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課

第32章 第三十二章白樂天詠春魏王堤馮德遐應婚吐蕃贊

李泰挺著個大肚子,很疑惑地望著驅趕他人馬的衛兵。 從他的臉色中,人們可以看出一個皇子被人視為空氣的尷尬。一開始,他還挺生氣,可驅散他人馬的人過來拜了拜他,說是李世民喊他覲見,他就不再難受,氣定神閒地往裡走。 這回的覲見有些奇怪,不是在太極殿,也不是在父皇的寢室,而是去肅章門。 更奇怪的是,有個將軍替他牽馬執韁。 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肅章門到了,一夥人忽然衝過來。 李泰被抓了。 他的大肚子幫了不少倒忙,既不能跑,也不能跳。 明白這是一場陰謀後,一切都已經晚了。這是貞觀十七年(643)的四月,春風得意的李泰被囚,時年二十四歲。 四月初七,李世民親自跑到承天門樓上下詔,宣布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一連搞了三天的大型聚會。兄弟友愛,這都是平民百姓家的事情,跟皇家無關。司馬光評論過這件事,他說:

“(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愛,以杜禍亂之原,可謂能遠謀矣!” 在李世民面前耍計謀,大家都顯得太嫩。 先來說說李承乾同志吧,他比李泰大不了多少,但性情卻大不一樣。 李承乾平日里過慣了奢華放蕩的日子,如今被囚禁在那鳥不拉屎的地方,他覺得自己是被侯君集害了。他發誓下輩子要生在突厥人的家裡,發誓下了地獄第一件事就是去見稱心,然後在韓擒虎先生面前參侯君集一本。 沒有錦衣玉食,沒有狐朋狗友,這一年的九月,從長安幽禁的地方,他被流放到了黔州(四川黔江流域)。 只有受懲戒的人才會被流放到這裡。 抑鬱不已的李承乾陷入了極端的痛苦之中,一年以後,他死在了黔州。 李世民為他廢朝三天,但不知道稱心泉下有知,碰見被貶成了庶人的李承乾後,還會不會給他獻殷勤。至於李四胖同學,他被貶以後,情緒沒有太大的波動,只是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幾個月後,吃著糙米乾飯的李四胖逐漸消瘦了下來。 忽然有一天,一個使者到來,李泰淡然視之,他知道,使者一來,就是他的死期。 然而李四胖多想了,使者是帶著皇上的命令來的。李世民說:“李治向朕求情,說四哥被幽禁的地方衛生條件太差,再吃不好就糟了,求朕給你優惠。”李治的確上書求情來著,但最終促成改善李泰幽禁條件的,還是李世民自己。 幾個月後,消瘦下來的李四瘦又轉型成了李四胖。 能吃就吃是李泰不變的信念,等他有力氣減肥了,他肯定會去減,諸位就不要再操心了。李泰也沒什麼憂愁的,除了有點不太甘心外,他每天的任務就是休閒。 和李承乾不一樣的是,李泰才華橫溢,精通藝術,有的是消磨時光的技術。四胖同志的書法堪稱一絕,還是優秀的書畫鑑賞家。被幽禁在均州(湖北丹江口)後,李世民還一直懷念這個孩子。一天,他忽然發神經似的拿出李泰曾經寫的一份上書,可憐巴巴地對侍臣說:

“看看泰兒的文辭,多好!我現在每天都想念他。” 諸臣也不知要說什麼話安慰皇上,說什麼都不管用。大家正醞釀好情緒,準備嘆氣,卻聽李世民自我安慰道:“但是,為了社稷,把他安放在外地,對大家都是一件好事。”李世民自我安慰完畢,回頭自己再找個沒人的地方哭去(也有可能不哭,只發呆)。他的確很愛李泰,四年後(647),又封李泰為濮王。 雖再不如以前,但總算讓人欣慰。 很多人不喜歡政治上的李泰,卻很喜歡生活中的李泰。 李泰所遭遇到的恩寵,直到今天還歷歷在目。 洛陽城中,長孫皇后去世那年,李泰為了紀念母親,自己籌建了賓陽南洞。這是一處石窟,全稱“龍門石窟賓陽洞”,有南、中、北三洞,各洞倒也無甚好看,只不過是南洞和中洞之間有一塊碑,名曰《伊闕佛龕之碑》。這是一塊了不起的石碑,看看與石碑有關者的豪華陣容:

撰文,岑文本; 書法,褚遂良; 故事,李泰; 紀念,長孫皇后。 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著名的魏王堤了。 李世民喜歡李泰,曾經封給他一塊風水寶地。 這塊寶地的位置就在東都洛陽,四月的時候,牡丹、芍藥、月季……花開滿洛城,男男女女騎馬游玩,各色服飾點染城池,有抱著牡丹賣花的女孩,也有牽手走在街上的戀人,這是唐朝最美的風景。煙花三月之時,女子橋頭暗笑,男子羽扇綸巾,只道是神仙居所,卻不知魏王已去。 很多人懷念李泰,這是真的。 唐朝花間派詞人韋莊(韋應物的第四代孫)有首《菩薩蠻·魏王堤》寫道: 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

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人說自古文人相輕薄,可大家不知道,自古才子相親愛。反正,正說反說,到底還是抵不過一個喜歡。 魏王堤最美的時候,是三月的夜色,同是唐朝的詩人劉禹錫曾說過:“唯餘踏青伴,待月魏王堤。”魏王堤是才子佳人約會的場所,這是唐人的共識。相比之下,白居易倒是更知道春光之前乃是慵懶,黎明之前總是黑暗。 他的《魏王堤》如是描述當時風光: 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李泰是個有三分錯誤,七分可愛的人,我不奇怪李世民為什麼會如此喜歡他。 時常看見有人評論說,李泰這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李泰差不多會挺著大肚子笑死,他反駁,“人又沒死,還好好活著呢,你瞎嘚嘚什麼?另外,你這詞句聽起來很新奇,我記下來,你是原作者麼?對了,我們文學館正招收不靠譜的文人,各種風格,什麼羊羔體、咆哮體、自由落體,只要你有,都可以來!你來不來?”

關於李泰的事情,也該到此為止了。 很多人疑惑,人們都知蘇堤、白堤,卻不知魏王堤,那裡也是春光旖旎,桃紅柳綠,美得讓人忘返的境地啊。 魏王堤究竟在哪裡,我說不上來。 一千年前,該消失的都消失了,帶走了一個時代的回憶。魏王堤和魏王都走了,物不是,人也非。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穿越回去,到唐朝的魏王堤上,去聽樂天尋春的馬蹄。事情結束後,大唐內部終於恢復平靜。都走了,也就安靜了。 曾經很驚訝於大片的留言,將“禮之用,和為貴”當成糟粕,罵得儒家狗血淋頭,就跟在燕赤霞面前現了小倩的原形似的。 這是誰的名言?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想很多人都會答錯,因為他們沒讀過原文就敢妄下斷言。 所以我很佩服某些同學可以臉不紅心不跳地把無知當個性,拿出本就錯誤的分析,做出自認為無比理性的判斷。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他的作者是七十二賢人中的有子。這句話的意思是:

辦事情,能和氣的就和氣,這是難能可貴的。 可人家後頭還有話,被聰明人生生砍了下來。全文如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節的作用,以和氣為貴。古代君主治國的辦法,可貴的就在於此。但是,如果不管事情是大是小,都按照和氣的辦法去做,很多時候就會行不通。如果你非這樣做,就是為了和氣而和氣,根本不是禮節所要起到的作用,所以,凡事都講究和氣是不可行的。嗯,沒錯,就是這樣!” 好的,我知道你震驚了,也不知道洒家忽然冒出這麼一段說辭是什麼意思。 請先淡定五分鐘,咱再接著往下看。 …… 這段時期,總體來說,情況大好,問題不少。當然,問題不光出在唐朝身上,吐蕃也不例外。

吐蕃國土在吐谷渾南面,廣袤千里,最近更是越來越強大了。吐蕃是西藏的祖先,一直以來,贊普都在雅礱(今西藏瓊結)定都,吐蕃王(藏王)也都住在這裡。 貞觀三年(629)的時候,吐蕃王朗日松贊被人毒死,大臣與外戚舉兵叛變。一時間,吐蕃國盡為亂賊所據,征伐不斷。 造化弄人,此時的吐蕃本就亂得像剛被挖開的螞蟻窩,西部的羊同部落就找上門來,宣布他們要趁火打劫,大舉侵略。眼看著吐蕃無人搭救,一位神人橫空出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為吐蕃的延續作出了巨大貢獻,將羊同整得同羊般懦懦不敢言。人救不如自救,這話從一個孩子嘴裡說出來。 這是位神童。 發生動亂那年,他剛剛十三歲,趁亂打劫的不在少數,眼看著老爸被人毒死,國內亂成一團,他毅然決然地挑起了拯救危亡的重擔。

年少但不輕狂,開朗不失冷靜的他,竟然依靠吐蕃的新興勢力,迅速徵集出萬餘人的軍隊,組成了鐵一般的精銳,血戰三年,平定內亂,穩定了朝局,定都拉薩,恢復了王國的統一。 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後來,我們把這個神童叫做“松贊乾布”。 吐蕃國內有一套不一樣的稱呼,他們稱大王為“贊普”,稱大臣為“尚”,稱王族為“論”,喊人的時候從來不喊姓氏。在松贊乾布的領導下,吐蕃土宇廣大,盛兵十萬,卻未嘗與大唐結盟。在唐史中,松贊乾布有多個稱呼,最主要的一個就是“棄宗弄贊”。方便起見,我們姑且一律將其稱之為松贊乾布。 吐蕃國日益強盛,四周那些雜七雜八的部落大有畏懼之心。 松贊乾布的勇略很快就被李世民得知了,這一年,他已經二十五歲。

李世民派了一個名叫馮德遐的使者去了吐蕃,馮德遐聞命,帶著一幫慰問團就去了。也不知松贊乾布用的什麼禮節招待的,給沒給青稞酒、酥油茶,上沒上哈達。反正在使者們看來,松贊乾布還是很友好的,他對被萬國稱做“天可汗”的李世民很是仰慕。 大家說了一通,吃好喝好,這才開始談正事。 馮德遐詳細地介紹了李世民的民族政策,然後把其他部落和王國向唐朝稱臣的事情毫不誇張地渲染了一番。 說到高興處,老馮很是動情,他隨答隨問,友好磋商,把唐朝和突厥、吐谷渾通婚的事情也捅給了贊普。 松贊乾布聽罷,十分驚喜地問:“窮大拿他喜阿婆來?”於是饋金送銀,奉表求婚,接著就派使者,跟隨老馮一起回到了長安。求婚的使者等待李世民的批复,李世民非常勤勞,很快就給了一個言簡意賅,乾淨利落,而又令人不滿的答复: 不行。 馮德遐:大王就要求婚了,有感言不? 松贊乾布:我的宣言是,寧可錯愛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