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壁上紅旗飄落照·紅都志丹紀事

第28章 三軍大會師

在洮岷西戰役激烈進行的同時,日本侵略者加大了對華北軍事上的“波浪式進攻”,中國各界掀起了新的抗戰救亡運動浪潮,紛紛支援綏遠抗戰力量。國際上,共產國際和蘇聯積極支持中國的抗日鬥爭,英、美等國政府從利益出發,鼓勵中國政府對日本採取比較強硬的政策。在國內,中國共產黨的“團結抗日”主張得到了各地方實力派的讚同,東北軍和西北軍與工農紅軍建立了秘密關係;“兩廣事變”後的李宗仁、白崇禧派代表到陝北蘇區就抗日事宜同紅軍接洽;華北的宋哲元、傅作義也相繼同中共和紅軍商談抗日問題;一貫“剿共”的川軍劉湘也轉變了政治態度。 蔣介石在全國抗日形勢的壓力下,部署了軍事上反擊日軍的準備工作。 中共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雖遠在山大溝深的志丹縣城,卻胸怀大局、放眼世界,根據新的抗戰局面,於8月10日,由張聞天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國共兩黨關係和統一戰線問題。毛澤東作了專題報告,指出: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對於打通蘇聯,保衛蘇區,統一紅軍領導,都有很大意義,應極力歡迎紅二、四方面軍,並使他們完全在中央的領導之下。目前,民眾抗日已經衝破蔣介石的壓迫,但是還沒有衝破蔣介石的最高界限,即還沒有實現民主。 “抗日必須反蔣”的口號,現在已不合適,要在統一戰線下反對賣國賊。蔣介石政府是統戰的主要對手,進一步聯合東北軍,發展抗日新局面。同時要注意提高對同盟者的警惕性,保持黨的獨立性。會議一致同意報告和結論,決定公開發表宣言,專門給蔣介石寫一封信。

隨之,中共中央提出了奪取寧夏的戰略計劃。並於8月12日以張聞天、林育英、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彭德懷、凱豐、毛澤東名義致電朱德、張國燾、任弼時:建議“一、二、四三個方面軍,有配合甲軍(東北軍)、打通蘇聯、鞏固內部、出兵綏遠、建立西北國防政府之任務。由此任務之執行以配合併推動全國各派統一戰線,達到大規模抗日戰爭之目的。”電報還提出紅二、四方面軍如何與一方面軍具體配合實現西北新局面的軍事部署。 10月份三個方面軍在甘北會合,準備進攻寧夏;12月起,三個方面軍中,以一個方面軍保衛陝甘寧蘇區,以兩個方面軍乘冰期渡黃河,佔寧夏,完成打通蘇聯任務,並為出兵綏遠作準備。 為此,張聞天在志丹的石窯洞裡,撰寫了《歡迎北上抗日的二、四方面軍》的文章:“正當紅一方面軍在西線上獲得了偉大的勝利,完成了第一步戰略計劃的時候,二、四方面軍進人甘南。一、二、四方面軍的共同的勝利,使甘、寧、青的敵人手忙腳亂,驚慌失措。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天然的或人為的障礙,能夠阻止我們三個方面軍的偉大的會合了。這是紅軍歷史上空前未有的大會合,這是興奮全國抗日民眾及全世界勞苦大眾的光榮的會合,這是具有全國與全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的會合。”文章還對三個主力紅軍會合即將起到的影響和作用進行了闡述:(一)這一會合,首先給予侵略華北的日本帝國主義最響亮的有力的回答。現在日本強盜正向著綏遠、寧夏伸張腥污的血手,三個方面軍會合的偉大力量將使日本強盜和漢奸賣國賊“膽戰心驚”,同時也必將鼓舞全國人民。 “人民紅軍的三大主力,將永遠站在抗日的最前線上,奪取日本強盜屠殺中國人民的刺刀,來為中華民族殺開一條自由解放的大道。”(二)三個主力的會合,一定要更進一步推進全中國的抗日統一戰線的運動。 “以共產黨與紅軍為中心的抗日統一戰線的運動,正以急迅的步伐向前開展著,推廣著。所以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合及其力量的巨大的加強,不僅興奮著全國民眾的抗日鬥爭,不僅鞏固著抗日聯合戰線,而且更推動著現在動搖中的政派與白軍趨於抗日聯合戰線的道路。三大主力會合,無疑的更能使我們抗日統一戰線的工作上獲得新的成功與勝利。”(三)這一會合,正是強有力地保衛著西北並促進西北抗日局面的實現。 “西北抗日大聯合是全國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的樞紐,是大規模民族革命戰爭的樞紐,而我們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合,足可以說是西北抗日大聯合的樞紐。”

在二、四方面軍基本完成洮岷西戰役後,考慮到蔣介石增調胡宗南部隊進入甘肅實施“圍剿”紅軍,所以,中共中央就進一步鞏固陝南、陝北、甘北根據地,對紅軍的軍事行動及時部署。 8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聯名發布了《關於紅一方面軍西方野戰軍及紅二、四方面軍任務的訓令》。 《訓令》規定:在九至十一月,我二、四方面軍的任務是在甘南活動,消滅毛炳文、王均部,發展蘇區,準備冬季新的行動。我西方野戰軍九至十一月的任務是,消滅二馬部隊於運動戰中,在不付過大代價條件下,克服若干必要的城寨,佔領海原、打拉池、同心城及其以北地區;從發動回民群眾鬥爭之中,爭取回民大量加入主力紅軍;發展西北蘇區,保障定邊、鹽池、豫旺蘇區,策應紅二、四方面軍作戰。

在總體軍事部署中,紅二方面軍向東的行動最為重要,不僅可以牽制胡宗南部,而且可以把陝南蘇區和甘南蘇區連接起來。為此,任弼時、劉伯承離開西北局,隨紅二方面軍行動。 張聞天、周恩來、博古、毛澤東署名致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陳紹禹(即王明),介紹了大體情況和存在的困難:“紅軍主力必須佔甘肅西部、寧夏、綏遠一帶”。希望蘇聯方面替我們解決飛機大炮兩項主要的技術問題。 “陝北、甘北蘇區人口稀少,糧食十分困難,非多兵久駐之地”。目前紅軍之財政、糧食已達十分困難程度,只有佔領寧夏才能改變這一情況。 8月30日,張聞天、林育英、周恩來、博古、毛澤東署名致電朱德、張國燾、任弼時,指出:“日本向綏遠有急進之勢;全國民眾抗日運動有更大發展;南京抗日、聯日兩派鬥爭頗烈。”“蔣介石有於西南問題解決後分化東北軍撤換張學良之企圖。我們的基本方針是:(一)迫蔣抗日,造成各種條件使國民黨及蔣軍不能不與我們妥協,以達到兩黨兩軍聯合反對日本的目的。(二)緊密地聯合東北軍,並進行西北其他各部的聯合談判,造成西北新局面。(三)反對日本截斷中蘇關係的企圖,準備冬季打通蘇聯。(四)發展甘南作為戰略根據地之一,同時鞏固與發展陝南蘇區,使之成為另一戰略根據地,與陝北、甘北相呼應。(五)迫使胡宗南部停止於甘肅以東。”④

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8月31日,紅一方面軍的第一軍團和第十五軍團由豫旺堡、同心城、黑城鎮地區出發南下,迅速控制了中寧至固原大道以西、海原以東地區。隨後,經硝河城向南挺進,於9月14日占領將台堡和打拉池。紅四方面軍則加緊進行岷洮西戰役,佔領甘南廣大地區。 9月7日,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在哈達鋪召開會議,制定隴南戰役計劃,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發布命令:“決乘甘陝敵人分兵據城的弱點,透過其封鎖線打擊成縣、徽縣、鳳縣、略陽、康縣之敵而襲取之。建立臨時根據地……配合一、四方面軍行動,求得三個方面軍會合。”②紅二方面軍將部隊分為三個縱隊;先後攻下成縣,兩當縣城,徽縣縣城,康縣縣城,廣泛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政權和武裝,僅半個月時間,紅二方面軍就擴大紅軍2000多人,並籌集了大批物資。紅二、紅四方面軍還協助地方黨組織成立了兩個省委:一個以岷縣為中心,名中共甘肅省委:一個以成縣、徽縣為中心,名中共陝甘邊省委,佔領區域人口達到約80萬。

而洮岷西戰役,前後歷時34天,到9月7日結束,經過激烈的交鋒,紅軍先後佔領了漳縣、臨潭、渭源、通?胃四座縣城及岷縣、隴西、臨洮、武山等縣的廣大地區,殲敵7000多人,粉碎了敵人企圖阻止紅二、紅四方面軍北進的計劃,為三軍會師創造了條件。至此,紅二方面軍就與紅一、紅四方面軍形成了南北呼應的有利局面。 對此,蔣介石對西北的戰事極為惱火,電令胡宗南第一軍由湖南急速北上,搶占西蘭大道之靜寧、會寧、定西段,以切斷紅軍三個方面軍會合之路。命令毛炳文部向隴西集結、王均部主力向武山地區集結、川軍孫震部向武都、西固一帶推進,協同青海馬步芳部和東北軍一部進攻紅四方面軍;同時調集國民黨四個師的作戰部隊和東北軍、西北軍、川軍一部分兵力圍攻紅二方面軍;命令寧夏馬鴻逵部、何柱國部、馬鴻賓部向北推進,夾擊清水河以西的紅一方面軍主力。

針對蔣介石的軍事進攻,如何實現佔領寧夏和甘肅西部的戰役計劃,成為紅軍急需解決的問題。朱德、張國燾、陳昌浩三人商討後,共同給志丹的中共中央發電,建議紅一方面軍南下,與紅四方面軍協同消滅胡宗南部。中革軍委回電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不能南下,如南下作戰,則定、鹽、豫三城必被馬敵奪去,於爾後向寧夏進攻不利。對胡宗南部作戰應以紅二、紅四方面軍為主力。 9月14日,張浩(林育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毛澤東致電朱德、張國燾、任弼時:“國際來電同意佔領寧夏及甘肅西部,我軍佔領寧夏地域後,即可給我們以幫助。”“為堅決執行國際指示,準備在兩個月後佔領寧夏”,擬作如下部署: 紅一方面軍主力十月底或十一月初開始從同心城、豫旺之線攻取靈武、金積地區,以便十二月渡河佔領寧夏北部,一方面軍之其餘部隊保衛陝甘邊蘇區:

紅四方面軍以主力立即佔領隆德、靜寧、會寧、通渭地區,控制西蘭大道,阻止胡宗南西進,十月底或十一月初進取靖遠、中衛南部及寧安堡之線,以便十二月渡河奪取寧夏南部; 紅二方面軍在陝甘邊積極活動,吸引胡宗南於咸陽、平涼之線以南地區,與四方面軍互相策應;由陝北派出游擊支隊至涇水以南活動,牽制胡宗南之側後。在這一對於中國紅軍之發展與中國抗日戰爭之發動有決定意義的戰略行動中,三個方面軍須用最大的努力與最密切的團結以赴之,並與甲軍(指國民黨東北軍)取得密切的配合。 為此,毛澤東、周恩來等於9月15日、16日、17日又連續致電朱德、張國燾等,要求紅四方面軍迅速佔領西蘭大道以界石鋪為中心的靜寧、會寧、定西段,否則,紅一、紅四方面軍的聯絡將被切斷。

張國燾對紅一方面軍不能南下、只由紅四方面軍迎擊胡宗南部,心生不滿。在岷縣三十里鋪召開的西北局會議上,討論紅四方面軍的行動方向時,政委陳昌浩和張國燾倆人的意見分歧很大。陳昌浩主張立即北上靜、會地區,與紅一方面軍會合,與敵決戰。張國燾卻主張西進甘西,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不能南下,紅四方面軍獨自在西蘭通道地區作戰,十分不利。提出西渡黃河,進據古浪、紅城子一帶,伺機策應一方面軍渡河,奪取寧夏,實現冬季打通蘇聯的計劃。最終,陳昌浩的意見得到與會多數人的支持,張國燾的意見被否決。 在康縣的紅二方面軍,於9月19日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聯名致電朱德、張國燾、林育英、張聞天、周恩來,建議成立軍委主席團集中指揮三個方面軍作戰。希望朱德、張國燾和陝北的周恩來、王稼祥親臨前線會合工作。

也是9月19日,張聞天在京都志丹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誌丹縣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室舊址議,主要討論奪取寧夏問題。毛澤東發言說:“今天討論一個軍事問題,就是奪取寧夏,大體計劃已定下來了。奪取寧夏是打通蘇聯、發展紅軍、開展西北局面和對日作戰的樞紐。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應圍繞這一環。奪取寧夏的勝利,對開展局面有決定的意義,陝甘亦可鞏固。寧夏堡壘比較多,如果沒有群眾工作,專靠硬打是不行的。在這裡,白軍工作、哥老會工作、回民工作是整個戰略計劃的一部分。加緊十一、十二兩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會議還決定成立寧夏工作委員會,李維漢為主任,葉劍英為副主任,並以葉參謀長名義指揮軍事。 還是9月19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就奪取寧夏、打通蘇聯的問題,致電朱德、張國燾並致任弼時、賀龍再次闡明利害關係:向寧夏及甘西發展,重點在寧夏,不在甘西。因寧夏是陝、甘、青、綏、內外蒙,即整個西北之樞紐,且國際來電說,紅軍到寧夏地區後給我們幫助,沒有說甘西。

奪取寧夏,打通蘇聯,不論在紅軍發展上,在全國統一戰線上,在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戰上,都是決定的一環。在當前一瞬間,則拒止胡軍把一、四兩方面軍隔開,又是決定一環。時機迫促,稍縱即逝,千祈留意,至禱至盼。 可是,張國燾仍然堅持要西渡黃河。於9月20日匆忙趕到漳縣。把周純全(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政治委員)、李特(四方面軍參謀長)、李先念(第三十軍政治委員)等同志找來,極為生氣。徐向前在他的《歷史的回顧》中回憶說: (張國燾)說:我這個主席幹不了啦,讓昌浩幹吧!我們大吃一驚,莫名其妙。問了問情況,才知剛開完岷州會議。 ……這是張國燾與陳昌浩共事以來,第一次發生尖銳爭論,加上他有個另立“中央”的包袱壓在身上,所以情緒很激動,還掉了淚。他說:“我是不行了,到陝北準備坐監獄,開除黨籍,四方面軍的事情,中央會交給陳昌浩搞的。”我覺得,陳昌浩在這個時候和“張主席”鬧得這麼僵,似乎有點想“取而代之”的味道,也不合適。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勸了張國燾一通。關於軍事行動方針問題,我們說,可以繼續商量。 張國燾來了勁頭,指著地圖,邊講邊比劃。大意是說,四方面軍北上靜會地區,面臨西蘭通道,與敵決戰不利,陝甘北地瘠民窮,不便大部隊解決就糧問題,如果轉移到河西蘭州以北地帶,情形會好得多。從軍事觀點看來,我們覺得張國燾的意見,並非沒有道理。於是,當場製定了具體行動部署:四方面軍以一個軍從永靖、循化一帶渡過黃河,搶占永登、紅城子地區作立腳點;以一個軍暫在黃河渡口附近活動,吸引和牽制青海的馬步芳敵;以兩個軍繼續佈於漳縣、岷州地帶,吸引胡宗南部南下,而後這三個軍再渡河北進。主力出靖遠、中衛方向,配合一方面軍西渡黃河,共取寧夏。這個方案一是避免了在不利地區同敵人決戰;二是吸引胡敵南向,減輕了對一方面軍的壓力;三是並不違背中央關於兩軍先取寧夏、後取甘西的戰略企圖;四是便於解決四方面軍的吃糧問題。部署既定,張國燾即電告朱德、陳昌浩,要他們來漳縣會商。同時,令部隊調動,準備從循化地區渡河。 ④ 朱德接到電報後大吃一驚,沒想到張國燾會這麼固執,當即在9月22日凌晨給張國燾復電,竭力勸阻張國燾不要改變行動方向,否則就失去靜、會戰役良機。張國燾的軍事變故,牽扯大局,朱德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了中共中央,並通報給了紅二方面軍。 9月23日,在漳縣三岔召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會議上,朱德繼續堅持北上與紅一方面軍會合的主張。但這次會議否決了北上的意見,決定西進,還將這一結果報告中央。隨後,徐向前即帶先頭部隊向洮州出發、調查行軍路線。其他部隊奉命迅速籌足8天干糧,待命行動。 在此期間,在志丹的中央領導人兩次致電紅四、紅二方面軍領導人,反復強調:對過去與張國燾之間的爭論應該一概不談。集中全力與團結內部,執行當前的軍事政治任務。提出:第一步應集合三個方面軍於靜寧、會寧、定西一線及其南北,打擊敵人,粉碎隔斷紅軍的企圖;第二步以兩個方面軍佔領寧夏,以一個方面軍控制胡宗南部隊;第三步在佔領寧夏之後,可得遠方幫助,處於有利地位,再分兵奪取甘西、綏遠等地較為容易。這是西北大計。 9月26日,中共中央林育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王稼祥、毛澤東復電朱德、張國燾,不同意紅四方面軍西進方案。同時致電紅二方面軍任弼時、賀龍、劉伯承,重點指出:北上計劃有利,西進將被限制於青海一角,擔心以後行動困難,而且妨礙了寧夏計劃。 張國燾在接到中央不贊成紅四方面軍西進計劃的電報後,當日連續數次致電中共中央,力陳采取新方案的理由。對於張國燾堅持西進行動計劃的問題,中共中央書記處及政治局在志丹的石窯洞裡召開會議,慎重地進行了討論。 9月27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致電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並致賀龍、任弼時、劉伯承:明確指出: “中央認為:我一、四兩方面軍合則力厚;分則力薄。合則寧夏、甘西均可佔領,完成國際所示任務;分則兩處均難佔領,有事實上不能達到任務之危險。一、四方面軍合力北進,則二方面軍可在外翼制敵;一、四兩方面軍分開,二方面軍北上,則外翼無力,將使三個方面軍均處於一偏狹地區。敵憑黃河封鎖,將來發展困難。”“因此,中央認為,四方面軍仍宜依照朱、張、陳九月十八日之部署,迅從通渭、隴西線北上,不過半月左右即可到達靖遠、海原地域,從靖遠渡河;一方面軍跟即渡河或合力先取寧夏,或分途並取寧夏、甘西。二方面軍仍在外翼制敵,則萬無一失。 同日,中共中央再次致電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中央明令已下,請速令通渭部隊仍回佔通渭,其餘跟即北上。” 這時候,先行踏察行軍路線的徐向前在洮州,從老鄉談話中知道,黃河對岸進入大雪封山季節,氣候寒冷,道路難行,將情況及時告知了朱德和張國燾,無疑西進計劃難以實現,張國燾只好同意北上,9月29日,紅四方面軍重新下達了北進的命令。 9月30日,紅四方面軍4萬多人,分五路縱隊向靜寧、會寧方向快速推進。中央知道紅四方面軍北進的消息後,立即命令彭德懷安排兵力策應紅四方面軍。紅一方面軍紅七十三師以一部向靜寧前進;紅十五軍團獨立支隊襲擊佔領會寧縣城,紅一軍團兩個師、紅七十三師主力又在會寧縣城外打退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紀念館反撲的國民黨敵軍,把會寧牢牢控制在手中。 10月5日,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佔領通渭城。 10月7日,第四軍先頭部隊在會寧的青江驛與紅一方面軍的紅七十三師會合。 10月9日,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等率領紅軍總部和紅四方面軍直屬隊進入會寧城。專門留在這裡迎候紅四方面軍的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陳賡,熱情地歡迎朱德和張國燾等人。 當時擔任紅四方面軍直屬縱隊司令兼四局局長的杜義德,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10月9日上午,碧空萬里,陽光和煦,會寧城門樓前紮起了彩門,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夾道歡迎的人群,有部隊,有群眾,氣氛非常熱烈。我們自南門進入會寧城。會寧城內,萬象更新,標語、人群、歡聲笑語,使這座偏僻的小山城空前的熱鬧起來。與一方面軍的部隊會合了。多麼激動人心的會師啊! 同志們悲喜交集地擁抱起來,手挽手地走來走去,興高采烈地互贈禮品,互相傾吐盼望之情,互相談論一路來的艱辛,互相詢問其他同志的下落……都為能夠再次重逢而慶幸。這時,陳賡同志快步走向前來,抱住我熱情地說:“辛苦了,歡迎你們!”我連聲說:“謝謝!謝謝!”頓時,嘗盡別離苦,倍覺會合甜的心情油然而起。 ……我當時只覺得,好像長期飄零在外的孩子又回到了父母的身邊,有黨中央領導了,有靠頭了,有自由了,感到非常溫暖。 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的“雙十節”國慶,國民黨的主要報紙在醒目位置刊登“全國各地均舉行民國成立25週年慶祝典禮”活動的消息。但是,這一天的傍晚,甘肅會寧鎮文廟前的廣場上卻舉行了共產黨領導的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慶祝大會。木板搭建的主席台上方高懸著:“慶祝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聯歡大會”的紅布橫幅。主席台兩邊掛著幾盞大油燈,坐在主席台上的兩軍領導人先後講話,會場上不斷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宣讀了當天來自京都志丹的通電: 班首長及全體紅色戰士同志們: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從1935年3月強渡嘉陵江、率部西進開始,到1936年10月會寧會師結束,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川、康、青、甘四省,行程近萬里路,經歷無數戰事,政治上幾番分歧,軍事上幾次失誤,歷經曲折艱難,遭逢了最嚴峻的考驗,終於北上,實現了戰略大轉移。 在紅四方面軍北上靜寧、會寧的時候,敵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部集中對紅二方面軍展開強大的軍事攻勢,企圖一舉圍殲在渭河以南。紅二方面軍三面受敵,處境極為不利,於是向中革軍委提議,放棄甘南各縣,經天水、寶雞間北渡渭河,轉移到清水、張家川、蓮花鎮一帶,既策應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又背靠紅一、紅四方面軍,可以使部隊得到休整補充。 10月2日,毛澤東、周恩來復電同意。 而紅二方面軍,從一開始轉移,敵軍就開始了圍攻,紅六師第十七團在馬關地區遭到敵王均部截擊,全部損失。紅六軍團經過羅家堡一帶時,突然遭到兩路敵人的瘋狂阻擊和敵機的狂轟濫炸,部隊傷亡很大,紅十六師師長張輝不幸犧牲。政委晏福生受重傷,被截去了左臂。一路上,紅二方面軍倉促轉移,且戰且退,10月9日、10日搶渡渭河時,由於連降大雨,渭河猛然暴漲,有些戰士又犧牲在河水中。過了?胃河,紅二方面軍一路向北急進,反复遭到敵機轟炸,不得不改在夜間行軍。 10月16日,紅二方面軍趕到了六盤山腳下,後面有敵人追擊,前面有敵人大軍堵截,天上的敵機還在轟炸,驕狂的敵人甚至送來恐嚇信,聲稱要在幾小時內把紅軍消滅在六盤山下。此時,紅軍只有1000多人,要對付兩個軍的敵人,可謂兇多吉少。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英勇的紅軍血戰兩天兩夜,向北奪路突圍,衝破了敵人優勢兵力的圍殲。但是,數千名紅軍戰士永遠犧牲在了這次轉移突圍的路上。賀龍回憶說:“我們原來估計四方面軍不會走的(指四方面軍西進),那時我們給中央發了電報,早(向北)走兩天就好了,不會這樣狼狽,六軍團也遭不到側擊。四方面軍一撤,敵人就圍攏來了,急行軍掉了幾千人。……部隊搞得稀爛,後勤都搞完了。” 10月21日,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寧夏交界處靜寧一帶,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從老君坡來到平峰鎮,與紅一軍團負責人會合。而紅六軍團模範師到達興隆鎮,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陳賡帶領黨政軍及當地群眾1000多人,排出三里多的歡迎長隊,敲鑼打鼓,放鞭炮,喊口號,迎接二方面軍的到來,並且殺豬宰羊,熱情慰勞。 當時擔任紅三團政委的蕭鋒回憶說,當天夜裡在興隆鎮舉行了會師聯歡大會。 晚7時,一、二方面軍指戰員在鎮西北河灘開闊地集會,召開慶祝會師聯歡大會。興隆鎮及附近村莊的群眾也趕來參加,會場上擠滿了四五千人。黃壽發團長首先致詞熱烈歡迎二方面軍勝利北上,並簡要地匯報了一方面軍東征、西征取得的勝利。彭紹輝參謀長講話介紹了二方面軍在長征中的艱苦戰鬥歷程。 接著,三團演唱隊演出了大合唱《長征歌》,還演出了幾個小歌舞;模範師演出了兩出獨幕劇《粉碎凋剿》和《北上抗日》…… 按照聶榮臻政委的指示,10月22日,我率一連將3萬塊現洋,1000雙布鞋,300套棉衣,50件皮大衣,500匹土布及200隻羊、50頭豬送到將台堡交給二方面軍首長。 ……賀老總連聲說:“好!好!多年來盼望見到中央紅軍,今天終於實現了。一方面軍生活也很艱苦,還給我們送來這麼多東西,太感謝你們了!” 紅二方面軍的長征,比紅一、紅四方面軍晚,但是損失最大。從1935 11月19日南下湘中開始,至1936年10月22日在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止,歷時11個月,行程8000餘公里,轉戰湘、黔、滇、康、川、青、甘、陝八省,進行大小戰鬥110多次,攻克城市39座,戰勝了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終於取得了勝利。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會寧、將台堡,是遠在京都志丹的中共中央軍事上英明指揮和政治上促進團結的結果,使紅軍的力量更加強大,奠定了西北武裝鬥爭的新局面。同時,歷時兩年、長達數万裡的紅軍長征宣告勝利結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