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55章 第八節朱元璋的幸福觀

當然,朱元璋絕對不會同意這些西方人的看法。他絕不認為自己的形像是這樣的恐怖、醜惡。相反,在他手中那面東方式的銅鏡裡,他看到自己既威嚴又仁慈,像一個充滿智慧的老爺爺。 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朱元璋如此強橫地限制、剝奪社會其他成員的自由,無疑是野蠻、荒謬和無理的。他有什麼權力像關家畜一樣把人們關起來?有什麼權力可以限制老百姓在自己的國家裡自由遷徙? 朱元璋卻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天下百姓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他賜予的。他是老百姓的再生父母,因而有權對他們進行任何處置。 洪武初年,因為缺乏幹部,朱元璋四處徵召讀書人出來做官。貴溪縣讀書人夏伯啟叔侄二人也在徵召之列。這兩個人懷念故國,不願在新朝為官,遂斬去左手大指,以明不願出仕之志。朱元璋聞聽,勃然大怒,立命把二人捆赴京師,在皇宮裡親自對他們二人講了一通道理,說明為什麼不為他服務是極端錯誤的。

朱元璋的這篇講話詳細地記載在《大誥三編·秀才剁指第十》。讓我們奇文共賞,看看朱元璋的邏輯: 廣信府貴溪縣儒士夏伯啟叔侄二名,各自截去左手大指。我命人拿赴京師,親自審問之,問他:“昔世亂之時,汝居於何處?”對曰: “紅巾造反時,我避兵於福建、江西兩界間。”曰:“你帶著家小一起逃的嗎?”對曰:“奉父親一起逃走。”曰:“既奉爾父行,上高山峻嶺,下深溝陡澗。還用手扶持乎?”曰;“扶持。”曰:“後來居何處?”曰:“紅巾張元帥守信州時,伯啟歸還家鄉。”曰:“再後來又何如?”曰:“教學為生至今。” 通過啟發式的問話,朱元璋讓夏伯啟把他在元時四處奔逃的悲慘與現在的安居樂業作了對比。接著,他掉弄書袋,講了一通他取天下有道的道理:

朕知伯啟心懷忿怒,以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特意對伯啟說:“上古自伏羲至於黃帝,少昊至於顓頊、高辛,無文可考。知大概者,堯禪舜,舜禪禹,禹傳家,湯放桀,武王伐紂。自此秦、漢至於隋、唐、宋、元,天更其運作者,非一帝爾。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一家一姓,不可能千年萬代。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子孫不能一直奉天勤民,所以不稱天心。” 講完這個道理,他又問夏伯啟什麼叫再生父母?沒等夏伯啟回答,他自己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釋起來: 且人之生,父母但能生其身體而已,其保全性命,全在於人君。 何謂再生父母?人遇大難將死之時,被人救下,救他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他的再生父母。 什麼叫遇大難?或路逢強盜,或坐在家裡突遭橫禍,或仇人暴徒來侵害,或者路逢虎狼,墮於水火。在此之時,有人救你,是謂再生父母。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命於此際本絕矣,自此而復生,命若初生矣,所以常云再生父母。

用三段論的邏輯推理方式,朱元璋告訴夏伯啟,自己就是夏伯啟的再生父母,因為是他把夏伯啟從戰亂中拯救出來,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天更歷代,列聖相傳,此豈人力而可為乎?如今你們叔侄二人不能效伯夷、叔齊,去指以食栗,教學以為生,安然生活,不憂凌暴,家裡財產不怕被人搶走,你靠的是什麼?” 伯啟俯首默然。噫!朕謂伯啟曰:“爾所以不憂凌暴,家財不患人搶,靠的是君主啊!是君主給你提供了社會治安!君主就是你的再生父母!今去指不為朕用,是異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 朱元璋自己說,一席話講得夏伯啟心悅誠服,以至於被他判處死刑時也毫無怨言,反而感覺到“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幸福。我對伯啟說:“現在我判你死罪,梟首,抄沒家財,以絕狂夫愚夫仿效之風!”聽了這些話,伯啟無以對,默默受死而去……其伯啟雖死,默然而無恨。

在朱元璋看來,天下百姓都是依賴他的陽光雨露才得以生存,因此,他有權對天下人生殺予奪。為了讓天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從正反兩個方面,反复宣講,在《大誥》的另一章裡,他反駁那些不同意他觀點的人說: “有人說:'皇上吃的穿的,都是老百姓供養的,怎麼能說皇上養活老百姓呢,應該說是老百姓養活皇上。'愚民們,你們不知道,說皇上養活你們,是因為他教育你們,給你們制定紀律,要不然你們小的不聽老的,富的欺負窮的,誰都不得安生。” 所以,他對百姓們不感激自己頗為不滿,在《大誥·民知福不報》中憤憤地說:“你們吃我的,喝我的,有的百姓卻對我不知報答,恬然享福,絕無感激之心。” 所以,他對天下人行凶作惡時那麼理直氣壯。有一次,他微服私訪,在街道上聽到一老年婦女和人說話,提到他時,不稱“皇上”而稱“老頭”。

朱元璋認為這是不滿自己統治的表現,回宮後令五城兵馬司把老婦居住的街區居民都殺光了,並且說:“張士誠佔據東南,當地人如今還叫他'張王',我做了皇帝,百姓居然叫我老頭,真叫人活活氣煞。” 甚至對於大臣,對於自己冊封的公侯貴族,他也缺乏最起碼的尊重。這些人也不過是他手裡的工具,一不高興,他就可以喝令身邊的武士把任何一個大臣按在宮殿地上,拉下褲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打他的屁股。這就是明朝有名的“廷杖”制度。在他的一怒之下,諸如勳臣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和工部尚書薛祥等許多高級官僚都在皇宮的地板上被活活打死。 和我們的看法相反,朱元璋並不認為他牢籠人民,是侵犯了人民的權利,妨礙了人民的幸福。相反,他認為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他一家一姓的利益,也是為了促進百姓們的幸福。所以,他在分泌出一條條蛛絲時,心中一點也沒有內疚感,相反,卻充滿了為國家為民族忘我工作的自豪感。

之所以他的結論與我們如此截然相反,是因為朱元璋以自己的幸福觀出發來理解全國人民的幸福觀。 朱元璋從來不認為“自由”是一個人的生活中所必需的。從一個貧農的視角出發,他認為“幸福”就是吃飽穿暖,再進一步,就是吃肉穿綢。除此之外,他想像不到,人還有別的需求。至於被管理得嚴一點,他認為這不但不妨礙幸福,反而增進了人們的安全感。 讓我們來看看朱元璋怎麼樣用自己和語言來表述他的幸福觀: 淮安衛指揮儲欽受賄被朱元璋嚴懲。朱說:“看來今日他們這樣遭貶呵,何不當初依本分,守著本等職事,好房子下坐著,關著俸米吃著,卻不快活麼道!他卻務要這般撒潑做呵,不知他們心裡果然是如何?”(《大誥武臣·儲欽等擅收軍役第七》)千戶郭成,為了貪財,放了罪犯,“卻將一個千戶的名分弄壞了,有這等薄福的小人”。 (《監工賣囚第二十六》)在《皇明祖訓》中,他這樣教導後代們:

凡自古親王居國,其樂甚於天子。何以見之?冠服宮室,車馬,儀仗亞於天子,而自奉豐厚,政務亦簡。樂莫大焉。 在貧民朱元璋看來,在好房子下坐著,吃國庫糧(關著俸米吃著),不用乾活,這就是天下最大的幸福。 所以,朱元璋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過度干涉帝國其他成員的生活是妨礙了他們的幸福,他絕不會認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全社會自由發展的前提”,相反,他認為“每個人的不自由是全社會安定團結的前提”。在朱元璋眼裡,他其實已經是一個十分仁慈的君主。歷史上有幾個皇帝像他這樣關心治下人民的穿衣吃飯問題?有幾個皇帝為了抓社會治安像他這樣殫精竭慮?賜予人民生存權和溫飽權就已經足夠,至於什麼個性、思想、自由的價值,人的生命尊嚴,他那個農民的頭腦裡,連想都沒有想過。

所以,在過去的中國人看來,朱元璋製造出來的不但不是什麼木乃伊,甚至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明代及清初的歷史學家則這樣稱頌朱“禍本亂階,防維略盡。至於著律令,定典禮,置百官,立宗廟,設軍衛,建學校,無不損益質文,斟酌美備。”“觀其官制、典禮、律令、寶訓、女誡、臥碑、木鐸、祖訓,大言炎炎,至文鬱鬱,義監二代,法備三千,共貫同條,金聲玉振。”(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在明代之後,清朝統治者更是對朱元璋的政治制度讚賞不已。 順治帝親政後,時往內院與大學士等議論文史。一次,他問範文程等: “自漢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為優?”範文程等回答說:“漢高、文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洪武,俱屬賢君。”順治帝說:

“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例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世祖實錄》卷七十一)明孝陵今存一碑,為康熙手書“治隆唐宋”四個大字,意思是誇明太祖治國好過了唐宋。 正因為此,清朝基本上把朱的政治制度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並通過設軍機處等小調整,使這個制度更加完備。從這個角度說,朱元璋不止開創了三百年大明基業,連大清王朝也基本上是他政治思維的產物。 所以,朱元璋去世雖然六百年了,但是他規定的監獄制度卻一直到清末都牢籠著中國人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