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中華高歌·走近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

第15章 一四世間最樸素的笑容——記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王敏

2008年5月12日,這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無法忘記的日子。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波及的四川、陝西、甘肅毗鄰地區,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地震中發生的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地震中那些讓人心靈感動的情景,在抗震救災中那些勇敢無畏、勇往直前的英雄人物,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個普通人閃光的心靈,也感受到我們支撐著我們偉大民族的精神和大義。 王敏是陝西省寧強縣黃壩驛鄉中心學校的一位26歲的年輕女教師。在震波突然襲來的那一刻,她像無數個平常日子一樣,走在校園裡,準備走進教學樓,登上自己的講台,用樸素而溫和的笑臉面對自己的學生。但是突然降臨的災難打破了生活的寧靜,就在那一剎那,她沖向了教學樓……事後所有的人都在想像當時的情景,教學樓即將垮塌,樓上的碎磚爛瓦不斷砸落下來。王敏衝上被碎磚爛瓦堵塞的樓梯,救出了20多個一年級和學前班的孩子,返回安全地帶之後,她又發現樓梯上還有兩個嚇壞了、不知所措的孩子!王敏就是在那個時刻又一次沖進即將垮塌的教學樓裡,忘記了自己置身危險之中……她無法回想當時想些什麼,事實上在那樣的時刻,她只有一個念頭:“把孩子救出來!”

兩年之後,當我見到王敏,她秀麗的臉上有幾個淡淡的疤痕,那是那次事件給她留下的。但是她臉上陽光般的笑容讓我難以忘記。這是一張年輕的臉,洋溢著最樸實的笑容——像是風雨之後乾淨的天空,像是春天裡一汪清水,平靜而美麗,樸素而讓人親近。 這就是王敏,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這是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名字了,但是對於眾多新聞媒體來說,它卻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在電視上,在報紙上,在網絡上,這個名字與一系列閃光的榮譽聯繫在一起:全國抗震救災模範,全國教育系統抗震救災英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陝西省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陝西省五一巾幗標兵,陝西省三八紅旗手…… 王敏在這所鄉村學校工作了七年。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到為人妻為人母,七年的鄉村教師生活,使她成為了一個成熟的教師。

她是2001年從漢中師範學校畢業的,那年夏天她從繁華熱鬧的城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陝西省寧強縣,地處秦巴山地,與四川省廣元市交界。這是一座美麗的山城,王敏從小生活在縣城邊,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熟悉的記憶。那年她十九歲,正是如花的年齡,四年的師範教育,使她對自己將要從事的事業充滿了憧憬。 她被分配到黃壩驛中心學校。這是距離縣城幾十里路的鄉村學校,從這個山區小平壩四面望出去,都是重重疊疊山的影子。穿越秦嶺巴山的公路從這座小鎮邊延伸過去,直入大山之中。沿著這條公路前行,不到幾十里路即達川陝交界處。就像她那些普普通通的同事,王敏就是在這樣一個花季年齡被分配到這所鄉村學校,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她是一個溫和善良的女孩兒,臉上時常掛著笑容,來到這樣一所鄉村學校任教,她豁達而又隨遇而安,對於自己的職業充滿了熱愛——無論學校的同事還是班裡的學生,都對她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近感。似乎,她天生就適合做這個職業。

黃壩驛學校是一座九年制學校,由於山里師資力量的欠缺,本該教小學的她,卻教上了初中的課程。鄉村學校的教師往往都是身兼數職,一個人乾著幾份工作。王敏也是這樣,學校安排她擔任初中課任教師,她就一頭扎進了初中的課程中,雖然在學校裡她是優秀學生,功課自然紮實過硬,但是畢竟中等師範學校不學習初中課程教育,所以她得耗費大量的業餘時間,鑽研這個新的業務。事實上,她做得非常好,受到學生的喜歡,也是學校同行公認的優秀教師。 生活中的王敏是個開朗活潑的女孩兒,在師範學校學習時,音樂美術舞蹈是必修課,她熱愛這些藝術課程,自己能歌善舞。因為有著這些特長,剛進學校工作,她就被任命為學校少先大隊輔導員。 擔任少先大隊輔導員的工作,她總能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別出心裁地把校園文藝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歌舞、小品、體操、詩朗誦……年年都有新內容,每次都有新花樣。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富有創意地工作,她總是受到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稱讚。她組織的“六一”文藝節目,獲得縣上的中小學文藝調演組織獎;她在全校組織了少兒書畫展,為小學生提供才藝展示平台,讓那些有潛力、有特長的學生能夠展示自己的文藝特長。作為一個教師,她最樸實的夢想,就是要把大山里的孩子培育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讓他們成為山溝裡的鳳凰,長大後能飛出去,能展翅翱翔。

她有著自己的青春,有著自己的熱情——這青春、這熱情,她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 如今王敏調任一座幼兒園工作,我去採訪她時,她正在一群孩子中間穿梭,幫著教練廣播體操的老師糾正孩子們的動作。這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在這座充滿著清新氣息、沐浴著溫暖陽光的校園裡,我看到了王敏。年輕的她,活躍在一群花朵似的孩子中間。她的臉上是依然是那樣溫和的笑容,讓人感覺到樸實而親近,她招呼我坐進她的辦公室,我們聽著少兒廣播體操的音樂交談。 我們的交談並沒有從那場讓人心痛的大地震開始,雖然她是一位在抗震救災中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但是我更願意和她像一個普通人一樣交流。畢竟,在我的心目中,每一個懂大義有德行的人,都是來自於普普通通的人群中,每一個事後看起來驚天動地的行為,不是突然的技術性事件,而幾乎都是某種下意識的舉動,這下意識的舉動,是偶然性的,但是這偶然卻是隱藏在必然之中,這個必然,就像陽光和空氣,是深深的滲透在她個人生活無數個普通的時時刻刻中。

我們說到那所鄉村學校,說到她的教書生活,說到她的家,在這樣平平靜靜的交談中,我感受到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她所經歷的一切,對於她的人生來說,不過是一些短暫的瞬間,作為一個年輕的女教師,她盡到了自己的本分,用合乎職業操守和為人大義的行動,詮釋了一個普通中國青年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她喜歡孩子。從走進學校踏上講台的那天起,她熱愛上了這份職業。在講台上,你看到的是孩子們閃亮的眼睛,那是天真無邪的;在校園裡,你看到的是活潑的身影,那讓人想到了春天般的美麗。她回味著許許多多的日子,自己的青春年華給了這個職業,她是欣慰的,也是滿足的。 剛工作的前兩年,受學校條件限制,教室裡沒有供學生飲用的熱水,往往學生喝藥用的都是冷水。她總是叮囑學生喝水就去她房間。但一周下來,並沒有太多的學生來喝水,她知道有些學生和她還不很熟悉,有的學生怕用完了老師沒喝的。於是她就找來三四個熱水瓶,每天打滿開水拎到教室給學生。

有學生在學校生病了,只要她知道,就一定要送到醫療所去看病。對於那些家庭困難的學生,她抽空會與他們交流,解除他們的疑惑和顧慮,鼓勵他們堅強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讓學生們看到她關愛的笑容,感受到一份親情和溫暖。她還經常將自己買來的水果、零食分給這些學生,和學生們分享。鄉村孩子很多都比較內向,和她在一起,漸漸地,原來內向的學生喜歡說話了,變得開朗活潑了,願意主動和這位像大姐姐似的年輕老師主動交流了。學校同事都說王敏跟學生既是師生又是朋友。 王敏給學生上數學課,數學課被大多學生認為枯燥和乏味,然而王敏卻把數學課講活了。學校的校長誇她,說她總是能想出辦法讓學生都能學懂。她帶的數學課是跟班走的,從初一到初三,不論是期末考試還是中考,學生的數學成績都不錯,她多次被學校評為“教學能手、優秀教育工作者”。短短幾年,她成為了一名成熟老練的教師。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為人師表的職業操守,王敏是用自己的熱愛和辛勞來書寫的。 “王老師很大度,為人和善,她總是為別人想得多,我帶的初一語文,有時需要調課,不管她有沒有困難,都爽快答應。”這是她的搭檔同事對她的評價。聽說她在地震中為救學生受了重傷,她的學生給她發來短信——“王敏老師:還記我得嗎?在網上看到你的英雄事蹟,我熱淚盈眶,同時很為你驕傲,我可以很自豪地對同學們說你是教過我們的老師……但看到你臉上的傷,心裡難過!不好意思給你打電話,就發條短信祝福一下,希望你快快康復,你永遠都是我們最可愛的老師!”;“您太勇敢了,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您永遠是我們的好老師!祝福您能早日康復,永遠年輕美麗!”……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 王敏走在熟悉的校園中。 這是多少個日子重複走著的一條校路。陽光照耀著校園裡的花草,天氣漸熱,校園裡剛剛放過午間操廣播,上課預備鈴響過,學生們回到教室裡,喧囂歸於寧靜,正是下午準備上課的時刻。就在這一刻,大地震顫,山搖地動,離此不到三百公里距離的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級大地震,地震波及全國,由於王敏所處的寧強縣與四川省青川縣接壤,青川又是地震的中心地帶之一,所以這裡受到地震波及的強度前所未有。 王敏出生於1982年,她和她那些生於80年代的年輕同事一樣,從小到大沒經歷過任何地震。 1976年發生的那場慘烈的唐山大地震對於他們這一代人來說,根本沒有任何的記憶,那隻是個傳說。

那時候她剛剛走進教師宿辦樓,上到樓梯口,突然看到陽台欄杆在震顫搖晃。身下的樓梯在顫抖,王敏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她下意識地返身跑下樓。這時候,腳下大地在顫動,眼前校園裡的樹木劇烈地搖晃,她感到一陣陣的眩暈。 在天旋地轉之中她一抬頭,看見了對面的教學樓,那是學校裡一座陳舊的樓房,離她有30多米遠。舊教學樓的樓梯口,有20多名一年級和學前班的學生正擁擠在那兒,這些孩子太小,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忙亂無措,嚇得哭喊著擠成一團。這是樓梯口唯一的平台,20多個小孩子擠在一起,房屋上破碎的瓦片,正像下雨一樣,不停地下飛落著。王敏一下子衝過去,衝上樓梯,通向二樓的樓梯上,已經滿是掉下來的瓦礫,她上了二樓,來到孩子們身邊,喊著“別怕,趕緊跟著老師,順牆角下樓”,組織孩子們沿著牆角,迅速往樓下跑,她也順手抱起兩個孩子,往樓外撤離,把這些孩子帶到樓下安全地帶。

在教學樓下空曠地帶,一邊安撫著被帶出來的孩子們,一邊大口地喘息。一瞬間王敏回頭一看,卻發現二樓樓梯口還有兩個小女孩,她們嚇得渾身發抖,縮在樓梯旁不敢動。此時,屋頂落下的磚瓦更加密集,樓房隨時都有垮塌的危險。王敏一轉身,冒著空中跌落的磚瓦,再次沖進教學樓。 “叭、叭”,房上的瓦片不斷地落到地上摔成碎片,在滾落的磚瓦和飛散如雨的牆皮粉塵中,王敏衝到兩個孩子麵前,一手抱住一個,轉身就往樓下跑。她用雙手護著兩名孩子的頭,房頂不停崩落的瓦片砸向她的頭、劃過她的臉。她抱著兩個孩子跑到一樓樓梯口,眼前就要脫離險境了,突然間,一大堆瓦礫嘩啦啦傾洩而下,紛紛砸在她的頭上、背上,她勉強朝前走了兩步,眼前一黑,昏了過去……在那一瞬間,王敏下意識地將兩個孩子緊緊護在自己懷裡…… 組織學生安全撤離的校長和其他老師趕過來,頂著紛飛的瓦礫,冒著舊教學樓隨時垮塌的危險,把王敏和兩個孩子從瓦礫堆中救出來。當時王敏緊緊地護著身下的兩個孩子,渾身是瓦礫和粉塵,頭上臉上都是碎石砸出的血口子,血流滿面,一位老師情急之下抓起一塊抹布摀住王敏頭頂的傷口,鮮血把臟乎乎的抹布都浸透了。 老師們背著她,把她送到了離學校最近的鎮計生服務站,經過簡單包紮後,又把她送往離學校十多公里外的縣醫院。就在醫院全力搶救的時候,餘震發生了。醫生冒著生命危險,給她縫合頭上的傷口,去掉了幾綹頭髮,剪掉了額頭上外翻的皮肉,清理出她鼻孔、嘴裡的沙土和血塊。 她醒過來問同事和校長的第一句話就是:“那兩個娃怎麼樣了?”電話一直打不通。四個小時後,她終於得知自己救出的那兩個孩子只擦破了一點皮;全校四百多學生在校長和老師們的疏導下,及時撤離到了安全地帶,也都沒事。聽了這話,她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懸著的心一下子放了下來。 她用身體救護的兩個小女孩是兩個學前班的學生,一個叫謝怡欣,一個叫王小小。事後當人們問到小怡欣,她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驚魂未定,這麼小的孩子,經歷了這樣恐怖的災難,她記住了王敏老師,那是讓她感到溫暖、感到安全的名字,她說:“那天我們很害怕,不曉得咋辦,嚇得直哭,王老師把我們弄下樓,等我們回過頭看王老師時,她已經被我們校長扶著,滿臉是血。”王小小的媽媽也用最質樸的話語表達自己對這位老師由衷的敬意:“王老師是我們娃的救命恩人,她是個好人,我們會感激她一輩子……” 2008年5月12日以後,陝西省寧強縣遭受地震波及、損失嚴重的消息傳遍省內外。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紛紛深入到災區一線,在抗震救災中湧現出來的那些英勇事蹟感動著他們,也讓他們把這種感動傳遍了全國。大地震過後,四川青川縣和陝西寧強縣,連續發生餘震,寧強縣城居民和機關都進行了疏散。醫院也疏散到了臨時的抗震棚中,在這裡,記者們看到了受傷治療的王敏。由於被碎磚爛瓦砸傷,王敏的頭上臉上一共留下了四處傷痕,縫合了九針。她姣好美麗的面容上,留下了醒目的傷痕。面對這位年輕的“80後”,同樣年輕的記者們深受感動,他們到處傳播著她的事蹟,而她,卻躺在帳篷醫院裡,帶著臉上的傷痕,盼望著早日傷愈,回到她的講台。 地震發生的時候,王敏在上班,孩子離自己咫尺之遙,由學校旁邊的阿姨幫帶著,但是王敏當時沒顧得上孩子,她當時看到了那二十多個孩子擠在樓梯口,驚恐萬狀,哭成一團,毫不猶豫地衝上去,救出了那些孩子,又被砸傷,躺進了醫院,那時候,她忘記了自己的孩子也在危險中,他才兩歲多。 第二天,婆婆抱著兩歲的兒子到醫院去看她。一進門,看到她頭上臉上纏著繃帶,兒子哇的一聲就哭了,一個勁地往奶奶懷裡鑽,好久也不肯叫媽媽。她拉著兒子的手,把他摟緊懷裡,對他說:“媽媽生病了,等媽媽好了,咱們就回家”。兒子一聽回家,驚慌地說“有地震,不回,不回!”聽了兒子的話,她心裡一陣酸楚。地震發生的時候,他就在離學校不遠的阿姨家。聽阿姨說,地震時兒子受了驚嚇,哭著鬧著,不停地叫:“媽媽,我要媽媽。” 幾天后,醫生拆掉了她頭上的繃帶,天真可愛的兒子用他嫩嫩的小手輕輕撫摸著媽媽滿臉的血痂,小聲說:“媽媽,去洗臉,洗洗臉就好了。” 這個時候,王敏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兒子,她沒照過鏡子,不知道自己的臉會是什麼模樣兒。地震頃刻間改變了生活,她手邊連一面小鏡子也找不到。在丈夫扶著她去換藥的時候,她對著醫院大門的玻璃,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受傷後的臉……她難過地摀住了眼睛,淚水止不住地流了下來。是啊,和所有的女性一樣,誰會喜歡臉上有幾道疤痕呢,更何況她還是一個年輕的女子。但是看到自己天真可愛的兒子,她笑了。她想起了那些被自己救出的孩子,那兩個被自己護在身下,沒有被瓦礫擊中的孩子,她們是安全的,她們沒有受到傷害……這是多麼讓她感到欣慰的事。是的,她臉上疼,但是她心里安然。面對著玻璃中映出的面容,望著自己臉上的疤痕,她坦然地笑了。 她是那麼普通的一個人,走在人群中,你無法將她和“英雄”兩個字兒聯繫起來。但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中,卻充滿了樸樸實實的感動。 她有著一顆愛心。 2007年秋季,她聽說縣城北關小學何楠楠因白血病而缺乏治療費,回校後她立即發動師生捐款1000多元,連同自己的捐款一併送到何楠楠手中。 她牽掛著那些貧困生。她生長在縣城邊的一個農村家庭,雖然沒經歷過衣不禦寒、食不果腹的日子,但並不富裕的家庭使她在求學路上做了取捨。學習成績一直優秀的她,中考時選擇了漢中師範學校,放棄了上高中也就放棄了上大學。因為她們家姐弟三人,都要上學,她只能走花錢少而又能早點工作的路子,以便弟弟妹妹能夠繼續上學。工作後,她對貧困生有著特殊的感情。國防科工委在黃壩驛捐建的科航希望工程,她承擔了“一對一幫扶”工作。為建立貧困學生檔案,她利用休息時間深入到學生家中了解家庭情況。在黃壩驛村六年級學生頡露的家中,王敏知道了瘦小的頡露自幼失去母親,生活來源僅靠父親耕種一點水田。她把這一情況及時匯報給學校領導,並積極向科工委提供頡露的詳細家庭情況,最後為頡露爭取到“一對一”扶貧指標,每學期資助100元。為了全校50多名貧困生能夠得到“一幫一”扶貧,她費勁了心血和汗水,每個貧困生的檔案都是她親自跑回來的,她踏遍了這個鄉鎮的每一個村組,對那些溝溝坎坎、山山嶺嶺瞭如指掌。每年她都要精心組織捐贈儀式: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在捐贈現場由幫扶人直接發放到學生手中,可捐贈的現金都要由她親手交給學生家長,那些路途遙遠的,她就利用星期六給送過去,還向家長們叮囑,這些錢一定要用在孩子們的學習上。 王敏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她上小學時,曾寄住在別人家三年,現在她把當年照顧她的叔叔阿姨當父母孝敬。她一直都在教育她的學生學會感恩,不論接受哪種方式的受助和捐贈,她很快就組織受助學生給捐助者寫感謝信。逢年過節,她都要組織受助學生給國防科工委的同志寄去明信片。 國防科工委的同志都誇她是個有愛心的人,她說:“7年的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工作,使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有了與他們交流的機會,慢慢就和他們有了深厚的感情,學生的困難就是我的牽掛。” 她用最樸素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愛心,她用最樸實的行為傳達自己的感恩。 道德是什麼?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它是個很難以說清的詞彙。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生活,都有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把這兩個字兒寫在臉上,道德,是滲透在我們的生命血液中的,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每一時每一刻的生活,它都無處不在。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未必是能說得清這個概念的人。 王敏是一個“80後”。許多人認為,生在改革開放之後,長在一個國家走向強盛富裕的年代,又大多是獨生子女,由於生活的順利無憂,社會處於轉型期,這一代人往往是缺少道德感的。我和一位年輕的小學語文老師探討這個問題,她是王敏的同齡人,同樣屬於“80後”。這位老師正準備給學生上這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小故事: 一天,一位教育家來到一所學校,找來三個小學生,這三個孩子互不相識。教育家拿出一個瓶子,三個繫著繩子的小鉛錘。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個小鉛錘分給三個小孩子,讓他們拿著繩頭,先後把鉛錘放進瓶子裡。他對孩子們說:這個瓶子是一口井,三個小鉛錘代表你們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來一個人。然後,他開始朝瓶子裡灌水,一邊灌一邊對孩子們喊:“快,危險!快上來,一……二……”三個孩子中的一個女孩兒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後。教育家剛數到三,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教育家驚訝地問那個女孩兒,剛剛對同伴說了什麼,女孩兒告訴了他。教育學家很欣喜地說,他走遍許多國家,這個試驗從來沒成功過,為了搶著把鉛錘拉出來,孩子們往往爭搶,結果鉛錘卡在瓶口,一個都不能出來;唯獨這一次,孩子們成功地把鉛錘拉了出來。 我和這位年輕的教師探討這個故事。她要給孩子們講的是這麼一個故事,故事結尾,那個指導同伴拉鉛錘的女孩兒對教育家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在教育家看來,孩子是有智慧的,所以他驚訝。 到底是智慧問題還是道德問題?我和這位年輕老師探討這個故事的含義。 面對危險,你有智慧嗎?多數人會下意識地說沒有。那麼你有勇氣嗎?多數人會下意識地說有。中國人自古把智勇雙全的人視為英雄。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離英雄是有距離的。你無法要求每一個人都是智勇雙全的,特別是在面對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勇者爭先,勇氣壓倒了智慧,下意識的舉動往往成就了義勇之舉。故事中的小女孩兒,交給同伴方法,是急切之下有了勇氣,這種勇氣使人臨危不懼,變成了智慧。 這就是德行的潛在力量。人人自私,勢必你爭我搶,把一場逃生變成了自殺;人人畏懼,則畏葸不前,必然導致形勢紛亂,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我和王敏談到當時的情景,她淡淡一笑,說當時什麼都沒想,只想救出在危險中的孩子們。她當時被掉下的碎磚爛瓦砸傷了,暈厥在瓦礫中,還護著那兩個孩子。 說到那場地震,說到自己的教師同行,王敏充滿著感動:是啊,經歷了這麼大的一次災難,有多少災區的老師再也不能登上他們心愛的講台,再也不能與親人團聚歡笑;特別是在四川重災區,無數英雄老師為了搶救學生英勇犧牲。在生死關頭,他們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與他們相比,我只是受了一點傷,我只是做了一個教師應該做的事。 這個弱小的女子,說到那一刻,自己很平淡,但是卻讓聽者動容: “我是膽小的人,在家裡提一桶水都吃力,白天一個人也不敢在山林裡走路,地震那一刻,是學生一聲聲'老師,老師'的呼喊,喚起了我的勇氣,給了我力量,讓我一下子衝進隨時可能垮塌的教學樓,一手抱著一個孩子衝了出來。” 是的,在那一刻,她有了超然的勇氣,這勇氣使她成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這是一個普通人的勇者之舉,卻更顯示了道德的力量,這力量是滲透在她平凡的人生之中的,來源於女人天生的母愛,來源於長期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師生感情,來源於教師職業賦予她的神聖職責。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她把“老師”這一神聖的稱號當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這就是王敏—— 一個普通的教師,一個年輕的“80後”——對於“道德”二字最樸實最形象的註釋。 2009年,王敏獲得了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授予的“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在隆重的頒獎典禮上,當主持人介紹到這位矮小瘦弱的年輕女教師時,台下掌聲雷動,主持人懷著敬意講到: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陝西省寧強縣黃壩驛鄉中心學校教師王敏——為搶救20多位小學生,王敏兩次冒著飛瀉的磚瓦衝進教學樓,將孩子們全部帶到安全地帶,自己卻被飛落的磚瓦擊中頭部,姣好的臉龐永遠留下3處疤痕。人們稱她是“大巴山深處最美麗的女教師”。 掌聲經久不息。此刻全中國億萬觀眾,在電視熒屏前,注視著這位勇敢的年輕女教師:她是一位英雄,也是一個普通人。這一刻,人們念叨著這個名字,把她當做了我們中的一員,與我們千千萬萬個普通公民聯繫在一起,她是我們中的一個,她又是千千萬萬個有德行、有善舉、有操守的人們中的一個——象徵著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一分子,她用自己的行為,闡釋了文明、道德、公民、價值這些含著重量的詞彙。 在我們普通人的想像中,榮譽是一串光環,容易把一個人過分美化,讓她變得與我們距離遙遠,十分陌生;榮譽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容易把人的生活變得沒有了分量,讓人的心理上承載過多的壓力,過多的榮譽往往改變人的命運,這種事,過去發生過很多。沒見到王敏的時候,我心裡上自然而然有這些憂慮。 採訪王敏,見到王敏,卻是讓我感到溫暖的,她是一個名人,卻又是一個平凡的女性;她是一個英雄,卻又是一個普通的教師;她頭上戴著一串串的光環,卻永遠保留著這份質樸。這份質樸,讓人感到溫暖,讓人心裡充滿陽光。 在她臉上,似乎永遠帶著笑容,無論是災難降臨使她身體受傷,還是災難過後她躺在臨時醫院的帳篷裡;無論她站在抗震救災巡迴演講的講台上,還是熱鬧過後她回到了一個普通教師的崗位上……這溫暖的笑容,永遠掛在她的臉上。 這笑容,讓她更美——很多人聽過王敏的事蹟報告,多少人為之留下感動的淚水,在善良的普通人的心目中,她是一位英雄,但她更是普通人群中的一員,人們懷著敬意和善意,願意她永遠美麗,人們記住了她臉上的笑容,那是可以溫暖人、感染人、鼓舞人的。 這是人世間最樸素最美麗的笑容。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