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慈禧全傳·玉座珠簾

第93章 第九十三節

慈禧全傳·玉座珠簾 高阳 4048 2018-03-13
懂是懂了,卻沒有誰敢附和“頌聖”,因為女主聽政,始終是國之大忌。也就因為這個原因,無論英察敏銳如恭王,老謀深算如文祥,細密謹微如沈桂芬,不約而同地有這樣一個看法,禁軍的兵權,不能再歸入慈禧太后的掌握,只有書生而躁進的翁同龢,看不到此。 這一天要談的大事,醇王交出神機營,正是其中之一。但首先要對陳彝的奏摺有個了斷,王慶祺革職永不敘用,恭王完全贊成,只是交地方官嚴加管束這一節,他認為是蛇足。 當然,這是不能率直而言的。 “王慶祺品誼有虧,已是本朝的廢物!”恭王這樣措詞,“臣以為不如隨他自生自滅,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反倒留下一個痕跡。數年以後,萬一有那不知輕重的地方官,為他奏請起復,反倒難於處置。”

“說得不錯!”慈禧太后很服善,“這一案就這麼了掉了,倒還落個耳不聞、心不煩。” “是!”恭王接著從懷裡取出一張單子,“醇王奏請開去所有差使,已蒙兩位皇太后,念其至誠,準如所請。空出來的各項差使,臣等公議,分簡王公大臣接替,現在開了個單子,請兩位皇太后的旨意。” 單子呈了上去,慈禧太后先拿手按著不看,向慈安太后用徵詢的語氣說道:“醇王的差使,只有一個頂要緊,神機營得好好找一個人管。” “是啊!”慈安太后順口回答。 “我看倒不如六爺自己管。” 這句話中,就有些分量了。慈安太后未及答言,恭王搶先回奏:“臣實在分身不開,而且軍務方面,臣亦隔膜。臣等公議,由伯彥訥謨詁跟景壽管理神機營,伯彥訥謨詁佩帶印鑰。”

這是獲得親貴重臣一致支持的一個決定,作用是防微杜漸,不讓慈禧太后有假手醇王,掌握禁軍的機會。伯彥訥謨詁是僧王之子,家世資望都還相當,而最重要的是籍隸蒙古,由他來掌管神機營,一則地位超然,彼此都可免於猜疑,再則是對蒙古人的一種安慰,表示他們雖失“貴婿”,朝廷依然優禮尊重。事實上在京的蒙古大臣,對此亦頗重視,由崇綺出面來向翁同龢疏通,不必堅持留醇王,正可以看出他們的公意。 其實慈禧太后自己,倒並沒有想掌握禁軍之意,她只不願意將神機營交給恭王一系,如今由伯彥訥謨詁佩帶印鑰,是個很妥當的安排,所以當時便表示同意,不過卻為醇王留下了捲土重來的餘地。 “醇王經管神機營多年,很有成效,一切情形也都熟悉。”她說,“以後應興應革,比較有關係事,仍舊該跟他商量。這一層意思,也寫在上諭裡頭好了。”

恭王口中答應,心中冷笑,醇王好武,自命會帶兵,其實不懂剛柔相濟之道,對部下但以恩結,不用峻法,以致軍紀廢弛,簡直成了笑柄。這正也是恭王和一班比較有遠識的重臣,認為不能再讓醇王管理神機營的原因之一。當然,伯彥訥謨詁受命之先,是有承諾的,答應一到了差,立即開始切實整頓。 詔諭一下,少不得還有一番謙讓,伯彥訥謨詁復奏,“請簡派近支親王佩帶印鑰”。慈禧太后心裡明白,這是指惇王而言。換了別的近支親王,還有考慮的餘地,這位“五爺”,連慈安太后都覺得他的腦筋不甚清楚,自然仍持原議,“毋庸固辭”。 伯彥訥謨詁原來管著“火器營”,這也是很要緊的一個差使,改由親貴中正在走紅的禮親王世鐸和貝勒奕劻管理。交了那面的差使,接這面神機營的差使,由榮祿代表醇王,移交印鑰。伯彥訥謨詁接了事,隨即下了一張條子:神機營官兵嗣後出操,不准隨帶閒雜人等。

所謂“閒雜人等”其實是那些“黃帶子”、“紅帶子”的“伺候大爺下操”的聽差,有的牽馬,有的管鷹,還有帶著鴉片煙槍的。 從這上頭,最可以看出新君嗣位所帶來的新氣象。不過此時中外所矚目的,還在整肅宮禁,王慶祺革職以外,嚴辦了好些太監,然後是御史參奏貴寶和文錫,“承辦公事,巧於營私”,亦都被革了職。 宮中還有件事,為大家所注意的,那就是同治皇后的身分,從來兄終弟及,最尷尬的事,無過於處置這寡居的皇嫂。臣下亦曾議及,只是慈禧太后態度冷漠,大家就不敢多言,預備等到大行皇帝的尊諡和廟號議定了再說。 廟號的第二字,自然稱“宗”,第一個字,在閣議中,原來擬的是“熙”或“毅”,寶鋆和翁同龢都表示反對,說前朝只有一位金熙宗,酗酒妄殺,人人危懼,以後為完顏亮所弒。至於“毅宗”,則是崇禎帝的廟號,亡國之主,更不可用。結果廟號擬的是“熙、肅、哲”三字,尊諡擬的是“順、穆”二字,奏請兩宮太后裁定。

這是一件大事,而且慈禧太后自覺不甚在行,所以召集軍機、弘德殿、南書房等處的臣子,公同商議。於是徐桐建議:廟號“穆宗”,尊諡則用“毅”字。 明朝也有個穆宗,年號隆慶,明世宗的第三子。這位皇帝,起用建言得罪諸臣,優恤死難,減賦息民,邊境寧靜,大體說來,是個繼體守文之主,可惜在位只有六年。與大行皇帝的不永年,情況相似。但明穆宗傳位神宗,卻享國四十餘年之久,這對當今的嗣君來說,是個好兆頭。而且神宗初年,太后垂簾,與張居正內外相維,重用戚繼光,蕩平倭患,在歷史上頗露光采。這些故事,慈禧太后曾經在以前南書房翰林許彭壽、潘祖蔭編纂的《治平寶鑑》中讀到過,所以欣然首肯。 穆宗毅皇帝的稱號是定了,穆宗皇后,亦須有一封號,這用不著臣下參贊,慈禧太后在內閣擬呈的字樣中,用朱筆圈定了“嘉順”二字。熟悉宮闈的人說,這是對“嘉順皇后”的一個警告,順從始可嘉。但又有人說,即使順從,嘉順皇后以後的日子也很難過。直須逆來順受,熬到慈禧太后賓天,才有出頭之日。

在體順堂日夕以淚洗面的皇后,得此封號,不但不足以為慰,而且別有一件傷心之事。 在大行皇帝生前,皇后若有比較舒暢的心情,便是跟她的兩個大姑子相聚的那片刻,榮壽公主跟她同年,榮安公主比她小一歲,但仍舊得稱姐姐。兩個姐姐中,皇后又比較跟榮安公主更來得親近,因為她嬌憨隨和,不似榮壽公主那樣有棱角。 由於捨不得她的生母麗貴太妃,榮安公主雖早已指婚給世襲一等雄勇公苻珍,卻直到上年八月,十九歲才下嫁。這年夏天傳出喜訊,當大行皇帝病重時,因為身懷六甲,竟未能親臨探視。凶信一傳,姊弟情深,也不知哭了多少場,悲痛過度,竟致早產,嬰兒夭折。說也奇怪,產後跟大行皇帝一樣,得了天花,到了十二月二十八,醫生不肯開方子了。兩宮太后得報,親臨公主府視疾,榮安公主已經昏迷不醒,連一聲“皇額娘”都不會叫。延到除夕上午咽了氣,府裡的人傳說:病中囈語,道是文宗相召,命她與大行皇帝同行,一起追隨於泉台——從此世間就沒有文宗的親骨血了。

於是愁雲慘霧的宮中,又添一個傷心人:麗貴太妃,與嘉順皇后相擁號咷,哭得死去活來。當然,這也須瞞著慈禧太后,因為這一天大年三十,不論如何,也得討個吉利。 這個年當然是過得滿目淒涼。到了二月二十,恰是四歲的嗣君,登極後的整整一個月,忽然傳出消息,說嘉順皇后在這天寅初,也就是半夜三更時分,香消玉殞。因何崩逝?卻不分明,問起來,說是嘉順皇后因為大行皇帝之崩,哀傷過甚,纏綿病榻已久。然則何以不見御醫請脈的藥方?這又有個解釋,說嘉順皇后拒絕醫療。這樣看起來,她是抱著必死之心的了。 翁同龢因為奉旨相度陸地,尚未復命,不便入宮,但這天去拜了幾處客,每一處都在談著嘉順皇后,私底下的說法各有不同,一種說法是嘉順皇后在十二月初五,就曾吞過金屑自盡,遇救不死,所以判斷此番崩逝,依然是自裁。

另一種說法是,從大行皇帝一崩,慈禧太后就歸罪於嘉順皇后,甚至誣賴她房帷不謹,以致大行皇帝發生“痘內陷”的劇變。嘉順皇后遭遇了這樣難堪的逆境,無復生趣,懨懨成病,終於不治。 再有一說是慈禧太后決心置嘉順皇后於死地,尤其是廣安的奏摺一上,繼嗣繼統之爭,於大行皇帝是“身後是非誰管得?”而在嘉順皇后,則有一天或將會有個做皇帝的兒子,一為太后,總可以想出辦法來發號施令。慈禧太后從《治平寶鑑》中,聽過宋朝宣仁太后被誣的故事,所以持著戒心,認為嘉順皇后在世一日,便有一日的隱憂後患,因而秘密下令,斷絕嘉順皇后的飲食。 后妃的母家,照例是可以進食物的,嘉順皇后的得以不死,據說就因為靠崇綺進奉食物,得以苟延殘喘。然而處境越來越艱困,嘉順皇后悄悄寫了一張紙條,秘密傳到母家,問她父親,她應該如何自處?

傳言中說:皇后絕命的那一天,接到母家的食物,掰開一個餑餑,裡面有一張小紙條,看得出是承恩公的親筆,寫的是:“皇后聖明”四個字。這是讓嘉順皇后自己拿主意。於是她方始恍然於孤立無援,因而拿定主意,追隨大行皇帝的在天之靈,也是跟她最談得來的大姑子大公主去作伴了。 大喪百日之內,又逢皇后之喪,這在以前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例子,體順堂不是辦喪事的地方,內務府的官員,搞得手足無措,無可奈何之中,只好將大行皇后的“吉祥轎”先移到慈寧宮以西的壽康宮。這座宮與它後面的壽安宮,是專門安置先朝年老妃嬪之處,兩宮太后商量了一下,決定傳旨,就在壽康宮斂奠辦喪事。 除了乾清宮門外,如果左右各懸一面白幅,忒嫌喪氣,所以西首不再懸旐以外,大行皇后的喪儀算是隆重的,當天便有內閣發抄的一道上諭,一道懿旨。上諭是這樣說:“嘉順皇后於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宮,淑順柔嘉,坤儀足式。侍奉兩宮皇太后,承顏順志,孝敬無違。上年十二月,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沈痾,於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實深。著派禮親王世鐸,禮部尚書萬青藜,總管內務府大臣魁齡,工部右侍郎桂清,恭理喪儀。”

另外一道懿旨,所敘的內容相彷彿,卻另有深意:“兩宮皇太后懿旨:嘉順皇后孝敬性成,溫恭夙著,茲於本日寅刻,遽爾崩逝。距大行皇帝大喪,未逾百日,复遭此變,痛何可言!著於壽康宮行斂奠禮,擇期移至永思殿暫安。 所有一切事宜,著派恭親王會同恭理喪儀王大臣,暨各衙門,查照例案,隨時妥籌具奏。 ” 同為治喪一事,何以又發上諭,又發懿旨?而且既然派了禮王世鐸領頭辦理,何以又忽然加派恭王主持?因此又有許多議論和猜測。 一派是往好的方處去看,說加派恭王治喪,正見得兩宮皇太后重視嘉順皇后的身分地位。而另一派不以為然,認為正以事出非常,所以必得恭王照料。懿旨中不說“毀傷過甚,遂抱沈痾”,卻用“遽爾崩逝”的字樣,可見其中大有文章。而且皇后之喪,既然“查照例案”,又何必再“隨時妥籌具奏”?這也是其中必有隱情的明證。 這是永遠莫可究詰的宮闈秘密,而宮闈的秘密是永遠不會終止的,終止的只是一個年號——“同治”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慈禧太后的獨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