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壁上紅旗飄落照·紅都志丹紀事

第44章 英明決策

西安事變發生後,面對中央高層審蔣、除蔣的呼聲很濃、意見不一的局面,12月13日,張聞天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專題討論處理西安事變的方針。 毛澤東在會上首先發言,他肯定了這次事變的性質是革命的、抗日的,對我們是友好的,完全在反對“剿共”的立場上。他認為:“這次事變是革命的,是抗日反賣國賊的。它的行動,它的綱領,都是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對這次事變,應明白表示擁護”。 “我們應以西安為中心,以西北為抗日前線,來影響和領導全國,控制南京,以西北為抗日前線,影響全國,形成抗日戰線的中心。”他著重提出:“我們的政治口號:召集救國大會。其他口號都是附屬的。”毛澤東作結論說:“現在處在一個歷史事變新的階段,前面擺著很多道路,也有許多困難。為了爭取群眾,我們對西安事變不輕易發言。我們不是正面反蔣,而是具體指出蔣介石個人的錯誤,不把反蔣抗日並列。應該把抗日援綏的旗幟突出起來。”

接著,周恩來發言,提出要防止日本利用這一時機將南京變成傀儡政府,因此我們不要在政治上與南京對立,要爭取黃埔系、cc派、元老派、歐美派,如林森、宋子文、孔祥熙、馮玉祥。孤立何應欽等親日派。還要深入發動群眾,鞏固西北三方抗日力量,把西安變成抗日的中心。周恩來還提出:“在軍事上我們要準備打,但在政治上不採取與南京對立,要在實際工作中取領導作用。”“中共要公開走向政治舞台,但仍應注意地下黨的艱苦工作,要有正確的組織工作。” 秦邦憲在會上也發了言,基本上同意毛澤東、周恩來的發言。 張國燾在會上發言比較激烈:“在西安事件意義上,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蔣。” 張聞天的發言比較晚,他對會上“審蔣”、“除蔣”,以及“以西安為中心”,成立“一個實質的政府”的意見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主張以西安為中心建立實質的“政府”,以西北為抗日前線,領導全國抗日,以及出現的審蔣、除蔣的觀點,都是不妥當的。為此,他說:“我們不採取與南京對立的方針,不組織與南京對立方式,把西安抓得很緊,發動群眾,威逼南京。”,“盡量爭取南京政府正統,聯合非蔣系統隊伍。”“我們的方針:把局部的抗日統一戰線轉到全國性的抗日統一戰線。”

中央政治局研究認為:事變的發展可能有兩種前途,一種前途是由於這次事變的發動,引起新的更大規模的內戰,削弱全國抗日力量,反而推遲了全國抗戰的發動,給日本的侵略造成有利的條件。而另一個前途是,如果這次事變能夠得到和平解決,結束“剿共”的內戰,爭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早日形成,使全民族的抗日戰爭能夠早日實現,這是全國人民和國際和平陣線所希望的。 12月14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國燾及紅軍各方面軍負責人聯名致電張學良、楊虎城,提出西安事變後的行動方針: 立即宣布組成西北抗日援綏聯軍,張學良為總司令,東北軍、十七路軍、紅軍分別編為三個集團軍;抗日援綏聯軍三部主力應集中於以西安、平涼為中心之地區,鞏固團結,與敵決戰,各個擊破。目前第一要務是鞏固內部,戰勝敵人。 15日,由15名紅軍將領署名的“關於西安事變致國民政府電”中要求其“自別於蔣氏”,“自別於親日派”,“罷免蔣氏,交付國人裁判。”

西安事變爆發後,國內外反應強烈而復雜。南京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等親日派主張討伐張、楊;以宋子文、宋美齡為首的親英美派主張和平解決,保全蔣介石;地方實力派擔心引發更大內戰,大多數不支持張、楊,幾乎一致要求恢復蔣的自由。日本則極力挑動中國擴大內戰,幸災樂禍地圖謀更大的侵略。英美力求維持蔣氏統治,與共產黨合作對付日本。 蘇聯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很明確:14日夜,季米特洛夫收到了鄧發拍來的報告,第一反映是這個事變只能“有利於”日本。斯大林則十分震驚,他以責問般的語氣問季米特洛夫是否“默許”了西安事變。 12月16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給中共中央發電報,其語氣相當強硬:不管張學良的動機如何,他的行為客觀上只能傷害中國人民集結力量建立抗日統一戰線,並慫恿日本的對華侵略。蘇聯兩家最大的報紙《消息報》和《真理報》都發表了重要社論,說明蘇聯與西安事變無關,並譴責張學良受日本挑唆製造了傷害抗日統一戰線的事變。

考慮張學良、楊虎城急於要中共中央來人,並要派飛機來接。於是,志丹縣城軍民千餘人在柳樹坪開闊的川台地上整修飛機跑道,只乾了半天就停止了。原因是台地酥軟,飛機落不下,即是落下了,也起飛不了。中共中央決定派周恩來等人在12月15日騎馬前往延安,再乘張學良飛機抵西安。 由於事變突然,對外界的反應知道的不多,誰也拿不出成熟的意見,存在處理意見不一的分歧,為此向共產國際電告此事,傾聽意見和指示。 12月16日,中共中央收到了共產國際的電報,卻是一組亂碼。 周恩來帶領羅瑞卿、杜理卿(即許建國)、張子華、童小鵬等共18人,騎馬奔跑在大雪紛飛的山路上。他們在安塞住了一宿後,16日傍晚趕到延安北門外。當地游擊隊告訴他們:下午聽到過飛機的聲音。

大家估計可能是張學良派來接他們的,因為沒有接到,又飛回去了。 17日清晨,天上傳來隆隆的飛機聲。周恩來立刻寫了字條,請張子華以南京來客的身分進城同延安縣長交涉,隨後得以順利趕往機場。這架飛機是張學良的專機,特派劉鼎隨機前來接周恩來。由於飛機空問有限,代表團中只有9人先一步乘飛機到西安。在飛機上劉鼎向周恩來匯報:張學良在扣留蔣介石時,向執行者明確交代要抓活的,保護蔣,擁護他抗戰,促其抗戰。 下午3時,代表團9人飛抵西安。下午6時多,周恩來到達了張學良公館。西安事變後,張學良急切地盼望周恩來的到來,曾滿懷期待地說:“他來了,一切就有辦法了。”為此,張學良把周恩來和他的隨行人員安排住在自己公館裡的東樓。

從志丹出發前,中共中央對西安的具體情況還不十分清楚,很多問題需要等周恩來到西安進一步弄清情況。對蔣介石的處置以及各種難以估計到的複雜問題,都要由周恩來到西安後相機處理。面對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政治局勢,周恩來肩負起了一副艱鉅的重擔,許多事需要當機立斷。 周恩來到西安後的當晚,同張學良的談話一直進行到深夜。 張學良先敘述蔣介石在被扣後的表現、南京的動態和各方面的反應。目前最追切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處置蔣介石。張學良認為:據他個人看,爭取蔣抗日,現在最有可能。只要蔣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應該放蔣,並擁護他做全國抗日的領袖。 周恩來當即明確表示同意張學良的看法,認為:西安事變是一件震動世界的大事。這次捉蔣是出其不意,乘其不備,蔣的實力還在。從各方面考慮,對蔣介石的處置極需慎重。接著,分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前途:如果能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就會使中國免於被日寇滅亡,爭取一個好的前途;如果宣布他的罪狀,交付人民審判,最後把他殺掉,不僅不能停止內戰,還會使中國的前途更壞。這就要力爭說服蔣介石,只要他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可以釋放蔣介石。蔣介石實際統治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迫使他走上抗日的道路,還擁護他做全國抗日的領袖,有利於發動全面的抗日。

並和張學良商定同宋子文談判的五項條件。一、停止內戰,中央軍全部開出潼關。二、下令全國援綏抗日。三、宋子文負責成立南京過渡政府,肅清一切親日派。四、成立抗日聯軍。五、釋放政治犯,實現民主,武裝群眾,開救國會議。 當晚,周恩來給中共中央的電報中,報告了他到西安後所了解的情況,對蔣介石的處置問題,“答應保蔣安全是可以的,但聲明如南京兵挑起內戰,則蔣安全無望”。這個處置辦法得到中共中央的認可。 18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冷靜分析形勢後,綜合衡量國內大局,向國民黨致電,指出“貴黨果欲援救蔣氏,則決非調集大軍討伐張、楊所能奏效”。呼籲國民黨立刻實行下列處置: 一、召集全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抗日救國代表大會,決定對日抗戰,組織國防政府、抗日聯軍;二、將討伐張、楊與進攻紅軍的中央軍全部增援晉綏前線,承認紅軍、東北軍及十七路軍的抗日要求;三、停止一切內戰,一致抗日;四、開放人民抗日救國運動,實行言論、集會、結社的民主權利,釋放一切政治犯及上海愛國領袖;五、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同時還申明:“如貴黨能實現上項全國人民的迫切要求,不但國家民族從此得救,即蔣氏的安全自由當亦不成問題。”

12月19日,張聞天主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再一次討論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此次的會議與13日的會議不同,它是在黨中央領導意見一致,作出“和平調停”的決策後召開的。毛澤東在會上做報告,事變“能更促進抗日與親日的分化,使抗日戰爭更為擴大”;“我們應爭取和幫助西安方面,把陣線整理好,打擊討伐派,反對內戰,要求和平,奪取勝利。”毛澤東又分析“西安事變”後的前途,“有六種力量可能使內戰結束,一是紅軍,二是東北軍,三是西安的友軍,四是人民,五是南京的內部分化,六是國際援助。應把六種反內戰的力量團結起來,使內戰結束,變國內戰爭為抗日戰爭。 會議還產生了兩個重要文件。一個文件是,由毛澤東執筆的公開發表的《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通電》,“通電”在18日“致國民黨中央電”的基礎上前進一步,承認南京政府在全國的領導地位,將抗日救國代表大會改為和平會議,正式建議由南京召集。對蔣介石以“先生”之稱,顯然放棄了“審蔣”。這是中共中央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策略的正式標誌。

另一個文件由張聞天所寫,在中共黨內發布的《中央關於西安事變及我們任務的指示》。 “指示”向全黨系統地分析了“西安事變”產生的背景、原因、意義和兩中前途,規定了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和黨的任務,成為我黨和平解決事變的綱領。 直到12月20日,中共中央才收到了共產國際清楚的電報內容,其意見與中共中央獨立作出的決策基本一致。表明中國共產黨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更加成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