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晚來香港一百年

第15章 老了香港人會去“哪兒”?

晚來香港一百年 长江 2667 2018-03-14
北京正東,沿東長安街延長線,穿“京通公路”,上“京哈快速”,第一個出口北側有一座很像樣的人工湖,湖中屹立著一個紅色的小亭子,四圍都是綠樹、草地以及隨時可以供人們散步的園中小徑。這片湖水連同湖邊的一座5層高的樓房,原來是北京龍旺莊鄉開發建設的一座三星級的賓館,後來被改造成一所養老院,取名為“華龍老年公寓”。 我到香港後曾經聯想,如果把“華龍”搬到香港,在湖邊建起一圈大高樓,那樣,一片比“跑馬地”還要“高尚”出許多倍的富人居住區頓時就會賣出個好價兒,但是北京的開發商卻捨得把這麼好的地盤用來服務於老人? 同是老人,北京的老人和香港的老人相比,後者雖然身處發達社會,但是一般人的境況卻並不如前者。

記得初到此地,我上大街隨便抬頭一看,不經意就會發現某某“護老院”的一塊塊招牌,很多地方的護老院就窩在市中心甚至商業區,好像香港哪裡有合適的房子,哪裡就會立刻被安插進一堆的老人。 香港的老人成堆,部分原因是因為長壽,部分原因是因為住房緊張。那麼一般什麼樣的老人才會進護老院?沒有深入調查前我不知道,調查了,突出的印象:老態龍鍾,手腳失靈、腦袋失靈,更有很多人不能站立,不能走動,一會兒也離不開工作人員的看護,這和我在北京“華龍老年公寓”裡看到的情況完全不同。 在北京,我第一次去“龍華”看望我的一位“忘年交”,這個人70過半,論資歷,人家可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的一代女新聞工作者,一生都把乾勁和智慧奉獻給了社會,膝下無兒無女,到了退休後老伴兒故去,一個人就搬進了養老院。我去看她的時候,當時還沒去過香港的任何一家護老院(注意:北京是“養老院”,香港是“護老院”),還沒有任何的比較,想來她的晚年一定會很孤單,處境沒準兒還挺慘、挺可憐。然而到了“龍華”,我發現這位“忘年交”活得可滋潤了,“老年公寓”硬件條件大大超出了我的想像,戶外不僅有那麼一個巨大的人工湖,室內還有一應俱全的保健、健身、娛樂、休閒場地與設施:什麼醫務室、健身房、棋牌室、繪畫室,哪一間屋子都很大,採光充分通透明亮。一堆老人每天早上或獨自或結伴總要圍著人工湖先走上幾圈兒;白天不是湊在一起聊天、打牌、打麻將,就是去健身房挨著個地把所有的器械一個一個地玩兒個遍;中午、晚上該吃飯了,願意去飯堂的就去飯堂,身體不舒服了就讓工作人員把飯給送到房間。那房間,將近20平方米,只睡兩個人,有電視、有空調、有洗手間,24小時熱水供應,被褥定時換洗,房間定時打掃。如果住客肯花多一些錢,一個人還可以享受單間,這裡的“單間”每個月收費2000元人民幣;兩個人合住則一人1200元,伙食費、清潔費、設備費等等都包括在其中。嘿,那個自在,境況並不比原來她在自己的家裡時差。

但是走進香港的護老院,一天我一連去了三家,都沒有見到單獨的房子,一片大大的通間,老人們床挨床、臉對臉,集體群住群宿。好一點的位置用木板相隔,像公司裡的辦公室,香港人就把這種用木板“隔”出來的房子叫作“單間”,價錢當然要貴,比如普遍的“集體宿舍”一個月收費如果要是在5500到5800,那麼這樣的“單間”一般就要超過7000元港幣。 香港的護老院一個“護”字突出了自身的特色,開始我還想問陪同我的當地朋友:“為什麼香港的養老院都不叫'養',而都叫'護'?這樣的名稱只是叫法上的與內地不同?”後來不及提問,自己已經揭開了謎底—— 在第一家護老院,接待我們的負責人是一位被稱作某“姑娘”(護士)的中年婦女,我看到整個護老院除了目光所及的滿世界的木床,此外除了伙房、洗澡間,就沒有什麼其他的開闊地方,便問“姑娘”:“請問,你們這裡有娛樂室和健身房嗎?”“姑娘”一愣,說:“你不是香港人吧?”我回答:“啊,對。”她的意思是如果我是個香港人,怎麼會提出這樣外行的問題,然後挺不興奮地告訴我:“沒有,我們這裡只有一些娛樂區和健身區,不過你看這裡的老人,大部分不是體癱就是腦癱,還有幾個能起來健身?”

到了第二家,我又向這裡的“姑娘”諮詢同樣的問題,這次這裡的“姑娘”很興奮,說:“有啊。”我問:“在哪兒?”她就把我引到“集體宿舍”靠牆的一個角落,讓我看。我一看這個“健身區”,確實有一位老阿婆正在鍛煉身體,但是那位老人家使用的“健身器械”是什麼呢?兩根從頭頂的橫梁向下垂落的粗線繩,繩頭各有一個手環,老人正一手抓住一個,一上一下地來回拉拽,她的身旁除了這根繩,幾無他物。 如此的條件,如此的待遇,我不能說香港的護老院真是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接下來我就被告知,香港的護老院即使是條件比較簡陋,但是這樣的“家”還處處“客滿”,很多老人想進來還要排隊,而且每個月的費用,5000至7000是最基本的,此外不少人每個月還要花費尿片(每月750)、陪診(一次200)、送醫車資(按出租車計費),以及換藥、物理治療、特殊服務等等。

“香港人老了能去哪兒?” 說老實話,一想到這個設問,我就要悲天憫人。 這裡除了價格貴,養老條件簡陋,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子女支付不瞭如此之高的養老費用,或者有些老年人一生乾脆就是孤寡之身,怎麼辦? 離開護老院,那天我很自然地向陪同求解起這個問題。 陪同說:“是啊,香港這麼多公公、婆婆,你看人人不僅歲數大,而且大多數行為不能自理,真是給香港的社會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不過你如果要問香港的老人一旦子女支付不起養老費,家裡又無人照看或者根本就沒有地方可以居住,這個時候,政府就要出面了。在這方面,香港政府做得還不錯。經過審核,夠條件的,政府就會替老人埋單。'埋單'你懂是什麼意思吧?就是政府會按時給一間間的護老院支付資金,一一委託護老院照顧好每一位老人的晚年。不過政府一旦給哪個護老院支付了費用了,那個護老院(其實包括所有的香港護老院)就都必須服從政府的嚴格規管,這些規管包括防火、通風、基本的床位密度、伙食標準、衛生條件、急救措施等等,都要達到政府的要求。”

在香港,護老院和幼稚園一樣都沒有所謂公立的一說,都是來自民間,只不過有的護老院是純屬私立,有的接通了政府的資金血脈,就會生存得比較穩健。 2001年,香港65歲以上的老人早就佔據了這個社會總人口的11%,而香港“強積金”是在2000年12月以後才開始公佈實施,這也就是說,目前這個社會還有一大批沒有退休金的老人,他們或健康、或衰病地活著,這使香港政府不得不面對社會“日益老齡化”的問題,肩頭更不能不再擔上至少20年的重擔,所以香港社會不能亂,經濟不能滑坡。香港的經濟一旦跟不上各個方面的需求了,那麼境況最慘的可不是勒緊了褲帶再怎麼也能扛上幾年的年輕人,而是他們的爸爸媽媽,公公和婆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