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血腥的盛唐
血腥的盛唐

血腥的盛唐

王觉仁

  • 歷史小說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170584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楔子

血腥的盛唐 王觉仁 2535 2018-03-13
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 是時,蒼穹碎裂,日月無光,黑暗籠罩大地。山河傾圮,草木成灰,四海沸騰如湯。是時,隋失其鹿,群雄競逐,攻戰殺伐連年不斷。神州陸沉,中原板蕩,萬千屍骨壘起了座座峰巒。是時,無盡腥風吹乾了征人的眼淚,漫天血雨染紅了將軍的戰袍,亂世兵燹(xian)炙烤著生者和死者的靈魂,末日烽煙熏痛了老人和孩子的目光。是時,一度繁榮強大的隋帝國,已然風雨飄搖,瀕臨崩潰的邊緣。 這一年,有一個名叫李淵的人,正站在一座名叫晉陽的城上,遙望亂雲飛渡、陰霾漫捲的天空,神情凝重,若有所思。他的身後,站著三個英姿挺拔、鎧甲鋥亮的年輕人。其中一個器宇軒昂,神情堅毅,深邃的目光中隱隱閃耀著一種傲視天下的光芒。

他的名字,叫做李世民。 沒有人知道,短短一年後,這個年輕人就將追隨父親李淵揭起義旗,劍指長安,最終顛覆隋朝社稷,掃滅群雄,統一海內。 更沒有人知道,若干年後,這個年輕人將站在隋王朝轟然倒塌的廢墟上,締造一個亙古未有、空前強大的帝國,開創一個四海昇平、萬邦來朝的盛世,最終成為彪炳日月、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公元617年,隋煬帝楊廣還在江都的離宮醉生夢死,以一種“天下無賊”的鴕鳥心態歡享著生命中最後的奢華。而這一年,四方群雄皆已不奉隋朝正朔,紛紛擁兵割地、稱帝稱王,如竇建德、李密、劉武周、梁師都、郭子和、薛舉、李軌、蕭銑(xian)等等。除此之外,散落在山澤湖海之間的大大小小的草頭王,更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

在整個大業中後期,隋朝天下所有稍具博弈資本的人似乎都迫不及待地揭竿而起了,只有一個實力雄厚的封疆大吏始終如如不動。 他,就是隋朝太原(郡治晉陽)留守、唐國公李淵。 這些年來,無論天下如何紛擾,無論群雄逐鹿的遊戲玩得多麼熱鬧,李淵始終表現得淡定從容,彷彿一切都與他無關。 難道,李淵真的對此心如止水、毫無問鼎天下之志嗎? 不,他是在潛伏。 李淵深知出頭的椽子先爛的道理,所以他不急。他要韜光養晦、秣馬厲兵,等到隋朝的統治根基被徹底動搖的時候,等到四方群雄互相殘殺、N敗俱傷的時候,他才斷然出手,後發製人! 公元617年陰曆七月,蟄伏多年的李淵父子終於在晉陽起兵,隨即以所向披靡之勢直趨長安,於同年九月攻入關中。十一月,李淵攻克長安,擁立代王楊侑(you)為帝,自立為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

公元618年陰曆三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離宮被宇文化及等人縊殺。同年五月,李淵逼迫楊侑禪位,在長安登基稱帝,建立唐朝,建元武德。 一個長達二百八十九年的巔峰王朝,就此拉開了宏偉的序幕。 曾幾何時,隋朝也是一個繁榮富庶的強大帝國。隋文帝楊堅在位二十四年,社會穩定,人口增長,民生富庶,國勢日隆,史稱“開皇之治”。可以說,沒有隋朝奠定的製度框架和國家規模,就沒有後來那個青出於藍的盛世唐朝。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以百年老店的姿態高調開局的朝代,卻僅存在了三十七年,便葬送在了隋煬帝楊廣的手上。 這到底是為什麼? 其實,楊廣並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二代。他不但從小天賦異禀,擁有很高的文學才華,而且謙恭克己,勤勉自律,在道德上毫無瑕疵;成年後,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表現更是出類拔萃、引人矚目。所以,早在年輕時代,楊廣就是楊堅夫婦心目中最優秀的兒子,也是帝國臣民心目中最賢明的皇子。 (《隋書·煬帝紀》:“煬帝爰yuan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正因為此,身為次子的楊廣才能打破“嫡長繼承製”原則,成功奪取長子楊勇的儲君之位,進而登基為帝。

然而,看上去如此優秀的楊廣,最終卻把隋朝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自己也以暴君之名被牢牢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究其原因,並不在於楊廣無能,恰恰相反,而是——他對自己的能力太過自負了! 出於這種自負,楊廣堅信,在繼承楊堅留下的雄厚國力的基礎上,自己一定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締造一份彪炳千秋的煌煌帝業。為了盡快完成這份“大業”,楊廣剛一登上帝位,就迫不及待地邁開了大興土木和盲目擴張的步伐。 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楊廣就傾盡國力開始了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建設,如營建東都、開鑿運河、修馳道、築長城、蓋行宮、造龍舟等。與此同時,楊廣又以雷霆萬鈞之勢展開了一連串對外擴張和強勢外交:先是宣威突厥,擊破契丹,征服吐谷渾,控制西域;繼而經略海外,南平林邑(今越南南部),東征流求(今台灣地區),宣慰赤土(約今馬來半島),使得真臘(約今柬埔寨)、婆利(約今馬來半島)、倭國(今日本群島)等國紛紛承認隋朝的宗主國地位,並且遣使入朝,稱臣納貢。

到了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隨著各項工程的竣工和周邊諸國的歸附,一幅名叫“大業”的盛世藍圖彷彿已經完美地展現在楊廣面前。然而,在楊廣看來,這張藍圖還不夠完美,因為上面還有一個小小的斑點——高麗。 高麗即高句麗(gouli)之簡稱,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扶餘人於西漢末期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其疆域大抵包括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一直以來,高麗表面上向隋朝稱臣,實則常懷叵測之心。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麗就曾“驅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進犯遼西,並暗中聯絡東突厥,企圖共同對抗隋朝。隋文帝聞訊大怒,立即徵調水陸大軍三十萬討伐高麗,不料行至中途,陸軍便遭遇洪水和瘟疫,水軍也在海上遭遇風暴,船隻大量沉沒。大軍被迫班師,回到長安時,傷亡人數竟達十之八九。

從此,高麗就成了隋朝君臣無法忘卻的一塊心病。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楊廣北巡,恰好在東突厥啟民可汗的王庭遇見高麗使者,楊廣當即命其轉告高麗王高元,讓他入朝覲見,否則將親往其國“巡視”。可是,面對楊廣的威逼恐嚇,高元卻置若罔聞。楊廣勃然大怒,隨即開始擴充軍備,準備發動對高麗的戰爭。 事後來看,正是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隋朝。 因為,自從楊廣即位以來,系列大型工程和連續對外擴張已經極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國力,長年被徵發徭役的老百姓更是不堪重負。此時的隋帝國已然民生凋敝、飢荒四起,各種社會危機正在急劇醞釀,隨時可能爆發。然而,極度自負、好大喜功的楊廣卻對此視若無睹,執意發布了東征高麗的戰爭動員令。

於是,隋朝覆亡的悲劇就此註定。 大業七年,當楊廣駕駛著帝國這駕戰車不顧一切地衝上戰爭軌道時,他並不知道,等待在他前方的,將是一個人亡政息、身死國滅的萬丈深淵……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