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我的天堂·蘇州改革開放30年全紀錄

第18章 第十六章耀眼而奇迷的風雨彩虹圖

這首小詩我是在工業園區的一個不起眼的宣傳窗裡讀到的,作者是位在外企工作的蘇州姑娘。她在小詩旁還配發她在金雞湖留下的美麗倩影,很美、很優雅,也很浪漫。她身後的金雞湖上端,一道七彩長虹成為她照片的背景,我站在這張照片前有些入迷…… 其實,今天到蘇州的遊人,除了遊覽古城的小橋流水和虎丘、觀前街及那些園林外,若不遊金雞湖畔的園區美景,最多只能算遊了半個蘇州。 蘇州城現在可遊覽的地方至少有三大處:古城風情,還有真山真水的“新蘇州”——高新區,再就是如詩如畫的“洋蘇州”——工業園區。 在我們傳統的概念裡,工業區和開發區,除馬路之外,便是廠房和機器轟鳴、來來往往的汽車及推土機與高入雲霄、極度污染的煙囪。但在蘇州工業園區,你看不到這些,你所能看到的是各式各樣名貴草木組成的大花園,古樸風情與時尚元素融合的各種建築構成的大景區,以及由不同主題呈現的一個個文化廣場……

廠房簇擁在綠樹和花叢裡,即使進了廠區,你也以為是到了某一個主題公園。 沿途的路、燈、桿、椅,甚至是垃圾箱,都有獨特的表現藝術造型。 工業園區裡有世界一流的高爾夫球場,有沁心怡人幽雅恬靜的公寓別墅,更有蘇州水鄉風格的廊橋石亭、淺灘水景…… 總之,蘇州工業園區其實與它字面的名稱有著完全不同的概念。據說這也是李光耀“新加坡軟件”的重要內容。 環金雞湖全景 “我們的工業園區是以人為本的,企業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人的舒適的生活之上和優美環境之內的,因而它是美麗和恬靜的,同時也是時尚和漂亮的。”李光耀曾在多種世界論壇上宣傳他的這種“軟件模式”。 “在中國,在蘇州,我們的軟件獲得了最完美的表達。”李光耀十分自豪地說,“蘇州人把工業園區說成是他們的'洋蘇州',我為此感到欣慰。”

毫無疑問,從中新兩國共同締造的“蘇州工業園區”在美麗的古城蘇州崛起的那一天起,它就像一顆異常璀璨的明珠,輝映在地球上,讓世界經濟界的人士矚目和期待,好奇而關注。有人希望從中學到經驗,也有人暗中期待兩個東方友好國家為這打架吵鬧,最後怒顏分手…… 一切都有可能。風雲變幻的世界經濟和不同製度下的文化差異,中新兩國催生的“寶貝兒子”能不能健康、強壯地成長,世人矚目。 按照中新兩國政府的協議以及蘇州與新加坡有關方面簽訂的《商務總協議》,初始的園區,中方的任務主要是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新方則側重招商引資。在這期間,新方在招商和引資方面的真本領讓蘇州人學到諸多寶貴的經驗,而中方的勤勞、智慧和開放姿態又讓新方強烈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發生機與魅力。

1994年5月開工後的園區,每天都處在巨變之中,尤其讓蘇州人驚嘆的是:在這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園區內幾乎每開闢建設好一片,就有外商落戶置業一片……這首先歸功於新加坡在世界各地有效地推廣宣傳蘇州工業園區的行動。令蘇州政府官員感動的是,新加坡政府從總理到部長,從資政李光耀到經發局官員,他們無一例外地親自到世界發達國家去遊說,去動員那些富商來蘇投資。 1995年10月初,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第二次理事會在蘇州召開。中國副總理李嵐清和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坐在一起,在園區2平方公里的啟動區內繞了一圈,兩人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李嵐清比李顯龍笑得更開心,他對新加坡客人說:你們的“軟件”確實值得我們好好引進和學習。李顯龍則說:再好的“軟件”也需要有適宜的平台,中國的蘇州是我們“軟件”的最好平台。這一次會上,蘇州市長章新勝向兩國副總理匯報導:園區的2平方公里啟動區基礎設施基本完成,9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3萬平方米的商務住宅樓也全部竣工。園區的招商引資成果顯著,來自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日本和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地區的企業已有45家入駐園區,投資總額14.2億美元。

“園區才剛剛有個雛形,就引來這麼多國家的公司投資!值得慶賀!”宴會上,李嵐清同志頻頻向李顯龍等新加坡客人敬酒,祝賀他們辛勤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 李顯龍特意走到新任蘇州市委書記楊曉堂和老朋友、市長章新勝面前,舉杯道:“我得感謝你們二位和全蘇州人民對園區的支持!” 楊曉堂和章新勝則微笑地回應道:“園區是我們共同的'寶貝兒子',我們蘇州有責任讓這個寶貝兒子健康茁壯地成長。” 李顯龍說:“我們這個寶貝兒子還小。越是小的時候,越需要一張適宜他成長的溫床。你們蘇州給了我們的寶貝兒子一張最好的溫床,否則韓國的'三星'不會那麼輕易來這兒落戶的。” 楊曉堂和章新勝笑了。因為他們經歷了李顯龍所說的“三星”落戶園區的全過程——這是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親自出面招來的商戶,為此楊曉堂書記親自到韓國與“三星”集團的李老闆商談。

李老闆一見中國人來談項目,就有些皺眉頭,說:“我不是不願到你們那兒去投資,而是在你們國家辦下一個投資項目,光審批就要幾年時間,我'三星'耽誤不了那麼長時間。” 楊曉堂向韓國老闆拍胸脯說:“這你放心,只要你答應投資,我保證半個月之內就能把項目審批手續辦下來!” “三星”的李老闆將信將疑道:“那就試試看吧!” 這一試不打緊,蘇州客人才離開韓國六七天時間,“三星”老闆就得到來自蘇州的一個重要消息:“三星”意向落戶蘇州工業園區的項目已經獲得中國政府正式批准! 一星期!一星期他們就可以辦完審批手續了? ! “三星”老闆大驚,他從此相信在蘇州工業園區是不會有“官僚主義”了。事實上,園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在他們那裡,即使再大的投資項目,半個月之內都能審批下來。這就是“中國速度”,連新加坡人也深感蘇州人的“親商精神”。

“三星”作為入駐園區的第一批外資企業,他們在這裡感受到了已經中國化的“新加坡軟件”的魅力,因此由起初的1.5億美元的投資,最後發展到10多億美元的投資,僅在蘇州工業園區的“三星”企業現在已經有六七個了。 2007年“三星”在韓國境外的企業,只有在中國蘇州的是盈利的,如今“三星”集團連自己的研發中心都搬到了蘇州金雞湖。 “三星”的“蘇州緣”後來成為諸多外國企業入駐蘇州工業園區的一個範例。 事實上“三星”不是惟一的依靠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平台實現企業大發展的。目前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3000家外資企業中有70多家在這裡獲得了全球最佳發展效益,這種“蘇州效益”已經在全世界產生廣泛影響。 丹麥格蘭富水泵公司在新加坡的分公司,於1995年底來到蘇州工業園區投資,該公司的老闆是受了“偶像”李光耀的影響才來到蘇州的。當時他們有些懷疑中國能不能給予他們企業發展的平台。初到園區,他們租了兩幢樓,試探著發展。兩三年後,發現這裡的一切發展空間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廣闊,“是全天候的綠色通道。”公司馬來西亞籍總經理陳念忠是個華僑,他這樣評價蘇州工業園區外企條件環境。

“格蘭富(蘇州)公司在這裡12年,共搬了4次家,不斷擴張,現今已經成為了格蘭富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公司人事經理周琳女士接受我採訪時,一開口便很激動地告訴我。她本人原先是蘇州市機關的工作人員,1995年在園區中新開發公司招商部任職,是園區高級職員中第一個“跳”出來的公職人員。 “完全是被格蘭富公司的企業文化和蓬勃發展的業績所吸引的。”周琳說,“我來格蘭富5年,經歷了他們的兩次大搬家,現在格蘭富蘇州公司佔地10公頃,600多個員工,人不算最多,但在格蘭富集團中,我們蘇州公司是全球做得最好的。” 總經理陳念忠雖說是個華僑,但他剛到蘇州時連句中國話都不會講,而現在他不僅能講中國普通話,蘇州話也學得非常到位。陳念忠說:“我覺得我在蘇州的最大成功,在於這個園區和我的性格非常合拍,我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有責任感和待人寬容,而這些都和蘇州園區的特色十分相似。在蘇州,從政府到市民,上上下下都是寬容和善、和諧融洽。”

陳老闆在園區不僅事業大成,而且還找到了一位美麗賢惠的蘇州姑娘為妻。這位馬來西亞商人與蘇州姑娘的和美結合,很像新加坡“軟件”與蘇州人結緣成親,他們有過初識階段,有過戀愛時分,有過結合初的激情,也有過磨合期的痛楚。 1995年至1996年,工業園區乘著出世初勢,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歐美國家大舉招商,並獲得豐碩成果。這要感謝李光耀、吳作棟、李顯龍等新加坡領導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及他們在世界上的人氣與影響力。 然而進入1997年,特別是1998年,泰國首先刮起金融危機風暴後,亞洲若干小國紛紛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新加坡也不例外。而亞洲金融危機波及的不僅僅是亞洲,世界經濟大國原本一向看好飛速發展的亞洲和正在崛起的中國,此時也持謹慎的觀望態度。期待蒸蒸日上的蘇州工業園區掙錢的新加坡要員們,不僅一時在招商競技場上連連空手而歸,更讓他們不能容忍的是,一次在德國招商時,碰上了同為蘇州一市的蘇州高新園區的招商團大唱主角,將一個個大項目收入囊中,新加坡招商團則反而被人冷落在一旁,忍無可忍!

“你們這樣幹,影響的是中新兩國的合作協議。”新加坡要員氣不打一處來。 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來自蘇州的招商團隊一個接一個地頻頻出現在歐美各地,各種情報匯總到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辦公室後,這位東方鬥士有些怒了,因為還是那個蘇州高新區數次搶占新加坡招商局之先——大項目被一個個“挖”到了獅子山,而非金雞湖。 “我必須嚴肅地指出:我堅決反對蘇州的做法!由於他們的擾亂,造成了我們工業園區招商的銳減……這樣下去,我們只能宣告中新合作的失敗!”李光耀資政真的動怒了,不久前,他又獲得了中國官方的一個重要消息:他的老朋友、蘇州工業園區的穿針引線人和主要貢獻者章新勝不再當蘇州市長了。 12月,李光耀跑到北京,在江澤民主席那兒訴說了自己心頭的不悅。

“好說好說,我們是一家人嘛!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關係到我們的傳統友誼和新的經濟形式的推廣與發展,我們將全力支持它,包括招商項目的傾斜。”江澤民對李光耀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再次訪華表示歡迎。江澤民說,中新兩國政府間最大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經濟合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國對外合作的重點項目。他強調,中國領導人一貫支持蘇州工業園區項目,中國願與新方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把園區建設搞好,共同推動中新經濟合作不斷地向前發展。 這位世界聞名的新加坡鬥士這才罷休,臉色也好看了許多。 “我相信你們。”李光耀說。 現在輪到蘇州人有壓力了。有壓力的何止蘇州人?不多久,江蘇省委作出決定,派省委常委、秘書長梁保華出任中共蘇州市委書記。 “梁保華過去是從蘇州出去的,了解蘇州情況。省里當時有一個很重要的指導思想,是要解決中國同新加坡之間關於工業園區的發展爭議問題。”時任蘇州市委秘書長的孟煥民回憶道。 也許是崑山自費開發區出身的王金華本事大,也許是蘇州人本來就聰明絕頂,也許高新區的發展確實太耀眼矚目,姑蘇左右兩翼只差一兩年共同誕生的兩個園區——高新區是蘇州人自己土法上馬,靠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工業園區則像個貴族出身的嬌娃兒,一開始就衣著華貴,風風光光,僅地面以下的基礎設施投資就達幾十億美元。但人是講究實際和現實的,當外商往蘇州的兩個不同開發區一瞅後的結論非常清楚:金雞湖畔的新加坡模式前景雖然不可限量,但基礎設施進度似乎太慢,等到這裡建設成形,還不知何年何月;太湖邊獅子山腳下的高新區雖看上去有些土相,但在這裡你只要談判一成,立馬可干,當年見效。 “我們是企業,企業講究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快捷。”於是外商紛紛投向王金華、投向高新區。 1997年8月,時任新加坡總理的吳作棟再次來到蘇州,看到金雞湖那片廣闊的土地上依然那麼冷清,再悄悄往獅子山那邊熱火朝天的高新區一看,他不由悶悶不樂起來,並在蘇州市領導為他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首次含蓄地指出:蘇州工業園區面對激烈的競爭,而這個競爭者正是另一翼的蘇州高新區。 1997年12月,一位新加坡政要來到蘇州,同樣在公開場合批評蘇州高新區與工業園區的競爭,言語中難掩失望和不滿之情。這期間,新加坡還曾要求蘇州暫停在新區引進外資5年,但被拒絕。 “當時蘇州高新區發展得比較快,工業園區發展得比較慢,客觀上有它的原因。工業園區原來是窪地,把地填平,所以地價貴,投資成本也高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招商成果。加之後一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新加坡投資方實力不高等原因,蘇州工業園區經營出現了比較大的虧損。這樣,李光耀等新加坡人有了壓力和急躁。”蘇州人告訴我。 梁保華來了,這位複旦新聞係出身的“蘇州老幹部”,1968年至1975年期間就在蘇州市下屬的太倉縣工作過。到省委工作後梁保華出任了多年常委秘書長之職,被人評價為善於處理各方面關係。 他當蘇州市委書記後,接待的第一位客人是美國艾默生電氣公司總裁,當時這位總裁正準備推遲在工業園區興建其海外的最大項目。在和梁保華的交談中,他深切感受到濃郁的親商氣氛,於是當即改變決定,非但不推遲投資,反而加快了進程。梁保華的這一“見面禮”,讓李光耀等新加坡人大悅。 新任市委書記梁保華確實不一般,他上任後首先跑到園區親自登門拜會了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總裁林梁長等新加坡朋友,認真聽取了對方的意見和建議。半個月後,梁保華又邀請省委書記陳煥友帶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專程來園區現場辦公,解決若干開發和招商方面的問題。 “省委、市委這樣重視,我們的工作也比以前順手多了!”林梁長總裁滿意地對梁保華說。尤其讓林梁長等新加坡朋友感動的是這年11月,梁保華親自帶領一個6人的招商隊到加拿大、美國招商。當時正是寒冬,大雪紛飛,梁保華等每人拎著一個旅行箱,看上去純粹是普通旅行者。但他們沒有閒情到任何地方去遊山玩水或娛樂購物,旅行箱中裝滿了介紹蘇州的資料。梁保華他們日夜兼程,馬不停蹄,12天裡走訪了9座城市的20多家跨國公司,召開多場投資說明會,會見了100多位美、加客商。雖然十分疲勞,卻打起精神,一遍遍地向客商介紹蘇州投資情況。對客商的需求,能拍板的當即拍板,暫時不能敲定的,承諾盡力滿足。那些日子裡,6個人疲憊不堪,可收穫卻十分豐厚。他們與兩國客商簽訂或草簽了10多份投資協議。剛剛回到蘇州,國際跨國公司旭電、安德魯就通知他們,增加各自在蘇州的項目的投資,合計8000萬美元。隨後幾個月,談成的10多個項目基本上都到蘇州工業園區落了戶。 市委書記這樣賣力,新加坡人以前所有的不滿也隨之煙消雲散。然而亞洲金融危機帶給一些依賴全球化經濟的開放程度很高的小國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期,危機意識極強而又異常聰明的新加坡人開始從另一方面認識到了自身的危機——中國是個新興的經濟實體,又有蘇州人這樣的勤奮、智慧,與中方的合作用不了多少時間,“學生”肯定會超過“老師”。怎麼辦?新加坡人開始打新的算盤——蘇州工業園區讓中國人當大股東,風險讓他們擔著更安全些。從國際商界傳來的另一種新加坡聲音是:在建設工業園區時,蘇州就有了另一個自己的高新區,如果一個城市有那麼兩個開發區,而且一個是“自己養的親兒子”,那麼另一個與“後妻”所生的兒子肯定會另眼看待。因此新方希望蘇州不再讓高新區幹下去了,全力把工業園區建設好。 新加坡人這麼想,於是試探著與中方進行股權比例交換的談判。 市長陳德銘在一次記者會上回答了有記者提出的上述問題,指出:蘇州高新區開發已有一段日子,而且是我國政府批准的國家級開發區,關閉或限定它不發展是不現實的。所以中新雙方須找出一個好方法,讓工業園區和高新區同時生存與發展。陳德銘同時以“夫妻”來形容中新兩國的合作關係,認為一對夫妻結婚5年,偶爾發生口角也是難免的。他說,中新雙方絕不會因小問題而影響合作,雙方“一定會繼續長期合作下去”。 然而,畢竟“夫妻”已經出現了吵架,而且彼此傷了一些和氣。下一步怎麼辦?蘇州工業園區面臨又一次巨大考驗。蘇州市委、市政府必須拿出意見,否則又怎樣落實江澤民同志一定要把園區建設好的指示? “什麼叫重中之重?這不僅是蘇州工業園區本身,它的成功與失敗還關係到中新兩國的全面合作與友好關係,同時對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國際關係也會產生影響。我們要認真應對,並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市委常委會上,梁保華書記和副書記、市長陳德銘及常委們的意見完全一致:既然新方提出了這樣的想法,必有其深層次的考慮和打算,我們應當毫不含糊地勇敢挑起建設工業園區的重任,為促進中新兩國關係的友好發展作出蘇州應有的貢獻。 “兩個園區,對蘇州的發展而言,一個都不能少。尤其是工業園區,既是蘇州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中新兩國之間的合作中的重中之重。這樣,給我們蘇州的選擇只有一條路:集中主要精力,建設好工業園區,並把招商引資和管理工作側重在工業園區。”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這樣的決策。 “夫妻”之間的親善談判一輪又一輪。 1999年6月底,這是一個特別炎熱的時期。以蘇州市委書記梁保華為組長、市長陳德銘和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謝家賓為副組長的蘇州中方工作談判小組訪問新加坡,同由許文遠、林子安、林梁長先生為代表的新方工作談判小組,就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和交換股權事宜,舉行了友好、坦誠的談判。 “中新雙方畢竟是'夫妻',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這五年的'夫妻'之恩深如海呵!”梁保華和許文遠在中新雙方見面會上,親切友善地這樣說道。 “是啊,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凝聚了兩國領導人的心血和友誼,我們只能把它建設得更好而不能讓它有損一根毛髮。” “對對,不管怎麼說,在蘇州工業園區問題上,既有我們共同的利益所在,更有兩國領導人和兩國人民的真誠友誼。” “陳市長,你的英語與前任章新勝市長一樣地好啊!這更讓我們相信,我們的園區在未來會有更好的招商機會和發展希望。”新加坡主人對英語講得十分流利的陳德銘市長大為欣賞,語言上的無障礙似乎讓他們多放了一份心。談判也變得順當起來。 28日,梁保華代表中國江蘇省人民政府授權陳德銘以蘇州市長身份、謝家賓以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身份和新加坡貿工部常任秘書許文遠、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財團副董事長林子安、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總裁林梁長,分別在《關於蘇州工業園區發展有關事宜的諒解備忘錄》上簽字。 這份備忘錄上記錄了中新雙方的幾點共識: 1.雙方回顧了兩國政府就共同開發蘇州工業園區所達成的協議。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中新兩國間的友好關係,擴大經濟技術合作,增進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在蘇州建設一個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現代工業為主體、 第三產業和社會公益事業配套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園區將根據中國國情,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新加坡在經濟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經驗。 2.雙方工作小組回顧了蘇州工業園開發建設的進程。在過去的5年裡,蘇州工業園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實現了首期開發目標,成為中國發展速度最快、最具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與此同時,在藉鑑新加坡在經濟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經驗促進工業園區建設方面,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雙方認為,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始終得到中新兩國領導人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所取得的成果,是中新雙方友好合作、共同努力的結果。 3.蘇州工業園區項目總體規劃70平方公里,分期進行開發,完成全面開發需要多年時間。雙方同意,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CSSD)當前將集中開發首期8平方公里,以期在2001年1月1日之前,盡量完成開發工作,使其能作為開發70平方公里中其他用地的示範,CSSD將在新方經濟發展局的協助下,完成首期8平方公里中剩餘工業用地(約70公頃)的招商。 4.雙方工作小組就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新區對外招商中有關問題進行了磋商,一致認為,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兩國政府間最大的合作項目,是中新經濟技術合作的重中之重。雙方表示,將繼續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積極措施,推動蘇州工業園區加快發展。蘇州市政府和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將優先把所有適合的項目推薦給園區;蘇州市長將定期主持會議,避免兩區都對一個項目進行無序競爭,並避免讓投資商感到混淆。蘇州市政府、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和CSSD之間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努力為蘇州工業園區招商;積極鼓勵投資商優先選擇在蘇州工業園區投資,為投資商提供最具競爭力的投資環境。蘇州市政府將對外重申,繼續全力支持蘇州工業園區的優先地位。 5.蘇州市政府積極鼓勵和支持蘇州新區參與園區項目的開發建設,努力促進兩區成為良好的合作夥伴;蘇州市政府將採取有效措施積極鼓勵古城區人口向園區遷移,以促進園區加快發展和日趨繁榮。初期的目標是把2萬人口遷入園區內。 6. 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訓一批中方管理人員,有效地儘早擔負起對CSSD的管理責任。雙方回顧了在這方面的努力後,同意中方管理人員在2001年1月1日完全有能力承擔CSSD的管理責任。 7.鑑此,雙方商定,CSSD將於2001年1月1日起調整中新雙方的股權比例,即中方財團的股權由目前的35%調整為屆時的65%,新方財團的股權由目前的65%調整為屆時的35%。與此同時,對蘇州工業園區成片開發的大股東責任將移交給中方。 8.雙方同意,進一步加快借鑒新加坡經驗的步伐。當前的借鑒工作將集中在:(1)加快中方管理人員的培訓;(2)引進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在公共住屋、市鎮管理方面的經驗以及裕廊鎮管理局在工業園管理方面的經驗;(3)引進新加坡在信息科技的促進和發展方面的經驗。 9.根據蘇州工業園區的總體規劃和分期實施、滾動開發的原則,CSSD在集中精力完成開發建設首期8平方公里任務的同時,將按照園區發展的總體規劃的要求,積極以滾動開發方式向前發展,基礎設施要適度超前開發建設,確保園區開發建設按既定目標順利向前推進。 ……“諒解備忘錄”自然被送到了新加坡李光耀手上。這位“新加坡之父”是個十分講究面子的人,他對發展中新兩國關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曾經在蘇州工業園區建設初期就發誓要用自己的全部政治資本來支持這個項目,他一方面出於新加坡的國際利益考慮,同時也是真心誠意地想為鄧小平主導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盡一份力量。五年苦心經營,現在要把親手培育的“兒子”託付給他人看管,李光耀的心境完全可以設想。 “儘管我們不再是大股東了,但我仍然希望園區能健康、快速地發展,所以建議你們一定要給CSSD找一位有國際經濟管理能力的傑出總裁,可以在全球招聘。”李光耀這樣對梁保華和陳德銘說,最後還補了一句,“學歷要高,而且外語要好”。 李光耀對蘇州工業園區的那份感情旁人難以理解。 1997年鄧小平去世後,李光耀的內心似乎更強烈地懷有一種責任:他希望藉蘇州工業園區建設,不辜負“鄧公”曾對新加坡的崇高評價。因而當蘇州工業園區一段時間出現招商上的挫折及運營上的虧損時,李光耀不免對蘇州高新區的王金華耿耿於懷。 “這人太厲害了,蘇州只要有他在,我們的園區建設就會受影響。”李光耀私下對當時的江蘇省委書記陳煥友說。 陳書記笑了,說:“要不將這個人調過來給你的工業園區?” 李光耀一下愣了,兩眼直盯盯地看著省委書記,不明白他的真實用意。 “是真的,資政您認為行嗎?”省委書記重複了一遍。 “當真?” “當真!” 李光耀這回開懷大笑了。 “我們要給園區找個最有能力的人!就在蘇州找!”不日,李光耀在一次對外新聞記者會上這樣說,而在這之前他的口氣里或多或少流露出對蘇州人的某些不滿。記者們發現:打這以後,李資政的態度完全變了,他對蘇州人充滿了感激之情。尤其讓外界感到驚喜和意外的是,1999年底,李光耀終於和老對手王金華成為一家人,兩人的雙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一陣開懷大笑之後,李光耀對王金華說:“以後你是我園區的人了,我這就放心了。” 王金華說:“謝謝李資政的看重,我一定盡全力把園區建設好。” 中新合作之間的一場不大不小的爭執,至此終於化干戈為玉帛。風雨過後,金雞湖畔重現七色彩虹……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