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民國就是這么生猛04:袁氏稱帝

第174章 第14節死於日本人之手

這一天,武昌當地的報紙,報導了一樁異事,說是東鄉招賢鎮,有人親眼見到一條龍,疲軟跌墜於湖中,粗如巨臂,長達數丈,烏鱗紫甲,怒目強爪。第二天杳無所見,唯湖水呈深黑色。 袁世凱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已經無法下床。三兒媳婦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了湯,給老公公端了過去。這割肉熬湯,也是中國比較悠久的歷史傳統,但袁世凱分明是有所察覺,把那碗湯推開,連聲道:不喝,不喝。 然後他坐起來,嘆息道:我不為這帝位可惜,我為這天下的人心可惜。 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袁世凱遂召替他打理產業的人來,拿起案頭上一份家產清單,說:我的家產,全都在這裡了。 袁世凱的存款、股票,總計約兩百萬,如果他稍動一點兒貪污的心思,絕不至於就只這點兒錢。況且袁世凱的子女計有三十餘人,把這兩百萬分配下去,最多不出十年,就有哪個倒霉孩子要挨餓了。

6月5日,徐世昌抵京,來見袁世凱最後一面。 當日袁世凱病情惡化,搶救甦醒後,他把大總統印交給徐世昌,說:總統應該是黎元洪的了,我就算好了,也準備回彰德啦。 次日午前十點四十五分左右,袁世凱死去。 他死後,秘書張一麐在他的抽屜裡,發現了袁世凱自擬的輓聯: 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王忠和先生說:袁世凱死前曾囈語道,死後要變成厲鬼,為祟日本。 袁世凱,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不是死於蔡鍔的護國軍,不是死於孫文的中華革命黨,不是死於身邊人的背叛,甚至也不是死於帝制。 他是死於日本人之手。 早在少年時代遠征朝鮮時,袁世凱就和日本人結了仇。從那以後,他就成為了日本人誓欲拔除的眼中釘。遠的不說,單說民國建立以來,先是有日本三井財團攛掇孫文掀起二次革命,後有日本人支持蔡鍔的護國軍,再有日本兵衝出青島,假中華革命黨之名轟炸濟南城,在這一系列事件中,袁世凱所對抗的,唯有日本人試圖在中國建立霸權的願望。

他阻住了日本人的路,並為此付出了身敗名裂的代價。 袁世凱,他是最有可能成為中國華盛頓的不二人選,但日本人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一個享有規範公開的社會規則,並因而強大的中國,不符合日本人的利益。 袁世凱一直致力於維護一個有效規範的社會法則,並在北洋內部做到了。在他死後第八年,北洋齊燮元與盧永祥爭逐滬上,雙方各自挖戰壕據守。每日拂曉,照例由一方先來一排炮,然後對方還擊,你來我往,砲戰一直持續到十時左右,然後偃旗息鼓,兩邊各自打水,洗涮,燒飯,曬衣,就餐,歌舞。等到了天黑,再重複上午的節奏,砲戰持續到夜里八九點,然後雙方吹熄燈號,睡覺。 這是此後中國人所陌生的戰爭態勢,然而在春秋前卻是中國的戰爭常態,史稱觀兵,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所推崇的戰爭模式。這種戰爭中沒有仇恨的渲染,沒有暴力的兇殘,更沒有把無辜百姓捲入其中的邪惡陰毒。這種戰爭不以殺戮無辜的生命為目標,而只是政治解決的一個極端態勢。

但日本人不能容忍這種觀念被中國人接受。 一旦接受這種人文觀念,人與人之間不是充滿仇恨,不是血腥殘殺,而是求同存異,接納對方,每個人都尊重對手的政治立場與生命價值,並尊重自己的人格與尊嚴。持續下去的結果,就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將以一種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重視過程更甚於結果,重視手段更甚至目的。人們將排斥不擇手段的做法,因為這是一種有失尊嚴的做法。 尊嚴,什麼叫尊嚴?尊嚴是一種不可失其原則的規範,是對手段的價值性選擇。不擇手段就意味著失去尊嚴。 袁世凱不知道這些理論,他只知道必須要這麼做。 而日本人卻決不允許他這樣,說過了,一個重視自我人格與尊嚴的中國,不是日本人所期望的。 袁世凱之罪,罪不在帝制。

早在1748年,孟德斯鳩所撰的《論法的精神》,就提到世界上的政體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君主政體的教育法應是榮譽,共和政體的教育法應是品德,專制政體的教育法是恐怖。 很明顯的是,君憲思想並沒有原罪,君憲之路更無可厚非。袁世凱唯一的錯誤,就是他給了日本人一個藉口,可以公開支持別人來搞他。誠如子貢所說: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袁世凱有錯,他錯就錯在不該得罪日本人,從此天下之惡歸焉。 如果說,我們一定要給袁世凱一個評價的話,這就是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