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壁上紅旗飄落照·紅都志丹紀事

第4章 雩

都河,吹動著身著單衣的指戰員們。寒氣很重了,我們回首眺望對岸舉著燈籠、火把為紅軍送行的群眾,心裡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覺。 在濃重的夜色掩護下,紅軍告別了根據地的群眾、告別了親人,從此開始了艱難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在長征隊伍中,有一個來自陝北的叫賈拓夫的人,他1912年出生於陝北神木縣,16歲投身革命,曾擔任中共陝北特委委員、西安市團委書記、陝南特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秘書長,他先後組織和參與了蒲城兵變、陝南武裝鬥爭、建立紅二十九軍等活動。陝西省委遭破壞後,賈拓夫先後到中共北方局、上海局匯報工作,輾轉來到了江西瑞金,參加了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還擔任了中央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白區工作部部長。他是來自於陝北唯一參加長征全程的人。

當紅軍突破三道封鎖線,經過慘烈的湘江血戰,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後,中央紅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減少到3萬餘人,處於被敵人一網打盡的窘境。於是,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朝西前進,一舉奪取了貴州黎平縣城。在這裡,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衝破國民黨軍的圍堵,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這是中央紅軍第二次確定落腳點。 1935年1月3日,紅軍突破烏江天險,佔領了黔北遵義城。中共中央於15日至17日又在此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批評了博古(秦邦憲)、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的戰略錯誤,結束了“左”傾冒險軍事主義的領導,取消原先最高決策機構“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取消博古、李德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軍事上由中革軍委負責人朱德和周恩來指揮,周恩來為黨內委託的對軍事最後下決心的負責者。將中華蘇維埃共和閨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增選為政治局常委,並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的局面,擺脫了不真正了解中國情況的共產國際的干預和束縛,保證了正確路線和政策的貫徹執行。遵義會議成為黨的歷史上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根據軍事形勢,改變了黎平會議的決議,決定紅軍北渡長江,在川西或川西北建立根據地。這是黨中央第三次確定落腳點。

1935年2月5日,中央紅軍行進到“雞鳴三省”的雲南威信縣水田寨,中央政治局常委按照遵義會議的決議,討論了常委分工,由張聞天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在黨內負總的責任,同時作出了撤銷博古總負責人職務、留任中央常委的決定。 在國民黨大軍瘋狂的圍追堵截中,能實現,中央遂決定轉戰川滇黔落腳,定的落腳點。幾番努力,中央紅軍北渡長江計劃難建立新的蘇區。這是黨中央第四次確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指揮下,中央紅軍轉戰雲貴川,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於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兩河口召開會議上,否定了張國燾西進川康的主張,決定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取得甘肅南部,在川陝甘創建根據地。這是黨中央第五次確定落腳點。這時候,張國燾擁兵自重,不同意中央主張,導致落腳川陝甘的計劃被迫取消。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分手後,繼續北上,穿越危機四伏的松潘大草地,禽野菜,嚼草根,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進入甘肅迭部縣。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將中央紅軍各部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為司令員,林彪為副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王稼祥為政治部主任,楊尚昆為政治部副主任。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彪、王稼祥組成五人團,負責軍事領導;會議一致同意毛澤東提出的:繼續北上,以游擊戰經甘東北和陝北打通與共產國際的聯繫,在接近蘇聯的邊境地區建立根據地。這是黨中央第六次確定落腳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