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血腥的盛唐5·盛極而衰,安史之亂

第25章 威震中亞:高仙芝的鋒芒

高仙芝,高麗人,將門之後,從小隨父至安西,稍長因父蔭被授予游擊將軍。史稱高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二十出頭便因軍功被提拔為將軍,“與父同班秩”(《舊唐書·高仙芝傳》),在軍中傳為一時佳話。 高仙芝曾先後在安西軍事長官田仁琬、蓋嘉運麾下效力,但一直沒得到重用,直到夫蒙靈詧出任安西節度使,才對高仙芝的才華欣賞有加,屢屢對他進行提拔。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居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兼節度副使。 此時的高仙芝雖然已經是安西唐軍的二把手,但還稱不上是名將。真正讓他揚威西域、名動朝野的,當屬千里奔襲小勃律的戰役。 小勃律國位於吐蕃西北,大約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爾一帶,介於吐蕃、中亞與安西四鎮之間,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從武周時代以來,這里便是大唐與吐蕃反复爭奪的焦點。小勃律原本親附唐朝,因而屢屢受到吐蕃的攻擊。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吐蕃再次出兵小勃律,迫使其投降,並將一個吐蕃公主嫁給了小勃律國王,從而牢牢控制了這個戰略要地,同時也切斷了中亞二十幾個小國與唐朝的聯繫,大有稱霸中亞之勢。

毫無疑問,大唐帝國要想奪回對中亞的控制權,首先就必須奪回小勃律。 然而,從田仁琬到蓋嘉運,再到夫蒙靈詧,連續三任的安西軍事長官都曾經出兵征討小勃律,但每次都無功而返,玄宗對此十分不滿。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夫蒙靈詧向玄宗推薦了高仙芝。玄宗立刻下詔,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一萬騎兵遠征小勃律。 天寶六年四月,高仙芝率部從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鎮,今新疆庫車縣)出發,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向西南行進,經拔煥城、握瑟德、疏勒,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播密川,最後抵達特勒滿川,進逼吐蕃人控制的軍事要塞連雲堡(克什米爾西北),整個行軍過程耗時三個多月。 連雲堡是通往小勃律的必經之地,有吐蕃駐軍一千餘人,另外在城堡南部十五里處還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吐蕃軍營,駐兵八九千人。也就是說,吐蕃在連雲堡一帶的守軍共約一萬人,與高仙芝的兵力大體相當。吐蕃軍隊依險而守,以逸待勞,而唐軍剛剛經過一百多天的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局面顯然對唐軍極為不利。

不過,唐軍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吐蕃軍隊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唐軍會奔襲千里,從天而降,所以唐軍可以抓住先機,打吐蕃一個措手不及。 高仙芝兵分三路,於七月十三日拂曉會師於連雲堡外。當地有一條河叫婆勒川,其時正逢漲水,唐軍難以涉渡。高仙芝一邊派人尋找河中水淺處,一邊下令所有將士每人攜帶三日口糧,輕裝上陣,準備強行渡河。將士們看著嘩嘩流淌的河水,都說高仙芝瘋了。 暫且不說在沒有船隻的情況下怎麼過河,就算勉強能過,萬一連雲堡的敵軍察覺,打唐軍一個“半渡”,這一萬人馬豈不是要全部扔到河裡餵魚? ! 可軍令如山,眾將士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跟高仙芝走。 令將士們喜出望外的是,沿著河岸走了不遠,果然找到了一處水淺可渡的地方,結果人不濕旗,馬不濕鞍,一萬人馬全都安全渡過婆勒川。高仙芝大笑道:“倘若敵人趁我們半渡時發動襲擊,我軍必敗無疑。可現在我軍既已安全渡河,並集結成戰鬥隊形,連雲堡就是老天爺送給咱們的禮物了!”

隨後,高仙芝下令全軍對連雲堡及南部軍營同時發起強攻。面對唐軍的突然襲擊,吐蕃守軍大為驚駭,但仍然憑藉險要的地形和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如蝗箭矢和巨石檑木紛紛而下,給仰攻的唐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正面進攻受阻,高仙芝立刻召來軍中驍將李嗣業,命他率領一支陌刀敢死隊,繞開正面之敵,從後山懸崖攀登上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李嗣業臨行前,高仙芝給他下了死命令,要他必須在中午之前解決戰鬥。 所謂陌刀,就是兩面開刃的長柄大刀,是唐軍野戰步兵的重要武器,既可以砍人,也可以劈馬,列陣時“如牆而進”,在近身肉搏中具有極為可怕的攻擊力。高仙芝麾下的這支陌刀隊,是安西唐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個個訓練有素,勇悍過人;尤其是這個李嗣業,更是安西唐軍中著名的善使陌刀的猛將。

正是由於陌刀隊超強的戰鬥力,高仙芝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將其投入戰鬥。 李嗣業受命後,手執戰旗,率陌刀隊從險峻之地攀上山嶺,突然出現在吐蕃守軍的後側。與此同時,高仙芝親率大軍再度實施正面強攻。吐蕃人腹背受敵,加上李嗣業的陌刀隊從背後殺了上來,他們已經無險可守,軍心頓時渙散。唐軍則越戰越勇,從辰時(早晨七點)至巳時(十一點)左右,共殲滅吐蕃守軍五千多,俘敵一千餘人,吐蕃餘眾紛紛逃散。 此戰唐軍大獲全勝,不僅順利攻克連雲堡,而且繳獲了一千多匹戰馬和不可勝數的軍資器械。 高仙芝的遠征軍雖然初戰告捷,但是也等於向吐蕃人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和作戰意圖。如果要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征服小勃律,這支唐軍勢必要在敵人已經察覺的情況下,在吐蕃人的勢力範圍內孤軍深入,其面臨的危險是不言自明的。

軍中將士開始生出畏難情緒。 尤其是玄宗派來的監軍宦官邊令誠,更是越想越怕,說什麼也不敢再前進半步。 可高仙芝是不會退縮的。 不征服小勃律,他絕不會鳴金收兵。 這就是普通將領和名將的差別。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名將,不僅在於他能夠戰勝強敵,更在於他能夠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就像有個哲人曾經說過的那樣:勇氣並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要去做。 高仙芝並非不知道孤軍深入的危險,也並非不感到害怕,而是他知道——成功就是在別人選擇放棄的時候,你選擇堅持! 高仙芝沒有強迫邊令誠,而是讓他和三千名傷病羸弱的士兵留守連雲堡,自己則親率六千餘人繼續向小勃律挺進。 三日後,唐軍進抵帕米爾高原的坦駒嶺(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市西北)。這里山巒高聳,崎嶇險峻,自然條件極為惡劣,將士們在艱難的行軍過程中不斷發出抱怨。而且,就在坦駒嶺前方四十里處,還有一座名叫阿弩越的胡人城堡,也是親附吐蕃的。將士們在疲憊和畏難情緒的影響下,內心的不滿終於達到頂點,於是一個個駐足不前,並紛紛質問高仙芝:“大帥這是要帶我們去哪?您瞧瞧這路是人走的嗎?!”

面對憤怒的士兵,高仙芝鎮定自若地說:“前面就是阿弩越城,我估計他們聽到我軍到來的消息,必定會開門投降,你們不必擔憂。” 高仙芝話音剛落,就有哨探來報,說有二十餘名身著胡服的騎手,從阿弩越城方向過來了。片刻後,胡騎被帶到高仙芝面前,對著高仙芝和在場的將士說:“聽說大唐軍隊前來,阿弩越城主特地派我等前來迎接將軍,並且砍斷了婆夷河(印度河上游支流)上的藤橋,準備跟吐蕃人斷交。” 眾將士聞言,頓時轉憂為喜,剛才的滿腹牢騷全都一掃而光。 高仙芝笑了,下令全軍立刻翻越坦駒嶺,向阿弩越城進發。 其實,這是高仙芝演的一齣戲。 所謂的阿弩越城主歡迎唐軍、與吐蕃斷交云云,純屬子虛烏有。這二十餘名胡騎並非阿弩越人,而是高仙芝命人假扮的。他料定一路走到這裡,將士們的忍耐力肯定會達到極限,而小勃律已經近在咫尺,高仙芝絕不允許自己功虧一簣,所以才暗中安排了這一幕,以便給大家打一針強心劑。

這個善意的謊言當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問題是,阿弩越人真的會投降嗎?萬一他們閉門拒守,高仙芝的謊言被戳穿,他在軍中的威信豈不是要徹底掃地? 這種可能性很大,但是高仙芝別無選擇。 他只能賭——賭阿弩越人真的會投降。 命運之神最後還是站在了高仙芝這邊。三日後,當唐軍千辛萬苦翻越坦駒嶺,最後出現在阿弩越城下的時候,果然看見了列隊迎接他們的阿弩越人,還有一個朝他們全然洞開的城門。 高仙芝讓將士們在阿弩越城休整了一天,次日便命部將席元慶為前鋒,率一千人向小勃律火速推進,並向小勃律國王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我們不佔領你的城池,也不破壞你們的橋樑,只是要藉個道,目標是大勃律國。” 小勃律國王當然不會輕易被高仙芝忽悠,可他又沒有實力阻擋唐軍,無奈之下,只好帶著王后(吐蕃公主)和臣民們逃離王城,躲進了山區,準備在此等待吐蕃援軍。

小勃律人的反應不出高仙芝所料。席元慶臨行前,高仙芝就曾對他面授機宜:“小勃律聽說大唐兵至,其君臣百姓必定會躲進山谷,你要展開宣傳攻勢,呼籲小勃律臣民走出山谷,只要投降,就賞賜綢緞,並說明這是大唐皇帝的敕令,至於那些親附吐蕃的大臣,你必須把他們逮捕關押,聽候我的處置。” 席元慶依計而行。小勃律的多數臣民隨即投降了唐軍,國王和王后則逃進了深山的石窟中。高仙芝抵達後,將幾名親附吐蕃的大臣斬首示眾,然後派兵封鎖山區。與此同時,高仙芝還派人毀壞了小勃律與吐蕃之間的唯一通道——位於婆夷水上的一座藤橋。 數日後,當一支吐蕃援軍馬不停蹄地趕到婆夷河岸時,藤橋早已不復存在,吐蕃人只能望著湍急的河水乾瞪眼。婆夷河面的寬度大約與一支箭的射程相當,吐蕃人隨即拼命搶修這條橋樑,但是橋樑修成之後,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

吐蕃人既已鞭長莫及,小勃律就徹底落入高仙芝的掌心了。 經過十多天的地毯式搜索,唐軍終於在一處隱蔽的山洞中抓獲了小勃律國王和王后。至此,親附吐蕃的小勃律政權終於覆滅。高仙芝扶植了一個親唐的新政府,徹底控制了小勃律,達成了此役的戰略目標,圓滿完全了玄宗交給他的使命。 此次長途奔襲小勃律,雖然戰役規模不大,但卻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因為此役重新打通了唐朝與中亞諸國的聯絡通道,使大唐帝國重新獲得了中亞的控制權,也極大地打擊了吐蕃的擴張野心。 此役的勝利,確立了高仙芝作為大唐名將的地位。 天寶六年八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國王和王后班師回朝。得勝歸來的高仙芝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行至播密川時,便派快馬先行入朝,直接向玄宗呈上了捷報。

如果高仙芝是安西唐軍的一把手,這麼做當然沒什麼不妥。可問題是,他還有一個頂頭上司夫蒙靈詧。高仙芝越過上司直接向皇帝奏捷,顯然沒把夫蒙靈詧放在眼裡。 夫蒙靈詧為此暴跳如雷。 高仙芝回來後,夫蒙靈詧不僅沒有半句表揚的話,反而指著他的鼻子一通臭罵:“啖狗糞高麗奴!汝官皆因誰得,而不待我處分,擅奏捷書?高麗奴!汝罪當斬,但以汝新有功不忍耳!”(卷二一五) 你這個吃狗屎的高麗奴才!你的官位都是誰給你的,竟然不等我處置,就擅自奏捷? !該死的高麗奴,論罪當把你斬首,只是看在你新立大功的份上,不忍心殺你罷了! 面對這個滿口污言穢語、近乎喪失理智的頂頭上司,高仙芝無言以對,只好伏地叩首,不停地謝罪。 然而,此時的高仙芝已經不是過去的高仙芝了。無論夫蒙靈詧如何怒髮衝冠、妒火中燒,也終究遏制不住高仙芝業已嶄露的鋒芒。 換句話說,此刻的高仙芝已經在玄宗心目中獲得了比夫蒙靈詧更高的地位。 除了玄宗對高仙芝的賞識,還有一個人也在關鍵時刻幫了高仙芝。 他就是此次遠征小勃律的監軍宦官邊令誠。 儘管邊令誠到了連雲堡就畏縮不前了,在這場奔襲戰中幾乎沒起到任何作用,但在他自己看來,此役的勝利也有他一份功勞。如今夫蒙靈詧打壓高仙芝,就等於把他也給打壓了,所以邊令誠立刻向玄宗呈上密奏,聲稱高仙芝深入敵國萬里,為國家建立奇功,眼下卻受到夫蒙靈詧的排擠,終日惶惶不安,實在是冤枉。 眾所周知,自從開元中後期開始,玄宗就日益變得好大喜功,對於那些能夠揚威異域、建立邊功的將領,玄宗從來都是青睞有加、關懷備至的。而今高仙芝把前面三任節度使沒有啃下的硬骨頭啃下來了,玄宗自然是對他另眼相看。接到高仙芝的捷報後,玄宗正尋思著怎麼犒賞他,現在突然接到邊令誠替高仙芝喊冤的奏疏,玄宗當然對夫蒙靈詧大為不滿。 隨後,玄宗立即頒下一道詔書,徵召夫蒙靈詧回朝,同時提拔高仙芝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兼攝鴻臚卿和御史中丞,徹底取代了夫蒙靈詧。 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後,吐蕃極為不甘,遂指使位於印度北部的朅師國進攻小勃律,切斷了小勃律的運輸通道。玄宗得到戰報,馬上把平定朅師國的任務交給了高仙芝。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二月,高仙芝出兵,成功擊破朅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另立其兄素迦為新國王,將朅師國師置於大唐的控制之下。 至此,高仙芝的聲名已經威震中亞。 與此同時,他身上固有的缺點也開始逐漸暴露。 高仙芝雖然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但他卻有兩個很大的缺點:一是殘忍,二是貪財。隨著功名的日益顯赫,高仙芝內心的殺戮慾和佔有欲也隨之日漸膨脹。 位於中亞錫爾河流域的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市),就在這時候不幸成為高仙芝慾望的犧牲品。 由於大唐帝國在中亞的勢力日漸強大,石國有心依附,便派遣使臣去見高仙芝,請求與大唐簽署和平條約。高仙芝二話不說就答應了。簽約儀式上,賓主雙方都很愉快,高仙芝也表現得非常真誠和熱情。可此時的石國使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石國已經成了高仙芝眼中待宰的羔羊;而這紙所謂的和平條約,也無異於一張溫情脈脈的死亡通知書。 在高仙芝看來,石國就是自己送上門來的一塊肥肉,他當然樂得把它一口吞下。 天寶九年十二月,高仙芝悍然撕毀和約,親自帶兵入侵石國。 此時的石國君臣依然沉浸在那紙條約所營造的和平幻夢中,根本沒有防備,加上軍事實力本來就弱,所以短短幾天就被高仙芝攻破了。 高仙芝佔領石國後,不僅將國王、大臣、士兵和所有青壯年全部俘虜,押回國內,而且還乾了兩件十足令人詬病的事情:一是屠城,二是劫掠。 高仙芝縱兵屠殺了石國都城的所有老弱婦孺,隨後又將石國的財富擄掠一空,其中僅鑽石就有十餘斛,黃金要五六匹駱駝來拉,其餘的寶馬和財物更是不計其數。而最讓人不齒的是——所有這些財富,全都落入了高仙芝的私人腰包。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高仙芝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國家,而純粹是為了滿足他那嗜血和貪婪的個人慾望。也就是說,這場戰爭非但對大唐的國家利益毫無增進,反而造成了極大損害。因為從此以後,大唐帝國在石國人,乃至所有中亞人心目中的道義形象就被徹底摧毀了。 作為一個高麗籍的優秀將領,高仙芝無疑深諳中國的兵法,但他顯然沒有學會中國的王道。要為一個國家樹立起正義的旗幟,也許需要幾代人付出上百年的努力;可要砍倒這面旗幟,只需要一個唯利是圖的將軍,還有一場被個人慾望驅使的毫無意義的戰爭。石國戰爭是高仙芝一生輝煌的頂點,同時也是他軍事生涯的轉捩點。 從此以後,幸運女神將離他遠去,他在一系列對外戰爭中嶄露出的耀眼鋒芒將逐漸黯淡,直至萎縮和消亡;而厄運之神將如影隨形地陪伴著他,直到他生命的終點。 高仙芝平滅石國的第二年,就在中亞一座古老的城市遭遇了他軍事生涯中的滑鐵盧。 這座城市名叫怛羅斯。 他的對手是黑衣大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