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炫風·中國明星城市發展史

第26章 第三章零丁洋西岸土很熱

那一天雷聲過後,雨下得特別地大,似乎在預示著一個新中山的降臨…… 我們已知中山的前身是香山,而古香山在並不遙遠的歷史鏡頭里,它是個被海洋包圍的小島嶼。因其“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也。由於珠江水日夜不息的沖積和先人們世代的辛勤圍墾,“洲島日凝,與氣俱積,流塊所淤”,香山島漸漸地和浮在珠江口的那片海洋上的小山連在一起,於是有了現今我們所看到的珠江與大海相接的珠江入海處的一片新海域。當地人都知道,這片海歷史上早有名,它叫零丁洋。古人管海不叫海而叫洋。洋似乎比海更大。古時的零丁洋確實很大,在閉塞和落後的百餘年前,珠江三角洲的人知零丁洋而並不知南海,以為零丁洋是他們通向那個不可知的大海的唯一海域,因而零丁洋在當地乃至中國的近代史上留下了許多英名與傳說。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南宋丞相文天祥的那首《過零丁洋》的詩篇了——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今許多人並不知道近代中國歷史其實是從零丁洋開始的。 泛義講的珠江海口,事實上就是零丁洋通向南海的那一片寬闊的海面區域。當年中英“鴉片戰爭”就是在這里拉開序幕的。曾有人把古老的中國地形比作一個“四合院”,而零丁洋則是這個“四合院”的門房。現今珠江口仍有“橫門”、“磨刀門”、“金星門”等江洋交界之處的地名。 零丁洋在中國近代史上出名,是因為清朝政府將掌管“門房”鑰匙,交給那位“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後才名揚天下的。當年英國侵略者為了打開東方帝國的大門,就是從零丁洋發起了一場讓中國人恥辱的戰爭。然而零丁洋本身帶給中華民族的東西有許多並不為世人所關注。不說唐宋時海洋“絲綢之路”的木船是如何從零丁洋啟程遠航太平洋、印度洋,就說中山引以為自豪的容閎、孫中山這樣的歷史偉人走向世界時,他們無不是通過零丁洋才見到了人類的“新天地”。零丁洋因此給中華民族留下了落霞般的血色悲壯,同時產生過更多的輝煌詩篇。近百年中國與外界的商貿和人才的交流,尤其是文化融會,無不帶著零丁洋的海風色彩。

零丁洋的海風如同它的水勢一樣,兇猛與溫存並存。而零丁洋的水質更為獨特,它既有海的鹹性,又有內江之水的淡味。鹹淡交融,內外相嵌,使得周邊的海域與陸岸組成了中國南海之濱的一個聚寶盆。這聚寶盆置於大中華地域的“門房”之前,恰似宅居前的一個開滿荷花的半月池。 黑格爾有言:“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裡感到他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會被激起勇氣,要去超越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 飽飲了零丁洋鹹淡水的香山人,當然首先應該是中山人,他們正如黑格爾所言,成為最先激起超越自我和超越民族的激情,在尋求改變自己落後命運的過程中,“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義無反顧地向前,直到望見一片灑滿陽光的新天地。也許零丁洋在近代的數百年裡飽受了險惡與屈辱的痛苦太多,故而在潮落潮起的公元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特意在這兒畫出兩個經濟“特區”,從此零丁洋變得揚眉吐氣而一發不可止,最終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最為輝煌之地,以還其雄強本色。

零丁洋的歷史代表了中山的昨天和今天,零丁洋的潮起潮落更折射了中山現代化建設的風起雲湧。 1990年,零丁洋西岸的中山土地上,燃起了一團火炬,它便是由國家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聯合創辦的中山火炬開發區,這是零丁洋周邊第一個由中國政府批准的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的誕生,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從此使零丁洋的西岸明耀耀地亮起一把不滅的現代化建設的時代火炬,其威勢使珠江三角洲為之驚嘆。 謝力健,現任火炬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這個自稱與馮梳勝為“最佳搭檔”的中山人,有著一股拓荒牛的“牛勁”。 “馮書記是搞戰略的,擅長謀篇佈局,而我是個搞戰術的,在經濟戰場上滾打多年,也算有點實戰經驗。戰略戰術的緊密結合,就能無往而不勝。”

馮梳勝是正規軍出身的正師職軍人,強於謀劃,而農民出身的謝力健,是當地有名的經濟能人,強於實戰。這位農民出身的經濟能人在現今這塊中山熱土上,同樣有過輝煌的業績:1978年,19歲的謝力健看著零丁洋邊的張家邊鄉窮得可憐兮兮,從那個曬乾汗珠子的採石場一步跨出,來到中山名鎮小欖,買下了一個淘汰的小廠設備,回到自己的家鄉辦起了“張家邊印刷廠”。當時誰也不會相信,在零丁洋邊的莊稼地里辦印刷廠能成氣候,更不相信謝力健靠8000元能乾一番大事業。 “搞戰術的人的本事就是會把一個又一個夢想和願望變成現實。”謝力健的自信來自他成功的創業實踐,“當時許多人勸我,說如果在城里辦個印刷廠什麼的還可能有點生意,你在荒灘野地里辦印刷廠,不是神經出了毛病,就是年紀太輕不懂世故。可我沒有動搖,心想:小欖那地方也不是天生能做生意之地,可人家的五金生意越做越紅火,靠啥?靠的是勤奮和眼光。張家邊人不是天生的窮光蛋,不缺胳膊不缺腿,缺的是闖勁。後來我的印刷廠越辦越好,連續幾年成為當時全公社效益最好的企業。那會兒珠江三角洲'三來一補'企業遍地開花,產品包裝成為許多企業的必需品,我的印刷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越做生意越多。我的廠效益一好,有人就學著我幹起來了,於是你辦廠他辦廠,整個張家邊的印刷廠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僅10年工夫,原來沒有像樣企業的張家邊,成為中山第一個被國家命名的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

“瞧,前面的這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的標誌就是老謝設計的。”那一天結束採訪謝力健,回開發區的路上,陪同的同志指著“丁”字形路口的一個方形雕塑對我說。在這個“包”字組合成的標誌雕塑後面,是現今火炬開發區的六大支柱產業園區之一的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的主公司——張家邊集團公司所在地。這個集團公司如今雖然不再是單一的包裝印刷企業了,但一年100多個億產值的印刷包裝產業仍是它的主業。 身為中國包裝協會副會長的謝力健,無疑是張家邊能夠成為聞名天下的包裝印刷產業基地的功臣,同時他也使昔日有名有姓的張家邊鄉從此甩掉落後帽子,去姓除名成了今天中山火炬開發區的一部分。 將張家邊一帶建設成中山市國家級火炬開發區,並非謝力健他們建立起來的包裝印刷產業所形成的態勢,更重要的是這兒雖然過去缺少工業基礎,但有廣闊的土地空間,而且有個連通零丁洋的中山港。

中山港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是孫中山的同鄉、國民黨元老、民國政府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花了數年時間苦心而建。孫中山先生曾對這一港口建設親自作過實地考察,並在《建國方略》中,主張將這一港口建成能行駛萬噸巨輪的大港口,以同英葡帝國主義者把守的香港、澳門港口抗爭。但由於唐紹儀的建港計劃沒能得到後來蔣介石政府的支持而擱淺。之後,中山港歷經滄桑,終未顯示雄風。但它是珠江三角洲的明珠之一,更是中山人的一個夢想。 中山港關聯著中山的歷史和未來。火炬開發區選擇面向大海通道的中山港和已成氣候的包裝印刷產業園區並具有廣闊土地空間的張家邊作為自己的戰場,天時地利皆俱。 “當時的開發區叫加工區,第二年改成了現在的名字。那會兒,我們的創業可以說是白手起家,但市委、市政府的決心很大,我們下面乾活的人也信心十足。”自稱“老開發”的孫浩添,今年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可因為對開發區的感情太深,他身患嚴重糖尿病,卻不願離開這片熱土。他是我在中山開發區的最後一位被採訪者。老孫做過中山東昇鎮的黨委書記,自1990年來到開發區後就沒有離開過。 “開發區的初期並不具有規模,港區、張家邊印刷基地,各成一塊。後來我向市裡提出了'三合為一'的想法,這一建議與市領導想到一起了,之後的開發區發展就像上了快速道……”老孫頗為自豪地向我介紹他最得意的“功績”。

“馮梳勝來開發區後,謀劃了一區五園的思路,優勢凸顯,招商勢頭很猛,整個開發區更像熊熊燃燒的火炬了……”老孫對後來居上者更加敬佩。 所謂的一區五園,就是在開發區的統一規劃下,根據不同產業劃分成若干工業園區。這一做法堪稱“火炬模式”。 開發區“一把手”馮梳勝是位具有中山性格加軍人作風的典型代表,我很想听他自己介紹這個模式,但他總是開口“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云云來謙虛地表達開發區的每一個進步與發展細節。 言歸正傳。 “火炬模式”的意義確實值得全國許多地方學習。中山火炬開發區其實從純粹的地理與環境看,它在珠江三角洲並不比別人佔優勢,然而它的發展速度和產業的內涵則令人刮目相看。一個突出的因素是它的管理機制與發展模式,即“火炬模式”。通常的開發區,劃一塊地,築好路,造好橋,搭好電線水道,再引入投資企業……中山火炬開發區的建設當然離不開對基礎設施的基本建設,問題是之後的管理模式,他們獨樹一幟,頗有創新。

馮梳勝接手開發區後,正值中國各地進入“開發區熱”,各式各樣的“開發區”多如牛毛,連鄉鎮一級都在辦。中山火炬開發區從1996年後,一方面大舉吸引投資者進入,另一方面採取了獨特的園區開發思路,他們率先提出經營高素質園區的發展理念。將整個開發區劃成若干個“園區”,每個園區各有產業特色。各個園區採用“公司製”管理,即一個園區由一個直屬開發區的集團公司來運作和管理。這個集團公司既承接開發區作為政府行政管理的相應職能為投資者服務,同時又以獨立的公司參與這個園區的經濟開發活動,發展不同產業。公司既是所在土地成片開發的主體,又是招商引資、外經外貿、資產運營、科技創新的主體。公司全面引入現代化工業園區的管理模式,使區域的產業發展和公司自身發展同步展開。開發區分成電子信息、生物製藥、包裝印刷、裝備化工等園區,每個園區爭取建立一個國家級基地,同時在園區內再分成幾個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以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上下銜接、左右關聯的產業鏈,從而建立園區內具有獨立的競爭力和輻射力優勢的產業方陣。如此“小世界”裡所產生的產業鏈,成本低、物流快,可以使產業在市場經濟的“大世界”裡更具產品優勢。以電子信息產業園為例:通過幾年產業歸類的引進投資,目前這個園區已形成以國基電子、維用電子、逸仙晶園為龍頭的微電子產業群;以宏基電腦、歐科音響、佳能電子、卡西歐電子為龍頭的多媒體產業群;以波諾威光纖、宏鉅光電、台光電子為龍頭的光電通信產業群;以液晶電視、變頻空調、變頻吸塵器產品為龍頭的應用電子產業群。每個園區匯聚若干個產業群,所帶來的是“1+1>2”的效應。

“各個園區由一個公司獨立運作,每個園區形成自己的產業規模和產業特色,這種運作方式,好比毛澤東主席當年打游擊戰,建立革命根據地一樣,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火炬開發區的成功發展,裡面貫徹和學習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一位執著於研究“火炬模式”的學者,一語道出火炬開發區黨委的戰略思想來源。 “我們的火炬開發區能夠在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獨家擁有6塊國家級基地的牌子,這足以說明我們在建設開發區過程中對打造產業鏈的創新管理模式是極為成功的。而以現代企業的公司管理模式去運作一個產業工業園區的做法,又使我們的開發區實現了'兩個翅膀一起飛'的理想。”中山火炬工業聯合公司總經理梁有榮說的“兩個翅膀一起飛”,一是指公司管理園區的優勢,二是管理園區的公司在開發與管理土地過程中的自身發展。 “拿我所在的公司來說,我們成立於2003年,當時政府沒有出一分錢,但給予了我們公司這塊園區的土地政策和資源,約2至3個億的土地資本。我們就是通過對土地投資的滾動效應獲得資金再開發,以建廠房出租和物業兩個主導產業來實現公司的自身發展。僅三年時間,公司在開發園區的同時,本身也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現有資產10億餘元。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濟實力,我們現在已開始獨立地向三產方向發展的同時,看準高新技術產品進行開發。最近我們與香港的一家公司聯合開發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超微細線電子產品,預期每年市場產值可達數十億元……”

梁有榮領導的工業聯合公司雖說是開發區“五朵金花”中最嫩的一朵,但由於借助了開發區管理模式上的獨特優勢和他們自主創業的精明意識,現在已成為國家技術市場科技成果產業化示範基地。目前已在這個園區落戶的代表國內外先進技術水平的科技含量很高的企業就有16家、其他產業相關的企業近百家、經營客商200多家,2005年該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4億元。 “在開發區,我們的公司成立最晚,但招商速度最快。”雄心勃勃的梁有榮悄悄告訴我一個喜訊:他與承擔國家“863”項目的某著名企業簽訂了協議,該企業在他的園區買下200畝地。 “這個公司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非金合金材料用於航天技術。這個項目的開發,3年內就可以為我們園區創造150億的產值!” 坐在一旁的火炬開發區健康科技產業園總經理梁兆華,聽著“老弟”梁有榮的介紹有些坐不住了。他說:“我們健康科技產業園1994年就成立了,現在已發展成按照國際認可的GLP、GCP、GMP和GSP標準建設,集創新藥物、醫療器械和健康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臨床試驗、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我們的健康科技產業園是全國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唯一的一個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目前基地已建成華南地區最大的藥品物流配送中心,像三才醫藥、中智醫藥、德國默克-雅柏藥業、瑞士輝凌製藥、美國安士等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都落戶在此。2005年,我們園區完成工業產值達43億多。去年國家直銷條例出台後,催生了新一輪保健直銷企業的投資熱潮,我們抓住機遇,一舉引進內外資36個項目,其中包括美國十大保健品之一的立新世紀公司、瑞士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之一的鴻昇公司等。” “在外界看來並不起眼的中山開發區竟能如此吸引這麼多國際著名醫藥企業,靠的是什麼磁性呀?”令人驚嘆的現象,我不由得拍案叫道。 老梁一笑,頗為自豪地說:“也許全中國還沒有一家開發區像我們這個健康科技產業園區這樣規範地按照國際化標准在運營產業。你知道,幾乎所有的國家對醫藥生物產品的生產都十分嚴格,尤其是這類產品的生產批文更難拿到。可所有落戶在我們這個園區的企業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們或許在其他地方為一個生產批件苦等幾年,而我們園區有一個專業報批隊伍,服務是'一條龍'的。相關的醫藥企業和科研單位在此投資或研發,只要有報批項目,我們就會幫助到底。除此以外,我們還發揮專業園區的產業優勢,重點幫助他們建立與之配套的產業鏈,使其投資週期縮短,效果成倍增加。如現今在華南最大的醫藥物流中心——九洲通醫藥物流中心,原來在湛江也投資過,可8個月就關閉了。2002年到我們這兒後,開始心裡沒底,也是採取了'租用廠房、小步慢走'的戰略,由於我們園區的真誠合作,當年他們就實現產值5個億。這個公司的上上下下震動很大,認為我們中山開發區的管理模式是科學、誠信又高效,於是第二年就改變了投資方式——自行置地建廠……3年下來,產值成倍往上漲,去年達到銷售產值15億元,今年20億產值已是穩握在手了。這個企業的老闆前些日子對我說,他們要在三五年內通過我們的園區實現60億左右的產值。” 高速發展的火炬開發區,每時每刻都有新鮮事在發生,也幾乎每天都有新的高新技術項目落戶此地。老梁忍不住心頭喜悅地告訴我,他們園區目前正在與市政府、廣東藥學院聯合建立“華南現代中藥城”。 “這是個虛擬市場,將把整個華南乃至全中國的中藥產業聯結起來運營。該項目已經納入廣東省'十一五'規劃,準備5年投資52個億。這一項目一旦進入商業性運營,那麼它所帶給我們的園區甚至整個中山市的經濟發展,將是不可估量的。少說每年也能增加上百億營業額吧!” “有人說,21世紀真正的產業是人類對自我健康的保護,因而有人說,健康保健類產業是未來最有前景的朝陽產業。現在除了著名醫藥企業進入你們園區外,還有沒有一些自製研發單位呢?”我問。 “有啊!”梁兆華扳起手指,說,“比如中山大學有個留學回來的年輕人,當時來的時候就帶了十幾萬元,可他的研發產品非常有前景,我們園區公司就幫助他投資研發,一直到批量生產。現在他的產品已經賣到日本了,效益驚人。像這樣的企業,至少有20多家……” 那天應開發區黨委副書記葛志斌先生之邀,順著寬闊的馬路和綠茵如畫的風景,在火炬開發區轉了一圈。途中見一輛輛旅遊車駛入某廠區,頗覺新鮮。 “那是我們園區的一家食品生產廠,叫咀香園,是中山的百年老字號。以前在老城區,因為廠區地方小,生產環境差,廠家不敢將客戶帶到生產車間參觀,只能看他們的'產品展銷廳'。百年老字號越做越小。後來咀香園搬到了我們園區,納入了現代化的管理,生產規範了,環境條件好了,市場效益連年翻番。如今他們推出的企業旅遊,每天接待大量遊客,口碑非常好。” 中山火炬開發區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光輝,除上面已經介紹到的幾朵“金花”外,還有規模和效益更好的“電子信息科技園(中國電子基地)”、“火炬高新技術產業園(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包裝印刷產業園(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國家科技示範基地”等園區,組成了中山東部最具活力和生機的產業群體。 “我們中山火炬開發區自1991年被正式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後,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管理體制,使得整個開發區能夠得以高效運轉,這恐怕是我們取得比較好的發展速度的一個根本原因。我們的管理體制分為中山火炬開發區領導小組和中山火炬開發區管委會兩級機構。區管委會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開發區享有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和一級財政體制,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而開發區的體制特點是運營成本低。我們管委會的82個人,管理了相當於內地一個中等工業城市經濟規模的開發區;直接行政費用只有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管理園區的各大公司以現代企業的運作方式在運營,其體制為全國獨創,其效益也是在全國高新區中數一數二,這就是我們的優勢。”開發區人這樣總結道。 其實在我採訪過程中,還處處感受到中山火炬開發區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比如除了這裡的產業集群明顯外,其產業科技含量也高。國家興辦高新區的目的是將國內外科技成果在開發區產業化。中山市本身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先天不足”,因為它沒有什麼大院、大所和大學。然而中山人堅持辦高新區的宗旨不變,並不斷摸索出一條適合於中山高新區實際的科技創新路子。兼收並蓄、勇於創新是中山這塊土地上人們的一種精神特質。孫中山先生在總結自己的革命思想時曾說道,“餘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蹟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開發區人秉承孫中山先生這種創新精神,在追求發展的道路上,堅持做到“五個引進”,即引進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引進研發機構,引進科技型企業,引進人才、技術項目,引進科技基金;堅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區內設立了科技創新基金(每年1000萬元)、創業基金(每年1000萬元),出台了《博士經費補貼暫行規定》(博士以上學歷的人才,如果在中山開發區落戶,能夠得到市、開發區和園區的三種補貼,一人一年僅這一塊補貼就能拿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堅持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建設科技新城。已經建成的火炬創業中心和正在建設的火炬創業園,將成為研發機構、孵化器、中小型高科技企業、軟件開發機構、中心實驗室的平台,成為留學生創業基地和博士後工作基地。目前在開發區的各類專業研發機構有49家,共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11個,重點國家火炬計劃兩項,國家火炬計劃44項,國家攻關項目5個,國家重點新產業計劃10項;科技型企業108家;科技從業人員超過12000人。科技創新為開發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在整個開發區的工業總產值中佔78%。開發區每平方公里所產生的工業產值約35億元。全開發區產業用工約8萬人,人均創產值超過50萬元。 開發區還有一個特點是:由於開發區實行的是“國字”體制下的公司運營製,使得整個開發區在經營園區和經營城市的過程中,公有資產獲得了空前增值和巨大發展。據統計,目前開發區區屬各大公司控制的物業這一塊資產積累就達80億元,每年資產淨收益達3.5億左右。 “其實,我們開發區最具亮點的還是它的人文精神。”在開發區採訪,聽到最多的還是這樣的話。 趙雲清,開發區黨委辦公室主任,一位湖南口音的精幹小伙子。 “我來這兒的成長經歷就是一個例證。”小趙說,2000年來中山之前,他是湖南某縣的縣委辦公室副主任。 “我們湖南人上廣東打工的很多,當時我也是其中的一個,是跟單位請假偷偷出來的。那時中山市在報紙上做廣告,說要招人。我就帶著報紙上這兒來了。開始報考的並不是開發區,而是一家網絡公司,可就是在報考當天,我見火炬開發區也在招聘現場設了攤位。我在老家是公務員,所以還是比較看重政府單位,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了開發區招聘處,結果人家一看我熟悉辦公室業務,當時開發區的招聘工作人員就給領導打電話,說他們準備招聘的人中我最合適,問領導態度如何,開發區的領導當場就拍板要留用我。第二天我就上開發區上班了,就是現在我所在的辦公室工作。起初說好的是半年試用期,結果不到3個月領導就決定正式錄用我,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但開發區的馮書記就這麼告訴我的。5年來,開發區的領導和同志們,對我倍加關懷,絲毫沒有把我們這些外地人當外人看待,有什麼重要的事都交給我們辦。用馮書記的話說,中山火炬開發區要成就大業,就必須有納五湖四海之水、容天下各路英才的胸懷。開發區管委會正是一直堅持以這種格外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和把人才當做第一資源的觀念和辦事原則,使在這片熱土上工作的每一個人才盡其能、超常發揮。” 小趙從一個臨時聘用人員,到管委會辦公室主任,是個很好的說明。中山火炬開發區管理層的干部中,現在外地人幾乎過半。人稱“虎將”的現任臨海工業園區負責人沈素勤在開發區的經歷更能說明,中山人是如何重用人才的。 沈素勤是湖南長沙人,當兵後就在1979年參加了發生在我國南疆的一場戰爭。 1982年轉業到湖南省輕工廳,後又在省信託投資公司任職,是個商界能人。一次偶然的機會與老首長馮梳勝重逢,此時馮梳勝已轉業回老家中山執掌火炬開發區大印,正在謀劃開發區經濟發展大計。 “中山開發區發展前景很好的,過來一起幹吧!”老首長一句話如同在部隊時下達的命令一樣。沈素勤義無反顧地丟下在湖南的優越崗位,隻身來到零丁洋邊的這塊熱土。 那時的開發區條件還較艱苦,一切都要從頭做起。馮梳胜對開發區的另外幾位領導說:“沈素勤可是個人才,湖南已經為他交了十幾個億的學費,他從商有一套,我們要好好把他肚子裡的那點生意經全都掏出來為我所用!” 馮梳勝書記說的湖南為沈素勤已經交了十幾億的學費,是說沈素勤在原來的單位,每年手握十幾億資金,馳騁商界,生意做得頗為成功。 “我是1997年到中山開發區來的。當時正值亞洲金融風暴,其影響直接波及我們的開發區。為了殺出一條血路,馮書記把工業聯合總公司的擔子交給了我。馮書記在市領導面前說過,辦這個公司不要一分開辦費,以項目養公司。我們都是軍人出身,馮書記當過集團軍的高級指揮官,戰略思維意識強,目光遠大,又有一股勇往直前的作風。在他的領導下,我們的總公司就在逆境中挺著前進,先是搞了個五星陶瓷城,再後來又搞了民族工業園區,之後又一步步往前走……開發區發展到今天有這麼大的實力和這麼快的速度,這與市委、市政府和馮書記他們始終如一地大膽用人有密切關係。馮書記和中山市的領導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少說多做,有些事做了再說,有的做了也不說。務實作風體現了中山精神。” 火炬開發區的用人之道,聚集的是人氣,創造的是和諧的環境與源源不斷的財氣。 “明陽電氣”,這在中山火炬開發區是個無人不曉的企業。但進駐這兒之前是個無名之輩的家庭作坊式小企業。老闆張傳衛是河南人,來中山之前在老家河南的一家國營企業工作。聽說中山的創業環境好,便在此安家落戶。對機械產品具有特別敏感的張傳衛在學人走路一段時間後,自主研發產品,並一舉打開了銷路。 1997年進駐開發區,買下50畝地建起新廠。 “短短幾年時間,我們企業的發展速度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去年全企業300多人,創造了6億多產值,而且完成了國內第一家由民營企業生產出來的第一台2000千瓦高壓電頻調速裝置。現在我們又在開發區購置200畝土地,準備新一輪的創業。因為火炬開發區的高新技術創業環境好,我們不久前開發的風力發電產品在國內外市場銷售旺盛,已經接到的訂單就達10億多元。用張總的話說,'是中山成就了我明陽的事業'!”同是從河南來到中山工作的“明陽電氣”工程師王金發感慨道。前年溫家寶總理到中山視察,對“明陽電氣”為我國裝備製造業所作的貢獻很是讚賞。 像“明陽電氣”這樣在火炬開發區獲得迅速發展的企業不勝枚舉。 一個雨過天爽的午後,我們來到專為“本田汽車”生產配件的日資企業——日信公司。頗有些“東北大漢”形象的日本老闆清水建詞先生滿臉笑容地出來接待我們。下面是我們的一段對話。 何:“貴公司為何選擇了中山作為自己在中國的企業基地呢?” 清水:“我們在到中山之前曾經選擇過許多地方,但最後還是覺得這兒是最好的……” 何:“好在什麼地方?” 清水:“你知道,對我們日本企業來說,效率是最重要的,而中山人辦事的效率是我在中國所遇見的最好地方。我們在本土之外的地方辦企業,另一個十分注重的是生活環境,中山的環境我們認為又是最好的。所以我們選擇了在這兒辦廠。” 何:“聽說你們是2003年在這兒辦的廠,兩年多來,企業在此有沒有遇見不滿意的地方?” 清水想了想,搖搖頭,笑道:“沒有。現在還沒有。”稍後突然想起一件事:“電力方面的事我們遇到過困難,比如用電緊張時曾經出現過停電現象。後來我們向政府提出後,他們非常及時地幫助我們解決了,現在我們沒有什麼困難了。很滿意。” 在這間外形和內部都充滿日本味的接待室裡,我看到高掛在牆上的“日信公司”的企業理念:竭盡全力去對應滿足消費者的期待。 還有一條是針對員工的“企業貢獻”:做到將自己的努力當做喜事去體會。 細細品味這兩條,如果用在中山火炬開發區的主政者和管理者們身上,似乎也非常貼切。 中山火炬開發區能將國內外那麼多著名企業吸引到自己的地盤上來,難道他們不是為了“消費者”(投資者)的期待去竭盡全力嗎?難道他們不是將自己的努力當做喜事去體會嗎? “快活地勞動著,就是人生的喜事。”一個哲人這樣說過。 陪我採訪的小趙曾經說過一件事:有個外商已在中山鄰市談成一個投資項目,第二次他從廣州那邊搭車過來,準備去洽談好的地方置地辦廠,因為在高速路上早出了一個路口,結果跑到了中山火炬開發區。那老闆下車後一看這裡環境幽雅,有成片的日資台資企業,一拍大腿,說:我什麼地方都不去了,就在這兒辦廠!這位外商如今已在中山火炬開發區落戶3年多,已經投下3個項目了。 還有一位名叫八田的日本商人,因為自己在中山火炬開發區曾經多次受到開發區管理人員的熱心真誠的幫助,念念不忘中山人。他退休後回到日本,義務當起了“中山開發區招商”宣傳員,先後幫助引入好幾家日資企業。 如此“一巢引來萬鳳臨”的事,火炬開發區還有不少。 正是因為火炬開發區有這樣一批充滿激情和務實精神的領導者和開拓者,緊緊抓住機遇不放,牢牢盯住“高新技術”和“產業園區”做文章,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大膽用人,苦幹實幹,才使這片零丁洋邊上的熱土,熊熊燃燒著火炬般的光芒,使中山大地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一次又一次顯示出獨特魅力和灼人奇蹟,為即將拉開的中山東部開發序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啊,南海之風浩浩,零丁洋面激盪。我們彷彿又聽到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在向世界宣告:振興我中華,中山必先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