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司馬懿吃三國4

第19章 一、擇將出征

司馬懿吃三國4 李浩白 5614 2018-03-13
這年頭真是怪了,四方雲擾、天下大亂也就罷了,兵災人禍已經鬧得是民不聊生了,沒想到老天也湊著熱鬧來添亂。曹魏太和五年的正月初七,正是春寒料峭的時候,一顆碩大的彗星從東邊的夜空升起,劃出一道刺眼的亮弧,然後滑落在西邊的天際。 這樣一個再明顯不過的“天降異象”,頓時震動了魏國朝野。第二天,朝廷便麵向全國各地徵召占卜術士火速進京解說天象。幾乎所有的術士都給出了同一個說法:天降彗星,昭示著今年魏國必有刀兵之災,必有一員大將喪生,其兆不祥。 對術士們的這兩個“必有”的說法,魏國君臣都不禁半信半疑。而今魏、蜀、吳三國爭霸,天天打仗,天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將士死亡,這已是司空見慣之事,沒什麼可驚詫的。如果某天術士們說,從今天起,天降異象,三國之間不再打仗了,這才可算是天底下第一大奇事呢!可惜,這樣的奇事,至少在目前老百姓心目中還是遙遙無期的。真正引起魏國君臣關注的是“必喪大將”這句話。依天象來看,似乎應該是一名夠得上級別的大將將會死去,那麼他會是誰呢?於是乎,魏國所有的文官都不禁鬆了口氣,而所有的武將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提高了自我保護意識,在心底默默暗示自己:我肯定不是“那一個”!別人才會有那麼倒霉呢!魏國的武將多了去了,好幾百人呢!我是“那一個”的機率就相當於那顆彗星從天上落下來砸中我腦袋的機率!

然而,身處魏國最高權力中樞的曹叡卻比其他所有的人都更認真更嚴肅地在關注著這件事。根據他從前方一線得來的最新情報顯示,蜀國丞相諸葛亮自上次北伐失利之後,一直在厲兵秣馬、訓師練戰,積極準備著再度來犯,而且很有可能就在今年發動戰爭。看來,魏蜀之間的一場大戰,已然在所難免。這位年僅二十六歲的青年皇帝深深地憂慮著,不希望這所謂的彗星兇像在現實中得到應驗。自他五年前登基即位以來,蜀相諸葛亮、吳主孫權都自恃為一世之雄,視他為“孺子可欺”,連年挑起戰爭,弄得他東防西御,左支右絀,幾乎沒有喘息之機。幸好,先帝逝世前給他指定的幾位顧命輔政大臣卻是十分得力,多次幫他渡過了難關。後來他聽取了群臣建議,將禦蜀大業交付顧命輔政大臣兼宗室名將曹真,又把防吳大業交給了另一位顧命輔政大臣司馬懿,放手讓他倆各自獨當一面,這才穩住了國中局勢,擋退了蜀寇、吳賊的猖狂進攻。然而,剛過了幾天清靜日子,不曾想到諸葛亮又在蠢蠢欲動、蓄謀來犯,這讓曹叡如何不憂,如何不急?而術士們關於彗星兇象的預言,又如何不讓他心驚肉跳?

可是,天意似乎總是與人心背道而馳的。你不希望某件事情發生,而這件事情偏偏就會在你猝不及防之時直逼而至,想避也避不了。到了春暖花開喜氣洋洋的煙花三月,所有的文臣雅士都盼著朝廷放假出去郊遊踏青賞花弄月的時候,術士們的預言卻變成了現實:諸葛亮揮師十萬,再出漢中,氣勢洶洶,大舉進犯關中!而隨著這個已經實現了一半的預言而來的,是魏國關中戰區主帥、征西大都督、大司馬曹真的暴病身亡。所有的人都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被彗星奪去了生命的大將,竟是威震西疆的曹真! 從先帝時起至今,八年來魏國發動的對蜀阻擊戰,大多由曹真統率指揮。曹真以其顧命託孤大臣之尊與百戰不殆之勳,已在魏國軍隊中建立了穩如泰山的卓然地位。如今,將星隕落,吳、蜀去一強敵,自是大為歡喜。一向消息靈通的諸葛亮在進軍途中得知這一情報之後,更是大喜過望,以為天佑蜀漢,頓時信心百倍,加快了進攻速度,直奔魏國關中戰區前線的祁山大營而來。

大敵當前,來勢洶洶,何人出任關中大帥以抵抗蜀寇入侵,成了魏國君臣最為關注的問題。現在,朝廷上下流傳著兩種說法:一是從原關中戰區各軍隊中直接提拔賢能之材升任元帥;二是從其他戰區的各大將領中選拔傑出之士調任元帥。圍繞著大司馬曹真空出來的這個關中大帥之位,一場忽明忽暗的人事鬥爭早已拉開了帷幕。而競爭這個職位的強有力的人物至少有五到七名,其中鎮守宛城主持防吳事務的驃騎大將軍司馬懿和曹真手下首席副帥、征西車騎將軍張郃是實力最強最為突出醒目的兩個人。而且,他倆身後都站著一大批極有力、極顯赫的推薦者與支持者:張郃是曹真在病逝之前與另一名顧命大臣、司空陳群大人聯名舉薦的,而司馬懿也是由位高權重的太傅鍾繇、司徒王朗、御史大夫董昭等元老重臣共同推薦的。這讓曹叡第一次感到了難以取捨。論理,這個職位其實給張郃相對合適,他多年來一直在關中協助曹真對付蜀軍,早已積累了豐富的對敵經驗;而且,即使是排隊輪班也該輪到張郃了。從一名得力干將的角度來辨析張郃,他是名副其實的對蜀後備將帥中的佼佼者。

但是,問題出在司馬懿那裡。司馬懿一直向朝廷上奏宣稱他研究對付蜀漢之寇已多年了,雖然身在宛城卻是心系關中,一直留意著蜀軍的動態。他也一直想鬥一斗同樣有著“儒帥”之稱的蜀相諸葛亮。加之,司馬懿本人也是一名出色的大將:三年前新城太守孟達叛變並勾結蜀軍作亂,在司馬懿手中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便一舉掃平,手法乾淨利落,毫不拖泥帶水。這一赫赫戰功,令人對他的用兵之術口服心服。而這一次,司馬懿一聽到蜀寇入侵、曹真病逝的消息,便安排好了防吳大事之後飛馬進京面奏曹叡,以“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的古語為口頭禪,強烈要求到關中率軍與諸葛亮一決高下,並立下了“不破蜀寇誓不還”的軍令狀。 面對張郃與司馬懿這兩個同樣都是出類拔萃的大將,究竟該選誰出任關中大帥更合適呢?這個問題讓曹叡頭痛了很久。其實,在曹叡心目中,張郃付出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和他同時代的那些老將張遼、徐晃們都已經封為列侯、食邑千戶了,只有他仍是一個車騎將軍兼關內侯,很有點兒“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意味。然而,影響張郃這一生升遷的原因倒不是他沒有遇上慧眼的“伯樂”,而是因為他被世俗之見所抨擊的所謂道德上的“瑕疵”:他是當年太祖魏武帝在官渡之戰時收納的從逆賊袁紹那邊過來的叛將。而且,他當時背叛的一個關鍵原因並不是他受到袁紹的逼迫而被動叛逃,而是他察覺到袁紹敗像已呈才主動棄袁而去。這和那個新城太守孟達一樣,他的“背叛”是一種主動的投機行為。這就成了製約張郃仕途發展的“原罪”。在“以德治國”這一儒家傳統理念支配下的用人環境裡,只要你曾經主動實施了背叛行為,那你一輩子始終就是“叛臣”,始終就是不忠,始終不能讓人徹底放心,自然你就始終得不到重用。很顯然,張郃在對敵作戰中無論功有多高、勳有多大,都無法改變魏國君臣對他潛在的深深成見,所以他一直以百戰百勝之能而屈居下僚,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這一切在曹叡看來,卻不以為然。一個人過去的一切並不能用以推證他今日的所作所為,更不應以過去的偏見來掩蓋他今天的功勳。 “刻舟求劍”“吹毛求疵”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可是,現實遠不像他心靈深處某個角落裡的感情那樣涇渭分明。縱然曹叡貴為天子,一言九鼎,卻也不敢過分違逆朝中諸多元老大臣的意見而一意孤行。而他亦料到,如果他真的破格提拔了張郃為關中主帥,那麼朝堂上各位元老大臣們的唾沫與冷臉,立刻就會成為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做皇帝,也有迫不得已、違心從眾的時候啊! 為了讓自己暫時從這是是非非之中擺脫出來,曹叡起身離開了御書房,獨自一人進了后宮花園裡散心。年輕的大魏天子,暫時放下了一切包袱,漫步在爛漫鮮花之中,嗅著那混合著泥土氣息的芬芳香氣,他的精神似乎漸漸清爽了許多。

他猛一抬頭,遠遠地,南邊一座雄偉宮殿的一角飛簷映入了眼簾。他的心頓時為之一窒,忽又突突突地狂跳了起來!真是晦氣,怎麼一眼就看到了這座永安宮?曹叡的臉色沉了下來。跟隨在他身邊的宮娥們見狀,都知道了陛下的心情已經惡化,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去觸了這個霉頭,一個個如履薄冰,不由得加倍小心提防起來。 她們哪裡知道,曹叡雖然是掌握著天下臣民生殺大權的皇帝,但他也和普通人一樣有著自己繞不過去的煩惱與痛苦。曹叡的親生母親甄太后,在他十七歲時因為失寵於先帝而被賜死。而他自甄太后死去之後,也一直不被先帝所喜愛,常常是留下他孤獨地待在東宮靠著埋頭讀書練字來打發時光,整整四年未被正式冊立為太子。終於,熬到了先帝逝世之前的那一天,他才突然被告知已立為嗣,繼承了大統。這期間的悲苦辛酸、曲折坎坷,既磨煉出了曹叡堅忍深沉、嚴謹周密的個性,也使得曹叡沉默陰鬱、多思少言,以致言談之際都似乎有些口吃。

而曹叡此刻所眺望的這座永安宮裡,就居住著一手造成他和生母甄太后這場悲劇的那個人——他的後母郭太后。曹叡曾聽到那些熟知魏宮往事的老宮人們隱約談起,正是由於當年的郭貴嬪——也就是現在的郭太后進讒誣陷,才使甄太后被先帝一怒之下賜鴆酒自盡。雖然此事隱情頗多,曹叡一時也查不出其中的虛實,但他的心底深處就此結下了一個“疙瘩”。所以,自去年夏天以來,他便開始以政務繁忙為理由不再每天到永安宮向郭太后問安,用實際行動向郭太后表示自己無聲的反感與厭惡。 他遠遠望著永安宮,籠在袖中的雙掌慢慢捏緊了拳頭,雙眼射出受了傷的狼一般獰厲的目光,讓人不敢對視。眾宮娥一見,齊齊跪倒在地,大氣也不敢多出。許久許久,才聽得他籲出了一口長氣,緩緩吩咐道:“你們平身吧!去把孫資、劉放召到御書房,朕有要事相商!”一名宮娥應聲起身而去。曹叡靜立有頃,這才轉過身來,將永安宮拋在自己身後的背影裡,慢慢向花園外走去。

中書令孫資、中書監劉放就在皇宮的偏殿內處理政事,一聽到曹叡召見自己的口諭,便迅速起身趕往了御書房。他二人身為內廷樞要中書省掾吏之職,自曹叡龍潛東宮之際就暗暗給他傳送過不少保嗣固位的奇謀妙計。再加之他倆自太祖魏武帝時起就參與了赤壁之戰、合肥之戰、漢中之役、以魏代漢、文帝南征等一系列軍國大事的謀劃與建議,其審時度勢,知人料事的功夫已然爐火純青。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與大多數謀士不同,還敢於面對君主不計得失、犯顏直諫,自然便成了歷事三朝而功勳卓著的心腹重臣。曹叡五年前即位之初,甚得孫、劉二人暗助之力,方才穩住了朝局,樹立了權威,因此對他倆也是寵信有加,視為智囊謀主。通常曹叡每逢軍國大事,都是先行遍訪群臣,然後將文武百官的有關建議與意見帶回宮中,交由孫、劉二人細心整合、精心剖析,最後形成“上策、中策、下策”三個層面的應對方案付予曹叡來拍板決定。這一套做法自魏武帝時起便已沿襲了多年,曹叡運用起來也是相當滿意。而他可以自傲的是,自他登基以來這五年期間,在他手頭尚無一起重大決策失誤事件發生,這對樹立他在群臣心目中的至高權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見到孫資、劉放二人進來,曹叡一言不發,只是將各位大臣關於關中戰區主帥人選的一大摞推薦書放在了面前的青玉案几上,心底的冥思苦想全都寫在了臉上。孫資、劉放二人看著他眉頭緊鎖苦苦思索的樣子,知道這位青年天子正在為這件事焦慮,便在一旁肅然靜立,等待著曹叡發話。 過了片刻,曹叡仰起臉來,目光灼灼地正視著他倆,慢慢地開口了:“兩位愛卿,你們認為目前究竟應該選派何人出任關中主帥?” 孫資、劉放聽罷,卻沉默不語,不敢造次。雖說他二人是曹叡身邊的親近之臣,進言建策都比別人便利許多,但也正因他倆是天子近臣,才不得不更加謹言慎行,對朝中外臣們的是非曲直極少插嘴,以免招來曹叡的敏感和猜忌。所以,當曹叡問及關中主帥人選一事,他倆自是不敢馬虎應對,一邊保持著沉默,一邊卻在頭腦中字斟句酌地打著“腹稿”。曹叡也不催他倆,只是靜靜地看著他倆的臉。

終於,孫、劉二人彷彿互有感應一般同時側臉對視了一眼。然後,孫資輕咳一聲,臉色一正,肅然說道:“此事並不難斷。既然張郃將軍與司馬大人都是大將之材可堪重任,那麼就請陛下乾綱獨斷,從中選擇自己和朝中群臣都最為信任的人出任就行了。這樣做,既可使陛下放心,又可讓群臣滿意;既能使這位關中主帥將陛下的對蜀方略施行到位,又可讓他免去朝中群臣的掣肘之憂。” 此語一出,曹叡便恍然大悟了。誰最值得自己和朝臣信任?當然是司馬懿了,他既是忠正聞名、深得眾望的三朝元老,又是先帝遺詔欽定的顧命託孤大臣。如果連他都不值得信任,滿朝文武就沒有一個人值得信任了!曹叡一邊靜靜地沉思著,一邊緩緩地點了點頭。他慢慢靠坐在身後的椅背上,目光忽又閃了一閃,投射在孫資臉上,說道:“陳司空那裡的意見是司馬大將軍從來都是駐守荊州,一向未曾與蜀軍對戰,缺乏必要的對蜀作戰經驗,恐怕將他即刻投入關中似有不妥。” 他口中所說的陳司空,正是先帝顧命輔政三大臣之一的陳群。陳群近來一直主張由張郃主持關中戰事,其態度之鮮明,是舉朝皆知的。孫資聽罷,沉吟片刻,道:“陳司空所言不可不慮。依微臣之見,陛下可暫時先派司馬大將軍主掌關中戰事,以張郃將軍為輔。若時勢有變,司馬大將軍確實對蜀作戰不利,可於中途將他二人臨陣調換其職。” “中途臨陣換將,豈非兵家之大忌?”曹叡憂道。 “非也!當年秦國伐趙,見趙國以紙上談兵之趙括為帥,便臨陣換上百戰百勝之白起統領秦軍,於是取得長平大捷,俘敵四十萬。所以,行軍用兵,唯有隨機應變、順時而動才是至高準則,千萬不可膠柱鼓瑟。”孫資緩緩說道,“司馬大將軍不過是隻身前往關中,在關中大軍素無根基,形不成強力派系,與張郃將軍臨陣調換應當不會引發軍中大的動盪而於事有礙。” “可。”曹叡思忖許久,方才點了點頭。他轉頭看了一眼一直未曾發言的劉放,用詢問的目光投在他臉上。劉放正了正臉色,肅然答道:“孫大人所言極是,微臣贊同。” 於是,關中主帥人選確立之事,就於這三言兩句之間在魏宮密室內塵埃落定。 曹叡拂了拂袖,示意讓孫、劉二人退下。卻不料二人竟立在房內,彷彿無視他的示意,期期艾艾,欲言又止。曹叡“嗯”了一聲,目光頓時如劍鋒般冰冷,向他二人逼視過來:“卿等還有何事要奏?” “撲通撲通”兩聲,孫資、劉放二人跪倒在地,齊聲奏道:“此事關係重大,臣等不敢滯壓——今日上午廷尉高柔高大人遞來彈劾表,狀告黃門侍郎郭進郭大人仗勢強搶數十名民女、賣官收賄十餘萬兩黃金,證據確鑿,還望陛下聖裁。” 郭進正是郭太后的幼弟,一向驕奢淫逸、臭名遠播。曹叡雖素有耳聞,卻不曾料到他竟敢做出這等污穢猖狂之舉來!他伸手猛地一拍御案,臉色頓時便如鐵板一般沉了下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