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下冊)

第57章 第三節速度之戰

燕王得到趙國即將來犯的情報,也無可奈何,只得派使者前往遊說秦王。使者途徑趙國,遭到趙王偃扣留。使者道:“秦、趙為一,而天下服矣。今臣使秦,而趙系之,是秦、趙有郄。秦、趙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無妨趙之伐燕也。” 使者的話,簡直是在沒話找話,毫無說服力。幸好趙王偃壯志滿滿,提前表現出了勝利者的風度,心想,剛被抓獲的犯人也有權力打一通電話呢,於是釋放使者。 使者至咸陽,見秦王嬴政,道:“燕王竊聞秦並趙,燕王使使者賀千金。” 嬴政假意驚詫道:“夫燕無道,吾使趙有之,子何賀?” 使者答道:“臣聞全趙之時,南鄰為秦,北下曲陽為燕,趙廣三百里,而與秦相距五十餘年矣,所以不能反勝秦者,國小而地無所取。今王使趙北並燕,燕、趙同力,必不復受於秦矣。臣竊為王患之。”

嬴政神色凝重地點點頭,心中卻樂開了花。不出預料,燕國使者果然求救來了。燕國寡人是要救的,至於怎麼救,那可就由不得你燕國了。 嬴政和李斯的謀劃便是:當年,孫臏圍魏救趙。如今,秦則攻趙而救燕。 使者聽聞此計,長嘆道,“秦欺燕也。秦因救燕之名,行攻趙之實。趙既滅,燕何能存?吾辱使命,無顏歸也。”乃拔劍自殺,竟不返燕。 秦軍得了理由,於是大舉攻趙。桓齮與楊端和軍,從東郡出。王翦軍,從上黨出。兩面夾擊,軍情危急,趙王偃急召龐煖回師。 當年,趙王偃即位之初,使樂乘代廉頗為將,廉頗竟視王命為無物,公然攻打樂乘,樂乘敗走,廉頗也逃亡入魏。如今,龐煖自恃名將,驕縱一如廉頗,又兼大軍深入燕境,燕軍羸弱,不能抵抗,燕國似乎旦夕可下。滅國之功,對任何一個將領而言,都是一種終極誘惑。於是,龐煖違抗王命,拒不回師,攻燕更急。他也知道,身後的趙國正在經受秦軍的攻擊,不過,他願意賭上一把,看誰的攻擊速度更快。

龐煖這邊,的確是一路勢如破竹,然而,秦軍那邊的進展,卻也一點都不慢。 當龐煖攻下燕國勺梁時,王翦軍攻下了趙國的閼與、轑陽。 當龐煖攻克燕國的釐時,桓齮與楊端和軍攻取了趙國河間六城。 當龐煖攻克燕國的陽城時,桓齮軍又攻取了趙的鄴和安陽兩城。 如此一來,龐煖不敢再賭下去了,急忙回師南援,然而為時已晚。在秦軍的頑強抵抗下,龐煖收復失地的悲壯努力,只能以失敗告終。 光從抽象的文字敘述上,我們可能無法具體感受到秦國的戰果。只有翻開地圖,我們才會意識到秦國的戰果究竟有多輝煌。秦國得到了閼與、轑陽,便完全控制了邯鄲西邊的漳水流域。得到了河間六城,則河間各城也全部歸秦所有。得到了鄴和安陽,則秦之兵鋒,距邯鄲已僅百餘里。經此一戰,趙國的西面、南面、東面的出路都已被秦國封鎖,可以說,趙國從此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只能處於被動防守的境地。

趙國之敗,龐煖難逃其咎。一代名將,從此被廢而不用。處置完龐煖,趙王偃仍義憤難平。他是有大志氣的,他本打算利用秦國的力量,吞併燕國,從而強盛趙國,積蓄力量,以便日後和秦國爭霸天下。不成想,便宜沒占到,反而地削兵辱,蝕了老本。他不能原諒自己,他必須懲罰自己。自宮還是自刎,這是一個問題。 秦趙之戰,也給當時的國際形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趙國本是合縱的首倡者,卻率先背叛合縱,攻打同盟的燕國。且不說燕國恨之入骨,即便是齊、楚兩國,也不敢再相信趙國。趙國之形像一落千丈,從此為國際孤立。相比較而言,秦國的行為雖然也不地道,但比起趙國的背信棄義,反而更容易被原諒一些。 在深深的懊悔和自責中,不多久,趙王偃便鬱鬱而死,其子遷即位為趙王。

嬴政十一年,天下大事,大體如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