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中國精神

第32章 第三十章

中國精神 邢军纪 34590 2018-03-14
1999年9月16日晚,佛山市南海市廣播電台播發了一條新聞,題目是羅南農民喜讀MBA。新聞中這樣寫道: 南莊鎮羅南村MBA課程研修班今天正式開課,120多名羅南村幹部、企業骨干高高興興走進學堂,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羅南村集體經濟自1989年以來保持了連續十年的快速增長,1998年村級總收入5.51億元,居全市前列。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同志在視察羅南時,稱讚它是一個現代化的新農村。如今,這個現代化的新農村為了造就真正的現代化農民,聘請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教授、博士來羅南開設MBA班,成為全省首個農民MBA研修班…… 多年以前,筆者曾經跟隨一個攝製組造訪過羅南村。記得因拍攝安排上的疏忽,使我們在此滯留了多半天的時間,這使我有機會以一個外省人的身份觀察羅南。

當時的羅南給人的印像是恬靜和散漫,靜靜的村路,靜靜的街景。在一棟棟頗具粵南風格的民居里,盛滿了殷實和富足。那時在北方農村,彩電和冰箱還不太多,而這裡已經相當普及。記得讓筆者最為眼熱的是羅南人的舒適和生活意義上的優美,即使一個普通農民也會擁有一幢二層小樓和兩千元以上的月薪,這在當時該是省部級領導以上的待遇。因此第一次生出羨慕農民的想法,那印像也就分外強烈,於是羅南就牢牢記在筆者的心目中了。 羅南村的支部書記關潤堯也是第二次見面。這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一是充滿朝氣,二是頗具個性。雖然他實際上已經50多歲,但不管從長相和動作上判斷,他比實際年齡都要年輕10歲。聽說他很愛打籃球,村里的籃球隊水平很高,有一些省青年隊來的人自願下到村隊來,把周邊村莊、企業甚至佛山市的球隊都收拾的服服帖帖。支書關潤堯每每在別人兵敗如山倒時不失時機地上場,以勝軍主帥的身份登場亮相,讓對方那些高他一頭的職業運動員汗顏不已。據說羅南村就有8支業餘足球隊、20支業餘籃球隊、11支女子籃球隊,這些球隊以農民特有的想像力把自己的業餘生活充塞得滿滿的,只要走進羅南,便覺得生機勃勃富有張力。

羅南村位於南海市南莊鎮西部。面積約4平方公里,8個自然村,戶籍人口3435人,外來人口約1萬人,改革開放以來,羅南抓住時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全村經濟總收入持續10年快速增長,一躍成為南國明珠。當時中央電視台《大路朝天》攝製組來羅南採訪,目的是寫鄉鎮企業的人才大戰,事過七八年之後,筆者在卷帙若海的書卷中又查出了當年的電視腳本: 《大路朝天》第十一集市場不相信眼淚之三:人才戰 腳本創意: 本集依然表達的是市場競爭,在序列上承接質量競爭之後。與廣告、質量合為競爭三部曲,層層鋪墊,至人才達到一種較深層的透視。人才競爭是市場經濟最根本的競爭,它有賴於宏觀機制的形成。而且人才競爭事關人,帶有很強的社會性色彩。凡此種種,決定本集必須抓住的兩點:其一,人才環境,為什麼城市人才向農村傾斜,鄉鎮企業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什麼環境,而我國人才客觀環境又是怎樣?其二,人才之人,入是有感情的,進入市場經濟大環境中的人,有更多的選擇性,這種選擇是雙向選擇,其複雜多義性恰恰表現在這裡。鄉鎮企業怎樣能得人心?這是本集表達的關鍵部位。

全集風格疏淡平靜,說理而不教訓。 片頭(略) 急出字幕:中國農村要想全面發展,首要的困難,是人才奇缺,他們除了把目光移向城市,別無良策…… 推出集名:市場不相信眼淚之三:人才大戰 1.上海外灘附近的文匯大廈 《文匯報》1992年X月X日頭版頭條文章,題為:青山留不住,奈何東流去。 南京路諸景。 字幕:上海染化八廠為大批人才被鄉鎮企業挖走而犯愁。該廠近年來,一批又一批管理和技術骨幹紛紛離廠而去,全廠200多名有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已先後有32人辭職離廠。面對鄉鎮企業挑起的這場人才大戰該廠苦無良策…… 2.上海市郊縣 上海縣馬橋鄉旗忠、俞塘村 人才樓主持人走進人才樓,與科技人員攀談。

旁白:廣招人才,是鄉鎮企業的一個共同特點,那麼,這些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條件都不算太差的科技人員為什麼偏偏往鄉下流呢? 主持人採訪一工程技術人員:擬問:(1)原來的工作單位;(2)為什麼拋開原單位工作,選擇鄉鎮企業;(3)在鄉鎮企業與原單位工作有什麼不同感受。 擬答(從略)。 旁白:這份感受,總體上說也是大同小異的。我們看到,在這裡,錢並不是惟一重要的因素。 3.上海染化八廠宿舍區 某曾擔任星期六工程師的老科技人員接受采訪。問:您擔任星期六工程師主要動機是什麼? 旁白:如果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那麼,科技人才就是生產力的核心。解放生產力,關鍵是要解放人才,這方面,鄉鎮企業的啟示是深刻的,幾乎所有鄉鎮企業的當家人,都有切膚的體會……

4.訪談:您的人才觀,人才經 江蘇崑山市蘇晉合成纖維廠廠長:陸大榮; 山東牟平新牟國際聯合企業總公司董事長:常宗琳;浙江杭州蕭山市萬向集團總經理:魯冠球; 廣東順德電器實業集團公司總經理:陳國權;廣東順德容奇鎮科龍公司總經理:潘寧; 廣東南海羅南陶瓷企業集團董事長:關潤堯。 5.香港、廣州、上海高樓林立。 街路上人頭攢動。 科技工作者專心致志地工作。 旁白:應該說,我們的國家並不缺少人才,我們的製度也並不埋沒人才。但是,自從有了鄉鎮企業這位不速之客,大城市的人才們便突然失去平衡。他們是那麼固執地不留戀大城市,而甘願到當時的條件還相當困窘的鄉鎮企業去吃苦受累,這恐怕僅僅用金錢二字是不能解釋的。

6.廣東順德磁電集團電機廠 幾位來自四川某兵工廠的科技人員專注工作。主持人上前採訪其中一位。 提問:參加工作多少年,怎樣到鄉鎮企業來的,已乾了多少年,工資收入如何? 擬答(略)。 7.南海羅南陶瓷廠車間 一位外請工程師正在與徒弟們切磋技藝,主持人上前採訪。 聊天后,主持人提出去工程師家看看。工程師家,主持人與工程師夫婦嘮家常。主題把握: (1)哪個學校畢業,所學專業及在原單位工作的心情; (2)怎樣來到這裡,有沒有阻力; (3)在這里工作的物質待遇,工作心境;(4)以後有什麼打算。 擬答(略)。 8.陶瓷集團董事長關潤堯向主持人談創業之初利用星期六工程師的經歷。

主題:沒有城市的人才傾斜,便沒有今天的鄉鎮企業…… 事過經年。當再次造訪羅南村時,往日的人才大戰早已塵埃落定。經過往復爭奪,所謂的星期六工程師大部分已被吸引到了鄉鎮企業,並且就此紮下根來。在南粵一帶,城市往昔的優越感早已不在,真正富有生機和鮮活生命力的就是擁有鄉鎮企業的農村。羅南陶瓷企業集團此時已經擁有18家企業,由當年的400萬元上升到5.51億元。這樣的大型企業,人才的短缺問題依然如影隨形。面對加人WTO的機遇,面對新的競爭條件,關潤堯更多考慮的依然是人才戰。 這些年來,我們在人才方面採用了外引內育的方針,近年來先後吸收了40多名大專畢業學歷的人才到羅南工作,其中包括輕工部蘭州研究所所長等高級人才。我們靠這些人才已經在市場經濟的第一道潮汐時站穩了腳跟,並且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但是,隨著新的形勢,我認為更大的考驗是在後邊。 WTO即將加入,馬上要和國際接軌,這對我們都是一場生死考驗。過去我們珠江三角洲一帶農民是靠膽識,人有多大膽,夢就走多遠。現在不同了,經濟發展到今天,不是膽識時代,而是知識時代,不是膽識經濟,而是知識經濟,不是將擁有多少資產的本事,而是將擁有多少知識的本事。羅南本身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和知識,只有人員素質的提高,才能保持我們永久的輝煌。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關潤堯儘管少時只讀過6年的書,但他這些年仍攻讀完了佛山大學工商管理大專課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MBA進修班。現在,他又帶領全村的120名村幹部和企業骨幹走進學堂,修讀管理碩士課程。 沒有現代化的農民,就無法建設現代化的農村,這是現在羅南人的普遍共識。羅南人之所以學習文化,還有更深的含義在其中。借人才可以興業,可以賺錢,但僅靠外力是很難將羅南送入現代化農村的軌道的。因為羅南的主體是本地人,18家企業的核心骨干大都是本地人,他們的文化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羅南的命運。只有這個主體部分有了根本性的昇華,羅南才會真正騰飛。 羅南陶瓷企業集團恆華潔具廠陳廠長原來只有初中學歷,在開發產品和追求更高的科技含量過程中,往往無所適從,遲疑不決,因而痛失了許多商機。而像陳廠長這樣的企業骨幹在羅南為數甚多。這次走進MBA,他們喜不自勝,陳廠長對筆者說:學習可以延緩一個人的工作壽命和青春期。像我們這些40多歲的人,如果不學習,基本上已經過時,是上世紀的人。一走進MBA,自我感覺好像又回到了青年時代。由於大量信息的補充,使我們一點點又進入了現在的新時代,這樣,我的自信找回來了,還可以多幹幾年,因此我要抓住這個時機,沿著學習的路繼續走下去。

羅南抽調第一線的干部和骨幹走進MBA應該說有些火線救急的意思。因此,對於羅南的新一代,他們就採取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方式,積極發展教育事業,先後投入1000萬元,高標準興建了,一所小學和兩所幼兒園,使村里所有適齡兒童都可以免費入學。為了鼓勵村民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羅南村決定保留在讀大中專生在農村土地股份合作中的按股分紅權利,並對在讀高中以上學生實行補貼。 筆者在羅南採訪時與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教授陸軍不期而遇。現在有文化下鄉,科技下鄉等等新意,他說這是知識下鄉。不過他們一行教授學者是被農民朋友請到鄉下的。他說:羅南的確與眾不同。從現在來講,中國面臨即將加入WTO和經濟轉型時期,這是一場預期的浪潮,在浪潮到來之前,有人恐慌,有人惶惑,有人冷靜,有人睿智。我認為羅南就是睿智的典型。雖說他們只是一個村級單位,是農村的基層組織,但他們卻在進行著紮實而積極的準備,它把迎接挑戰的著眼點放在培訓人才和提高素質上,我認為無疑抓住了重點,抓住了關鍵……

筆者在羅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陶瓷企業集團董事長關潤堯的陪同下參觀了村容村貌,幾年不見,羅南村由原來較為典型的南粵民居風格已蛻變為新型市鎮。在寬闊筆直的馬路上驅車看景,綠色羅南真是美不勝收。大概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總覺得羅南不是一個村莊,也不是一個市鎮,而像一所矗立的大學校區。這裡有小學、幼兒園、足球場、游泳池,還有文化室、文明樓、燈光籃球場、高檔次的影劇院。一條長達20公里的環村公路像彩帶一樣把村子環繞起來,每一個單元都充盈著文化的汁液和富足的表情。這裡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液化氣,家家都裝上了電話、空調、年人均收入達到10680元。更讓人感動的是這個村子的文化氛圍。當夜晚降臨,華燈輝映,儘管有錦衣玉食的情節上演,但更多的卻是朗朗的讀書聲、英語會話的交流聲和夜大學師生的問答聲……每一種讀書的聲音都讓人感動,都讓人欣慰。這就是今日的羅南,一個村莊天天向上的故事。在廣東發達地區,讀書成了一種新的時尚。 1999年,廣東順德市一年助學貸款總額超過500萬元,令拍案稱奇的是,這些貸款者不是貧家子弟和弱勢群體,反而是富甲一方的大款們。 請看一則報導:佛山電台消息:富翁貸款供子女讀書在順德成為時尚。 富翁貸款供子女讀書,在順德成為時尚。截至今日,全市已舉40多名百萬富翁貸了款,總額超過500萬元。 記者鐘毅報導: 這些富翁不少是當地頗有經濟實力的私營業主。他們當中,登款少則幾萬元,多則30萬元。 按理說,貸款助學是窮人家的事情,那麼富裕人家有足夠的錫供子女上學,為什麼還需要貸款呢?貸了款的私營業主何先生說現在對我來講,解決十幾萬元學費並不難。申請貸款無非是想雛孩子一些壓力,讓他知道賺錢的艱難,文化的重要,不要做衣來僻手、飯來張口的二世祖。 (錄音? 另一位貸款的劉先生是一家私營企業的總經理。過去,他用金錢來鼓勵孩子讀書。誰知事與願違。孩子不是用這些錢去改善學習條件,而是去買高檔衣服甚至手機,與班上一些同學搞攀比、講享受,導致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從全班的第七名猛跌至第二十七名。這回,劉先生吸取了教訓,他採取貸款助學的方式作為教育孩子的手段。他說:我認為,對子女的教育,最好的方法還是留德不留財。這次貸款替孩子交學費,就是想從小培養孩子對錢有一個比較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使他將來能夠自食其力,對社會有所貢獻。 (錄音? 佛山市教育界知名人士周徵泉對順德市富翁貸款助學這件事十分讚賞:現在許多家長都意識到,財富不單單是金錢,更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品格,人的價值取向,以及人的知識及素質。所有家長感覺到留錢給子女,未必就是最好的辦法,更需要的是培養他們能夠自強、自立、艱苦奮鬥這樣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 (錄音) 在佛山所轄的幾個縣市遊走,諸如重文尚德的事例比比可見。筆者曾幾下廣東,對佛山一帶尤為熟悉。詢問順德富翁何所為,該市文明辦副主任王曉麗答: 一是受佛山本土歷史文化傳承影響。佛山地區人傑地靈,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近代以來,此地就出過不少著名歷史人物,文有朱九江、康有為、簡竹君、梁耀樞,武有黃飛鴻等(筆者去過南海市九江鎮太平村,這裡原是一個無名小村,因為出了一個朱九江而名聲赫赫。記得造訪九江墓時已近黃昏,筆者一行蜿蜒前行,拾級而上。跨過石板橋,走過青草地,看到旗桿石,便見到了先生墓。墓碑上刻字:朱山后土。正是這個號九江的朱次琦先生,在這個龜山下的小山村,教了四位出色的學生,他們是花縣的洪秀全、南海的康有為,順德的簡竹君和狀元郎梁耀樞。他的這幾位學生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讓歷史記住了自己的名字,也讓人記住了自己的老師。還有武林宗師黃飛鴻,同樣了得。至今佛山還舉辦黃飛鴻武術節,吸引眾多世界各地的無數愛好者前來膜拜?他們發散出來的人文氣息久久滋養著佛山人,使佛山人比較尚文尚德,即使在推行市場經濟的今天,他們雖然一夜暴富,成為有錢人,但內心的價值取向還是重文崇德。 二是受當今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幾年來,我們始終把教育人、培養人、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貫串於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的全過程,積極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內容的群眾性思想道德教育,通過新聞媒介、豎立宣傳牌、組織專題大討論等形式,使公民道德素質的內在需求意識不斷強化,在心靈紮下根來。 三是對佛山市推行文化、科教興市戰略的廣泛認同。佛山市有不少作家、詩人、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我市是廣東省8個藝術創作基地之一,有一批文藝精品獲全國和全省的獎項。其中,由佛山話劇團演出的《新居》獲1998年全國第八屆文華劇目獎;話劇《綠色的陽台》獲紀念中國話劇,90年交流演出優秀編劇獎、曹禺戲劇文學獎提名獎;獲1997年廣東省思想道德建設小品評比專業組一等獎;《車站晨曲》1997年獲第七屆全國群星獎、優秀獎和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這些優秀作品對陶冶佛山人的情操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筆者曾見過佛山文學界的知名人士,他們是作家韓英、鄧文初和攝影家廖書記。這三位都是領導幹部,韓英是佛山市委副書記,鄧文初是南海市委書記,廖攝影家是三水縣委書記。這三位中筆者認識較早的是鄧文初,當年筆者擔任《大路朝天》總撰稿時,曾在南海市委辦公大樓採訪過他,那時就知道他是一位作家,以散文創作見長。記得他在接受采訪時可謂滔滔复滔滔,因為文學功底的關係,他比別人要健談得多。韓英同志和廖書記同是在三水認識的,當時他們正在三水的健力寶賓館辦文學創作班,廖書記盡地主之誼,韓英是以作家身份赴會,聽說筆者也是同仁,便讓佛山市文明辦副主任王曉麗邀我同往。這是一次真正藝術上的交流,席間,廖書記將自己的攝影作品送大家作紀念,廖書記拍的大都是山水風景和花卉,送給筆者的是一幅雨中睡蓮圖,用光及構圖都很講究,以自己至少十年以上的專業攝影者的眼光去評價,廖書記的攝影水準當在省一級攝影家之上。韓英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是善寫小小說的大家。他身為市委副書記,主管佛山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在任期間,曾大抓該市的文化工程,諸如企業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等等,尤其是家庭文化一二三活動,在全國引人注目。 佛山市的文化設施投入的高點在1997-1999年,僅兩年多的時間,市政府投放的文化經費就達3974萬元。這段時間還建成了佛山圖書館、石灣區圖書館和佛山群眾藝術館和石灣區文化館。正是由於這些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佛山市走文化興市和科教興市的發展方向才得以漸漸顯露出來。韓英官當得不錯,小說也頗有心得,請看一篇有關他的評論文章: 韓英同志的微型小說,是從他眾多的小品文演變過來的。從他已出版的10多本集子、800多篇小品文精輯起來的微型小說看,其藝術構思、形象塑造、篇章結構,許多是在小品文的基礎上借鑒小說手法進行創作的,具有耐人尋味的精緻,令人忍俊不禁的生動,有較大的吸引力和可讀性。而且,韓英的作品多半是寫人的,有小說的特徵。因此,他的一些華章,與其說是小品文,不如說是雜文式的微型小說。 韓英微型小說的顯著特點是揭露問題,針砭時弊,對某些官場腐敗現象進行無情的諷刺,反映作者憂國憂民的深沉;同時顯出其敦厚朴實、輕靈灑脫、幽默諧趣的風格。韓英當過地委組織科長、副部長,對人事組織工作比較熟悉,加上他多年的觀察、體悟、洞察出社會存在的一些假惡醜現象,敢於正視,並進行揭露和抨擊,以警醒國人。當前一個嚴重的腐敗現像是用人不當。 《告狀》那篇文章,寫得幽默生動,構思別出心裁,讀後叫人拍案讚好。當前由於一些單位風氣不正,在組織人事工作上存在弊端;德才兼備、廉潔奉公的老實人不被重視,評先調資沒份兒,提干輪不到。而善於吹牛拍馬、阿諛奉承、投機鑽營的所謂,卻備受器重。 《告狀》卻舉一反三,做了頗具匠心的佈局,寫出了一個精彩的故事;某單位一位老局長要退了,在物色新局長時,人們要舉薦廉潔奉公、埋頭苦幹、政績突出的林科長。但他是一個老實人。沒有引起領導層的賞識。正直的人們要推薦他,竟要寫告狀信,告他貪污腐化,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一時間全局上下沸沸揚揚。紀委派出專人內查外調,市委組織部又派出工作組來局考察。市委領導聽了匯報,才發現老林是一位德才兼備、廉潔奉公的好乾部,最後把他推上了局長崗位。這個結局,出人意外。韓英其他的文章如《邱禮送禮》、《應酬湖》等也寫得十分精彩,對醜惡行為諷刺得入木三分。 廣東經濟發展得很快,尤其在富庶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然而乾部隊伍中賭博現象卻十分驚人!有的干部不僅在本地大賭特賭,而且利用職權,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出境豪賭,大肆揮霍。如果韓英的作品再開掘出更廣更深的層面,加大對這些腐敗現象揭露的同時,引導各級建立健全各項監督制約機制,避免和減少這種腐敗現象的產生,其作品將會產生更好的社會效果。韓英同志是一位領導,(韓英同志是佛山市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又是一位趨於成熟的作家。人們說他是兩棲公僕當領導是公僕,當作家也是公僕。人們有理由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企盼他更好地發揮兩棲公僕的作用,運用雜文式的微型小說及人民賦予的權力,在依法治市的過程中,進一步履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責,進一步加強對一府兩院及其工作人員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則國家幸甚,百姓幸甚! 領導幹部的文化素質高低不會決定一個地區人民群眾的整體文化水平,但卻能深深影響這個地區的文化方向和發展速度。佛山市在韓英等領導同志的文學藝術目光的不斷顧盼中,與眾不同是情理之中的。 隨著王曉麗的三點解釋,筆者的思緒似乎比她的分析要走得更遠。佛山市不僅富了錢袋,現在正在富腦袋,而只有腦袋富了,才會永立不敗之地,這就是佛山人大力向學的意義。 珠江三角洲諸市中,東莞可謂富甲一方。在《廣東告訴世界》東莞卷中,書的封面上有這樣幾行文字詮釋東莞:這商投資企業之多為中國之冠,堪稱世界最大對外加工區;吸引了中國最多外來勞動力,演成百萬民工下東莞的社會景觀;最先圓了中國農民的城市夢;30個鎮長變成30個市長,開始了中國21世紀偉大征程,廣東四小虎將變成四小龍…… 筆者曾多次到過東莞,最長時間一次可達月餘,對東莞並不陌生。但是,每次見到東莞,都會給我以意外的驚詫,它的突變讓人猝不及防,就像川劇中最善變臉的大師一樣,並且越變越好,越變越美。整個東莞在突變中迅速丟掉了舊容顏,那是茅屋竹棚油燈泥牆老牛破車,還有嗚嗚咽咽的柳笛和竹影斑駁的土路,那些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遺物在這場突變的浪潮中被迅速蕩滌,整個農業型東莞變為了工業型東莞和城市型東莞。但是,作為社會的主體人,東莞農民的角色轉變還沒有及時完成。儘管背景變了,但歷史賦予他們的角色定位卻沒有更改,雖然背後的村莊變為城區、茅屋變為樓房,鄉間小路變為水泥馬路,但他們的內在仍然是農民的結構,這種規定極強的東西仍牢固控制著他們的言行甚至控制著他們的生活。 在東莞農村,因為財富來得太快,一些農民反被財富襲擾,紛紛染上惡疾中箭落馬,這就是發達地區農村流行的富貴病。東莞較周邊地區更富有,因之也成了富貴病的多發區。東莞市委市政府對此問題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現任東莞市市長的黎桂康幾年前就撰文說:我們(東莞?相對於經濟發展而言,精神文明建設存在滯後現象: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富足,但少數人不思進取,貪圖享樂,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有的人只講金錢,不講道德;面對壞人惡事,有的人是非不分,見貧不助,見義不為;家庭生活中存在著紊隋淡漠,子女不求上進等令人憂慮的問題,有的甚至飽暖思淫逸,步人黃、賭、毒的陷阱而不能自拔。現實表明:貧窮不能生長出文明,但富裕不等於幸福,也不等於文明,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之後出現的一些問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東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 早在1996年,對農民進行道德教育就成為東莞市委、市政府強力推進的戰略目標之一。 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決議》明確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原則是集體主義,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努力方向是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係。這就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總思路。而我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就是依據這一思路,通過多種教育和法制的手段,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具體內容貫徹到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去。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範。在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對於人們擔當的不同社會角色,有不同的道德規範要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社會公德是社會公共生活同遵守的行為準則,規範和調節公共場合中人們的互相關係,反映了人們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適用於全體社會成員。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實踐中形成的行為規範,是社會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產物,它存在於各種職且活動之中,對調整和評價各行各業和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具有重至作用,特別是作為社會道德核心的行政道德,在整個社會道德體勇中更是佔有重要的地位。家庭美德是調節家庭內部成員和家庭生蔣密切相關的人際交往關係的行為規範,家庭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積組織形式,家庭美德對社會的健康發展和個人生活的幸福與否有癱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三個道德範疇覆蓋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主要領域,抓好了這三德建設,整個社會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廚尚。 東莞市在開展三德建設的同時,與樹文明家風、民風和共建和睦社會主題活動結合起來,構建成一個整體圓滿的壓路,在這種理性之光的照耀下,全市上上下下村村寨寨無不大談譴德建設,正是有了這樣的環境,東莞市的農民道德法庭才應逗而生。 東莞市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常務副主任毛慶華告訴筆者.道德法庭曾在東莞市數次舉辦,在全市引起強烈反響。這種汪動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由市文明辦、市婦聯、市日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聯合舉辦的,目的是通過道德法庭組織社會名界人士進行道德評判活動,使群眾受到具體的思想道德教育,提瘟分辨是非和美醜的能力,在社會上營造一個講道德光榮,不講道德可恥的輿論氛圍。它不同於過去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大批判,也不屬於個別少數人閉門造車式的密室操作,而是更大限度地公開透明,並且集中優勢兵力,運用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為武器,對缺德的行為和思想進行鬥爭,顯示一個先進政黨主流文化的強大威力。長期以來,我們一度忽略了思想教育,放棄了思想陣地,在這方面曾經有過沉痛的教訓。而我們的這個道德法庭就是思想上的搶灘,一種意識形態的爭奪戰……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道德法庭在民眾中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種好壞不分和善惡不辨的狀況得到了製止,正氣上升,邪氣下降,良好的道德風尚正在東莞農村形成…… 東莞道德法庭審判紀實不斷在全市鄉鎮進行實況轉播,在農民中間引起了巨大震動。許多腰纏萬貫富得流油的農民款爺開始流汗又流淚,謝某某的行為使他們認識到錢在素質高的人手裡是財富,是福祉,而在素質低的人手裡是禍害,是敗家亂心的東西,於是他們就開始尋找精神上的富有。他們認識到只有富腦袋才是真正的富有,只有精神文明上去了,他們手中的財富才下不去。 常平鎮金美管黨支書任達光說,金美村過去是個窮村子,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錢。那時村民一個心思就是乾活兒掙錢,想方設法讓自己富起來。拿自己來說吧,我17歲就外出打工,到惠州打工。那時一個工才3角錢,沒白沒夜的給人家幹活兒,幾乎幹遍了所有工種,什麼裝修、建築、企業等等,從惠州到深圳,從深圳到珠海,幾乎為掙錢跑遍了周圍所有的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常平要建成鐵路樞紐城市,我們藉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金美村才大力向外招商引資,引進三來一補,開始搞勞動密集型企業,後又轉向引進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和外資企業。我們村的村民大都是姓任,香港著名影星任達華就是這個村子的,為了能擴大影響,我們想方設法請他回來提高我們的知名度。我們抓住了這個機遇,使窮村很快變成了富村。 1998年集體純收入1830多萬元,全區300多家私營企業一年的收入超過億元,我們金美村一躍成為常平鎮有名的富裕村。這些年,我們幾乎是一路小跑到達財富的頂端的,說有如神助。富裕的速度快得超過了夢想。不瞞你說,我現在做夢還是多年以前的窮夢,穿的破破爛爛,住的是泥棚草房,給別人幹活遭人訓斥,有時突然就能從夢中驚醒……因為富得太快,村民們缺乏精神準備和管理財富的經驗,就像長期飢餓的人一下子掉進了肉鍋裡一樣,沒有餓死反而給撐死了。一些村民確實手捧著大捆的人民幣忘乎所以,覺得連下輩子的錢都掙出來了,因此思想上放鬆了警惕,富貴病就乘虛而人了。 現在,我們意識到管理財富比創造財富更難、任務更艱鉅。創造財富有時是憑天時地利,憑黨的政策的幫助,就像是一陣風把我們帶到了天上去。而財富到了手裡不讓它跑掉可全憑自己了,你素質不高,想不讓它跑掉都不行。錢是流動的,只往素質高的人手裡去。要想保住它不被流失,只有大抓人的素質,大抓精神文明,大抓道德建設。 因此,我們金美管理區一是抓黨支部,狠抓支部建設,以良好的黨風帶出良好的民風;二是加強三風建設,提高群眾素質。抓住了這兩點,就會使我們的財富不缺斤,不短兩。 我們金美管理區黨支部加強黨員幹部的理論學習,把廉政建設放在首位。堅持每週召開一次幹部會議,每月召開一次支部會,組織黨員認真學習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反腐倡廉的有關文件。為了保證廉潔奉公,管理區製定乾部涉外辦事制度、廉政工作制度、工程招標制度、財務管理等十多種規章制度,幹部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加強培養群眾文化素質、文明程度。電視實現聯網化,村民可以不出戶,能知天下事,改變了農民以往那種保守、封閉的小農意識。管理區在公共場所安裝《東莞市民守則》宣傳牌,給每個家庭派發《新三字經》、《社會公德四字歌》、《家庭美德五字謠》等讀本,加強對群眾的思想道德、家庭倫理教育,並組織大討論,促進三風建設的深入開展。富裕起來的農民,也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在參與東莞市社會醫療募捐、常平人民醫院建設募捐、長江流域賑災活動中,金美人都慷慨解囊,熱心公益。 隨著群眾道德素質的提高,遵紀守法,互相關心,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蔚然成風,我們區還出現了為保護群眾生命安全而光榮犧牲的英雄任兆光。 金美管理區由於重德育德,1996年、1997年連續兩年被東莞市委、市政府授予東莞市文明村稱號;1997年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 與道德法庭遙相呼應的是東莞農村出現的共建和睦社會的活動。這項活動把東莞的道德建設實施計劃一下子推向了高潮,使東莞的形像日漸豐美。 東莞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里。據《香山縣左步頭孫氏源流考》記載。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在江西寧都,元代末年為躲藏戰亂逃到東莞,隱居於東莞縣員頭山。隱居在員頭山的孫氏叫孫民章,元代末年官居會昌同知,初來廣東時在南雄珠璣巷,後結識東莞人何真一起南下,來到員頭山改號常德。孫民章共有7子,長子孫敬留在員頭山,次子孫賢移居東莞上沙,三子孫厚去了惠州,四子孫倫去了肇慶,另餘三子已無可考。孫賢有三子:禮和、禮忠、禮湮。禮湮的長子孫受以販運陶器為生,經常渡過伶仃洋到香山縣的涌口門及柴橋等地販賣缸瓦。孫受的第三子孫玄從隨父來往於東莞與香山之間。最後在湧門結廬而居,娶了陳屋頭的陳氏為妻,生下兩個兒子。長子孫締兒(號樂川?,次子孫締宗(號東南?。孫締宗留居涌口,孫締兒則因左步頭山環水抱,田土肥沃,乃讚歎說:這裡真是我的第二故鄉啊,就在這裡定居下來吧,不必再返回老家了!這位孫締兒,就是現在左步孫氏的始祖。若從常德公算起,在第十一世以後,左步孫氏的一支遷居翠亨,以後便誕生了偉大的孫中山先生。 據《孫氏懇親會歡迎孫中山記》一文所記,孫中山曾對自己的宗親說:今日得與我族叔伯兄弟相見,甚屬歡喜。惟念四萬萬同胞,皆黃帝之子孫,其始均無所謂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見重,由是家族以起。然此家族亦甚好,含無數家族而即成為國家。今者民國成立,政尚共和,合漢、滿、蒙、回、藏而成一家,亦猶是一族。將來再為推廣,連亞洲而聯絡之,豈我一族而已哉! 孫中山先生以他無比寬廣遼闊的視野,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未來世界其樂融融的大團結畫圖。而孫中山先生的夢想,實際上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著力點,我們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為著這個美麗夢想的圓滿實現。可喜的是,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里,人們已經開始著手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了。 1997年8月1日,長安鎮鎮委書記李滿堂在鎮報上發表了題為共建和睦社會的署名文章,首次提出了和睦社會這一嶄新的概念,並闡述了共建和睦社會的三個鮮明時代特徵: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二、全面提高全鎮人民群眾及廣大外來人員的文明素質,共同創建文明、禮貌、謙讓、愛心的社會氛圍,給長安的發展帶來更加強大的活力和生機;三、依法行政、以法治鎮,弘揚正義、打擊犯罪,遵章守紀、講求秩序,從而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長安,曾是廣東東莞市一個因貧困出名的小鎮,1990年被評為中國鄉鎮企業之星。特別是1997年以來,該鎮又連續獲得了10多項國家級榮譽,其中獲得的榮譽有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點、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五強鄉鎮第一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示範點、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中國100個鄉(鎮)投資熱點等。獲得省、市級榮譽更是不可勝數。該鎮目前已有1700多家外商企業。 有這樣一個說法:全國引資最多的是廣東,東莞是廣東引資最多的地區之一,而長安在東莞名列前茅。 要說天時地利,長安優勢並不十分明顯,論自然條件,同在東莞地區,長安有的,周邊鎮都有,周邊鎮沒有的,長安也難以弄來。那麼長安的發展到底靠什麼?回答這個問題要用黨的十五大代表、長安鎮黨支部書記李滿堂的話說,那就是:共建和睦社會,創造了長安人的優勢。 應著改革開放的隆隆足音,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萬外來員工湧進了長安鎮1700多家外資企業,勞資關係便成了長安鎮社會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影響著整個鎮社會秩序的穩定。對此,長安鎮在共建和睦社會的活動中著重提出了要創建和諧的勞資關係。 在一個灑滿陽光的日子裡,信泰聯光學有限公司大門前,一個名叫寇瓊的川籍女工怀揣著飽含上千顆愛心的6000多元捐款,含淚向眾員工依依惜別,返鄉治療心髒病。 也是一個春意盎然的日子,永成化工有限公司的代表將老闆及員工捐集的8700多元醫療款送到了湖南邵陽週後交的病榻前,而此時的周後交已從永成公司辭工多日了,捧著飽含公司老闆及200多員工深情厚誼的一沓人民幣,週後交淚流滿面,他是多麼想念那個家一樣溫暖的公司,那個好心腸的外資老闆。 福摩斯托電子廠員工冷東患上膿腫性肺炎,廠方及員工為她捐付了1萬多元;偉時亞洲有限公司員工張美娜患重症肝炎,公司為其花去6萬元醫療費,外加8000元休養費。 員工為企業擔風險,企業為員工多著想已在長安鎮各外資企業中逐步形成了風氣。企業主們為了讓員工的工餘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他們還不惜投資、再投資。這種和諧的勞資關係也為長安鎮社會的穩定、經濟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共建和睦社會活動開展以來,長安湧現了一幅又一幅鄰里親,家庭美,世人好的溫馨風景。 古語云:家和萬事興。在長安鎮我們採訪了榮獲和睦家庭標兵的李麗娥夫婦。李麗娥是個40歲出頭的普通婦女,但她豁達熱情的性格、善良質樸的品質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與丈夫李澤光結婚時,與公婆家11口人住在十幾平方米的瓦房內,生活十分艱苦,作為大嫂的她不僅要照顧全家飲食,還要照看患有小兒麻痺症癱瘓在床的小姑。可她毫無怨言,樂觀爽朗的面對家人,面對生活,以她的愛溫暖著一家人:對公婆十幾年如一日地噓寒問暖,一有空就推小姑到外邊曬太陽、逛公園,聽到哪裡有能治小兒麻痺症的醫院就不辭辛勞地陪小姑去,有一次在廣州足足陪小姑住了2個月醫院,動了2次手術。出院回家,李麗娥整整瘦了30斤,可她依舊笑呵呵的,在她的影響下,這個十幾口人的大家庭,眾兄弟妯娌姑嫂之間從未紅過臉,在當地一直被傳為佳話。 在長安鎮,遇到危難,陌生人伸手相助的事也屢見不鮮:去年8月17日,17歲的打工妹陳風姣被一輛汽車撞倒,這時素不相識的麗新酒店經理熊勇見狀,毫不遲疑地抱起小陳,很快地把她送到醫院。自己染成了血人。 1998年長江水災,長安人共捐款650餘萬元。 長安鎮還有一位好心的麥期望,他叫麥錫祥。有一天,無意中看到報紙上有個自稱劉期望的人為失學孤兒捐款的事,麥錫祥心動了,於是他親自去湖南永順,踩著泥濘的山路,以麥期望的名義,捐助了40個孤兒,並捐款3萬餘元在當地建一間希望小學。當地人千里迢迢到東莞長安,才知道他的真名實姓叫麥錫祥。 這就是長安鎮為我們勾勒的和睦社會的嶄新圖景。而在東莞市,越來越多的鄉鎮都在爭相加入這個偉大的創作,其作品可謂異彩紛呈,氣象萬千。如今,共建和睦社會的概念已被諸多地區、省份所接受。 當下一個全新的文明模式第三級文明在東莞農村誕生並且被命名。東莞農村推行的是分散型的工業化戰略,是鄉鄉辦廠,村村冒煙,並非集中在某一兩個中心城市,農民也沒有大批湧人城市,而是在農村建設具有現代化都市標準的家園。在這一個工業化過程中,一些鄉鎮企業發達的小城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糅合了城市文明的特色,非城非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人們在城市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看到了第三級文明城鄉一體化的文明的出現。 實際上,所謂第三級文明在歐洲發達國家早已出現過。瑞士自19世紀以來就形成了城市貿易、鄉村工業的發展模式此,瑞士幾乎沒有大城市,然而它卻經濟發達,國民極富。它們的現代化文明就是在鄉村小城鎮境內而生成的。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工業化國家,除了少數大城市外,支撐整個社會肌體的還是眾多的鄉村小城鎮。第三級文明的出現,把農業與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之間的差別逐步消失(馬克思語?,這絕對是社會進步。 在歐洲的第三級文明發展模式下,農村小城鎮是一個奇特的社會復合體,它既是一個小型城市,又是一個大型村莊,還擁有許多城市職能部門和非農產業,它們的居民在生活上已經城市化,但它的環境卻還是田園化。只是有一點,它沒有中心城市那樣複雜的社會架構,特別在上層建築領域顯得特別沒有作為甚至低能。東莞創造的第三級文明具備歐洲第三級文明的全部特點,只有在上層建築領域方面顯示了自己的中國特色,這就是大力開展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中央發出通知,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來,它們更加註重這方面的教育。目前東莞市農村道德法庭正在各鄉鎮普及,在法律之外,創造性的教育樣式越來越多。這些方法和样式,大概都屬於東莞市第三級文明的創造。 福建省石獅市多年前曾盛名全國,給人的印像大體是貶大於褒。因為是以石獅命名,使人聯想起中榮國府、寧國府門前的石獅子,那上面不干淨的成分居多。在國人的眼裡,石獅子就像是我們國家擺在南口的鎮物,因為緊傍資本主義,花花綠綠的東西就特別多,先是搞洋貨,後又搞黃貨,弄得全國人民都知道福建省的石獅是個不安分的所在。然而,就在人們漸漸淡忘石獅的時候,石獅卻又沖天而起,先後榮獲全國科技自強縣(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福建省文明城市創建一級達標城市等稱號,特別是該市農民創辦的綠洲讀書社,以其清麗脫俗的身影,用它朗朗的讀書聲,籠罩了這片曾經乾涸了許久的土地。每片讀書聲就像是一片雨量充沛的積雨雲,當透明的雨線將石獅團團包裹的時候,人們企盼許久的綠色便夢幻般生成出來,往日不干淨的石獅變成了綠色的石獅和詩意的石獅…… 石獅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介於廈門和泉州之間。石獅歷史久遠,隋朝以前,這里東面的永寧一帶水灣已形成漁港,而這一帶是泉南惟一的鹽場,由於運鹽和販魚者往返泉州,必經此地,因之就形成了史書上記述的東京大道(即今日石獅管頂街?。其後,過往商旅在道旁建了一座石亭,供人避雨憩息。後又有人在石亭北造一座觀音廟,以祈發財平安。後來,又有人在廟前置放了一對石獅,這裡又被人稱之為石獅亭。由於這裡是交通要道,又因這些景觀大都是吉祥祈福善男信女所置,所來人眾日漸趨多,久而成村,日西林村,石獅最初的雛形便由此而來…… 1987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石獅由原來晉江的一個農村集鎮直接升格為省轄縣級市。 石獅是福建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的主要祖籍之一,全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近30萬人,祖籍石獅的台胞30多萬人。 早在20世紀60年代,石獅人就開始發展商品生產,擺攤賣小洋貨,被外地人稱之為小香港。談起往事,石獅人不禁唏噓不已,石獅市華僑聯合會主席蔡世佳說: 石獅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孕育階段,二是雛形階段,三是集鎮階段,四是建市階段。由於石獅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發展前期深受華僑台胞商品觀念的影響。同時,它也被稱之為資本主義的重災區。 1976年前後,趁著管理鬆懈之際,鎮上一些沒有職業的人開始經商,他們從全國各地採購東西,然後再高價在此出售。因這一帶是僑區,購買力強,於是這裡就形成了一個無人封冕的自由市場。後來,這個自由市場被當做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了。而且曾引起中央的注意。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到福建省視察時曾在省級幹部大會上點名批評石獅是資本主義復闢,說此地除一面國民黨旗沒有掛之外什麼都和資本主義毫無二致。記得廖志高送皮定均骨灰回北京時,華國鋒接見其第一句話就是:石獅的資本主義氾濫情況現在怎樣?為了讓中央放心,石獅還在廣場搞了聲勢浩大的誓師大會,堅決與資本主義劃清界限,並寫了450個字的電報發往中央,450個字45元錢,我參與其中,所以我記得很清楚。這時泉州要召開現場會,要求石獅搞個展覽館,責成我們一周之內搞成。當時我們抓了不少資本主義的典型,記得萬字號的投機倒把分子11個,10005000元的100多個。最大的投機倒把分子叫林清業,他竟然賺了24000塊錢。館內展品共分三大部分,一是四人幫奪權醜態;二是反對資本主義復闢;三是粉碎四人幫的新面貌。前面是毛主席語錄:我們的目的是讓資本主義絕種……在反對資本主義復闢部分,結合石獅本地的情況,搞了一個八大王專欄,這就是當時搞資本主義的買賣人,他們是螺絲大王寧太平、水產大王王善崔、撲克大王蔡清何、票證大王武文戀、菸絲大王林秀碧等等,每人配了漫畫,下面有簡單文字。我們原準備展覽幾天就撤掉的,哪知道中央來人了,先是財政部領導看過後表態,說很好,不能撤,讓更多的人來受教育。以後省市、中央、全國人大一些領導都來了,他們來看過後都說很受教育,講此展覽要長期辦下去,還要辦成類似教科書那樣的東西,告誡子孫後代永遠不要搞資本主義那一套。我當時是這個展覽館的具體承辦者、參與者。我是奉命行事。可能是我在鎮上算是一個文化人吧。我是1961年8月高中畢業。從初中起就讀書好,先在華僑中學,後到泉州,保送到泉州五中,這是所重點中學。我是華僑家庭,父親在菲律賓。等我畢業考學時,適逢困難時期,大學理工科招生減少一半,於是我就被分配到石獅鎮僑聯工作。從1961年到2001年,我在僑聯部門已整整40年,這在全國僑界是罕見的,因此,1994年我被評為全國僑界十佳,這算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鎮僑聯有名稱卻沒有正式編制,我一直是臨時工,而且一干就是30年,直到鎮晉升為市才算有正式編制。雖然我不是正式乾部,但鎮裡有許多重要工作是我承擔的。比如中央領導來、建市籌備等我都參與接待和策劃。因此辦展覽這樣的事一般少不了我。 那次展覽引起了全國關注。批了多年的資本主義沒有抓住真憑實據,在石獅居然有八大王亂市場,有那麼多數字,看來資本主義委實太厲害了。記得有一個私造香皂的人,抓他辦學習班,他逃到山里去,扮成養蜂人,後來被抓住,報紙上還登出養蜂人落網記的報導。因為誰也沒有搞過資本主義,石獅一下子弄出這麼多資本主義,吸引了全國的注意。記得《解放軍報》社的姚副總編專程來到石獅找我探討資本主義到底什麼樣?緊接著,省委工作隊七進石獅,一次比一次形勢嚴峻。中央新聞紀錄片廠為此拍攝了《鐵證如山》。全國辦增產節約反對浪費展覽,也把石獅展覽的內容複製了一套,由財政廳轉至財政部,把石獅的資本主義當靶子打。 就這樣展覽辦了一年多,十一屆三中全會來了,一看調子不對了,展覽收場了。 20年後,我又辦了石獅改革開放成果展覽。當年那個被抓的養蜂人,又創辦了愛華牌香皂廠,全國多家報紙有報導,題目是小小農民香皂廠,佔領京滬大市場,愛華牌香皂蜚聲全國,當時項南書記說他還在王府井排隊購買過。此人後來被評為全國十佳企業家。原來展覽的八大王,大部分乾得不錯,成了改革開放的骨幹力量,20年後以先進模範的身份又一次走進了我的展覽。中央電視台得知這個展覽後專程來石獅採訪,中央一些報紙也來採訪,有記者寫了六七千字的篇幅報導石獅改革開放的成果,省里報紙電台也跟著進行了報導。 石獅又一次出了大名。只不過這一次是好名聲。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中央50號文件,對廣東、福建給予特殊政策,給人的感覺是把往日緊閉的國門打開了一道縫隙。但國門開的還不算大,如果沒有之後的南巡,石獅的發展不會這樣快。 1978年前,此地只是一個村鎮,僅有十幾家集體企業,規模很小,沒有一家國營企業。改革開放之前,僑胞回鄉限量攜帶商品。 1979年後,海關公佈可以大量攜帶日用品,於是大量華僑擁入石獅。當時銀行匯率較低,帶東西合算,於是華僑們就像螞蟻搬家一樣大量地把一些洋貨帶了進來。我估計,每年從深圳入境帶回來的洋貨就有200萬斤,從郵電口寄回來的就有11萬包。中國大陸少見的收錄機、彩電、錄像機等等都如地下冒出來似的,一下子充斥在160平方公里的石獅土地上,因此石獅再度閃亮起來。這些洋貨是稅前的,很便宜,這對於封閉已久的大陸充滿了誘惑。而石獅就是向內陸兜售洋貨的櫃檯,只是這個櫃檯有160平方公里,石獅立時被全部調動起來了,幾乎人人經商,石獅成了名副其實的商埠。 有人寫詩描述當時的石獅:鋪天蓋地萬式裝,有街無處不經商。客來四海驚繁華,繽紛神州盡道洋。 就這樣積累了10年,石獅完成了原始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和精神準備,由市場帶動企業發展。此時,適逢撤鎮改市的機會,1987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由農村集鎮直接升格為省轄縣級市,1988年9月30日石獅市委正式成立掛牌對外辦公。 石獅市馬不停蹄,開始它的第二個里程碑,來料加工、仿製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嗖嗖拔節,生產國產洋貨,同時也積累了辦企業的經驗。 當時谷牧同志講,歡迎僑胞回來參加辦廠。我們出土地,出廠房,出廉價勞動力,但等我們成長之後就可以發展自己的企業。 這就是我們石獅人的總結:小商品大產值,小洋貨大創匯,小城市大網絡,小政府大社會,這就是我們的石獅特色…… 通過蔡世佳的敘述,對石獅之路有了漸漸完整的印象。大概是他熱愛家鄉的關係,關於石獅第二次臭名遠揚的故事他沒有敘述。然而,黃色濁流始石獅的故事卻是盡人皆知。 1988年起,從港台和東南亞國家登陸而來的一股黃色濁流。這種以性和金錢為主的潮汐以巨大的能量吞噬了這個毫無思想準備的小鎮,並很快使它陷入不名譽的泥淖,成了和洋貨熱和商品熱很有些相同之處的內陸需求,實際上是一種複雜意義上的反彈,它並不僅僅指性。但是,石獅又一次為這種需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中央政治局常委就說,石獅是黃貨的龍頭,要把龍頭關掉。 這對剛剛建市的石獅無疑為當頭棒喝。一個不道德的縣級小市出師未捷名先臭,十有八九難到頭。人們都用懷疑和異樣的眼光打量著它。那時的石獅猶如船到江心遇迷霧,真真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然而,石獅人卻用極短的時間為自己恢復了名譽,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關掉了黃貨的龍頭,並進行了道德重點建設工程,等同志再來石獅時,他用讚許的口吻說:石獅市委是有水平的,政策把握得很好,掃黃取得很大成績,出現了經濟和文化兩個繁榮。石獅是社會主義的石獅! 黃貨是一種精神污染,是一種腐朽文化。石獅曾一度被它攻陷,污染全國,石獅人在痛定思痛後看準了文化的重要。從哪裡跌倒再從哪裡爬起來雖說是一句老話,但石獅人卻牢牢記住了這句老話,他們說一定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讓文明之樹成長為合抱之樹,才能抵禦黃色風暴的襲擊。 石獅市的綠洲讀書社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應運而生。 綠洲讀書社的發起人和負責人叫蔡友謀,此公在石獅是個著名的人物。前不久,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剛剛播發了石獅市綠洲讀書社的消息,石獅有人因讀書而出名,而且上了中央電視台,這不能不使石獅人引以為榮。蔡友謀的大名隨著綠洲讀書社的聲名遠播而廣為人知,說起他來,連市裡一些官員也很熟悉他的讀書故事。 綠洲讀書社成立於1992年,成立時似乎無人喝彩。當時情狀很有些綠洲意味,所謂綠洲,是相對沙漠而言,在那樣一個鋪天蓋地物慾橫流時節,竟有人鬧中取靜,返身林海深處,在書中尋找曾經丟失的東西,這真令人拍案稱奇。然而,他們終於堅持下來了。 10年下來,那片蔥蘢的希冀已經形成一片林海,整個石獅都在它的簇擁之中,它不僅僅為石獅人提供了一片綠陰,而更至關重要的是因為有了它的存在,石獅的人文氣候精神田地進入了良性循環之中。往日,人們只知道石獅富有,然而卻鄙夷它的文化淺薄;人人盡知石獅豪華,卻把它看成是聲色犬馬、酒紅燈綠之地。現在,再沒有人妄言石獅是文化沙漠、石獅人沒有文化了。不管你是文化學者或者是歷史學家,若和石獅人交談,儘管他是農民或者商販,同樣也會滔滔复滔滔,讓你大跌眼鏡。蔡友謀先生個人藏書已達2萬冊,即使是從個人藏書來比,他也比我這個大學教授要多。 採訪蔡友謀先生那天天氣晴好,當筆者一行在該市文明辦主任桂常勝的引領下,來到蔡友謀家時,已是上午11時左右,然而蔡友謀似乎剛剛起床。他睡眼惺忪地把我們讓到他的書房,在滿滿噹噹書的背景下給我們解釋說,昨晚他看了大半夜書,天快亮了才睡,對不起。問他看什麼書,他笑著遞給我一本研究國學大師陳寅陌的書,我不禁愕然。他說這套書是他們綠洲讀書社剛出的,他可以送我一套。就在我的不斷驚愕中,蔡友謀開始了他的敘述: 我的祖父過去是扛死人的,是農村中地位最低賤的那種。民國初年,爺爺奶奶相繼過世,靠大姑把我父親養大。據上輩人講,那時窮得叮噹響,一口鐵鍋,一張破床就是全部家當。二姑三姑嫁給了華僑,到1948年底,用100美元開了一個小舖,讓我父親及叔叔當老闆,剛開張沒半年,共產黨來了,劃成分時被定為富農,說是富農沒有地,看看有個小店,就又定為資本家。實際上就是那100美元鬧的。母親娘家是地下黨的活動據點,母親深受影響,很小就參加了革命活動。我的姨父是死在抗日戰場上的,是抗日烈士。父親也是地下黨員,當時他的身份是商社的代表,經常為地下活動籌措活動經費。解放後,父親轉成了一名職5,記得我上初一時,父親患了急病,來不及請假,於是被解僱,家裡惟一的財源被切斷了,成了真正的農民。從那時起,全家全憑母親操勞養活。我六個兄弟,兩個妹妹,我排行老四。記得我12歲就開始賣土煙、賣冰棍,要過飯,種過菜。那時賣菸算是投機倒把,我12歲就開始乾,算是最小的投機倒把分子。我還乾過票證倒賣,比如糖、油、僑票等等,我都倒過。政府倒是抓不住我,但要命的是家裡有一個老傳統,我父親死活不讓我幹倒賣票證的事,只許我幹苦力。可是我才12歲,哪有力氣呦,於是錢也沒有掙到。父親不僅管經濟,還管思想。除了不讓搞投機倒把外,還不讓我看書,這我可受不了。父親沒有文化,加上運動總受衝擊,看看倒霉的都是讀書入,他就橫豎不讓我看書。當時我已經有逆反心理了,你不讓我看,我偏看,而且看的慾望更加強烈。我的腋下總夾著偷看的書,我就在偷偷摸摸的情況下看著有限的幾本書。 兒時我有兩個夢想,一是當兵,二是讀書。當兵這條路很早就斷了念想,因為我的成分有問題,只有報名的份兒,沒有參軍的份兒。讀書上大學的夢想同樣遭到了破滅,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想也白想。但是現在,我的這兩個夢想都實現了。一個是我擁軍,和駐軍部隊打得火熱,軍民共建搞得熱火朝天,我經常到連隊給戰士們上課,真有半個指導員的味道。大學夢是讓兩個兒子來圓了。大兒子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我一夜未眨眼。他考取的是師範大學,將來去教書。二兒子上大學去學農,民以食為天,咱是農民,不能忘本。 我的兩個兒子都深受我的影響。 改革開放之後,我先在建築工地當泥工,後學了點技術,就當施工員,以後又當副隊長助理工程師。之後我就開始獨自承攬建築項目,漸漸發展,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企業家。這些年我是邊讀書邊幹企業,正是讀書,使我明白了事理,不管是我人生道路還是致富之路,都受益無窮。我不僅個人受益,就是我的兒子們也受益,我老婆也支持我看書,她也是書的受益者。我總結出來,讀書有三種姿勢。專業書是坐著看的書,思想書是站著看的書,閒書是躺著看的書。我包工從1978年一直幹到1991年,這是我的個人致富史,同時也是我的讀書史。當小工時我每天掙一元二角,我就每天至少拿出二角錢用來讀書。因為那時買書買不起,只能藉書看。包工後,有了錢,我買書一次至少500元。我買的書可不是裝樣子,而是為了使用。那時的書都翻得很爛,書越爛,就證明書的流通過程多,使用率高。看過的書我盡量想方設法把其消化掉。我看書的習慣也影響兒子,他看得很多,知識就豐富,考學時很有用,輕而易舉就考上了名牌大學。過去我夫人對讀書不滿,但一看到兩個兒子讀書受益,先後考上了大學,也改變了對讀書的認識,現在我家遍地是書,她幫我整理圖書,知道書是好東西了。 我身邊有一個小圈子,都是愛看書的人,我們常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偶有新書,如新釀好酒,便邀眾友品嚐。因是讀書人,自有文人風骨,便不免憂國憂民,特別是當時正是一切向錢看的時候,石獅真有些像商品的海洋但卻是知識的沙漠,應該想辦法在這沙漠裡弄出點綠陰來。就這樣,就像鬧著玩似的,我們弄了一個讀書沙龍。但是,隨著社會參與率的提高,我們改變了宗旨。 讀書人都有文學夢,剛開始辦沙龍,完全是為個人興趣,想找一些人切磋寫作技巧,為自己的創作做準備。但是,恰逢此時石獅黃貨盛行黃書氾濫,在參與掃黃打非時,我們考慮到了自己的責任。初時的想法太單純了,那是純粹的個人化寫作的考慮,而沒有想到一個讀書人的社會責任,特別是當前,正是道德重建的時候,我們應該帶好讀書求知樹人立德的好頭,於是,我們重新改變了主旨,把讀書當做一個社會工程來完成……石獅市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杜常勝: 綠洲讀書社創辦至今已近10年。它的創辦,顯示了人民群眾作為精神文明建設主體的強大活力。綠洲讀書社就是在石獅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由建築業個體戶蔡友謀共同創辦的。社長蔡友謀把自己辦企業賺的錢傾其大部,用於讀書社的建設。副社長吳永勝也將自己收入的大部分投入書社。在石獅各界人士慷慨幫助下,創辦綠洲讀書社共籌資40餘萬元。走進讀書社,迎面就可見到幾個大字:讀有益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