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第13章 湘半城

清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五日(舊曆,以下同)的清晨,天剛濛濛亮,東南第一大城江寧城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霧氣中,平日玉帶一般光亮的秦淮河也完全被氤氳遮蓋住了秀麗婀娜的身影,無法觀賞到昔日的風姿。 江寧就是六朝古都金陵,又稱南京(今江蘇南京)。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過金粉繁華的盛況,也有過遍地瘡痍的淒涼。 “倚檻春愁玉樹飄,空江鐵鎖野煙銷。興懷何限蘭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龔鼎孳:《上巳將過金陵》)。人間的干戈起伏,王朝的興亡更替,在這片土地上反反复复地上演了兩千多年。可以說,在中國,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江寧那樣折射出歷史的盛衰滄桑。 “英雄一去豪華盡,唯有青山似洛中”。今日的江寧,除了山川地形與六朝時依然相似外,其餘的一切都大不一樣了。江山不改,世事多變,不能不令人慨嘆萬千。

自太平天國平定後,江寧還得了個新的稱號,叫做“湘半城”,意為城中有一半都是原湘軍系統的人。湘軍為湖南人曾國藩所創。咸豐初年,太平天國席捲了半個中國,太平軍攻下重鎮江寧,並改名天京,定都於此,正式與清朝對抗。被清朝寄予厚望的正規軍八旗、綠營兵腐化已久,對待太平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一觸即潰。眼見大廈將傾,清朝不得不尋求新的武裝力量,不斷頒布獎勵團練的命令。此時,曾國藩正因母親江氏去世回到家鄉湖南湘鄉(今湖南雙峰)奔喪,情緒十分低落。當他聽說朝廷獎勵興辦地方武裝後,感到機會來了,便迅速行動起來,在極短的時間內興辦起了一支地方團練。 曾國藩創辦團練提出的口號是:“重在團,不重在練。”這支武裝力量有一部分是基於曾國藩的個人關係網——家族,親屬,師生,好友等等,不過更多的來源還是他的湖南同鄉。譬如與曾國藩家距離不到十里的荷葉葛葆吾、葛蒞吾(後娶曾國藩弟曾國潢女)兄弟即欣然響應曾國藩的號召,加入團練中。永豐蔡壽崧以經營“永豐辣醬”出名,是當地有名的富戶,也棄商從戎,到團練當了一名下級軍官。蔡壽崧與葛葆吾後來結成了兒女親家,其孫輩中更是出了兩個非常有名的人物,即大名鼎鼎的蔡和森和蔡暢。

正因為曾國藩臨時創建的這支團練絕大多數是湖南人,因而被時人稱為“湘軍”,又稱“湘勇”。湘軍之創辦,意義深遠——不但令曾國藩本人以地方精英的特殊形式進入了上層政權,還由此引發了國家政權結構的變化,改變了清朝自立國以來滿人主政的統治格局;並開近代軍閥之先例,被視為“傳統國家的崩潰”與“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尤其不可思議的是,湘軍這支靠劫掠財物和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的凶悍軍隊,竟然逐漸成長為與太平天國作戰的軍事主力。伴隨著軍功和戰績的增長,湘軍的各方勢力也快速瀰漫,一時間竟能權傾朝野,成為當時中國政治和軍事舞台的絕對主角。清廷既要依靠它,卻又猜忌它,如同插在背上的一根芒刺。 不過,當曾國藩九弟曾國荃攻下天京、太平天國正式宣告失敗後,湘軍就失去了利用價值。此時的湘軍,軍紀敗壞,不僅經常發生譁變事件,而且成為地方公害,“將帥使東南數千里民之肝腦塗地,而諸將之黃金填庫;民之妻孥亡散,而諸將之美女盈門”(見曾國藩好友王柏心所著之《百柱堂全集》),招來朝野上下一致的不滿。老謀深算的曾國藩眼見湘軍成為眾矢之的,又知道朝廷素來猜忌自己手握重兵,便以“湘軍作戰年久,暮氣已深”為由,主動請旨裁減湘軍。這一招極大地緩解了清廷對曾國藩本人的猜忌,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批湘軍將領早已經進入地方實權機構任職,即使是被裁撤的湘軍,也大多是就地安家。湘軍的名號雖然不在了,可人還在,氣勢還在,實力還在。江寧還是叫“湘半城”,依舊是湘軍的江寧。住在“湘半城”中的大小官員,除了湘軍一系的“自己人”,大概沒有一個人能睡個安穩覺,這其中甚至也包括位高權重的兩江總督馬新貽。

故事就從七月二十五日這一天開始了。 每個月的二十五日,都是兩江總督馬新貽親臨校場閱射的日子,按官方的說法,叫做“校閱武牟月課”。被閱射的四營兵,共兩千人,是同治八年(1869)馬新貽親自從江南全省額兵中挑選出的精銳。 自這四營新兵成立,兩江總督馬新貽每月二十五日閱射,就成為江寧的慣例。而兩江總督府(官方稱呼是“督署”)尚在修建當中,所以兩江總督的行轅就暫時設在位於府西街的江寧府衙門(官方稱呼是“府署”,今南京內橋南、中華路北段西)。 自明朝建國以來,府西街就是江寧府衙所在地,作為南京的中樞已經有長達五百多年的歷史,光陰蹉跎中有過不少叱吒風雲的歲月。太平天國建都南京時,這裡還先後住過大名鼎鼎的豫王胡以晃和忠王李秀成。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政治軍事核心人物,獨立支撐太平天國殘局達七八年之久,但其人性好奢侈,他在蘇州的王府,連李鴻章也為之驚嘆,“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進駐府西街後,李秀成對江寧府衙進行了大肆擴建,“牆高矗天,袤延數百步”,府後的花園佈滿了太湖石山。英國人富禮賜在《天京遊記》中曾描述李秀成的忠王府,說“全府氣象如一間中國大衙門”。後來湘軍攻陷南京,府衙堂舍全部被燒毀。如今的江寧府衙,是於同治四年(1865)所復建,計建房二百一十六間、穿堂二十二號、上諭亭牌樓一座、內外牌樓六架、監獄一所、擋眾台兩座,範圍包括現南京第一中學校址及原江蘇省糧食廳所在地。

江寧府衙門前,高聳著兩座高大的牌坊,坊額分別題有“保厘”、“師帥”,看起來相當威嚴氣派。江寧府衙門大門依舊緊閉著,督標中軍副將(相當於總督的衛隊長或副官長)喻吉三率領葉化龍、唐得金兩名武巡捕(清總督、巡撫等官署中設有文﹑武巡捕,均為隨從官,文巡捕掌傳宣,以本省佐雜官充任;武巡捕掌護衛,以低級武官充任),正在晨色中耐心地等候。 突然,“鐺”地一聲梆鼓響,打破了府衙的肅穆與寧靜。這是卯初一刻的頭梆,專門為衙門官吏作息而設,隨即“咚咚”地響了七下鼓聲。衙門中立即活躍了起來,六房當差的書吏和三班差役盡行起身,大門、宅門先後打開。喻吉三等三人一見大門打開,匆匆與門上(又稱司閽,負責把門的官員)打過招呼,便直奔入內。

喻吉三一行人穿過儀門,進入外署。兩邊廂房的守署胥吏正在各自忙碌著。眾人也不理會,徑自來到蒞事廳,即所謂的大堂。這裡是官府處理重大事件的地方,非要緊之事不會升堂,此時當然是空無一人。蒞事廳東面有廣積庫一座,類似今天的倉庫,左右設經歷司、照磨所。 眾人繼續前行,到達忠愛堂。忠愛堂堂西為冊庫,為待考官房。忠愛堂後便是官廨,是總督日常辦公的地方。官廨的東側為書房,西側為官廨。為了長官出行方便,官廨的東西還各設有專門的通道直達儀門。 官廨後有一處宅門,有兩名差弁把守,分別是五十一歲的潮桂枝和二十七歲的劉云青,一老一少,很不協調。二人均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樣子,看上去無精打采。喻吉三輕喝了一聲,潮、劉二人吃了一驚,這才強打起了精神。眾人穿過宅門,正式進入內署,越過影壁,來到花廳,隨即各自悄然肅立等候。

內宅內,兩江總督馬新貽正在起床。小妾金氏一邊服侍他穿衣,一邊低聲嘟囔著問為什麼每個月都會有二十五這一天。聽到金氏孩子般的埋怨,馬新貽忍不住笑了。 難怪小妾抱怨,他確實花了太多心思在這四營新兵上。自這四營新兵成立,每個月二十五的例行校閱,他一次都沒有拉下過。唉,正如小妾所言,他這個兩江總督跟別的總督不同,當得實在太辛苦了。可是,不這樣怎麼能讓人放心呢? 兩江素來被視為湘軍的私人地盤,馬新貽的前任曾國藩因平定太平天國功蓋天下,連當今皇帝(同治皇帝)和太后(慈禧)都要忌憚三分。湘軍雖然已經解散了大半,可是退伍後就地安家落戶的人極多,江寧由此得了“湘半城”的稱呼。這些人靠軍功發家起身,轉業後依舊橫行地方,恣意不法,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當初朝廷決定派馬新貽到兩江,就是想要藉他的手徹底收拾好湘軍這個亂攤子。馬新貽是文人出身,卻素來精明能幹,自步入仕途,所到任之處多有政績,是出名的能員和好官。可是唯獨到了兩江這塊地方,他開始水土不服了,花了兩年時間,還沒有完全在兩江站穩腳跟。偌大的兩江,只有這四營新兵,才完完全全地是他自己的人。

想到這裡,馬新貽不由得感到一陣燥熱。剛好另一名小妾鄭氏端著一碗冰糖燕窩粥進來,馬新貽順手接過來,一口氣喝下。只聽見鄭氏說:“大帥,外面天黑著呢,怕是要下雨了。” 馬新貽一言不發地將碗塞回她手中,從金氏手中取過頂戴花翎,自己戴上,走出了內室。家丁張榮正候在門外,當即上前見禮。馬新貽擺了擺手,抬頭看天,果如鄭氏所言,陰沉沉的天幕上彤云密布,大有山雨欲來之勢。他卻沒有絲毫猶豫,抬腳便往外走去。 外面花廳中,喻吉三、葉化龍等人已經等候多時,見到馬新貽出來,一齊躬身行禮。喻吉三上前打了千兒,小心翼翼地禀道:“大帥,今兒恐怕去不成校場了。”順手指了指門外的天。馬新貽臉色一沉,帶著濃重的山東口音反問道:“雨不是還沒下嗎?”領先向外面走去。未及跨出大門,雨點已經如倒豆子般地滾落下來。

天公如此不作美,馬新貽也無可奈何,只好回頭對喻吉三說:“閱射推遲一日。” 喻吉三應聲退下後,馬新貽有些悶悶不樂,獨自來到官廨東側的書房。他是道光二十七年的進士,進士出身的人,卻要靠軍功起家。想到這一層,馬新貽自己都要苦笑了。這也算是時代的特色吧,不獨他一人,他的前任曾國藩也是如此。曾國藩因平定太平天國被封一等勇毅侯,以文人身份封武侯,開大清立國以來之先例。內亂確實給了更多人向上爬的機會,倘若沒有湘軍,曾國藩可能至今還只是個吏部侍郎呢。而他自己,倘若沒有內亂,他能坐在兩江總督的位子上嗎? 外面的雨越來越大,小指粗的水柱滂沱而下,如蛟龍得水,翻江倒海。這是江寧今年最大的一場雨,一解入夏以來炎熱的暑氣。但這一天也是馬新貽自任兩江總督以來第一次未能按時循例閱射,他心中開始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和危機感。

馬新貽發了一會兒呆,便坐下開始批閱公文。一種無形的陰霾始終籠罩在他心頭,以致他閱覽公文時很是心不在焉。他如此心事重重,竟然沒有留意到房頂有兩處正在漏雨,直到小妾金氏端了茶湯進來,險些被積在地面上的雨水滑倒,驚叫了一聲,他才反應過來。驚魂未定的金氏放下茶盞,忍不住抱怨江寧府衙門的陳舊,剛說了一句,見到丈夫臉色難看,隨即住了口,訕訕退了出去。 環顧狹小的書房,馬新貽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他身為兩江總督,卻還沒有自己的總督衙門。原來的兩江總督署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建的漢王府,位於江寧城正中,極具氣勢,是塊難得的寶地。昔日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愛其江南特色的園林,選擇此地為“行宮”。後來太平天國攻占了江寧,天王洪秀全也看上了兩江總督署,將其改建成了天王府,據說不惜成本,光是中心建築金龍殿就有五間八架,雕樑畫棟,富麗堂皇,號稱“神仙窟宅”。尤其有意思的是,在這座雄壯瑰奇的大宮殿中,除了洪秀全父子外,再沒有其他男人。太平天國有所謂禁慾的製度,實行男女分營,但天王洪秀全自己卻不遵照執行。不過,偌大一座天王府,里里外外全部是美麗的女子,鶯歌燕舞,想來也是一大奇觀。可惜六年前,太平天國敗亡後,天王府被最先攻入城中的曾國荃一把火燒成了灰燼。大火足足燒了十多天,連老天爺都看不過眼,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才將大火澆滅。

倘若天王府不毀,肯定會再次成為大清的兩江總督署,那麼他馬新貽也應該有機會見識一下當年天王洪秀全是如何的窮奢極侈。可惜,“十年壯麗天王府,化作荒莊野鴿飛”,這一切都被曾國荃和他的吉字營給破壞了!不僅天王府化作了一片廢墟,江寧也四處是殘垣斷壁、碎磚破瓦,連一株完好的樹木也找不到。連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藩看了都感慨萬千,甚至不打算在江寧重置兩江總督署,而是準備移署到揚州了。 曾國藩曾經創作過不少軍歌,專門教習湘軍。其中《水師得勝歌》的結尾唱道:“仔細聽我得勝歌,升官發財樂呵呵。”要論升官,數曾國藩升得最大;要論發財,則首當其九弟曾國荃。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曾國荃俘虜後,在木籠中寫下《自述》,其中特別提到:天京城中有聖庫一座,裡面全部是天王洪秀全的珍藏;而天王的長兄和次兄還各有寶庫一座,裡面全部是稀世珍寶。但這批巨額寶藏卻在天京被攻破後神秘失踪,去向不明。湘軍主帥曾國藩上報朝廷時,特意強調說,湘軍攻克天京後除了兩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別無所獲。當然,只有傻子才會相信曾國藩的話。 面對沸騰的物議和朝廷質疑的目光,曾國藩雖然底氣不足,卻也不得不竭力辯解,說:“並無所謂賊庫者。”意思是說根本就沒有李秀成所提到的聖庫和寶庫,並搶在朝廷欽差到達之前,急不可待地將李秀成殺死。李秀成一死,聖庫、寶庫一事便死無對證,這是典型的殺人滅口。然而,曾國藩可以殺掉李秀成,卻封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時人都知道太平天國實行軍事共產主義,財富高度集中,其綱領《天朝田畝制度》中對“聖庫”制度作了詳細的說明和規定:“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勻,人人飽暖矣。”核心要點就是將全體民眾的財富集中管理,民眾所需皆從國庫支取,強調絕對平均。平均未必是真,但財產高度集中卻是絕對的事實。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初,累計財富已經達一千八百萬兩白銀,專門在水西門燈籠巷設置“聖庫”,並派有六名專職人員負責日常的管理。 據公開的記載,洪秀全的聖庫私藏中有一翡翠西瓜,是圓明園中流傳出來的。翡翠比篾筐還大,上有一裂縫,黑斑如子,紅質如瓤,朗潤鮮明,渾然天成,為舉世無雙的寶物,洪秀全愛若至寶,從不肯拿出來示人。結果這件寶貝後來出現在曾國荃手中,此為曾國荃搶奪聖庫之明證。 李秀成提到的聖庫肯定存在,這是確定無疑的事實。那麼,這座聖庫到底有多少豐藏呢? 根據太平天國“聖庫”制度的規定,凡藏金一兩或銀五兩以上不繳者,按律問斬。個人手中財產不能超過五兩銀子,其餘的自然都集中到了聖庫,可想而知聖庫是如何的“金銀如海,百貨充盈”了。除了聖庫和天王府外,其他王府、將軍府也都有大量藏金。 毫無疑問,湘軍及曾國荃入天京後大發了一筆橫財。那麼,曾國荃個人到底撈了多少好處呢? 有公開的記載說:“宮保曾中堂之太夫人,於三月初由金陵回籍,護送船隻,約二百數十號。”既然曾國藩一再強調“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什麼貨財都沒有,全無所得,怎麼會有如此多的護送船隻呢?顯然,船上全部是金銀珠寶。曾國荃到底得了多少財物,沒有具體資料記載,當時的局面混亂,又是鼠竊狗偷,也無從統計。不少史書估計說曾氏天京一戰獲資數千萬。數千萬兩銀子大約相當於今天的數十億,在當時更是非常驚人的資產。鴉片戰爭以前,清朝國庫歷年多有結餘積儲。乾隆四十六年(1781)戶部存銀多達七千餘萬兩,曾國荃堪與之比;嘉慶十九年(1814),戶部庫存銀為一千二百四十萬兩,曾國荃至少三倍之;到道光三十年(1850),戶部存銀大為下降,有一百八十餘萬兩,曾國荃至少三十倍之;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由於軍費開支猛增,咸豐三年(1853)時,戶部僅存銀二十二萬餘兩,曾國荃至少一百五十倍之。說其富可敵國,一點都不為過。 除了曾氏兄弟外,湘軍的大小頭目也都發了大財,連軍中伙夫都腰纏萬貫。天京城中四十歲以下的女子都被搶劫一空。長江之中千船萬閘,日夜川流不息,都是運往湖南的裝滿財物和女人的船。之後的幾年,湘軍子弟搶購土地,遍及湘鄂,朝野議論紛紛,連恭親王奕? (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王重臣)在京城聽說後都很是不滿,慈禧太后更是心中不快。 正因為太平天國的巨額財富盡數落入湘軍將領之手,曾國荃為了掩飾自己一戰暴富,才有意縱火焚燒了天王府。清廷對太平天國之貯金一直極為關心,一度下令追查。曾國藩則全力為湘軍掩飾,極力為曾國荃鳴冤,說:“吾弟所獲無幾,而老饕之名遍天下,亦太冤矣!”“老饕”為時人給曾國荃起的外號,意為貪吃、好吃。那麼,曾國荃真的冤枉嗎? 湖南人王闓運曾不無諷刺地說:“曾侯工作奏,言錢空縷。”意思是曾國荃買箋紙都要一擲千金。若非富得流油,何至於如此。王闓運本人是有名的湖南才子,與湘軍關係密切,曾多次勸曾國藩自己當皇帝,還應邀修《湘軍志》一書。以王闓運與湘軍的親密關係,他的話斷然不是空穴來風。就連曾國藩幼女“滿小姐”曾紀芬也說她九叔曾國荃“每克一城,奏一凱戰,必請假回家一次”,實際上就是請假將搶劫的財物運回老家。而運回去的金銀則被用來大肆購買田產,正因為曾國荃搶購土地到了瘋狂的地步,當地人才將他稱為“老饕”,以此來諷刺他的貪婪。 王闓運,字壬秋、壬父,號湘綺。湖南湘潭人。早年飽讀史書,文采斐然,中了舉人後多次到北京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他在京城經常參加友人詩會,因才高八斗而轟動一時。當時朝廷重臣肅順非常重視人才,其幕僚大多都是漢人。肅順經常說:“滿人除了會要錢,還會做什麼?當今國家有難,非用漢人不可。”他平時對滿族官員十分苛刻,對漢官卻非常恭敬。有人表示不滿,肅順則說:“咱們旗人都是些混蛋!瞧那些漢官,個個才思敏捷,運筆如飛,哪裡得罪得起啊。”肅順非常賞識王闓運,奉為座上賓,贈予名貴的俄羅斯貢酒,將最重要的文書都交給王闓運起草。有一次咸豐皇帝看到肅順呈上的公文,讚賞不已。肅順如實告之:“是湖南舉人王闓運所寫。”咸豐皇帝很是驚嘆。王闓運一時成為京城的風雲人物,與肅順幕府裡的李榕、嚴咸、黃瀚仙、鄧彌之、鄧保合稱為“肅門六子”。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誅殺了肅順。時在山東的王闓運聽到消息後,十分悲痛,賦詩道:“當時意氣備無倫,顧我曾為丞相賓。俄羅酒味猶在口,幾回夢哭春華新。”並且不顧被株連的風險,暗中周濟肅順的家人。王闓運一生都視肅順為知己,直到晚年與人聊起肅順時,還大聲說:“人詆逆臣,我自府主!”淚水涔涔而下。肅順倒後,王闓運改投曾國藩門下。不過他為人狂狷諧謔,大膽妄為,與謹小慎微的曾國藩完全不是一路人,加上不願意屈尊成為曾國藩的幕僚,一直只是以清客的身份交往,很快就因為被冷落而離開。太平天國失敗後,曾國藩想要以修志來紀念表彰湘軍的“功績”,這時候,他想到了學富五車又很熟悉湘軍的王闓運,便派長子曾紀澤出面,請王闓運修《湘軍志》。王闓運倒是很乾脆,一口就答應了下來。兩年後,一部十一萬字的《湘軍志》擺在了曾國藩面前。曾國藩看後瞠目結舌,原來書中除了褒揚湘軍的戰績外,還詳盡地記述了湘軍初期曾屢戰屢敗的真實狀況,其中包括他本人兵敗欲自殺的狼狽,曾國荃破天京後燒殺淫掠的醜行,以及湘軍將領的腐敗、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等等。這樣一本書,自然在湘軍將領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曾國荃大罵道:“虧得王闓運還是熟人,怎麼這樣胡說八道?”甚至一度想要殺掉王闓運。最後還是曾國荃逼迫王闓運交出了《湘軍志》原版,銷毀了事,但《湘軍志》已經流傳開來。曾國荃又另請幕僚王定安撰寫《湘軍記》,試圖消除《湘軍志》的影響。但《湘軍記》無論是真實性還是文筆都很難和《湘軍志》相比,後世有學者稱《湘軍志》“文筆高朗,為我國近千年來雜史中第一聲色文學”。清朝滅亡後,王闓運堅決不剃辮子,成了一名著名的遺老。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圖謀復辟,見到王闓運名望很高,便聘他擔任國史館長兼總統顧問。王闓運站在清朝遺老的立場,在國史館的大門上貼了副門聯:“民尤是也,國尤是也;總而言之,統而言之。”聯中暗藏“民國”、“總統”,關聯時局,諷刺辛辣。不久,袁世凱復辟潮中,王闓運托詞離任,後病死於家鄉。王闓運一生仕途坎坷,確如他寫給自己的輓聯:“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兒述詩禮;縱橫計不就,空餘高詠滿江山。”但其在教育事業上頗有成就,有弟子數千,其中著名的有楊度、夏壽田、廖平、楊銳、劉光第、齊白石、張晃、楊莊等。在太平天國的問題上,曾氏兄弟的話不可信是有明證的。曾國荃攻占天京後,忙於搶劫財物,太平天國的首腦一個也沒有抓住。天京城破時,天王洪秀全已經服毒自殺而死,但幼天王洪天貴福和忠王李秀成兩個最重要的首腦人物卻都趁亂逃出了天京。曾國藩報功心切,竟然上奏說太平天國所有悍賊均已經被剿亡,幼天王洪天貴福已經積薪於宮中,舉火自焚而死。如此一來,就凸顯了曾國藩和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上有無可爭議的首功。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曾國藩的奏疏。時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第一個跳出來質疑,認為湘軍是在謊報軍功,幼天王洪天貴福已經逃到湖州一帶。左宗棠出自曾國藩門下,號稱“湘中第一幕僚”。昔日曾國藩在靖港大敗於太平軍,走投無路,幾近自殺,湘軍也陷入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湖南地方官員已經擬好了奏疏,請求朝廷罷遣湘軍,是左宗棠力挽狂瀾,用計讓曾國藩東山再起,曾國藩由此評價左宗棠說:“才可獨當一面。”時人也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但左宗棠為人剛直清高,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惡如仇,他從天京出逃難民口中得知幼天王洪天貴福已經順利逃走後,不顧與曾國藩十幾年的交情,斷然上疏揭發曾國藩的私心。 左宗棠奏疏一上,曾國藩就有欺君罔上的嫌疑,清廷當然十分不滿。曾國藩生平自命以誠信為本,儘管心中有鬼,但為了面子,卻不得不態度堅決地予以回擊,於是上疏暗示左宗棠之所以虛張聲勢,不過是想邀功請賞;繼而又反咬一口,說左宗棠放走了杭州陳炳文以下“十萬長毛”。左宗棠得知後,又上疏為自己申辯,並對曾國藩大肆口誅筆伐,言詞極為激烈。正當兩名重臣你來我往地大打嘴仗的時候,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西被清軍發現,曾國藩才不得不住了嘴。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左宗棠的懷疑不虛,而曾氏兄弟則撒了謊。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之後六年中,曾三次赴京會試,均名落孫山。左宗棠自尊心極強,三試不第後,打算“長為農夫沒世”,但他的才幹卻得到了當時許多名流顯宦的推崇。名滿天下的林則徐曾在長沙與左宗棠徹夜長談,認定左宗棠是“絕世奇才”,將來“西定新疆”非他莫屬,將自己在新疆蒐集整理的珍貴資料全部交給了左宗棠保管。太平天國興起後,左宗棠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府,初露崢嶸,引起朝野關注。後投入曾國藩幕府。咸豐十一年(1861),左宗棠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當時有個富甲一方的杭州商人胡雪巖,號稱“活財神”,曾在左宗棠糧餉短缺時拔刀相助,主動籌集了二十萬石糧食。前任浙江巡撫王有齡曾任命胡雪巖辦理全省糧餉、軍械、漕運等事務。左宗棠上任後,委派胡雪巖擔當湘軍糧食轉運的重任,同時還負責與洋人打交道。胡雪巖出錢組建了一支“常捷軍”,聘請法國軍官為教練,裝備以洋槍洋砲,由勒伯勒東任統領,日意格為幫統,後擴充為中英混合軍,配合清兵對太平軍作戰。很快,靠著這支常捷軍的軍功,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從此踏入封疆大吏的行列,成為湘軍中僅次於曾國藩的第二統帥。但曾國藩九弟曾國荃攻克天京後,曾國藩、左宗棠二人因為幼天王下落一事打嘴仗絕交,從此失和,數年不通往還。左宗棠後出任陝甘總督,過湖北時遇到曾國荃,談到昔日的絕交。左宗棠強調當日曾國藩有七八分過錯,自己也有二三分的責任。難能可貴的是,曾左二人雖然絕交,之後卻沒有因為個人恩怨而在公事上掣肘對方。左宗棠西征時,曾國藩負責籌餉,始終盡心盡力,且推薦自己最得力的湘軍將領劉松山隨之西征。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喜訊傳來,曾國藩自嘆不如,認為左宗棠的能力天下無二。但西征的勝利又引發了二人新的矛盾。左宗棠平定新疆有功,被譽為民族英雄,清廷擬封左宗棠一等公爵。慈禧太后認為當年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克復天京,僅獲封侯,左宗棠收復新疆,湘軍將領劉松山功不可沒,而且是曾國藩所派遣,最後決定封左宗棠一等恪靖伯晉二等侯,刻意亞於曾國藩。左宗棠對此憤憤不平,逢人便罵曾國藩。但在曾國藩死後,左宗棠卻出人意料地送來了親手書寫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對二人的相交作了一個中肯的評價。太平天國的寶藏如同曾國藩和他一手創建的湘軍一樣,一直是清廷的心腹大患。馬新貽赴任兩江總督,也負有追查這批財富的秘密使命。他還清楚地記得他到兩江上任前,最後一次在紫禁城養心殿覲見慈禧太后時,心情是何等的不安與張皇,出來後竟然發覺自己的內衣都濕透了。那時正是秋天,秋高氣爽,他卻大汗淋漓,汗出如漿,這自然是因為慈禧太后交代的使命太過重大,他深知其中的利害關節,甚至性命攸關,才會失態如此。 儘管馬新貽事先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來到兩江後,他才發現局勢比想像的更為嚴峻和艱難。幾萬湘軍雖然解散,曾國藩的勢力卻依舊瀰漫大江南北。尤其是被裁的湘軍大多數沒有回鄉務農,而是四處遊蕩,明目張膽地擄掠,比土匪還要兇殘。連曾國藩本人都不得不承認說:“餘設立水師,不能為長江除害,乃反為長江生害。”湘軍中不少人原來就是哥老會成員,後來更多被裁的湘軍參加了哥老會,導致黑社會勢力大為擴張,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 馬新貽生性好強,決意採取強有力的手段來對付湘軍。他自上任兩江總督後,勤勤懇懇,花了大力氣來整頓社會秩序,追查太平天國財富的下落,由此引來無數充滿敵意和殺機的目光。馬新貽對此心知肚明,他自知深深地觸犯了湘軍的利益,兩江希望他死的人不計其數。自從來到這座“湘半城”後,他總有孤身闖入虎穴之感,沒有睡過一天好覺。若非如此,他又怎麼會以總督之尊,格外花心思在這四營自己親自選拔栽培的新兵上呢。 同治八年(1869),先是前任兩江總督曾國藩以“宜練兵不宜練勇”為藉口,在原有練軍四千人外,增練八千人;接著是江蘇巡撫丁日昌上奏,說“江蘇省自淮軍全部撤防以後江蘇撫標兵僅有一千六百餘人”,且多有老弱,於是大力招募補充勇丁,分左、右二營,練習洋槍及開花炮諸技;兩江總督馬新貽終於也坐不住了,上奏說:“江南全省額兵一萬二千七百餘人,分防各處,徒有其名,必須化散為整,始能轉弱為強。”(《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二》)於是從督標內選千人分為左、右營,從浦口、瓜洲營內選五百人為中營,又從揚州、泰州營內選五百人為前營。這兩千人以訓練為名,均奉調駐省城江寧。其實馬新貽心中最清楚,這四營新兵,名為剿匪而練,其實是要保護他自己呀。 “唉,難哪!”馬新貽煩惱地嘆了口氣,頭疼不已。太平天國的寶藏至今下落不明,相關之人利益攸關,處處密不透風,稍有追查的動靜,各方警惕狐疑的目光便一齊投來。他雖有朝廷的傾力支持,可這裡是兩江,天高皇帝遠,曾國藩實在太樹大根深,絕難撼動。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兩年,絞盡腦汁,依然沒有完全站穩腳跟便是明證。要真是逼急了那幫人,還真不知道下面會發生什麼事情。可是慈禧太后交代的事沒有任何進展,他在兩江總督的位子上又還能坐多久? “他娘的曾剃頭!曾屠戶!”馬新貽用山東話惡狠狠叫了兩聲曾國藩的外號。曾國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因其殺人如麻,時人稱呼他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每當金陵小孩夜哭,其母只要說:“曾剃頭來了。”小孩立即嚇得就不敢哭了。在民間有這樣的名聲,在朝中又有各種美譽,這樣一個多面複雜的曾國藩,在馬新貽看來就格外陰森了。 馬新貽重新將目光投向外面水簾般的雨幕,心中祝愿道:“但願明日是個好天氣。”他還是惦記著自己的那四營新兵,那可是他在兩江唯一可以倚靠的軍事力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