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紅色大本營·井岡山

第77章 “井岡山的老戰友”粟裕

紅色大本營·井岡山 文辉抗 4710 2018-03-14
1972年1月10日,在陳毅同志追悼會上,粟裕見到了毛澤東。 當時,在一片悲痛的氣氛中,毛澤東環視了一下左右,見到了粟裕,他深情地對粟裕說:“井岡山時期的老戰友不多了。” 井岡山時期的老戰友,多麼親切的稱呼!陳毅是,粟裕也是。他們都是在井岡山根據地同毛澤東、朱德等一起並肩戰鬥過的戰友。 粟裕是在上了井岡山之後,才認識毛澤東,並從此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逐漸從一名紅軍基層指揮員成長為共和國第一大將。 作為共和國的大將,粟裕為創建新中國所立下的赫赫戰功和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是有口皆碑、舉世公認的。但是,將軍本人卻從不諱言:自己的軍事才能,是在紅軍時期那最艱難的歲月裡,跟隨毛澤東學到的。 也就是說,粟裕跟毛澤東學軍事,始於井岡山的鬥爭。

粟裕雖是湖南人,但在上井岡山之前,並不認識毛澤東。 粟裕於1907年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1925年高小畢業後,考入位於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受到進步思想影響,於次年11月在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5月離開二師到武昌,參加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教導隊,任學員班長,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開始了他一生漫長的戎馬生涯。 大革命失敗後,粟裕隨第二十四師教導隊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在潮汕失敗後,跟隨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艱苦轉戰湘粵贛邊地區。在攻打武平縣城的戰鬥中,他因身負重傷而掉隊,卻憑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趕上了隊伍。當起義軍內部一些不堅定的軍官、士兵對革命產生動搖、紛紛離開部隊的嚴峻時刻,粟裕的這一表現受到了朱德、陳毅的格外器重和戰友們的稱讚。

10月下旬,起義軍餘部到達贛南信豐時,進行了一次整編,將部隊縮編為一個縱隊,下轄9個連隊,粟裕被任命為第五連政治指導員。 1928年1月,粟裕隨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進駐湖南宜章,參加了湘南起義。 4月,又隨朱德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從這時起,粟裕作為工農革命軍中的一名連黨代表,跟隨毛澤東在革命戰爭的海洋裡學習游泳。毛澤東的雄才大略,高人一籌的建軍思想,使粟裕欽佩不已。他認真學習,細心揣摸,很快就取得了進步,僅僅兩年時間,就由一名連級幹部成長為一名師的指揮員。 在朱毛會師後召開的第一次連以上乾部會議上,粟裕親自聆聽了毛澤東關於新型人民軍隊建設原則的講話。會上,毛澤東扳著手指,一項一項講著紅軍的“三大任務”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會場上寂靜無聲。通俗的話語,嶄新的思想內容,使在場的人們聽得入了迷。 毛澤東闡述的軍隊建設的一些基本原則,深深地吸引著粟裕,使他感到新鮮,耳目一新。尤其是對“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粟裕認為,它正確解決了軍隊與群眾的關係問題,是毛澤東的一個創造,給了他以深刻的影響。 不久,毛澤東就建軍問題又召開了一次連以上黨代表會。會上,毛澤東充分發揚民主,請大家發表意見。作為基層幹部的粟裕,也曾深受舊軍隊作風的影響,常常依靠長官命令行事和對做壞事的戰士進行體罰。毛澤東採取這種民主作法徵求意見,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嶄新的精神,使他很受教育。 毛澤東不僅在紅軍中建立了全新的官兵平等關係,而且身體力行做表率。粟裕親眼看到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與紅軍戰士吃穿住一樣,一起挑糧,一同過艱苦的日子的情景,也親眼看到了新型人民軍隊中人與人之間平等關係所產生的巨大威力,使他在打心眼裡對毛澤東、朱德佩服的同時,對官兵平等這一新的建軍原則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他後來回憶說:現在的青年人不能體會到官兵平等、廢止肉刑這些基本製度所產生的強大威力,因為他們是在人與人的平等關係中成長起來的。而當時,這些基本製度,喚醒了被壓迫者長期被壓抑著的人的尊嚴,激發著對未來美好的無限希望,成為大家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犧牲的強大力量。

此後,他在自己的連隊改變了舊式軍隊的教育方式,採取說服教育、思想工作、實行民主等方法。同時,他把開展士兵政治教育的過程,作為自己思想改造的過程,使自己的階級覺悟、思想認識、理論水平和領導能力都得到不斷提高。 對於毛澤東一再重申的支部建在連上的建軍原則,作為連黨代表的粟裕,從內心裡表示擁護。他按照毛澤東的要求,在自己所在的連隊建立起了黨支部,使連隊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從學習毛澤東建軍思想的過程中,粟裕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基層幹部。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他的工作多次調整,哪個連隊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時,就派他去擔任黨代表,哪個連隊需要加強部隊管理、改善官兵關係時,就派他去擔任連長。他成為了毛澤東建軍路線的堅定擁護者和堅決執行者。

粟裕在投身井岡山武裝鬥爭中,深刻地理解了毛澤東關於根據地建設的偉大理論,樹立了建立根據地的思想。 當粟裕跟著朱德上井岡山時,井岡山根據地的建設已初具規模。他到達井岡山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有了一個“家”了。在毛澤東、朱德領導下,他積極參加了井岡山根據地的建設。 1928年8月,他離開井岡山參加進軍湘南的冒險行動,經歷了有名的“八月失敗”後,更加認識到建設根據地的重要性。從此,他率領連隊,不論游擊到哪裡,都能按照上級規定的任務,積極發動群眾,建立政權,發展地方武裝,領導群眾打土豪分田地。 1935年以後,粟裕率領由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改編的挺進師進入浙南後,就是運用了井岡山根據地的經驗,創建了浙南游擊根據地,度過了艱難困苦,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爆發,率部編入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總結的“十六字訣”游擊戰術,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雛形。粟裕從毛澤東、朱德等指揮的戰鬥中,親自領略了它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威力。 戰略戰術的運用,以能否達到殲滅敵人為標準。毛澤東、朱德帶領紅軍打仗,為了達到殲滅敵人的目的,依據不同的敵人,採取不同的戰法。對於一打就垮的敵人,採取窮追;對於戰鬥力較強的部隊,則運用迂迴包圍。在井岡山第二次反“進剿”中,部隊從黃坳出發,向遂川運動,敵人剛一接觸就逃跑了。這時,朱德一面領著部隊追擊,一面不停地督促:“快追,快追!”粟裕所在的二十八團一口氣追了35公里,俘虜了敵營長以下官兵300多人,繳槍250支。粟裕從這次戰鬥中體會到,毛澤東、朱德所採取的這種追擊方法,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追擊,而是為了達到殲滅敵人的一種有效方法。

在1928年6月下旬的龍源口大捷中,粟裕跟毛澤東、朱德學到了運用迂迴包圍達到殲滅敵人的戰法。當時,湘贛兩省抽調10個團的兵力,分兩路向井岡山進犯,以湘敵吳尚部由茶陵向寧岡推進,以贛敵楊池生、楊如軒部由吉安向永新推進。毛澤東、朱德決定採用避強打弱的方針,即對湘敵取守勢,集中兵力打贛敵。紅軍主動撤出永新城,退到寧岡,集中主力,控制敵人進攻的必經之路新、老七溪嶺,以二十九團、三十一團一個營擔任正面阻擊,以二十八團、三十二團一個營迂迴到龍源口,斷敵後路,殲滅敵人。這次戰役取得了殲敵一個團、擊潰敵兩個團的重大勝利。粟裕率領連隊在團長王爾琢指揮下,先是攻克老七溪嶺百步墩制高點,繼而以勇敢頑強的精神,越過山嶺追擊敵人。在一個山溝裡,他們發現了100多個敵人,立即衝上去,大喊“放下武器,你們被俘了”,敵人還沒有弄清來者有多少,就繳了槍。

這次戰鬥,表現了粟裕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和機智果斷的指揮才能,是他學習毛澤東戰略戰術的初期成果。在他後來指揮的許多戰役戰鬥中,多次採取了這種迂迴包圍的戰法來殲敵。 此後,粟裕又在毛澤東、朱德指揮的一系列戰鬥中學到了靈活機動、抓住敵人弱點及時殲敵等作戰方法。 粟裕在井岡山時期,通過戰爭學習戰爭,通過學習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指揮能力,因而贏得了“青年戰術家”之稱。 1930年底起,粟裕走上了師一級領導崗位,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戰爭。他把從毛澤東、朱德那裡學到的作戰經驗和指揮藝術運用於戰爭實踐中,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戰績。 凡是熟悉毛澤東詩詞的人,肯定不會忘記毛澤東那首氣勢磅礴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萬木參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峰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毛澤東這裡豪邁地宣告捉了張輝瓚的不是別人,正是粟裕及其所部。 1930年12月,蔣介石調集10萬人馬“圍剿”中央蘇區。紅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向根據地中部退卻。敵人以每日35公里的速度分數路向蘇區猛撲。毛澤東、朱德選擇了張輝瓚的第十八師和譚道源的第五十師作為首殲的目標,但設了幾次伏,都落了空。 這時,粟裕已是紅十二軍第六十四師師長。他得悉張輝瓚部即將進入龍岡地區的情報後,化裝成敵第五十師聯絡員,親自前去偵察。回來後,立即把打探到的情況當面向毛澤東、朱德作了匯報,並建議針對張輝瓚求勝心切的特點,派一支小部隊做誘餌,把張輝瓚引向龍岡,紅軍在龍岡設伏,可一舉殲滅張輝瓚的第十八師。毛澤東等十分欣賞這一建議,立即付之實施。

粟裕根據毛澤東的意圖,率領六十四師擔任左路包抄主攻任務。 12月29日,張輝瓚部果然被引入龍岡。 30日上午,毛澤東向埋伏在龍岡四周的紅軍下達了戰鬥命令。霎時,槍砲聲大作。激戰至下午3時,敵人被殲1萬餘人。毛澤東派了兩名通訊員去問主攻師師長粟裕,張輝瓚捉到沒有。粟裕信心十足地說:“張輝瓚就在那邊山里,我們師正在全力搜索,你們先回去向毛澤東報告,說張輝瓚馬上可以抓到。” 不多久,龍岡漫山遍野響起了紅軍戰士興高采烈的喊聲:“張輝瓚捉住了!” 活捉了敵師長張輝瓚,毛澤東高興地說:“好!還是粟裕有辦法。”在誇獎粟裕的同時,毛澤東詩情大發,於是寫下了前面提到的膾炙人口的詩篇。 此後在保衛中央蘇區的許多重要戰役戰鬥中,粟裕努力學習毛澤東、朱德的對敵鬥爭策略和游擊戰術,創造性地執行各項任務,逐漸練就了獨立思考通觀大局的能力,為日後獨立領導一個地區的革命鬥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事隔幾十年後,粟裕在回憶井岡山時期在毛澤東指揮下作戰的經歷和體會時,深情地寫道:“毛澤東、朱德同志指揮我們打了一系列勝仗,使我認識到,兩軍對陣,不僅是兵力、火力、士氣的較量,也是雙方指揮員指揮藝術的較量。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軍開始常處於被動,但只要指揮員善於運籌,可以馳騁的領域仍然是很寬廣的。戰爭指揮藝術是一門無止境的學問。” 1934年7月起,粟裕先後擔任由紅七軍團組建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挺進師師長、閩浙贛軍區司令員,靈活運用和發展毛澤東的“十六字訣”游擊戰術,提出了“敵進我進”、“飄忽不定、出沒無常”等游擊戰爭的六條原則,堅持了浙南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中,粟裕先後出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第一師師長兼政委、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黃橋之役,指揮新四軍5000人迎戰國民黨頑軍3萬人,誘敵深入,先打強敵,一舉殲滅敵人1萬餘人,由此實現了開闢蘇北、打開華中抗戰的新局面。 解放戰爭中,粟裕先是出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率部取得蘇中七戰七捷的勝利,成為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作戰思想的光輝範例。華東野戰軍成立後,他任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毛澤東專門指示:“戰役指揮交粟裕指揮”。在他的指揮下,先後取得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豫東、濟南等戰役的勝利,成為名震中外的“常勝將軍”。 毛澤東讚譽他立下了“淮海戰役第一功”。此後他又指揮了渡江戰役,解放了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 1954年,粟裕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1955年,粟裕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 歷史證明,粟裕是中國革命戰爭造就出來的一位傑出軍事家,而他之所以能夠成為這樣的軍事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哺育,得益於井岡山斗爭的磨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