 同時,在青年成長發展方面,要特別注重對青年干部的教育引導,幫助青年樹立科學的成長觀。青年人只有緊緊地把握人民利益的方向,處理好發展自我與作為社會的辯證關係,在“大我”的奉獻中實現“小我”,才能真正獲得人生的成功。事實上,樹立為國為民的志向、堅持人民利益方向有利於青年辯證地處理自我與他人、權利與義務、理想與現實、眼前與長遠、個人與集體、集體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從而達成個人奮鬥與推動社會的和諧,達到青年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和諧。 至此,在中央主要媒體的正確引導下,全國各地也都以不同形式,對“三牛風波”引發的種種議論和思考展開了熱烈討論,尤其是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輿論環境出現了煥然一新的面貌,一種“頂三牛”、“學三牛”、“跟著三牛西部去”和關心愛護年輕幹部的氛圍在校園、在社區、在機關、在鄉村、在廠礦、在軍營等戰線迅速形成…… 網民“半窗明月半窗風”在搜狐網上發表題為《從焦三牛的人生選擇審視自己》的隨筆道: 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時常反复地思索,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遠新鮮和不斷增長的讚嘆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在輿情日益發達的今天,剛工作半年即獲升副縣級的焦三牛,連同其並不平凡的仕途之路,引起了全社會尤其是網絡輿論的廣泛關注,有羨慕,有嫉妒,更有一些質疑之聲。而我,儘管也有少許的羨慕,更多的,內心裡是一種佩服和尊重。相較於那些見不得別人“吃糖”的人,我對“習慣質疑”的本身,頗感有些不屑。我暗自猜度,這類人其實自身往往最是缺少實際行動的,一如那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狐狸一樣,多多少少有些心理晦暗陰險。就好像焦三牛們飛黃騰達了,那都是有“潛規則”,是“暗箱操作”的結果,巴不得別人永遠不如自己。其實大家都明白這是一種典型的恨人窮,厭人富的心理。試問,要是你我也是清華大學畢業,你我願意選擇放棄留京工作的機會,而去偏遠貧窮的甘肅武威涼州區清水鄉工作嗎?要知道,當初選擇去甘肅的時候,焦三牛也不曾料到,半年之後武威市會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再說了,武威公選,是面向全國進行的,各位看官要是也符合報名條件,為什麼就沒有報名和焦三牛們一起競爭呢?說不定最後也能入圍“副縣級”、“副地級”什麼的!再說了,儘管時不時總有一些貪腐的事情被曝光,但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主流還是好的吧?要不然,偌大中國,8000萬人的執政黨,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欣欣向榮繁榮景象和如日中天的發展態勢!說這話,並不是說我自己思想就有多高潔神聖,也並不是說我自己就是吃糖者,在這裡做“衛道士”。相反,我是有自己的切身體會和深刻教訓的。我用了自己十年的青春甚至是數十年的幸福為代價,祭奠我當年的功利和短視。 十多年前,我大學本科畢業。說實話,以我當時的條件和表現,是有很多比較好的就業單位可選擇的。但是,出身草根的我,無論思想、見識,還是認知、行為,當時都還很是狹隘和偏執,甚至在今天看來很是低級愚笨。因為“父母在,不遠遊”,我放棄了去北京衛戍區和廣州軍區工作的機會。因為“寧要都市一張床,不要縣城一套房”,我放棄了去成都二圈層郊縣縣委、縣政府工作的機會。加上報考南京大學研究生因為一科之差未能如願,命運讓我不得不選擇做教師並一待就是多年。事實證明,當初我的“寧為牛後,不為雞頭”的想法有多錯誤!自己所主動放棄的,都是當時很多人夢寐以求而不得的,更是今天看來應該是最有發展前途甚至是絕好的就業選擇。並且,為這種蒙昧無知的選擇,我遭遇了諸多災舛和辛酸。不僅僅耗費了最是寶貴的青春和健康,更貽誤了前途和理想。我這一輩子,注定將為這次錯誤的選擇和多年的蹉跎無為,長久買單。 毛澤東曾說,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看到焦三牛在自己空間裡的那些博文,我能深切感受到這位清華畢業生的才情和心性,以及其中流露的成熟與理性。相較於同齡畢業的當年的我,其思想境界、認知高度,那絕對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君不見,焦三牛在自己的博客中說:“選擇,不僅是為了爭取一種光榮,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目標實現了,是光榮;目標實現不了,人生也會因這一路風雨跋涉變得豐富而充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不虛此生。”儘管這樣的句子是選自汪國真的詩作《我喜歡出發》,但焦三牛能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自警自勵之語,本身就是一種境界和態度。再者,據武威市的公選公告來看,所有到武威工作的清華學子,也不是人人都公選成功。一方面足見武威市不是唯清華是用,另一方面也足見焦三牛的優秀。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在此我斗膽作一假設,要是我當年也有焦三牛那麼一股子實誠實幹作風,要是我當年也去了那些今天看來頗感後悔的單位,我想,也許我也不至於會是今天這樣。對比焦三牛,我是自慚形穢的,也是佩服之至的。 既然如此,面對網絡輿情,我個人以為,我們其實是沒有底氣,也沒有資格對人家說三道四的。人家“發達”,也是應該的。我們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那樣只會更加暴露我們的自私和狹隘。人的一生,思想決定高度,說白了就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原則和行為,往往會決定我們能成就的高度……守得云開見月明,能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看到風雨過後的彩虹,看到希望和勝利。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需要這種精神,需要這種奉獻,更需要這樣的典型。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發展必需,我們應當弘揚、應當尊重!更值得學習、值得肯定! 中青網“中青社區”上的網民“天堂有多遠”在評論“焦三牛事件”“牛”在哪裡時,說: 第一牛:一種信念。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作為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一個清華畢業生,更多人會選擇“窮則獨善其身”,要么留在北京月薪過萬,要么繼續名校深造、國外鍍金,然而焦三牛卻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了“兼濟天下”,到比家鄉更貧窮的甘肅武威,是什麼讓焦三牛作出一個這麼牛的選擇?懸掛在清華大學南北主幹道上的橫幅,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一種信念,把自己改變貧窮的願望融入祖國的召喚,“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西部、讓基層更多的人早日脫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牛:一次機遇。公開、公平、公正,是選拔人才的方針,也是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捷徑。我們不缺乏人才,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擇人機制,一個重人才、信人才、用人才的用人導向。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太多的“蘿蔔招聘”讓窮人家的孩子望洋興嘆,在貧窮落後的甘肅武威,對優秀人才的求賢若渴為焦三牛式的青年才俊創造了一次機遇,公開、公平、公正的選拔程序,讓這個窮人家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讓世人羨慕、嫉妒、恨! 第三牛:一份厚望。培養造就青年英才,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這是黨對青年一代寄予的一份厚望。在這份厚望中,有領導的關懷和信任、同志的支持和幫助、群眾的認可和理解;在這份厚望中,還要有敢於為事業用人才的膽識和氣魄,有為國家、民族崛起的責任和擔當。幹部有了這些良好的環境和土壤,才能茁壯成長。 大學生村官、網民“泰山岩岩”說: 我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需要向焦三牛同志學習他身上那難能可貴的品質,紮根基層,奉獻青春,無怨無悔。我認為我們當代青年,至少要從以下三方面向三牛同志學習: 堅定信念、服務基層。在清華大學南北主幹道上懸掛了一條橫幅:“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也許正是這條橫幅堅定了焦三牛服務基層、服務人民的決心,也正是這種信念,讓焦三牛把改變貧窮的願望融入祖國的召喚,激勵他為基層更多的人早日脫貧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這樣一種信念讓一個剛剛畢業的清華高材生選擇了基層、選擇了農村。 加強學習、提升素質。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焦三牛能得以入選還主要得益於當地“不拘一格選人才”的體制機制,使得他能有一次難得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或許是太多的“蘿蔔招聘”讓窮人家的孩子望洋興嘆。在貧窮落後的甘肅武威,對優秀人才的求賢若渴為“焦三牛”式的青年才俊創造了一次機遇,公開、公平、公正的選拔程序,讓這個窮人家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作為年輕幹部應該有像焦三牛一樣的能力和眼光,善於挖掘發現機會並且能夠抓住每個來之不易的機會,讓自己的才能展現出來,能夠為國家為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 立足崗位、紮實奉獻。焦三牛在工作中的優秀表現,領導和人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依托黨和國家的敢為事業用人才的良好政策環境,焦三牛不會辜負黨和國家人民對他的這份厚望,大學生村官要學習焦三牛的“牛”勁,敢於承擔重任,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黨和人民呼喚千千萬萬焦三牛一樣的年青一代,貢獻基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好務。 網民“溫柔俠客”在“中青社區”網站上以“清華畢業生主動去西部,我們怎麼辦”為主題,發表意見道: “焦三牛事件”引起的社會質疑,令我們思考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清華畢業生為何不能主動去西部工作?誰可以主動去西部工作?難道只有普通高校畢業、成績一般、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西部嗎?去了我們又在想什麼? 自2003年起,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開始實行,提出了“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題口號,每年都有數万大學畢業生積極報名參加,其中不乏在校擔任過學生會主席的優秀畢業生。加上選調到基層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和選聘的大學生村官,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放棄城市的繁華,來到農村,來到基層。在很多人看來,去西部或者農村只是他們的跳板,他們並不是真心想為西部為基層奉獻力量,為的只是兩年或者三年後的優惠政策。這讓我想起另一件事:有些地區為了鼓勵人們積極獻血,會給一定的現金作為營養費,於是獻血的人就被別人稱為賣血,多讓人心寒! 當80後、90後被戴上“拜金”、“驕縱”等帽子後,80後、90後就遇到了信任危機,做好事被認為是炒作,工作提升快被認為是“官二代”、“富二代”。 “焦三牛事件”在質疑中揭開了焦三牛的“真面目”,他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存在“蘿蔔招聘”,他是地地道道的“農二代”,只是清華大學畢業生響應國家號召去西部的人員中幸運的一個。不得不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若不是立志支援西部,他也不會遇到這個機會。也感謝讓這個本來很普通的招聘成為熱議的人,讓我們知道西部人才的缺乏。對於西部來說,高校定向培養引進的人才還是有限的,不能解決西部缺乏人才的困境,還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是的,讓我們一起行動吧!哪怕一點兒的行動,都會比站著說好聽話、說風涼話要強百倍! “事實上,廣大青年大學生們已經行動了!”團中央的一位負責同志對我說,像三牛這樣有志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國家建功立業者,比比皆是。 他的話,驀然讓我想起了前年赴新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的塔里木油田採訪的一幕:那是世界上罕見的一片廣袤無垠的“死亡之海”,然而在那裡有我們千軍萬馬的石油隊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的幾代石油人都在那里為祖國找石油。記得老塔里木人告訴我,最初進入這片“死亡之海”的找油人就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一批大學生,他們中許多還未結婚、談對象,可當他們聽到黨的一聲號令,就背起行囊,告別母校,來到杳無人煙的大沙漠。沒有水、沒有糧,更沒有綠,只有身後他們自己留下的一道道足跡——那足跡也會在瞬間被沙暴吹得煙消雲散,但年輕的中國石油人沒有走,直至找到寶貴的“油苗”。為了這“油苗”,一支19人的隊伍,最後走出大沙漠的只剩8人,其餘的11人先後犧牲在茫茫沙海之中,他們中多數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後來是七十年的塔里木石油大會戰,5萬餘人的大軍不分日夜地戰鬥著,直到“油龍”呼嘯地從地心噴湧而出……那一刻他們歡呼跳躍。當井噴的巨響震盪大地和天宇時,英雄的石油人為了征服“油龍”,奮不顧身地沖向萬鈞雷霆般的井噴現場,用血肉之軀去製服脫韁的“油龍”,許多年輕的生命因此化成了血水,消失得不剩一絲一點兒,他們中依然有剛剛青春綻放的大學生們……新世紀的塔里木油田,已經將一座座聳立雲霄的鑽井架插遍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為祖國獻石油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當我走入“塔中一井”的營地時,我驚喜地發現,這裡的石油隊伍裡竟然百分之九十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且一半以上都是內地近幾年畢業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生! 趙海濤,我採訪過的一位博士,他是2010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畢業生,學習的是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這位河南小伙子獲得博士學位後即奔赴塔里木油田就業,而家鄉在河南焦作。他說他簽約到西部塔里木油田工作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西部人才缺口大。自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以來,雖然已經有很多人到西部去建功立業,但從總量上來講西部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與其到人才“擁擠”的中東部爭奪一席之地,不如到渴求人才的西部地區實現自己的理想,“錯位競爭”未嘗不是一種體現自身價值和實現人生理想的智慧。二是西部發展前景好。西部的自然環境雖然比不上中東部,但是人才成長環境好。塔里木油田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近年來進入了油氣並舉、規模化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廣闊的發展前景為員工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不斷健全和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激勵新機制,也為他這樣的石油院校畢業生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三是自己的興趣使然。讀博期間,趙海濤曾隨導師參與過“973項目”——《中國西部典型疊合盆地油氣成藏機制與分佈規律》中一個有關塔里木油田的子項目,小趙主要負責縫洞檢測和分析。可以說在塔里木搞勘探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而他所學的專業就是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正是因為有了與項目的前期接觸,小趙對塔里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畢業後他想繼續去那裡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是我的'畫布',供我描繪多彩'石油人'的生活和夢想。”趙海濤博士如此說。 像趙海濤這樣的年輕人在新疆、在最艱苦的塔里木油田等地方還有很多—— 陳利新,2004年7月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碩士學位,現在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碳酸鹽岩研究中心工作,任塔北勘探開發一體化項目組副項目長。在塔里木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工作的7年時間裡,陳利新成為塔里木碳酸鹽岩研究的骨幹。他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為碳酸鹽岩的生產增儲做了很多工作,他的多項創新性的工作獲得很高評價。他的研究成果論文公開發表十餘篇,2011年他被推薦參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評選。小陳選擇到塔里木油田工作,還有個小故事: 2002年他在研二的時候,一天導師劉洛夫教授對他說,學校在新疆塔里木油田成立了西部工作站,考慮派你們幾個學生去那裡實習鍛煉,咱們盆地中心有一個名額,想听聽你的意見。他當時難以抑制心中的激動大聲說:“我去!” 陳利新坐在西去的列車上,第一次聽到刀郎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看到窗外的西部荒山和大漠風情,他心裡想著地表荒涼地下的資源可能很豐富,於是心情異常激動,這一激動使他青春的熱血沒有停止過沸騰……在塔里木油田實習的一年,這位年輕人真正體會到了塔里木石油人征戰“死亡之海”,敢奉獻、敢拼搏、敢創新,充滿自信、浩然正氣,“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和“千年不死胡楊木,頂天立地石油人”的氣概和無私奉獻精神。畢業時他放棄了留在北京的機會,來到了塔里木油田。同學和朋友不理解,他說:“搞石油就要到最有潛力的地方去,塔里木就是石油人的大舞台。”那年7月,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塔里木石油人。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他向師傅請教、與同事們討論,他學到了很多東西。他發現,工作其實可以帶來知識,也可以帶來快樂,畫好一張圖、寫好一篇文章、作好一個匯報所帶來的快樂比吃了蜜糖還要甜。 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他從事碳酸鹽岩開發地質研究工作。在此期間,他把在勘探系統工作期間學到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應用到碳酸鹽岩的開發工作中,把對塔中奧陶系礁灘體油氣分佈特點、儲層和儲量分類評價的認識應用到試採方案中。在做輪古地區工作期間,針對碳酸鹽岩儲量難以動用這個難題,他通過對生產動態信息和綜合地質信息的歸納對比,發現油氣水分佈和儲層非均質性主要受岩溶發育規律控制,並在對岩溶型儲層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縫洞型碳酸鹽岩油氣藏平面分區、縱向分帶、儲層分類的儲量評價方法,該儲量評價方法已應用到塔北的整體規劃和部署中。由於工作特別突出,2009年2月,陳利新被提拔為塔北副項目長。 龐輝,2004年從新疆師範大學考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2007年7月,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的他,畢業後便義無反顧地返疆執教,現擔任新疆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主管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研究生教育。龐輝清楚地記得在他畢業那年的6月29日,他的母校——北京體育大學舉行2007屆研究生畢業典禮,國內眾多知名高校聞訊帶著人才引進計劃紛至沓來,當時新疆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的武傑院長也千里迢迢趕到了典禮現場。武院長的心情當時十分複雜,一方面他驕傲曾經是自己學生的龐輝,現在獲得了國內體育教育最高學府的教育學博士學位;另一方面使武院長忐忑不安的是龐輝還願不願意返回新疆母校執教?武院長心裡沒底,他有些緊張地找到自己的學生龐輝。哪知龐輝高興地抱住武院長,當場表示:“北京人才多,我跟您回新疆去工作!”就這樣,龐輝便成為首位返回新疆工作的北京體育大學博士。武院長高興得摟住自己的學生,熱淚盈眶。 從北京返回新疆,龐輝感受到了母校愛才重才的氛圍,體會到了學院師生對他的熱切期待,也看到了自己在學院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用武之地。很快,他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學院每年碩士生自選導師的名單中他都名列榜首,研究生們都以師從於他而驕傲。 2008年,龐輝指導的本科生、維吾爾族學生買買提明的畢業論文《麥蓋提縣民族中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調查與分析》獲學校“優秀論文獎”;2009年又指導回族學生禹婷婷的本科畢業論文《烏魯木齊市更年期女性健身現狀調查與研究》又獲學校“優秀論文獎”;2010年他指導的漢族學生張燕的畢業論文《新疆師範大學非體育專業女生體育課興趣的調查與研究》再獲學校“優秀論文獎”;另外經龐輝指導的2名碩士研究生還獲得了全國高校學校體育論文報告會一等獎。龐輝常對學生說:“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找我。”有學業問題,學生們樂意請教他;有成長煩惱,學生們願意向他吐露,龐輝成了學生成長成才的領路人。 “我們都愛上龐老師講的兩門課《民族學》和《民族體育學》,課堂上,他畫圖講授,特別生動,他與我們互動,課堂氣氛特別好。”他的學生們說。龐輝自己在教學科研上也沒有停止腳步,他說:“先把心沉到最低,紮紮實實積累,總有一天會變得強大。”2011年,龐輝獲得一個國家級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模式研究》。此前,他先後主持過5項省部級課題。現在,龐輝有一個設想,他要做一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展館。 “要乾就干好!”他這樣描述,“展館裡有賽馬,是動態的賽馬,有文字、圖片、視頻、文物、民族服飾;有摔跤,少數民族集聚區的體育文化,有……” 這是一位普通青年學生寫的詩,但他卻道出了千千萬萬時代青年的心聲:祖國,我是你的青年! 青年是什麼?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人民的福祉! 因此,青年就該擔當、就該有責任、就該去奉獻! 常瑪麗,團中央和教育部發起的已有數以萬計青年學生參與的“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中的一員。她被分配到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林業局工作。 2012年4月7日,這位花季姑娘在隨單位考察時不幸發生意外,因公殉職。這一天,距常瑪麗結束志願者工作還有不到一個月,距她23歲生日還差兩天…… 瑪麗的故事感動了重慶秀山地區的父老鄉親,也讓她故鄉河北保定人增添了驕傲。一位記者記錄了這位22歲美麗姑娘的幾件身後事—— 在高陽縣城裡,普普通通一個三間房的小院,就是常瑪麗的家。瑪麗的媽媽念叨起女兒,總說瑪麗就是自己的一隻手:“只要她放假回來,我就不用管家裡的事了。做飯、收拾衛生,幫我們打理店裡的生意,什麼活都乾。她回來了,我就輕鬆了。” 父親常東彪拿出從秀山帶回來的一本日曆。在3月份這一頁上,密密麻麻註明了備忘錄,3月20日這天寫著:“有會議,要通知很多人”,29日寫著:“寶君生日/小微哥結婚”。而在4月9日,重重地標了出來:“我生日”。常東彪說:“這孩子就是操心的命。” 母親說,過年的時候,瑪麗說想要再續簽一年志願者,因為她覺得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完成。思女心切的母親沒有同意,瑪麗就這樣懷著心事回秀山去了,誰知這一去就永遠留在那裡。 家人了解到瑪麗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在秀山20多個山區小學裡建起圖書室。 這兩天,一家人商量過後決定:孩子的心願我們來完成!常東彪說,一旦志願者們的前期調查工作完成了,他們就開始給山里小學建圖書室,不管需要多少錢,總要實現瑪麗最後的願望。 雖然才22歲,瑪麗卻有每天記賬的習慣。從2010年到2012年,3個賬本都記得整整齊齊。 2011年10月份的一天,瑪麗記著:“在地攤買西裝60元,白襯衣30元。”從整個賬本看下來,這樣的花銷已經算是大筆消費了,瑪麗的衣服大多在幾十元,花費最多的是出去旅遊,還有就是給朋友和家人買禮物。 “瑪麗每個月只有600元的工資,她在秀山生活很節儉。過年回家還給我們買一堆東西,臨走還給了奶奶和姥姥各500元。”父親的回憶裡,懂事的女兒讓他十分心疼。 像所有年輕女孩一樣,瑪麗也有那單純浪漫的一面。學廣告設計的她有一本影集,裡面貼滿了自己的照片,抄錄了一些美麗的詩句,還有瑪麗自己的一些生活感悟。照片裡的她,年輕明朗,笑容燦爛。 “一直告訴自己,雖然一生中很難遇到驚天動地的事情,也很難做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豐功偉績,但是只要我努力做好那些自己認為值得的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