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90章 第一節開國六公二十八侯

洪武三年,徐達大敗明王朝最後一個勁敵擴廓帖木兒,元順帝也病死於蒙古草原,明朝天下大定,朱元璋長長出了口氣。這一年十一月,他在奉天殿舉行盛大儀式,大封開國功臣。一口氣封了六公、二十八侯。 六公全是淮西人:韓國公李善長(他雖然原籍歙縣,但後來徙居滁陽,在渡江前已經投奔朱元璋,所以也被視為淮西老臣),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二十八名侯爵也基本都是淮西人,且以鳳陽人為多。朱元璋出生在鍾離東鄉,後來搬到西鄉,也就是後來的鳳陽縣廣德鄉東湖里,十二歲時搬到太平鄉孤莊村。中國地圖上根本找不到的這幾個小小鄉里,後來成了著名的“將軍鄉”,共出了十二名侯爵:中山侯湯和、鞏昌侯郭興、武定侯郭英和永平侯謝成,都是廣德鄉東湖里人,朱元璋的同村“發小兒”。延安侯唐勝宗是廣德鄉毛城村人,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同鄉”。吉安侯陸仲平是太平鄉義城村人,江夏侯周德興、燕山侯孫興祖、臨江侯陳德都是太平鄉孟家莊人。濟寧侯顧時是太平鄉塗山村人,鳳翔侯張龍和航海侯張赫是太平鄉焦山村人。

中國東部這塊最貧瘠的土地,一時之間卻成了功臣名將的富產區。朱元璋鄉土情結十分濃重,只要一聽到濠州話,他就覺得異常親切;只要聽說這人是淮西的,他就平添一層信任;只要是鄉里鄉親,但凡有點能力的,他都會不吝提拔。在漫長的戰鬥生涯中,他和這些老鄉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 開國之後,朱元璋與徐達等人說話,還常稱之為兄。 (《明史·徐達傳》載:“朱元璋與徐達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帝嘗從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舊邸者,太祖為吳王時所居也。”) 可以說,朱元璋的封爵體系,基本上是為他的老鄉們設置的。這是他們這麼多年來為他出生入死,提頭血戰而應得的報償。 除了名爵之外,朱元璋更報以實打實的財富。大封功臣的典禮上,朱元璋公佈了公侯們的俸祿數:韓國公李善長食祿四千石,魏國公徐達五千石,鄭國公常茂以下俱三千石。中山侯湯和以下皆一千五百石。除了俸祿,還有賜田。洪武三年十二月,“賜魏國公徐達以下勳臣田有差”。傳統時代,土地才是鐵打的財富,原來這些田無一畝的貧農們現在都成了帝國內的頭等大地主。

淮西話本來很難聽(胡適認為江北話是中國最難聽的方言,見《胡適晚年談話錄》),開國之後卻成了大明王朝的正式官方語言。淮西菜本來缺油少味沒人稀罕,上不得台盤,如今卻成了南京城內最高雅的口味。鳳陽人喜歡背著手走路,喜歡蹲牆根兒聊天,不久之後,這兩個動作成了大明官場的標準姿勢。開國之初,淮西人個個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貝瓊的一首詩寫道:“兩河兵合盡紅巾,豈有桃源可避秦?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淮河流域在春秋時屬楚,故“楚客”、“淮人”指的都是淮西人)道盡淮西人權傾朝野之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